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接受23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硅油填充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患者21例22眼纳入研究,其中10眼联合白内障手术.术眼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LogMAR视力、眼压、OCT、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接受23G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者20眼占90.91%;一次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者7眼占31.82%;术眼LogMAR视力由术前的1.95±0.44增加到术后的1.57±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短期低眼压者5眼占22.73%;随访中发生高眼压者8眼占36.36%;并发黄斑前膜1眼占4.55%;并发晶体混浊6眼占27.27%.结论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行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视网膜复位率较高,但黄斑裂孔闭合率相对较低,无严重并发症,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张旭  沈丽君 《眼科研究》2012,30(1):67-71
背景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硅油取出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率高,如何降低术后复发率是研究的热点.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可确认适宜的取油时机,是否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目的 OCT观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硅油取出术前黄斑区视网膜的解剖形态,分析影响硅油成功取出的因素. 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49例55眼的临床资料,其中联合硅油填充术者40例45眼,术后3~6个月,OCT检查黄斑区形态,行硅油取出术,随访时间均为硅油取出术后1年以上.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前、硅油取出术前和硅油取出术后1年患眼黄斑区的OCT表现以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检查黄斑裂孔愈合标准分为一类愈合及二类愈合.结果 硅油取出前OCT示40眼视网膜成功复位,占88.89%,其中2眼裂孔愈合,裂孔边缘消失,属于一类愈合;38眼裂孔边缘平贴于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层,但中心凹处神经纤维层存在缺损及RPE层暴露,属于二类愈合.硅油取出术后,二类愈合眼中l眼于术后2年发现视网膜脱离复发;联合硅油填充术者40例45眼术前BCVA为1.93±0.06,硅油取出后1年BCVA为1.16±0.07,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 结论 OCT检查可以作为硅油取出的术前评估.OCT证实黄斑裂孔闭合或黄斑裂孔的贴附眼可行硅油取出术;OCT检查示黄斑裂孔未闭合的贴附眼行硅油取出后预后较差,是视网膜再脱离的危险因素之一,需长期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前膜剥除(ERMP)和(或)内界膜剥除(ILMP)及硅油填充治疗伴有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 高度近视MHRD患者85例85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矫正视力检查以及裂隙灯显微镜加前置镜、间接检眼镜、A/B型超声、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压检查.患者平均眼轴长度(29.1±1.8) mm.后极部脉络膜弥漫性萎缩24只眼;部分性萎缩61只眼.将小数视力换算成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进行统计学处理.平均logMAR矫正视力为1.93±0.37.均行玻璃体切割曲安奈德(TA)或吲哚青绿(ICG)辅助的ILMP和(或)ERMP以及硅油填充手术.85只眼均联合TA辅助行ERMP.其中,单纯TA辅助行ERMP 21只眼;ICG辅助行ILMP 56只眼;TA辅助行ILMP 8只眼.平均硅油填充时间(6.2±1.6)个月.观察患眼手术后矫正视力、视网膜复位、黄斑裂孔闭合情况以及手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视力行t检验;对影响手术后视力的相关因素行相关性分析;视网膜脱离复发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黄斑区视网膜劈裂对裂孔闭合的影响行x2检验.结果 患眼手术后平均logMAR矫正视力为1.34±0.48.与手术前平均logMAR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38,P<0.01).手术后矫正视力与患眼眼轴长度(r=0.142)、后极部脉络膜萎缩程度(t=0.23、-0.165)、黄斑裂孔是否闭合(t=0.12、-0.005)均无相关性(P>0.05).首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79只眼,占92.9%.视网膜脱离复发6只眼,占7.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视网膜脱离复发与患眼手术前脉络膜是否脱离、增生型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程度、眼轴长度、后极部脉络膜萎缩程度以及是否行ILMP均无相关性(比值比=1.428、5.039、0.815、2.578、0.432,P>0.05).85只眼中,黄斑裂孔闭合10只眼,占11.8%;黄斑裂孔未闭合75只眼,占88.2%.手术后2周,出现高眼压24只眼,占28.2%,给予降低眼压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硅油取出手术前出现高眼压12只眼,占14.1%,硅油取出手术后眼压均得到控制.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ERMP和(或)ILMP及硅油填充可在伴有后巩膜葡萄肿的MHRD患者中获得较高的首次手术复位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内界膜剥除(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ILMP)和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患者28例28眼,均行玻璃体切割(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吲哚菁绿辅助的ILMP以及硅油填充手术,术中将曲安奈德注射于玻璃体腔,术后随访6~24mo,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率、视力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6~24mo,患者手术后平均LogMAR矫正视力为1.01± 0.31,与手术前平均LogMAR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8,P<0.01).