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成人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1991年11月至2017年11月,手术治疗36例年龄18岁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患者,其中男9例、女27例,年龄(36.6±13.3)岁,体重(60.0±9.4)kg。术前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57%±6%,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为(52.3±6.3)mm;二尖瓣反流(MR)重度1例,中度5例。其中行冠状动脉再植17例,肺动脉内隧道修补术(Takeuchi术)16例,异常起源左冠状动脉结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6例。结果体外循环时间为(152.5±72.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01.9±43.6)min,无院内死亡,呼吸机辅助时间(17.3±16.3)h,ICU滞留时间(43.1±30.7)h,术后LVEF为59%±6%,较术前无明显改善(P=0.10),术后LVEDD为(46.9±5.9)mm较术前显著缩小(P=0.02),6例二尖瓣成形患者中,1例重度变为轻度,5例中度变为微量。所有患者顺利出院。随访35例,平均5.5年,最长26年,随访期间无死亡,2例行肺动脉内隧道修补术患者发生肺动脉内隧道瘘,分别成功行介入封堵术和外科修补术;所有患者心功能分级(NYHA)Ⅰ或Ⅱ级;最后一次随访LVEF为69%±7%,较术前显著改善,LVEDD为(48.7±5.9)mm;MR中度2例,轻度10例。结论成人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外科治疗近期和远期效果满意,肺动脉内隧道修补术远期可能出现内隧道瘘需要再次干预。  相似文献   

