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Medtronic3830主动固定导线在右室间隔(高位室间隔部和中位室间隔部)起搏的优劣。方法71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的不同,随机分为高位室间隔组(n:35)和中位室间隔组(n=36),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3个月的各项心室电极参数以及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脑钠肽(BNP)。结果电极全部植入成功,术后未发生导线脱位或心肌穿孔。中位室间隔组QRS波时限要短于高位室间隔组[(116±23.6)InsVS(150±34.2)ms,P〈0.05]。中位室间隔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VEF、BNP无显著改变,高位室间隔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VEF降低[(0.46±0.12)%Vs(0.62±0.07)%],P〈0.05]、BNP升高[(161.3±34.2)ng/LVS(80.1±33.2)ng/L,P〈0.05]。术中及术后3个月两组的心室起搏阈值、阻抗、感知无差异。结论采用3830主动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可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QRS波时限更短,对心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充血性心力衰竭常为器质性心脏病终末阶段,生存期短,病死率高。Framingham研究报道犤1犦,CHF发病后男性5年病死率62%,女性为42%。因此,如何提高CHF患者的生存率,拓宽其治疗途径是当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际上开始进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CHF的实验研究和初步的临床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犤2~5犦。自1999年7月以来,我院为11例顽固性CHF患者行双室右房三心腔起搏治疗,其中用2187冠状窦电极起搏左心室,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1例用2187电极的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49~…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与右室间隔起搏(RVSP)相比较的具体优势。方法 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因三度AVB于该院住院并具备永久起搏治疗适应证的患者56例,26例行LBBaP,30例行RVSP,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心电图QRS波宽度;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2组患者术前,术后3、6个月左心房前后径(LAAD)、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程控仪测定2组患者术中,术后3、6个月心室电极参数;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的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值;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LBBaP组患者QRS波宽度窄于RV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患者阈值、感知、阻抗均在正常范围内,LBBaP组术后无阈值增高现象。LBBaP组患者术后6个月LAAD和LVEDD低于RVSP组,LBBaP组患者术后6个月LVEF高于RV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  相似文献   

4.
为观察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和右室间隔部(RVS)起搏在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CRT)的疗效中有无不同,将心衰病人50例分为两组,其中RVA组28例,RVS组22例(于左前斜45°行右室间隔部定位)。两组治疗前的基础状况无显著差异。所有病人均在术后1周内在心脏超声指导下优化AV间期和VV间期。随访6个月,评估心功能、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及病死率。结果表明:①病死率:RVA组死亡2例(7%);RVS组死亡2例(9.1%)。②两组自身对照术后的NYHA心功能级,6 min步行距离(6-M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明显改善(P<0.05~0.001),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6个月随访,CRT患者RVS起搏对心衰的临床症状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与RVA起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指掌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指掌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科采用指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8例指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50 min;28例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40 d,无骨髓炎、钢板断裂、外露、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所有的患者均进行6个月以上随访,并根据相关标准评定效果,恢复优2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100%。