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解放军161中心医院泌尿外科于2010年7月收治1例肾移植术后并发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可导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功能衰竭,同时与一系列肝外表现相关。神经系统损害是HEV感染最常见的肝外表现之一。近年来,关于戊型肝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吉兰-巴雷综合征和神经痛性肌萎缩是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主要的神经系统表现。急性戊型肝炎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与病毒的直接作用两方面。本文对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表现及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散在发生,发病率明显升高[1].为探讨总结其临床特点,本研究对2003年10月至2007年9月住院的78例戊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浅谈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的饮食护理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市邮政编码430022魏利贞病毒性肝炎是由甲、乙、丙、丁、戊共五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一般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两大类。黄疸型肝炎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讨论老年急性和亚急性肝炎病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0年本院收治的518例老年急性及亚急性肝炎患者的诊断及预后,分析老年急性及亚急性肝炎的病因及预后特点.结果 老年急性及亚急性肝炎中,戊型肝炎发病率最高(61.2%);其次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6.4%);病因不明的感染(12.9%)位居第3位.各种类型急性肝炎中,急性药物性肝炎病死率为36.84%,戊型肝炎的病死率为1.26%,乙型肝炎的病死率为2.35%.药物性肝炎发生重型肝炎的比例最高,为63.15%,戊型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展为重型肝炎的比例分别为10%和10.81%,发展为重型肝炎后,病死率均显著增加.结论 老年急性及亚急性肝炎的病因中,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主要感染因素.急性肝炎发展为重型肝炎后,病死率明显提高.药物性肝炎发展为重型肝炎的比例高、预后差,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戊型肝炎并发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较为少见, 同时并发血小板减少更为罕见, 临床上极易误诊与漏诊。本文报道了1例首诊于血液科的戊型肝炎并发GBS病例, 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戊型肝炎肝外表现的认识, 从而及时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7.
戊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E,以下简称“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Evirus,HEV)感染导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肖化道传播,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常引起暴发流行,近年来散发病例持续上升。戊型肝炎既往曾被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1989年起被命名为戊型肝炎。  相似文献   

8.
全球每年约2 000万人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V),虽然戊型肝炎病死率在一般人群中低于1%,但HEV感染妊娠患者的病死率可高达30%。此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器官移植、放化疗和HIV感染等)HEV感染所导致的慢性戊型肝炎给临床治疗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过去仅有戊型肝炎病例输入的发达国家,近年来亦频繁出现本土散发病例,HEV感染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关注近两年来的研究数据,回顾HEV生物学、流行病学特征、肝外表现、治疗及诊断的最新进展,阐明戊型肝炎的研究方向是在与人类生活密切接触的偶蹄类动物中寻找新orthohepevirus基因型;更好地了解准包膜HEV(eHEV)包膜起源和结构以及参与eHEV释放和重返细胞宿主因素/途径,有助于靶向治疗性干预。  相似文献   

9.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al,HEV)感染导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常引起暴发流行。戊型肝炎虽然是自限性疾病,但其病死率高于甲型与乙型肝炎,在孕妇中的病死率甚至可达20%~30%[1]。1986至1988年在我国新疆东南部暴发的戊型肝炎疫情,共计发病119280例,死亡707例,其中孕妇404例。此外,自2003年来我国戊型肝炎病例已呈逐步上升趋势,截至2009年,其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所占比例已由2003年8.85%稳步上升至31.62%[2],而在香港,近年来感染戊型肝炎患者数亦逐年上升,已由2007年的65例上升83%至2011年的119例,而仅2012年2月份单月HEV感染人数则达到了27例。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该病正在受到更多的重视,现就近年来戊型肝炎研究进展做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10.
郭藩盛  曾强  窦剑 《器官移植》2024,(3):352-358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病因。近年来,戊型肝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因。年龄、性别、免疫抑制强度、经济社会因素均是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肝移植受者术后需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进行抗排斥反应治疗,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易感染戊型肝炎病毒且有引起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风险。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重点关注肝移植受者,同时应进一步明确相关危险因素,以便辅助诊断和采取更严格的预防措施。本文根据现有文献对戊型肝炎病毒病原学特点以及肝移植受者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在临床上更好地对肝移植受者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进行监测、治疗及预防,改善肝移植受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引起的急性自限性疾病.近年来,戊型肝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是继乙型肝炎后的高发性肝炎.但烧伤合并戊型肝炎的病例尚鲜见报道.2011年我科陆续收治5例烧伤合并急性胆汁淤积型戊型肝炎患者,现对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性总结,拟为今后救治该类病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55岁。因“全身乏力、皮肤黄染及瘙痒、尿黄1个月”于2007年10月14日入院。患者于2007年10月1日前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皮肤黄染及瘙痒、尿黄浓如茶色,略感上腹胀,进食后加重。无畏寒、发热、腹痛、腹泻、纳差、厌油、返酸、嗳气等不适。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输液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后无明显缓解。2007年10月14日,患者上述症状加重,以“肝门部占位”收入我科。患者精神、睡眠一般,食欲尚可,近期体质量无明显变化。无外伤及手术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相似文献   