黄斑裂孔闭合19眼(68%),黄斑裂孔未闭合9眼(32%),26眼视网膜复位(93%),6眼出现高眼压.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ILMP及硅油填充和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可阻止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再生,提高视网膜复位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特点。方法 观察10例10眼儿童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预后。结果 9眼应用玻璃体切割手术,其中7眼术中应用过氟化碳展平后瓣,3眼术后玻璃体腔充硅油,4眼未结合环扎加压。术后1眼由于周连视网膜严重PVR、1眼裂孔未封,视网膜再次脱离。结论 儿童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首选玻璃体切割术、环扎加压适当放松;术中应用过氟化碳有非常重要作用,术后玻璃体腔填充物选择硅油最合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首次玻璃体手术中下方周边部180°视网膜光凝对下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取出手术后再脱离的影响.方法 对142例(142只眼)下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硅油填充,尔后行硅油取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激光光凝组81例为首次行玻璃体手术时即对其下半180°周边部视网膜(除裂孔外)实施堤坝样光凝;对照组61例未行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结果 硅油眼内填充时间为7~24周,平均硅油填充时间(11.8±2.6)周.硅油填充期间,光凝组硅油填充状态下视网膜脱离6例,占7.4%,对照组视网膜脱离10例,占16.4%,两组硅油状态视网膜脱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油下视网膜脱离16例中,激光组6例.4例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引起,1例为预防性激光光凝手术后激光斑因受附近增生膜牵拉形成的新裂孔,1例原因不明:对照组10例,7例为遗漏小裂孔或原裂孔重新开放,3例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引起.硅油取出手术后11例患者发生视网膜再脱离,其中激光组3例,占3.7%;对照组8例,占11.4%.两组硅油取出后视网膜再脱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硅油取出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11例中,激光组3例,2例为激光光凝斑受附近增生膜牵拉形成的新裂孔,l例为激光孔;对照组8例,4例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2例为原裂孔开放,2例为原裂孔相邻部新裂孔.结论 下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在首次玻璃体手术中行预防性下半侧周边部180°视网膜激光光凝与裂孔愈合和硅汕取出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发生率下降有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对211例216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采用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术39眼,巩膜环扎和/或外垫压联合注气术118眼,玻璃体切割环扎注气术36眼,玻璃体切割环扎注油术23眼。结果 216眼中1次手术后29眼视网膜未复位,经2-3次手术后仍有9眼视网膜未复位。视力提高151眼(69.9%),不变50眼(23.2%),退步15眼(6.9%)。结论 对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应根据其是否并发周边裂孔、黄斑前膜、PVR及视网膜脱离的范围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再手术的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5例(25眼)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脱离复发患者行巩膜外垫压、环扎术、玻璃体手术或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外硅胶垫压、环扎术,术中观察视网膜裂孔的位置、数目,结合前次手术的有关资料,分析视网膜脱离复发原因。随访6个月观察视网膜复位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视网膜脱离复发的25眼中,新裂孔形成7眼(28.0%),原裂孔封闭不良8眼(32.0%),新裂孔形成和原裂孔封闭不良并存10眼(40.0%);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进展16眼(64.0%)。再次手术:行巩膜扣带术7眼(28.0%),行玻璃体切割术11眼(44·0%),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外硅胶垫压(环扎术)术7眼(28.0%);眼内填充硅油9眼,填充体积分数14%C3F8气体10眼。随访期末,24眼(96.0%)视网膜复位,1眼(4.0%)视网膜复位后再脱离;21眼(84.0%)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结论裂孔封闭不良、产生新裂孔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进展是视网膜脱离复发的主要原因。根据玻璃体视网膜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硅油取出前视网膜脱离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硅油取出前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并分析发生此视网膜脱离的有关病因。方法:选择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和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结果:16眼中,有10眼在硅油取出前视网膜复位,6眼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为37.5%,视力增进4眼(25%),不变8眼(50%),下降4眼(25%)。术后并发症为晶状体混浊加重(5眼,31%),继发性青光眼(2眼,13%),虹膜新生血管(1眼,6%),低眼压(2眼,13%),PVR加重(2眼,13%)。结论:硅油取出前视网膜脱离发生主要原因为原裂孔未封闭,新裂孔形成,视网膜表面增殖膜形成等。  相似文献   

10.