结论指掌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指掌骨骨折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并可支持早期功能锻炼,利于手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PTCA导丝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桡动脉入径异常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常规指引导丝通过桡动脉失败的26例患者,更换PTCA导丝指导通过痉挛、狭窄、高度扭曲或发育细小的桡动脉至锁骨下动脉,造影导管沿PTCA导丝前行锁骨下动脉,然后交换为泥鳅导丝,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如果导丝通过后造影导管推进困难,则改为股动脉入径完成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1380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行桡动脉和(或)上肢动脉造影48例(3.5%),进一步尝试泥鳅导丝推进成功22例,失败26例(1.9%);26例中桡动脉近心段端、肱动脉远心端严重扭曲14例(其中合并桡动脉痉挛9例),单纯桡动脉严重痉挛或狭窄7例,桡动脉环3例,桡动脉发育细小2例。在PTCA导丝导引下成功完成冠状动脉造影25例,1例桡动脉环病例,PTCA导丝通过后造影导管不能通过改为股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造影。25例中单纯冠状动脉造影13例,PCI病例12例。介入操作完成后复查上肢血管造影,局部血管内膜不光滑4例,局部造影剂外渗2例。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桡动脉动异常时,使用PTCA导丝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气囊漂浮电极在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将急需床边心脏临时起搏的急诊或住院患者随机分成普通电极组及气囊漂浮电极组。前瞻性对照研究,比较两组的电极放置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电极脱位率。结果与普通电极组相比,气囊漂浮电极放置时间短、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电极脱位率低。结论用气囊漂浮电极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可行、快速、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大电极胸壁表面心脏起搏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国强  彭永德 《江苏医药》1996,22(4):272-272
作者对10例次采用标准心肺复苏(CPR)等综合措施未能恢复有效心律的患者,实施大电极胸壁表面心脏起搏(NTP),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0例次中,男4例、女6例;年龄26~84(平均64.6)岁。临床诊断和起搏前心电图表现见附表。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在急诊室5例,院外5例(送入急诊抢救4例,就地抢救1例)。使用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的M1722型NTP、除颤、监护仪。本前用75%酒精清洁局部皮肤,将两个圆形大电极(直径9cm)分别置于右肩肿下角与脊柱之间或胸骨右缘第2~3肋间(阴极)及心前区(阳极),接通电源即可起搏。起搏频率选用70~80次/…  相似文献   

9.
陈启旸  俞杉  陈欣  夏旻  张萍 《贵州医药》2005,29(8):675-677
目的对比研究右室双部位(RV-Bi)起搏、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及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QRS宽度(QRSd)、QRS电轴(QRSa)及心功能。方法8例患者于起搏器植入术中一次性完成研究.其中5例进行了永久性RV-Bi起搏并于术后3月重复术中研究。结果RV—Bi与RVOT起搏的QRSa相似,但与RVA起搏的QRSa明显不同;RV—Bi起搏的平均QRSd(148ms)最窄,比RVA(191ms)缩短43ms(22.5%),比RVOT(174ms)缩短26ms(14.9%)。RV—Bi起搏时心功能最佳,其平均射血分数、每搏量及心输出量比RVA起搏分别提高20%、22%及24%,比RVOT起搏分别提高10%、11%和10%。RVOT起搏采用普通心房J型电极,经3月随访,无一例脱位。结论RV-Bi起搏可改善心室的激动顺序及同步性,提高心功能,并具有手术简便、安全,并发症少及价格便宜的优点,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郭涛  周兰清 《云南医药》1992,13(3):133-134
心脏起搏电极导管的插入,过去多用头静脉、股静脉、大隐静脉、贵要静脉及颈静脉的切开或经皮穿刺。我院自1685年开始采用经皮铺骨下静脉穿刺法引入临时或永久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联合体表标记在切除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肿物中的应用。方法 68例临床触诊阴性、超声检出乳腺肿物的患者,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Ⅲ级63个,BI-RADSⅣa级15个。行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联合体表标记乳腺肿物,并手术切除病灶送检明确病理诊断。结果 68例患者78个乳腺病灶中,2例术中出现定位针移位,根据体表标记成功切除肿物。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所有肿物经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联合体表标记均完整切检。病理诊断:乳腺纤维腺瘤36个;乳腺病增生结节16个;乳管内乳头状瘤15个;乳腺不典型增生4个,乳管内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3个;乳腺癌4个,随即在全身麻醉下行乳腺根治手术。95%患者术后行超声随访6~12个月,超声随访显示术前病灶均已切除,均未发现可疑复发病灶。结论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联合体表标记,可指导临床医生准确切除不能触及的乳腺病灶,对良性肿物可减小切除范围,对恶性病变可及时较早的检出。  相似文献   

12.