2.
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u Q  Li D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9):659-661
目的 探讨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术前诊断、手术治疗的术式和疗效。 方法 1991年 8月~ 1999年 3月 ,8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 ,其中 7例采用肺动脉内隧道成形术 ,1例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例患者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 ,同时进行了二尖瓣成形术。术前进行了心电图、心脏超声和心导管、心脏造影等全面检查。术后随访 7例 ,随访时间平均 (4 6 8± 10 7)个月。 结果  8例患者无住院死亡和严重并发症 ,7例随访无晚期死亡 ,1例患者因肺动脉内隧道缝线撕脱 ,导致主动脉 主肺动脉瘘 ,二次手术修补成功。随访患者NYHA心功能Ⅰ级 ,LVED平均 (4 6 4± 3 7)mm ,较术前平均 (5 4 4± 2 8)mm明显减少 (P <0 0 1) ,EF值 (6 9 4± 2 3) %较术前 (5 9 6± 2 8) %明显提高(P <0 0 5 )。 结论 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治疗的主要原则为重建 2支冠状动脉系统并处理好合并病变。肺动脉内隧道矫治方法 ,简便易行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u JP  Guo HW  Hu SS  Sun LZ  Song YH  Sun HS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2):1525-1528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外科治疗经验及疗效随访分析。方法从1999年4月至2005年8月共对12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患者进行了外科治疗,其中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8例,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4例。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直接吻合到主动脉9例,应用Takeuchi技术,即肺动脉内隧道重建冠状动脉3例。有7例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因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同期行二尖瓣成形;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的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同期在非体外循环下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结果无死亡及术后并发症,随访7~83个月,平均(32±24)个月,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左室舒张末径从术前的(45±7)mm减小至术后的(39±6)mm(P=0.011),左室短轴缩短率从术前的0.21±0.09增加至术后的0.35±0.06(P=0.006),7例二尖瓣成形的患者术后二尖瓣反流程度均减轻;所有患者活动能力正常,均无症状。结论外科治疗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需恢复2个冠状动脉系统供血;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术后左室功能明显改善,对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需同期行二尖瓣成形;外科治疗早、中期效果良好,远期结果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4.
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LCAPA)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早期即出现严重心功能不全,随着病情进展,最终可诱导严重左心功能不全,最终导致患者死亡。外科手术是治疗ALCAPA的唯一手段。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的进步及体外心脏辅助装置如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广泛应用,ALCAPA的治疗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其手术指征及方式仍存在争议,术后远期并发症仍不容乐观。本文主要针对手术指征、手术方式及其远期并发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1例患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动脉的7岁女孩,行左冠状动脉的重建术获得成功。因异常起源的左冠状动脉源于肺脉的主干左后侧,右冠状主干较,不能直接植入升主动脉;病儿年龄小,大隐静脉和其他自体血管难以利用,故采用人工血管左冠状动脉旁路架桥术。术后病儿恢复顺利,研室功能正常,心血管造景证实人工血管桥和左冠状动脉 通畅、无狭窄或扭曲。作者认为,在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病人,当左冠状动脉不能直接植入升主动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the pulmonary artery,ALCAPA)的外科手术方法及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1993年10月至2013年9月期间手术治疗28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20例,年龄0.6~l 6.8(4.3±0.7)岁,其中≤1岁10例。手术方法包括左冠状动脉单纯结扎术、肺动脉内通道术(Takeuchi术)和左冠状动脉移植术。术后观察围术期死亡、并发症发生和心功能情况。结果 28例患者中行左冠状动脉单纯结扎术1例,肺动脉内通道术(Takeuchi术)7例,其中2例术后死亡;行左冠状动脉移植术20例,其中术后死亡3例。5例死亡患者的年龄(10.20±3.27)个月,术前二尖瓣中度反流3例,轻度反流2例;死亡患者术前的心功能均明显降低,射血分数与生存患者术前的射血分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6%±8.5%vs.60.9%±10.7%,P=0.000);死亡患者均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所有生存患者随访1个月至18年,1例行肺动脉内通道术的患者于术后15年因肺动脉瓣上狭窄行球囊扩张术,其余随访患者均未行二次手术;随访期间左心室收缩功能均提高,生长发育正常,二尖瓣反流无明显加重。结论年龄越小、左心功能越低,则外科手术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7.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先天性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93年7月至2005年10月,外科治疗10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病人,其中男5例,女5例;年龄13 d~40岁.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单纯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者3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6例,同时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及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1例.行异常冠状动脉结扎4例,在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内隧道成形术3例,升主动脉左冠状动脉开口植入术3例;同期行二尖瓣成形5例,室壁瘤切除1例.结果早期死亡1例.随访1个月~11年.1例因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而于第1次术后16个月再行二尖瓣置换术,余者无心肌缺血或梗死、残余分流和晚期死亡,心功能恢复到Ⅰ级.结论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者存在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和心血管形态学改变,应尽早确诊、尽快手术治疗,适当的手术方法是取得良好外科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我院小儿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LCAPA)的外科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15年2月我院小儿外科中心行冠状动脉再植术治疗小儿ALCAPA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21例,平均年龄25.5(7.3~60.0)个月,其中19例患者年龄小于1岁,平均体重11.8(7.8~19.8)kg。结果住院死亡1例,体外循环时间(131.8±61.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3.4±32.1)min,呼吸机辅助时间和住ICU时间分别为12.5(6.5~43.8)h和49.0(1.0~116.0)h。3例患者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并成功脱机,出院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3.4%±15.8%vs.50.6%±18.7%)和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36.4±32.5)mm vs.(42.3±7.4)mm]均较术前显著改善,15例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患者术后二尖瓣反流(MR)情况为中度2例,轻度8例,微量2例,其余3例无反流。其他41例未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患者MR程度保持不变或改善。平均随访时间(45.4±23.6)个月。随访期间1例死于非心源性原因,无再次手术及入院,所有患者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或Ⅱ级,最后一次随访时患者LVEF(62.8%±5.0%)较出院时显著提高,MR中度6例,轻度24例,微量4例,21例患者无反流。结论冠状动脉再植术对小儿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患者近中期效果良好。对于合并二尖瓣大量反流并有乳头肌缺血表现的患者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LCAPA)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21例ALCAP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4.3(0.5~16.0)岁,体重19.3(5.0~97.0)kg。21例患者均行外科体外循环手术矫治,同期处理合并畸形。结果围术期死亡2例,死亡率为9.5%。体外循环时间为116.6(109.0~388.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82.9(62.0~129.0)min,术后住院时间11.1(1.0~25.0)d。所有患者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术后平均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P0.05)。结论 ALCAPA一旦明确诊断均应外科手术治疗,多数可取得满意的远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总结近年9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患者,对4例于肺动脉起始部结扎左冠状动脉,5例于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内隧道成形术(Takeuchi术),合并的心脏畸形同时予以纠治。结果全组9例术后无心肌缺血或梗死、残余分流和晚期死亡,心功能恢复到I级。结论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畸形一旦确诊,主张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肺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少见 ,包括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 (AORPA)和左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 (AOLPA)。病人非手术治疗预后极差 ,多于 1岁以内死亡 ,早期行根治术可治愈。我们共收治病人 13例 ,现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3例病人中AORPA 9例 ,AOLPA 4例 ;年龄5 5d~ 30岁。活动后胸闷、气短 9例 ,发绀 9例 ,咯血 3例。听诊多于胸骨左缘第 2~ 4肋间闻及收缩期或连续性杂音。X线胸片多显示肺部纹理重 ,有时两侧肺纹理不对称 ,主动脉结增宽 ,部分AORPA病人右肺动脉影显示不清或右肺下动脉干起始位置偏高 ;平均心胸比率 0 6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小儿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的外科治疗近期结果。方法选取2004年4月~2016年12月我院小儿心脏外科中心共治疗的ALCAPA患儿86例,全部患儿均在气管插管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再植术,二尖瓣中度以上反流患儿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分析手术指标和围手术期术后恢复相关指标以及患儿的转归和预后,评估冠状动脉再植术和二尖瓣成形术的近期手术效果。结果住院死亡2例,平均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112.0分钟(95.0~141.0分钟)和73.0分钟(57.0~91.5分钟),呼吸机辅助时间和住ICU时间分别为22.0小时(8.0~93.0小时)和69.0小时(24.0~168.0小时)。3例患儿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并成功脱机,出院时LVEF为55.0%(34.3%~65.0%),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LVEDD为34.5 mm(27.0~38.0 mm),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二尖瓣重度反流0例,中度反流10例。术前LVEF50%亚组患儿,出院时LVEF显著升高[35.5%(26.0%~42.0%)vs 25.0%(19.0%~35.0%),P0.05]。结论冠状动脉再植术治疗小儿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具有良好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the pulmonary artery,ALCAPA)合并左冠状动脉壁内走行患者的手术方法,分析其早期和中期临床结果。方法 纳入2014年1月—2020年9月于阜外医院接受手术矫治的ALCAPA合并左冠状动脉壁内走行患儿。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10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2例,中位手术年龄7.5(3~46)个月。手术方式包括7例冠状动脉去顶,2例冠状动脉去顶+冠状动脉再植,1例冠状动脉去顶+左冠状动脉开口缝闭;共7例患儿同期行其他手术,包括5例二尖瓣成形术。术后2例患儿延迟关胸,全组患儿无手术死亡,无重大并发症发生。术后胸部X线片提示平均心胸比值低于术前(0.62±0.05 vs. 0.67±0.06,P=0.006);术后超声提示平均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7%±15.9%vs. 30.0%±16.1%,P=0.066)。10例患儿出院后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为13~92(46.6±25.0)个月。随访期间,患儿未出现明显症状,且无死亡、冠状...  相似文献   

