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缺血预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 6年Murry等[1] 应用缺血预处理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 ,即短时间重复缺血间断再灌注改善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获得成功后 ,IPC提高组织缺血耐受性的现象颇受关注[2 ] 。目前尚鲜见到骨骼肌IPC的临床研究报道。为此 ,我们观察了IPC改善肢体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 :选择需气囊止血带下进行手术的患者 2 0例 ,其中男 13例 ,女7例 ,年龄 17~ 3 2岁 ,平均 2 3岁。尺桡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6例 ,半月板切除或修整术合并韧带修复术 3例…  相似文献   

2.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肢体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诊治经验 ,以提高临床对肢体缺血后再灌注损伤诊治的有效率。方法 :回顾分析了 2 0 0 0年以来收治的多种原因所致的下肢急性缺血后再灌注损伤 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行非手术治疗3例 ,3例行筋膜室切开减压及清创术 ,1例继行截肢术。 5例患者存活 ,1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正确认识和处理缺血再灌注损伤可通过以下措施 :①及早发现缺血再灌注损伤 ,尽可能缩短缺血时间 ;②适当控制再通后血管口径 ,以降低再灌注压力 ;③重视并及时应用清除氧自由基类药物 ;④及时行切开减压并清除坏死组织 ,以减轻毒素对机体造成的继续损害  相似文献   

4.
急性肢体缺血(acute limb ischemia,ALI)是血管外科常见急症,如救治不及时,可致肢体发生不可逆坏死而截肢,甚至危及病人生命.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RI)是ALI再通术后常见现象,是该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减轻IRI一直是ALI术后处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汪群力  王钢 《中华骨科杂志》2002,22(10):638-640
肢体的创伤、断肢再植、血栓形成、组织移植以及止血带的应用时间过长均可引起肢体缺血。随着血流的恢复,在随后的一定时间内组织损伤不仅不减轻反而逐渐加重,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ischemicreperfusion,IR)损伤。它不仅影响缺血组织的存活及功能,而且可累及全身多器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兔局部短期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假手术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IR组)、缺血后适应组(Post组)。除S组外,其余两组均接受左冠脉前降支15min阻断和30min再灌注,Post组在15min缺血后接受连续3次每次再灌注30s,缺血30s的后适应。以DNA电泳和TUNEL分析检测兔短期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兔IR组缺血区心肌DNA电泳呈现DNA梯形,而Post组和s组未见梯形。Post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IR组[(28.06±2.92)%,(55.70±13.96)%,P〈0.01]。Bcl-2基因的蛋白表达量Post组高于IR组(10.00±0.89,7.83±1.47,P〈0.05);Bax基因的蛋白表达量Post组低于IR组(7.50±0.84,9.83±0.98,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显著减少了兔短期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程度与上调Bcl-2基因的蛋白表达,下调Bax基因的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28只健康标准新西兰兔分成假手术组、对照组、水飞蓟宾组、高压氧组、高压氧水飞蓟宾联合组,以一侧后肢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6h,再灌注1h,分别取实验侧胫前肌标本测定MDA.SOD、ATP,PCr,Ca^++-ATPase及进行超微结构检查,取心、肺、肾组织进行MDA.SOD检查。结果显示高压氧水飞蓟宾联合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减轻脂质过氧化损害的作用,增高SOD活力及ATP,PCr水  相似文献   

9.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由于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将近年来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川芎嗪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临床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庄洪 《中国骨伤》2001,14(6):343-344
