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持人语江苏名医吴鞠通是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他编著的《温病条辨》被称为是"治温之津梁",长期以来一直是医生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温病条辨》中的方剂有许多来自张仲景《伤寒论》和叶天士的《临证  相似文献   

2.
《温病条辨》中增液汤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条辨》是清代吴鞠通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师承叶天士治疗温热病的经验而写成的温病学派较为完整的代表著作,现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同列为四部经典。本书中许多方剂现于临床中仍发挥着重大作用。本人通过学习这部著作,对温病的理法方药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杨晓凤 《山西中医》2010,26(5):57-58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提出的三焦辨证,阐述了温病的演变规律,明确了温病的病位及病性,提出了相应的治法方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三焦辨证与张仲景六经辨证对照有一纵一横之妙,与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结合有相辅相成作用。  相似文献   

4.
湿热黄疸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成熟于张仲景,叶天士在继承前贤理论基础上,辨治湿热黄疸颇有特色,虽然所留病案并不多,但对后世医家颇有启迪。吴鞠通对其尤为服膺,并将《临证指南医案·湿》《临证指南医案·疸》中湿热黄疸四则医案整理编入《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中。本文首先通过回顾湿热黄疸的历史沿革,分析叶天士辨治湿热黄疸的思路,再从《临证指南医案》所录四则医案及《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所录条文入手,阐释叶天士辨治湿热黄疸用药特色及吴鞠通对其经验的继承和发挥。  相似文献   

5.
清代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一书,是温病学派较为完整的代表著作。吴氏在精通《伤寒论》和学习叶天士等温病学家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伤寒论》的略温之处,有许多补充和发展,尤其是在方剂运用方面,堪为善用《伤寒》方之典范。因此,  相似文献   

6.
《金匱要略》论黄疸、病因、机理、证候、治则等等叙述,较为全面,为后世区分“阴黄、阳黄”辨证论治的准则,历代医家在实践过程中,探讨其病因病机,不断地有所补充和发展。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7.
吴鞠通《温病条辨》是在温热大师叶天士的学术成就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的一本系统论述四时温病的专著,书中一整套温病的治疗大法和方剂,使温病学的辨证施治内容更趋完整。《温病条辨》上焦篇原文第七条谓: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  相似文献   

8.
吴鞠通对叶天士治疗温病的理法方药推崇备至,在所著《温病条辨》一书中,大量录用《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温病的医案,其中涉及的条文97条,方剂101人,吴氏将这些医案分门别类,再参以三焦理论,创建和发展了温病三焦辨证学说。深入研究《温病条辨》与《临证指南医案》的关系,对于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学大有裨益。本文后附有《温病条辨》有关方证和《临证指南医案》中相关医案对照表,为同道进一步研究提供极大方便。  相似文献   

9.
《吴鞠通医案》对温热病的治法,补充了辛甘熄风清热法、甘苦合化利水法、急下存阴承气法和燥气直中四逆法等,为《温病条辨》未备之法。详细阐释吴鞠通对此四法的运用,并结合张仲景、叶天士的学术经验加以深入分析。研究吴氏治温新法,对完善温热病辨证论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温病大师吴鞠通继承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了《温病条辨》一书,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是后人学习温病学的必读之书。大家都认为《湿病条辨》阐发了叶天士的学说,以三焦学说为经,以卫气营血学说为纬,进一步地提出了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完善了温病学说。虽然人们对《温病条辨》一书评价甚高,但也有些医家如王孟英、叶子雨、郑雪堂等曾根据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提出不同的意见。如对温病初起、恶风寒者用桂枝汤进行治疗,既违背了温病的治疗原则,也与《温  相似文献   

11.
吳鞠通《温病条辨》,历来医界都認为是师承叶天士,以《临証指南医案》和《温热論》作为基础,結合自己的临床經驗編写而成,其实并不完全如此。据文献上的探討,吳氏的著作,除与叶天士各书有較密切的关系外,而吴又可的《温疫論》对它也有深刻的影响。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自序中說:“又越三年,来游京师,检校《四庫全书》,得明季吳又可《温疫論》,观其議論宏闊,实有发前人所未发,逐专心学步焉”。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他对《温疫論》是很推  相似文献   