14.
患者 女,31岁。因“发作性胸痛8年,加重1年”入院。入院查体:心率(HR)78次/分,血压(BP)120/70mmHg,心律齐,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双期杂音,心尖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V4~V6 ST段下移大于0.05mV,胸部X线片示:心影增大,心胸比率0.60;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LV)57.8mm,射血分数(EF)59%,左心房(LA)42.3mm,二尖瓣中度反流,三尖瓣、肺动脉瓣轻度反流,右冠状动脉根部明显增宽.直径约9.5mm,其远端在心肌组织中穿行;左冠状动脉根部显示不清,近端似与主肺动脉相连。  相似文献   

15.
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1例卞永生,杨能善,罗毅病人男,7个月。喘憋4个月,发现心脏增大2个月,对症治疗无好转。查体:心前区隆起,无震颤,心界向左扩大。心率150次/分,律齐,心音低钝,未闻及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电轴左偏,左室肥厚,Ⅱ、Ⅲ、aVF、...  相似文献   

16.
2006年2月至2007年4月我们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成人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2例,现总结其临床经验。1临床资料与方法例1,男,18岁。因查体发现心脏杂音3个月入院,平时活动耐力差,余无不适。查体:胸骨左缘第2、第3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心尖部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  相似文献   

17.
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是一种少见畸形,未经外科治疗的患者病死率较高,外科治疗的目的在于将异常起源的右肺动脉连接重建到主肺动脉,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从1998年11月至2005年8月对8例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的患儿进行了外科治疗,随访11—92个月,平均(47±33)个月,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21岁.1岁时因感冒查体发现心脏杂音,平时无心悸、胸闷,活动不受限,无心前区疼痛病史. 2011年8月住院,检查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收缩期2/Ⅵ级吹风样杂音.心电图未见异常. 心脏超声心动检查提示各房室大小、心脏瓣膜及左心室功能均正常,主动脉窦内未见左冠状动脉开口,距肺动脉瓣上方18 mm处见一宽约6 mm血管开口于主肺动脉后内侧壁处;以舒张期为主的异常血流信号,与正常冠状动脉血流方向相反,室间隔及心尖部探及丰富的侧支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19.
患者 男,9岁。无任何自觉症状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入院。查体:肺动脉瓣区可闻及舒张期Ⅲ/6级杂音。心电图检查:正常窦性心律,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肺动脉发出一支冠状动脉走行于前降支区域,疑前降支起源于肺动脉,该支冠状动脉探及逆向血流入肺动脉主干内并与右冠状动脉有血流丰富的侧枝。心导管造影检查显示:主动脉造影后前降支逆行显影进而肺动脉显影,右冠状动脉造影后通过侧枝使前降支被显影,异位的前降支与右冠状动脉及回旋支之间有丰富的侧枝(图1,箭头所示),部分肺动脉主干亦被显影。  相似文献   

20.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1例朱洪玉,汪曾炜,费诚鉴,张仁福,孙立志病人女,28岁。3岁时发现心脏杂音。有运动性心悸、气短,胸闷和头晕史。以往心电图检查有“心肌缺血”,但口服硝酸甘油无效。查体:胸骨左缘第3肋间有2/VI级连续性杂音。X线胸片示两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