目的 了解川芎嗪 对肢体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病例选取四肢骨折手术,止血带时间需要1-1.5h的36例,分为A一(川芎嗪组)15例和B组(空白对照组)21例,另设立C组为腰椎或髋部手术病例1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4小时测定血清SOD活性,LPO,GSH和血流流变学指标。结果 A组各项指标相对稳定,术后B组SOD酶活性短暂下降,LPO和GSH升高(P<0.05),还原粘度明显升高(P<0.01),C组则显示血液流变学指标的降低(P<0.05)。结论 川芎嗪对肢体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理与川芎嗪活血,化瘀,抗凝,抗癌,改善血液流学特征性,拮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观察芬太尼后处理、远隔缺血后处理和缺血后处理3种干预措施抑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初期室性心律失常作用的差别.方法 将73只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50 g~350 g)麻醉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9组:空白对照组(S组,n=5);对照组(C组,n=7);芬太尼后处理组(F组,n=9);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组(R组,n=9);缺血后处理组(P组,n=8);联合应用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组(F-R组,n=9);联合应用芬太尼后处理和缺血后处理组(F-P组,n=8);联合应用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和缺血后处理组(R-P组,n=9);联合应用芬太尼后处理、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和缺血后处理组(F-R-P组,n=9).所有大鼠开胸后采用丝线套扎其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做成活结.除S组之外,所有大鼠接受局部心肌缺血30 min和再灌注60 min的处理.C组不采用任何干预措施;F组、F-R组、F-P组和F-R-P组在LAD结扎15 min时缓慢静脉注射芬太尼30 μg/kg;R组、F-R组、R-P组和F-R-P组在LAD结扎15 min时结扎大鼠双下肢造成肢体缺血10 min后恢复双下肢血流灌注;P组、F-P组、R-P组和F-R-P组开放实施再灌注的初期连续实施3个循环的开放LAD 20 s/阻断LAD 20 s的缺血后处理.记录缺血期和再灌期前30 min内的心律失常评分(AS评分)以及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和心室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结果 缺血期VT和VF的发生率、VT或VF的持续时间以及AS评分在C组、F组、R组、P组、F-R组、F-P组、R-P组和F-R-P组无统计学差异.C组、F组、R组、P组、F-R组、F-P组、R-P组和F-R-P组再灌注初期AS评分的中位数分别为4、2、2、1、2、1、1和2.与C组比较,其余各组再灌注初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显著减少;再灌注初期的VT持续时间和AS在F组和R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F-R组再灌注初期的VT持续时间则显著降低.与F组和R组比较,P组、F-R组、F-P组、R-P组和F-R-P组再灌注初期的VT持续时间和室性心律失常评分显著减低. 结论 与芬太尼后处理和远隔缺血后处理比较,缺血后处理可更有效抑制再灌注初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联合应用芬太尼后处理和远隔缺血后处理后,抑制心肌再灌注初期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相对增强.  相似文献   

12.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3组(n=12),对照组:即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15s组(I-15 s组):大脑中动脉线栓阻闭(MCAO)90 min后,再灌注15 s,缺血15 s,反复3次;缺血后处理30 s组(I-30 s组):MCAO 90 min后,再灌注30 s,缺血30 s,反复3次。再灌注24 h后对所有动物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NDS),然后取大脑测定脑梗死容积。结果再灌注24 h后I-15 s和I-30 s组ND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24 h后脑梗死容积I-15s组为(271±97)mm3,I-30 s组为(217±85)mm3,小于对照组[(378±103)mm3](P<0.01),I-15 s和I-30 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的病理性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KCl诱导皮层扩散性抑制(CSD)预处理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后脑血流灌注和梗死体积的影响,验证CSD对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SD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只,试验组用5mol/L KCl大鼠大脑皮层诱发CSD,3d后插线法栓塞大脑中动脉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利用激光散斑衬比光学成像技术监测缺血2h大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测定大脑梗死病灶体积。对照组用NaCl代替KCl,其余相同。比较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大脑梗死灶体积的大小。结果经CSD预处理后3d再缺血时,实验组缺血病灶血液灌注水平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总梗死体积及皮层梗死体积均小于对照组,皮层下梗死体积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激光散斑衬比光学成像技术可以在体检测脑血流的变化,同时验证了CSD预处理可提高缺血病灶皮层的血液灌注水平,减少总梗死体积和皮层梗死体积,可以减轻脑缺血后的脑功能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limb 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LRIPOC)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中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 雄性SD大鼠80只,体重250 g~3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IPC组和LRIPOC组.