硅油填充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硅油填充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手术方法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29眼硅油填充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手术方式、解剖复位和视功能恢复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由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引起者15眼行硅油取出+剥膜+注气或硅油填充术;裂孔未封闭者行剥膜+硅油填充+光凝,其中周边裂孔8眼,黄斑裂孔2眼,巨大裂孔后瓣漏脱者2眼,7眼联合巩膜扣带(外加压);2眼行环扎巩膜扣带+外加压+外放液+冷凝;术后均获得解剖复位,视功能提高者15眼,随访4mo,6眼复发。结论: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是多种的,根据不同的眼底表现应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无晶状体状眼视网膜脱离(ARD)和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PPRD)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ARD和PPRD患者798例805只眼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视力、屈光度、眼压检查,以及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和(或)间接检眼镜检查。805只眼中,ARD 321只眼,PPRD 484只眼,手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光感~0.6。主要根据患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分级和视网膜裂孔情况对患者采取巩膜外手术或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结合巩膜手术。根据手术时间将805只眼分成1995~1999年和2000~2007年两组,前者243只眼,后者562只眼。手术后随访3~2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3个月,以最后一次随访作为疗效判断时间点,以视网膜解剖复位作为疗效判断标准。每次随访都采用手术前同样方法进行检查,并记录手术并发症。采用Mantel-Haenszel 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时间组中PPRD的构成比例,手术前患眼的视力、眼部病变、手术方式、手术结果和手术后视力等差异。结果 805只眼中,晶状体摘除至视网膜脱离发病的平均时间间隔为:PPRD眼15.4个月,ARD眼39.1个月。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95.9%。只作巩膜外手术眼复位率93.5%,玻璃体手术眼复位率97.2%。805只眼中,手术后矫正视力在0.3以上者11.9%,与手术前相比提高2行以上者67.3%。PPRD与ARD比较,症状发生早,全玻璃体后脱离比例高,PVR更严重,视网膜脱离范围更广泛,手术前视网膜裂孔检出率低,解剖复位率略低。2000~2007年组患者中,PPRD比例、采用玻璃体手术比例、总体复位率、最后一次随访时较佳视力比例均高于1995~1999年组。结论 ARD和PPRD眼内病变临床特征较为复杂,其治疗效果正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2.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静态三维超声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应用静态三维超声重建的方法显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立体结构形态和视网膜裂孔。方法应用Hpsonos 1500多功能超声诊断仪,以计算机控制的步进马达带动7.0MHz换能器采集二维图像,经Tomtec计算机成像系统重建三维图像。结果在13例14只眼中成功完成了静态三维超声重建,显示了视网膜的立体结构及部分视网膜裂孔。结论静态三维超声重建可提高对视网膜脱离的空间结构关系的认识能力,为屈光间质混浊的病例发现视网膜裂孔提供了新的诊断方法。(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24-25)  相似文献   

13.
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年来收治的硅油填充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32只眼行硅油取出,视网膜前膜剥离,视网膜切开,激光光凝和眼内C3 F8填充手术治疗的结果 。结果视网膜完全复位28只眼,复位率为87.5%,部分复位4只眼;术后视力提高12只眼,不变16只眼,下降4只眼;术后发生并发症6只眼;其中继发性青光眼3只眼,低眼压1只眼,前房积血2只眼。结论视网膜前膜剥离、视网膜切开、眼内激光光凝、C3 F8填充是治疗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214-215)  相似文献   

14.
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显徽手术中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的原因和处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4年7月至1996年3月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中发生的医源性视网膜裂孔24眼(40个裂孔)的原因,位置和术中术后的处理情况。 结果:24只眼中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16只眼,外伤性PVR 5只眼,牵拉性视网膜脱离3只眼。对新裂孔的处理采用巩膜冷凝、硅胶填压、眼内电凝、眼内填充和术后激光光凝.下方和手术嵴后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分别占70%和92%.平均随访5个月,视网膜完全复位和黄斑复位17只眼,视力改善19只眼,均在0.02以上.结论: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应在术中、术后采取措施促使其封闭.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19-21)  相似文献   

15.
