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塞病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的特点 ,从而提高白塞病的诊断水平 ,以减少白塞病的漏诊、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8例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中 ,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及外生殖器溃疡、皮肤病变及眼炎。其中以口腔溃疡为首发症状者有 17例 (4 4 .74% ) ,在整个病程中 ,口腔溃疡的发生率为97.3 7%。针刺反应阳性率为 71.0 5 %。行ANCA检查的 5例患者 ,有 4例阳性。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分别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反应停、氨苯砜等 ,单用或联用。 3例完全缓解 ,其余均部分缓解。结论 反复口腔溃疡、针刺反应是诊断白塞病的主要依据 ;ANCA检查可能会提高白塞病的临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白塞病简称口、眼、生殖器综合征,临床上相对少见,为原因不明的多系统血管炎,可累及诸多系统,涉及多个学科。早期临床表现常常为某一个部位症状持续存在,经过反复多次发作后相继出现其他症状后确诊,故早期漏诊误诊率高。本病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测指标,确诊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主。笔者总结分析了白塞病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误诊过程,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3.
4.
白塞病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白塞病是一种累及皮肤黏膜、眼、滑膜、血管、肠道、肺和神经系统等多系统、多器官的血管炎症性疾患。笔者对1991年1月~2001年12月18例住院白塞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依据1990年国际白塞病小组制定的诊断标准[1]。全部病均符合白塞病的诊断标准。其中5例为完全型白塞病,13例不全型白塞病。1.2一般情况18例患者男女各9例,年龄4~65岁,病程2周~8年,病年龄3~60岁,20~45岁之间发病13例,儿童期发病3例,病年龄最早为3岁,最晚为60岁。1.3临床器官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塞病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改变。方法:对64例BD患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口腔溃疡61例,外生殖器溃疡44例,眼部损害21例,皮肤损害33例,针刺反应阳性39例。首发症状以口腔溃疡最常见(42例)。6例并发心血管系统损害,5例并神经系统损害,1例并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并食道下段溃疡并出血;实验室检查有多项免疫学指标的异常,12例检测到自身抗体(12/40);皮肤及粘膜组织活检病理改变均符合小血管炎症。结论:白塞病是累及全身多系统器官以血管炎改变为基础的免疫性疾病,皮质类固醇激素或激素并免疫抑制剂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17例白塞病临床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和分析白塞病的临床及治疗特点,以加强对白塞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白塞病患者初发部位、临床表现、实验室和病理检查及治疗的情况。结果本组白塞病以男性多见,好发于(20~50)岁,大部分患者以口腔溃疡为首发表现(70.59%),口腔溃疡的发生率为100%,生殖器溃疡为58.82%,眼部损害为29.41%,针刺反应阳性率为47.06%,皮肤损害以结节性红斑最多见(52.94%),关节受累41.18%,除此外,白塞病尚可累及消化道和神经系统。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病理检查符合血管炎改变,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联合治疗,所有病例病情均缓解。结论白塞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反复口腔溃疡是诊断白塞痛的主要依据.针刺反应有辅助诊断意义.白塞痛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方法,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能很好地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7.
52例白塞病回顾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我国南方地区白塞病(BD)的可能诱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白塞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52例BD中7例合并结核感染,3例合并肝吸虫感染。男女之比为1.4:1,平均年龄35.4岁,平均病程4.4年。BD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各受累部位的频率依次为:口腔100%,生殖器88.5%,皮肤69.2%,眼40.4%,关节38.5%,呼吸系统5.8%,神经系统5.8%,心脏3.8%,血管1.9%。针刺反应阳性率为65.3%。比较两性在各器官系统受累频率上的差别,发现两性除在生殖器溃疡有显著差异外,余无差异。结论:BD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极易误诊,重要脏器受累预后不良。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白塞病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白塞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了 2 8例白塞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完全型 8例 ,不完全型 2 0例 ;首发症状为口腔溃疡 2 0例 ( 71.4% ) ,其中 14例 ( 5 0 .0 % )持续长达 5个月~ 8年的口腔溃疡为惟一症状 ;针剌反应阳性 2 2例 ( 78.6% ) ,均处于活动期。予强的松等治疗 2~ 3周溃疡愈合 ,炎症消退 ,疼痛消失。结论 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常规治疗欠佳时 ,部分可能是白塞病的早期表现 ,应引起重视 ;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白塞病1例     
患者男,21岁,口腔、鼻腔、咽喉黏膜出现红色丘疹、脓疱、贵疡1个月,于2004年2月7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痛,口腔、鼻腔黏膜出现红色蚕豆大丘疹,并坏死形成溃疡,有较多分泌物,自觉疼痛,进食困难。伴不规则发热,体温最高达39℃,无畏寒、关节痛及肌痛。曾按“口腔炎”给予抗炎、对症治疗,症状无好转。5d前面部,四肢相继出现暗红色花生至蚕豆大丘疹,渐坏死吉痂,触之疼痛,以“韦格肉芽肿”收入院治疗。起病以来精神差。进食困难,体重下降约10kg,两便正常,睡眠尚可,即往史无特殊。  相似文献   