高飞 《医药论坛杂志》2011,(23):105-106
目的探讨国产封堵器在膜部室间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明确诊断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封堵治疗,并于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时间复查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观察封堵的疗效。结果本组18例患者均获封堵成功,封堵器置入的直径4~12mm,平均(6±2.5)mm。封堵器置入的手术时间40~130min,平均(80±15)min,住院时间8~22d,平均(9±4)d。于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进行随访,未见封堵器移位及再通,无血栓形成。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操控性能良好,使用操作简单。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且手术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主动固定螺旋电极的起搏阈值在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53例共植入59根螺旋电极。电极到位后,分别测试螺旋旋出前后的起搏阈值。结果螺旋旋出前的起搏阈值为(0.54±0.25)V,旋出后即刻为(1.1±0.40)V,旋出后10min为(0.48±0.20)V。与旋出前相比,旋出后即刻的起搏阈值升高明显,随着螺旋旋出时间的延长,起搏阈值逐渐下降,观察至旋出后10min基本处于稳定状态。结论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螺旋旋出前后阈值变化明显,约10min后达到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高频超声在拇指扳机指小针刀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疼痛科确诊为手部拇指扳机指患者36例,行超声全程引导下小针刀松解术并术后随访。结果在可视化操作下,术者能准确定位进针,顺利切开增厚的腱鞘,操作完毕患者即可活动手指,3个月随访,均痊愈。结论超声能准确定位腱鞘局部增厚的部位,为临床提供可视化操作,准确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直丝弓技术是上世纪60年代在Andrews正常(牙合)六项标准基础上发展成熟起来的。其原理是以方丝弓矫治器为基础,将方丝弓矫治器的三个序列弯曲设计在托槽上,用弓形的平直弓丝结扎在托槽槽沟内,完成牙齿的三个方位的移动。我们将其托槽、弓丝用于松动牙固定治疗牙挫伤、牙脱位和牙周炎所致牙齿松动,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时起搏在永久心脏起搏器安置术中的应用.方法:199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者,共903例.将安置了临时起搏器的77例设为观察组,未安置临时起搏器的826例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所花费的时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异丙肾上腺素使用比例.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观察组术中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比例、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或严重依赖起搏患者,安置临时起搏器能增加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安全,有效防止术中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根据直丝弓矫治技术在牙外伤固定中的应用效果,为牙外伤患者制定更加优良的治疗方案。方法我科在2013年4月至2013年10月共收取48例牙外伤患者,临床症状为牙齿松动、冠根折裂、合并颌骨骨折,需进行外科手术固定,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方丝弓进行固定,实验组采用直丝弓进行固定,将两组的固定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固定有效率为62.5%,病变率为37.5%,患者满意度为57.3%,实验组固定有效率为87.5%,病变率为12.5%,患者满意度为89.2%,实验组固定的整体质量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丝弓矫治技术在固定牙外伤的作用效果优于方丝弓矫治技术,前者减少了患者牙齿病变的概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床旁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治疗在交感电风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病房交感电风暴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和临时起搏组(B组)各20例,A组采用常规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B组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床旁置入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心脏临时起搏治疗。结果 A组有15例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有效率为75%,平均控制时间为(72.2±12.4)h,B组有17例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有效率为85%,有效率略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控制时间为(42.5±11.4)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组20例患者均成功置入电极导管进行心脏起搏,平均置入时间为(15.5±5.6)min,临时起搏留置时间2~7d。结论床旁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辅助治疗交感电风暴患者快速有效,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对起搏电极导线植入系统和技术的不断开发更新、成熟,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在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安置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本文报告近期我院10例使用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近期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0例患者分别为男性7例、女性3例,平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尿道梗阻插尿管困难置尿管的新方法。方法将1年半的临床实践资料,进行历史回顾性。结果用双J管导丝置尿管方法为患者置尿管,使患者尿道梗阻置管成功率提高13.4%。结论新式置管方法更舒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