12.
《温病条辨》方源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著名医学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是温病学派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部代表佳作,后世医家对此无不推崇备至。笔者仅从其方源探索《条辨》理法方药的来龙去脉,以澄清《条辨》的方剂理论渊源、承袭化裁及学术价值的重要意义。1 立方理论,导源于《内经》 温病之名,始于《内经》。吴氏在深入研讨《内经》有关温热病的理论基础上,将《内经》有关论述温病的病因病机、证状及治疗大法录其部分原文冠以首篇,名为《原病篇》,以述温病之起源,作提纲掣领之用,诚如凡例所言“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吴鞠通《温病条辨》关于半夏泻心汤化裁方的研究,探讨其对《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应用的继承与发展。吴鞠通在继承张仲景学术思想基础上,汲取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的方药精华,结合自己临床感悟,将半夏泻心汤化裁后用以治疗温病,扩大了治疗范围,丰富了具体治法,升华了应用理论。吴鞠通遣方用药,随病证而变,随立法而出,移步换形,用药灵活,精细恰当,为后人深入领悟应用《伤寒论》经方提供了启迪。  相似文献   

14.
论《温病条辨》中地黄之运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温病条辨》中地黄的运用规律。方法 :对《温病条辨》中地黄的运用形式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结果 :《温病条辨》记载含有地黄的方剂 35首 ,另有随证加味运用地黄 6处。吴鞠通既用地黄清热凉血、散血止血祛病邪 ,又用地黄滋阴养血、增液生津扶正气 ;地黄之配伍善于根据病位并利用药物性味组合增强疗效或化生新的功用 ;强调地黄不同炮制品间存在药性差异 ,临床应区别运用 ;指出湿热熏蒸之证当忌用地黄。结论 :《温病条辨》中地黄的运用十分广泛 ,且有独到之处。吴鞠通的用药经验对温病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瑭及其《温病条辨》的学术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条辨》由清代著名医家吴瑭著于嘉庆三年(1798)。该书创立三焦辨证纲领,由上及下、由浅入深,旨在“认证无差”。后世认为,此书创立的三焦辨证体系与张仲景伤寒六经辨证理论、叶桂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互为羽翼,成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方剂的服法包括服药时间和服用方法,这些均会对疗效产生一定的影响[1]。因此,历代医家对服药方法都十分重视。正如徐大椿所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2]。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多数方剂的服药方法都作了详细的记述,且不乏独特之处,现归纳其特点如下。1依病情定服法同一疾病,根据病情的轻重确定相应  相似文献   

17.
一、对《温病条辨》之评价对于《温病条辨》的评价,近代医家意见颇不一致,有褒有贬,贬者尤以王士雄,叶霖为最力。王氏认为“可议处甚多”,希望“读者勿随波逐流”;叶氏则严历指责,甚至骨其“剽窍”,“欺世盗名,莫此为极”。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是失当的。《条辨》的价值,不容抹煞,举其大者,有下列三个方面:(一)使温病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有关温病的论述,历代皆有,日积月累,至叶天士始趋成熟,然而他的经验散见于《临证指南》,理论虽有《温热论》及《幼科要略》,也仅属发凡起例而已。我们承认叶天士为温病学科奠定基础有巨大功绩,但也毋庸讳育,温病学科在他手里尚未达到完整、系统的地步。《条辨》则从《内经》到叶天士的著作和医案,  相似文献   

18.
《温病条辨》中将芳香方药运用于卫分证中可透邪外出;运用于气分证中可化湿理气,祛湿清热;运用于营分证中可化湿清热,透热转气;运用于血分证中可透血分热毒外达;运用于温病后期,可使邪退气宁血止.吴鞠通《温病务辨》以“芳香”冠名的方剂有20首,对芳香药的配伍应用有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9.
探讨《温病条辨》对栀子豉汤的临床应用,分析栀子豉汤的适应病证和剂量结构。吴鞠通传承仲景学说,总结了叶天士的临床经验,充实并拓展了栀子豉汤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20.
神昏是温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之一。根据感邪性质不同和病情的轻重,可有神昏谚语、神志昏蒙、昏愦不语、神志如狂等不同表现。关于神昏的病机及其治疗,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发展过程。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从上、中、下三焦对神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使其理论更加系统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创新,提出了很多独到、新颖的见解。笔者就从病机、治疗两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1 关于神昏的病机 汉代张仲景认为神昏的病机是阳明腑实热结,主张用苦寒攻下的承气场治疗。这之后很多年,这种观点一直占着主导地位。至清代叶天士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至热邪逆传膻中,神昏目瞑,……其势危急”。从而突破了以往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