监测缺血/再灌注期间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并计算HR和收缩压乘积(rate pressure product,RPP)作为心肌氧耗指数.各组随机取10只大鼠,于再灌注30、60、120 min时采集颈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I,cTnI)、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高迁移率组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白介素(interleukin,IL)-1、IL-6和IL-10的浓度;于再灌注120 min颈静脉采血后,采用伊文蓝和TTC双重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体积.各组随机取10只大鼠,于再灌注120 min处死后分别取缺血区和非缺血区心肌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心肌TNF-α 、HMGB-1、ICAM-1、IL-1、IL-6和IL-10含量. 结果 I/R组、IPC组和LRIPOC组的心肌梗死体积值分别是(72±9)%、(36±13)%和(57±9)%,3组的血清cTnI浓度分别是(0.99±0.14)(0.37±0.08)、(0.54±0.07) μg/L,而3组的血清CK-MB浓度分别是(110±13)、(38±8)、(45±6) μg/L.与I/R组比较,IPC组和LRIPOC组心肌梗死体积、血清cTnI和CK-MB浓度显著降低,IPC组再灌注30、60、120 min时血清TNF-α 浓度、再灌注60、120 min时血清HMGB-1浓度、再灌注120 min时血清ICAM-1、IL-1和IL-6浓度显著降低,缺血区心肌组织内TNF-α 、HMGB-1、ICAM-1、IL-1和IL-6含量显著降低,非缺血区心肌组织内TNF电、ICAM-1、IL-1和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LRIPOC组再灌注30、60、120 min时血清TNF-α 浓度、再灌注120 min时血清HMGB-1、ICAM-1、IL-1和IL-6浓度显著降低,缺血区与非缺血区心肌组织内 TNF-α、HMGB-1、ICAM-1、IL-1和IL-6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IPC组比较,LRIPOC组的心肌梗死体积、血清cTnI和CK-MB浓度显著升高,再灌注60 min时血清TNF-α 浓度、再灌注120 min时血清HMGB-1和ICAM-1浓度显著升高,缺血区心肌组织内TNF-α 、ICAM-1、IL-1和IL-6含量显著升高,非缺血区心肌组织内ICAM-1、IL-1和IL-6含量显著升高(P<0.05). 结论 IPC减轻大鼠心肌I/RI中炎症反应的作用强于LRIPOC,这可能是IPC对心肌I/RI保护作用强于LRIPOC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后甘露醇干预的最佳时机.方法 健康昆明小鼠36只,制备I/RI模型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A组)、对照组即I/RI组(B组)和再灌注即刻、30 min、1、1.5 h甘露醇干预组(分别为C、D、E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远端缺血后适应干预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制作Vistar大鼠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6只雄性V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早期双侧股动脉缺血后适应干预组、延迟双侧股动脉缺血后适应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只.栓塞1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随即行复通供血,实验组分别在复通供血早期(30 min之内)和延迟期(6 h后)行双侧股动脉缺血后适应干预,相同的干预方法,1 min夹闭/1min复通、循环次数5次.72 h后断颈处死,处死前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计算梗死灶体积.结果 栓塞1h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两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3~4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通72 h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早期缺血后适应干预实验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为2~3级,对照组仍为3~4级,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72 h后TTC染色脑组织梗死灶体积对照组(40.3±2.2)%,早期干预组(23.6±3.3)%,实验组比对照组减少脑组织梗死体积约60%,明显减小梗死体积.延迟干预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3~4级,平均梗死体积(33.2±1.9)%,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改善和梗死体积减小有一定变化,并不显著.结论 双侧股动脉反复缺血后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早期实施干预能显著减小大鼠局部脑缺血的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依达拉奉后处理联合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8周龄,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5组(n=8):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依达拉奉后处理组(E组)、远隔缺血后处理组(P组)、依达拉奉联合远隔缺血后处理组(EP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80 min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E组和EP组再灌注前1 min静脉注射依达拉奉3mg/kg;P组和EP组左冠状动脉结扎20 min时实施远隔后处理:用止血带结扎大鼠双后肢,持续10 min.