10.
李颖  吴军  何威 《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11):687-688
白塞病是一组以反复口腔,外生殖器溃疡,虹膜炎及皮肤损害为特征的多系统损害综合征,以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白塞病累及多系统的特点使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我科收治白塞病合并肠瘘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白塞病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白塞病(B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顺性分析42例BD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BD好发于青壮年,多慢性起病,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各受累部位的频率依次为:口腔42例(100%),生殖器29例(69.0%),皮肤28例(66.7%),关节18例(42.9%),眼18例(42.9%),神经系统6例(14.3%),消化道4例(9.5%),大血管3例(7.1%),呼吸系统2例(4.8%),肾脏1例(2.4%),心脏1例(2.4%)。针刺反应阳性32例(76.2%)。皮肤组织活检12例,病理改变均符合皮肤血管炎。随访发现5例死亡个案中2例为BD肠病,1例为BD肺病,1例为BD脑病。结论:BD是一种以血管炎为基础的可累积全身多器官系统的免疫性疾病,重要脏器受累预后不良。皮质类固醇激素或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亦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医火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结节性痒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火针组40例,口服沙利度胺50 mg/次,2次/d,同时加用中医火针治疗,2次/周,治疗4周。对照组38例,口服沙利度胺50 mg/次,2次/d,同时外用卤米松三氯生乳膏,2次/d,治疗4周。结果治疗4周后,火针组总有效率为86.8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7%,2组总有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医火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肌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肌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对照研究方法 ,检测了64例SLE伴肌炎患者和43例皮肌炎(DM)患者的血清肌酶、肌电图、肌肉活检等 ,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SLE肌炎的发生率为35 5 % ,症状轻 ,有轻度肌萎缩 ;与DM比较肌无力不明显(P<0 01) ;未见吞咽困难 ;SLE伴肌炎患者病情活动发生率[75 %(48/64)]高于非肌炎组[43 9 %(29/66)] ,有显著性差异(P<0 01) ;肌酶有所升高 ,但升高幅度均不超过正常值的50 % ,与DM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1) ;肌电图肌炎检出率为74 4 %(32/43) ,与DM组81 4 %(35/4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 05) ;肌活检显示 :肌间质血管炎 ,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明显 ;肌纤维灶性肿胀 ,匀质变性 ,横纹模糊 ,未见坏死断裂 ,病变轻微。结论SLE肌炎较为常见 ,与SLE活动相关 ,症状轻 ,肌酶升高幅度小 ;肌电图与DM无异 ;肌活检间质病变明显 ,肌纤维病变轻微 ,有明显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而有别于DM。  相似文献   

14.
15.

Background

Studies analyzing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errupted psoriasis therapy with biologic drugs have not reported clear benefits in routine clinical practice.

Objectives

To identify differences in the disease control of psoriasis patients undergoing continuous or interrupted therapy with adalimumab or etanercept.