13.
1989年3月至1994年3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1519例肝脏手术者术后共发生急性胃粘膜出血25例,其中除1例为肝海绵状血管瘤行肝中叶切除加捆扎术外,其余24例均系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变患者。全部病例经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营养支持、保肝、输血、补充血容量、应用止血剂以及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治愈21例,死亡4例。4例死亡者均为重度肝硬变病人。由此提示,急性胃粘膜出血的发生与门脉性肝硬变以及肝硬变的严重程度有直接关系。肝硬变程度越重,手术后全身状况越差,肝功能损害就越明显,其发生急性胃粘膜病变及急性胃粘膜出血的机会就越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根据美国《急性肝衰竭的处理》意见分析我国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23例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转归.结果 23例患者的总病死率为86.21%,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急性重型肝炎的首要原因,其最主要的血清学表现为核心抗体IgM阳性,而HBV DNA呈低水平.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出现肝性脑病后平均死亡时间为(1.94±0.66)d,其存活有赖于肝移植、针对病因治疗.结论 急性重型肝炎是病死率极高的疾病之一,其病因谱与西方国家的报道不一致,乙型肝炎病毒弓l起的急性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和综合内外科治疗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重型肝炎病因学及预后的相关特点。方法将本院10年来诊治的202例老年重型肝炎患者与同期2138例中青年重型肝炎患者作对照,比较两个年龄组急性重型肝炎(ALF)、亚急性重型肝炎(SLF)、慢性重型肝炎(CLF)的患病率、病因学及转归情况。结果两个年龄组重型肝炎均以CLF为主(老年组63.3%,中青年组83.7%),而老年组中SLF所占的比率(30.6%)显著高于中青年组(12.6%)。导致老年重型肝炎的前3位病因依次为:乙型肝炎(56.4%)、戊型肝炎(19.8%)、未分型肝炎(10.9%);两组重型肝炎患者治疗无效病例老年组为63.9%,中青年组为5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型肝炎老年组中SLF和CLF治疗无效病例显著高于中青年组;导致重型肝炎老年组预后不佳的前3位病因依次为:乙型肝炎(65.1%)、戊型肝炎(13.2%)、未分型肝炎(7.0%);因戊型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展至重型肝炎的老年患者治疗无效病例分别为44.7%和73.7%,显著高于中青年组的24.5%和54.8%(P〈0.05)。结论老年重型肝炎以CLF为主,病因主要为乙型肝炎、戊型肝炎、未分型肝炎;老年重型肝炎多预后不良,且导致治疗无效的病因主要为乙型肝炎、戊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老年患者在戊型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应警惕重型肝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临床上常用测定尿液中的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作为检测肾小管病变或损害的手段之一。尿液中的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的种类很多,但含量微小,任何一种或几种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排出增多,称为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尿。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尿多数情况下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损伤的结果。本研究对急性戊型肝炎患者尿液中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的水平进行了测定,探讨其临床意义并对戊型肝炎是否存在对肾脏的免疫损伤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戊型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戊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常规给予一般调养及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治疗,两组分别于3周后复查肝功能。结果治疗组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较西医组明显缩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戊肝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驻闽某部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驻闽某部三个营的部分官兵共850人作为调查对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甲型肝炎病毒(HAV)、戊型肝炎病毒(HEV)血的清学标志(包括IgG、IgM)。结果在接受检查的850名官兵中,抗-HAV-IgG阳性率为68.1%,抗-HEV-IgG阳性率为24.4%,两者既往感染率较高;而抗-HAV-IgM和抗HEV-IgM均为0%,远远低于我国普通人群平均感染率。来自农村的官兵抗HAV-IgG和抗-HEV-IgG阳性率分别为53.3%和19.2%;来自城市的官兵抗-HAV-IgG和抗-HEV-IgG阳性率分别为84.1%和32.8%。结论驻闽某部卫生管理较好,均无HAV、HEV现证感染;鉴于部队官兵为集体生活,福建沿海是甲型、戊型肝炎的高流行区,驻闽部队存在甲型、戊型肝炎暴发的流行条件,除加强部队食品卫生管理外,对易感人群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官兵应加强接种甲型、戊型肝炎疫苗。  相似文献   

19.
孙晓华 《护理学杂志》1993,8(6):271-271
为了判断肝病患者治疗后肝脏恢复程度;进一步制定治疗措施;估价劳动能力需要进行第2次肝穿。但接受2次肝穿的患者普遍存有恐惧和偏见。如何正确实施心理护理,对肝脏病的有效诊疗具有重要意义。1991年1月至1992年12月,我科对20例接受2次肝穿的肝病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穿刺顺利,无并发症,无痛苦。术后密切观察,细致护理,无任何意外发生。临床资料20例中男16例,女4例;最大年龄48岁,最小21岁;入院诊断:急性乙型黄疸型肝炎2例。慢性乙型迁延型肝炎1例,慢性乙型活动型肝炎17例。第1次肝穿后病理诊断:Ⅱ度肝纤维化11例,肝炎后肝硬化9例。穿刺时间与第1次肝穿相隔3个月。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55岁,因“突发头痛不适5d”入院。患者5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不适,无恶心呕吐,无眩晕,自觉行走时平衡感较前减退,无肢体抽搐,于2012年7月14日至我院行头颅CT提示右侧小脑半球占位性病变。30多年前有“黄疸型肝炎”、“肾结石”病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