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记录左心室峰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结果 与S组比较,其它各组再灌注期间LVSP、+dp/dtmax、-dp/dtmax降低,LVEDP升高(P<0.05);与I/R组比较,E组、P组及EP组再灌注期间LVSP、+dp/dtmax、-dp/dtmax升高,LVEDP降低(P<0.05);与E组和P组比较,EP组再灌注期间LVSP、+dp/dtmax、-dp/dtmax升高,LVEDP降低(P<0.05).结论 依达拉奉后处理联合远隔缺血后处理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且效果强于两者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舒芬太尼后处理减轻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取9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假手术组(Sham组),只穿线不结扎;缺血-再灌注组(IR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30min,再灌注120 min;舒芬太尼后处理组(Sufen组),在灌注即刻,给予舒芬太尼1.0μg/kg输注3min,再灌注处理同IR组;舒芬太尼后处理~+LY294002(PI3K抑制剂)组(SL组),再灌注前10min给予LY294002 0.3mg/kg,并行舒芬太尼后处理;LY294002组(IL组),再灌注前10 min给予LY294002 0.3mg/kg,再灌注120min。在缺血前即刻(T_0)、缺血30min(T_1)、再灌注60min(T_2)和再灌注120min(T_3)时记录HR和MAP;再灌注末,测定心肌梗死面积(IS/AAR);再灌注15 min时,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心肌组织总的Akt和磷酸化的Akt蛋白含量;在再灌注末,用RT_-PCR检测Bax和Bcl-2mRNA的表达。结果五组大鼠组间组内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_2、T_3时IR组、SL组和IL组MAP明显低于Sham组(P0.05);Sufen组IS/AAR明显低于IR、SL和IL组(P0.05);五组心肌总的Akt蛋白含量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ufen组比较,sham、IR、SL和IL组磷酸化的Akt表达明显下调(P0.05),IR组、SL和IL组Bax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Bcl-2mRAN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舒芬太尼后处理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降低Bax和增加Bcl-2蛋白表达而达到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为外科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策略。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仅手术显露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再灌注组(IR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再灌注120min)、缺血后处理组(IP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后行3个循环的灌注30s/阻断30s,再持续灌注117min),每组12只。建立模型2h后采集各组大鼠动、静脉血及部分小肠、肝组织,检测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测定血清及肝组织内丙二醛(MDA)、髓过氧化酶(MPO)水平,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肠及肝脏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脏组织中核因子κBp65(NF-κBp65)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变化。结果与SO组比较,IR组小肠、肝脏病理损伤加重,肝组织NF-κBp65和HIF-1α的表达显著升高,血清和肝组织中MDA、MPO水平及血清TNF-α、IL-10、ALT和AST水平升高;与IR组比较,IP组小肠、肝脏损伤减轻,肝组织NF-κBp65表达下降而HIF-1α的表达显著升高,血清和肝组织中MDA、MPO水平及血清TNF-α、ALT和AST水平均显著下降,血清IL-10水平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促进抗炎因子的激活,抑制NF-κB信号通路调控的炎症级联反应,上调HIF-1α的表达,减轻小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20.
背景 对缺血/再獾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的下肢实施血管外科时,可引起诸如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严重并发症,即再灌注综合征.肢体缺血后处理(limb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LIPO)是指应用于血管重建术开始时减轻I/RI的一种有效治疗技术.目的 现就LIPO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内容 LIPO能够通过减少活性氧产物形成、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和细胞能量代谢及减轻钙超载发挥对缺血组织器官的保护作用.趋向 LIPO的作用机制为I/RI的防治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研究,进一步地研究和理解其具体作用机制,将为临床应用这种无创干预措施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