Methods

This retrospective 3-year cohort study (interrupted vs. continuous therapy) involved 77 patients (47 adalimumab, 30 etanercept) who were managed under clinical practice conditions. The proportion of episodes with a Physician Global Assessment (PGA) ≥3 during the follow-up in each study cohort was the primary effectiveness endpoint. The relative risk of PGA ≥3 episodes in the interrupted therapy cohort was analyzed.

Results

Twenty-one patients receiving adalimumab were included in the interrupted therapy cohort (44.7 %), and 26 were included in the continuous therapy cohort (55.3 %). In the group of etanercept, 21 patients received continuous treatment (70.0 %), and nine patients started at least one interruption period (30.0 %). The proportion of PGA ≥3 episodes in continuous and interrupted groups were 19.2 % vs. 33.3 % for adalimumab patients (p = 0.27), and 42.9 % vs. 55.6 %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etanercept (p = 0.52). The relative risk of PGA ≥3 episodes with interrupted therapy was 1.73 (95 % confidence interval 0.64–4.68; p = 0.27), and 1.30 (95 % confidence interval 0.60–2.79; p = 0.52) in the adalimumab and etanercept group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In routine clinical practice, interrupted therapy with adalimumab or etanercept can provide adequate disease control for a subgroup of patients with excellent response to biologic drugs.  相似文献   

16.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湿疹50例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实验组予复方甘草酸苷80ml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1次/d静滴,对照组服用强的松15mg,2次/d,均连用4周后判效。结果实验组有效率为86.0%,对照组为88.0%,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6例出现体重增加。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是一种治疗湿疹疗效确切、安全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男女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2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男25例,女203例,男女比例1:8.12,平均发病年龄(32.72±13.49)岁(6~71岁),平均病程(2.33±2.82)年(20d~10年);男性组肾脏损害、口腔溃疡、神经系统损害、血小板减少、抗Sm抗体阳性较女性组多见(P<0.05),而女性组则以蝶形红斑、关节受累、雷诺现象、抗SSA阳性较多见(P<0.05);经治疗女性组好转率(83.74%)较男性组(60.00%)高(P<0.05),死亡率(5.42%)则较男性组(16.00%)低(P<0.05)。结论 SLE患者男女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有一定差别,与女性相比,男性内脏损害发生率较高且预后较差,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性病患者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对233例性病患者及64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HBsAg、HCV、HGV、HEV抗体的检测。结果:32.2%的STD(性传播疾病)患者合并肝炎病毒感染,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生殖器疱疹及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尖锐湿疣患者的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梅毒患者的庚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及其他性病(P<0.05)。结论:性病患者是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性传播疾病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TPPA阳性“冠心病”患者梅毒血清试验与超声心动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近2年来TPPA阳性的“冠心病”患者的梅毒血清试验、心脏彩超和胸片资料,为这类患者在诊断心血管梅毒上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对以“冠心病”相关诊断入院的心内、心外科及急诊抢救中心的TPPA阳性患者进行梅毒血清复检,并对患者进行了心脏彩超检查。结果132例TPPA阳性患者,RPR、TPHA阳性者分别47(35.61%)例,130(98.49%)例。心脏彩超检查,132例主动脉(AA)根径(32.2±4.2)mm,65例升主动脉(Aao)内径(37.9±5.1)mm,均大于正常值,并且AA根径平均值与TPPA阴性冠心病患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主动脉瓣钙化49(37.13%)例,主动脉瓣返流52(39.40%)例,较老年性AV退行性变差异有显著性。胸片示:主动脉增宽86.61%(97/112),主动脉钙化41.08%(46/112)。RPR阳性/阴性患者的AA根径、Aao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主动脉瓣钙化及返流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不能提供相关病史的TPPA、TPHA同时阳性患者,应考虑患者既往感染过梅毒螺旋体。即使RPR阴性,且未见其他阳性体征,仅AA及Aao稍大及主动脉瓣钙化、主动脉瓣返流的冠心病患者,也应对可能潜在的梅毒性损害给予重视,并在合适时机实施规范化治疗及复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