玻璃体切除术后晶体变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切除术后晶体改变及相关因素间的关系。报告一组有晶体眼视网膜脱离手术、冷冻、巩膜扣带、注气(SF6或C3F8)联合玻璃体切除术68例72只眼及未联合玻璃体切除术46例47只眼。随访12个月以上,比较两组,玻璃体切除眼术后发生核硬化38.9%,非玻璃体切除眼仅5.6%,P〈0.001。晶体后囊下混浊,玻璃体切除眼为34%,非玻璃体切除眼仅为4.2%,P〈0.001。核硬化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结膜免缝合20G穿刺套管刀行常规玻璃体切割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玻璃体切割手术62例63只眼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A组:20G经结膜免缝合穿刺套管完成常规玻璃体切割术33例34只眼。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17~75岁,平均年龄52.3岁;平均视力0.04;平均眼压18.25 mm Hg(1 mm Hg=0.133 kPa)。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13例;玻璃体积血9例;硅油眼取油剥膜 2例;复杂视网膜脱离9例;黄斑前膜剥离1例。B组:常规20G切口玻璃体切割术29例29只眼。男性13例,女性19例;年龄24~69岁,平均年龄49.5岁;平均视力0.02,平均眼压 17.50 mm Hg。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0例;单纯玻璃体积血8例;视网膜脱离5例;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环扎2例;硅油眼取油剥膜注气4例。A组34只眼中行眼内激光光凝21只眼,巩膜外冷冻封闭裂孔9只眼;惰性气体填充3只眼,硅油填充15只眼。手术后记录并分析切口渗漏情况,医源性裂孔如发生率及记录患者舒适度。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A组34只眼中31只眼穿刺口自闭性良好,无需特别处理,切口无渗漏,手术后舒适度好,3只惰性气体填充眼需压迫3~5 min,且颞下切口均有气体溢出,缝合1针。B组所有患者巩膜结膜切口均8 0丝线缝合,无切口渗漏。异物感明显刺激症状重;舒适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56,P<0.01);A 组34只眼均未发生医源性裂孔,B组2只眼发生穿刺口旁锯齿缘裂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P<0.05)。结论经结膜免缝合20G穿刺套管刀行常规玻璃体切割术,使常规玻璃体切割手术简单快捷,显著的减少了医缘性裂孔发生率,使手术更安全。  相似文献   

17.
急性视网膜坏死伴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5例急性视网膜坏死(acute retinal necrosis ARN)伴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治疗结果。单眼2例,双眼3例。发生视网膜破孔及视网膜脱离者5眼(行玻璃体手术治疗),仅有视网膜破孔无脱离者3眼(氩激光治疗)。手术采用闭合式玻璃体切割、环扎、气液交换、眼内激光或冷凝等,全身治疗包括皮质激素、阿斯匹林和无环鸟苷等。手术的视网膜复位4眼,视力≥0.05者3眼。随访6至18个月,其中一眼视网膜脱离复发,另外3眼视网膜在位,最好视力0.2.对此类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治疗时机,手术技巧及预防性手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20-21)  相似文献   

18.
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疗效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149例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是否伴有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分两组比较手术方式及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和视力变化。 结果 视网膜解剖复位:两组用玻璃体手术治疗的复位率为77.9% ,非玻璃体手术为2 5.9%(P<0.001);不完全PVD组用玻璃体手术治疗复位率为75.5%,非玻璃体手术治疗为15.0%(P<0.001);用非玻璃体手术治疗完全PVD组复位率为57.1%,不完全PVD组为 15.0%(P=0.05)。视力进步:完全PVD组为68.6%,不完全PVD组为57.0%(P>0.05)。 结论 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应用巩膜外手术联合玻璃体切割、眼内气体填充和手术后激光光凝封闭黄斑裂孔可提高视网膜复位率。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8-10)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27G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Healaflow覆盖封闭视网膜裂孔和空气填充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以临床为基础的前瞻性连续研究。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检查确诊并行PPV治疗的原发性RRD患者50例51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27G PPV,视网膜完全复位后,视网膜裂孔周围及变性区行激光光凝;使用27G钝性针头将Healaflow完全覆盖于视网膜裂孔表面,注射量根据视网膜裂孔大小确定,以裂孔完全被包含为标准。手术后无体位限制。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5.8±6.3)个月。观察首次和最终视网膜复位率、BCVA、视网膜脱离复发情况;手术中、手术后并发症等。结果50例5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9例(58.0%),女性21例(42.0%)。平均年龄(58.5±11.2)岁。单一裂孔28只眼(54.9%);2~5个裂孔23只眼(45.1%)。是否累及黄斑区分别为32(62.7%),19(37.3%)只眼。首次视网膜复位50只眼(98.0%),最终所有患眼均复位(100.0%)。手术前、手术后3个月logMAR BCVA分别为0.95±0.80、0.22±0.17;手术前后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36,P<0.001)。手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31只眼(60.8%)。随访期间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27G PPV联合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和空气填充治疗原发性RRD,成功率高,视功能恢复快;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 mERG)的改变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VERIS Science TM4.0对18例(18只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前后分别进行mERG检查,并对不同区域的mERG进行了比较。结果手术前脱离区a、b波的潜伏期比非脱离区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t=4.541、t=6.784,P<0.01),脱离区a、b波的振幅密度明显小于非脱离区,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t=3.680、t=4.257,P<0.01);手术后中心凹、黄斑区、黄斑外区及全测试区的a、b 波的振幅密度均比手术前明显提高(P<0.01),但是a、b波的潜伏期手术前后则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后原脱离区a、b波的振幅密度均比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 结论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视网膜功能有一定提高,mERG是评价术后视网膜功能恢复的有用工具,振幅密度比潜伏期更敏感。(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264-2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