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四穴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根性痛的镇痛效应。方法:将106例LDH根性痛患者随机分为四穴电针组(四穴组)与常规电针组(对照组),每组53例,分别采用四穴电针与常规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镇痛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运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测定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疼痛程度,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浆β-内啡肽(β-EP)、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或P0.05),四穴组较对照组疼痛改善更为明显(P0.05),且镇痛起效时间更短,维持时间更久(P0.01);治疗后两组血浆β-内啡肽、NO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结论:四穴电针镇痛起效更快,维持时间长,具有显著的即刻和远期镇痛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增加β-EP含量、减少NO含量,即调节内源性β-EP及细胞因子NO水平的神经生物学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蒙医温针对坐骨神经痛的镇痛作用。方法:将符合坐骨神经痛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研究组30例。对照组给予蒙医针刺治疗,研究组给予蒙医温针治疗,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SF-MPQ、血浆β-内啡肽(β-EP)含量测定,评估两组疗效。结果:治疗10 d后,研究组与对照组VAS、SF-MPQ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β-EP)含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蒙医温针比单纯蒙医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更为突出,能够明显减轻疼痛症状,显著改善下肢功能,且蒙医温针具有简、便、廉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按揉环跳穴对神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中枢镇痛机理。方法:采用热测痛法观察按揉环跳穴对坐骨神经结扎所致的神经痛大鼠其疼痛耐受值(s)的变化情况;并以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以痛为腧"推拿法对神经痛大鼠中枢某些核团的β-内啡肽的变化。结果:在大鼠环跳穴(坐骨神经结扎处)进行按揉后可即刻显著增加其疼痛耐受值,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推拿次数的增加,治疗组大鼠疼痛耐受值也逐渐增大,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推拿治疗1周和推拿治疗2周组杏仁核β-内啡肽样免疫阳性反应强度明显强于相应的模型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而导水管周围灰质(PAG)β-内啡肽样免疫阳性反应强度仅在治疗2周组强于相应的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以痛为腧"推拿方法治疗神经痛大鼠具有较明显的即刻和累积的镇痛作用;推拿治疗神经痛的中枢机制与杏仁核的相关性比与PAG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内麻点治疗癌疼痛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将癌症疼痛患者14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电针组给予电针针刺内麻点镇痛+镇痛泵镇痛(仅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给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安慰电针非针刺镇痛。两组均于每天早上8点开始治疗,记录治疗前1 h(T_0),第1天治疗后1 h(T_1)、8 h(T_2)、24 h(T_3),第2天治疗后1 h(T_4)、8 h(T_5)、24 h(T_6)各时点的镇痛效果。检测患者血浆中炎性因子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及亮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A1-13的含量,并评价两组的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T_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的VAS评分,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电针组血浆中亮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A1-13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血浆中亮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A1-13含量明显降低(P0.05)。电针组T_1、T_2、T_4、T_5时点的VAS评分及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T_1、T_2、T_4、T_5时点的镇痛疗效及各时点血浆中亮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A1-13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治疗安全性等级比较,电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电针刺激内麻点镇痛治疗癌症疼痛简便、安全、经济,且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脉痛宁胶囊治疗Ⅱ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月桂酸注射于大鼠股动脉造成TAO模型,用脉痛宁溶液灌胃,观察用药后痛阈的变化。检测下丘脑、血浆中β-内啡肽(β-Ep)的变化和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Ⅱ)的水平。结果 给药后TAO大鼠的痛阈明显提高,下丘脑、血浆中β-内啡肽的含量上升,血浆中AⅡ的含量下降。结论 脉痛宁胶囊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大鼠中枢和周围血浆中β-Ep含量和通过扩张周围血管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镇痛作用及其对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方法:将68例LD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进行比较,观察两组的镇痛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镇痛效果,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浆β-EP含量。结果:治疗组镇痛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疗效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且血浆β-EP含量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可提高LDH患者血浆β-EP活性,具有良好的即时和远期镇痛效应,且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7.
"以痛为腧"按揉法对神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索“以痛为腧”按揉法的镇痛作用及其机理 ,采用结扎大鼠坐骨神经干的方法制作神经痛大鼠模型 ,从术后第 7天开始在神经结扎处以按揉法治疗 ,每天 1次 ,共 2 1d。并以光热测痛法测定大鼠的痛敏分数 ;2 1d后采用放免法测定其血 β 内啡肽含量。结果 :单次治疗 2 0min后 ,大鼠痛敏分数显著下降 ,并可持续 90min ,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多次推拿次日测痛显示 ,随着推拿次数的增加 ,大鼠痛敏分数绝对值逐渐减小 ,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另外 ,血浆 β 内啡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提示“以痛为腧”按揉法治疗 ,具有较明显的即刻镇痛和疗程镇痛的作用 ;其机理可能与其能提高 β 内啡肽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整体平衡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浆β-内啡肽表达的影响,探讨β-内啡肽表达水平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关系及作用机理.方法 将120例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随机平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整体平衡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中β-内啡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两组血浆β-内啡肽含量均明显增高,且治疗组的变化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整体平衡疗法能显著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浆β-内啡肽活性,对缓解疼痛、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水针刀结合通痹酊剂加热敷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β-内啡肽及P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水针刀结合通痹酊剂加热敷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水针刀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评定两组患者肩关节疼痛及活动范围,同时对两组患者血浆β-内啡肽及P物质含量进行检测。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发现其肩痛及肩关节活动范围的评估,疗效评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同时及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另外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其血浆β-内啡肽含量均明显增高,P物质含量均显著降低,并以治疗组的变化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水针刀结合通痹酊剂加热敷治疗肩周炎治疗能显著提高肩周炎患者血浆β-内啡肽活性,降低P物质含量,对缓解疼痛、提高肩关节活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传统“热补”针法对实验性关节炎家兔的镇痛效应和探求其中枢作用机制。方法:以卵蛋白诱导的关节炎家兔为疼痛模型,连续治疗6 d后比较药物组、捻针组、电针组和热补组关节炎家兔关节局部痛阈和脑脊液中-βEP和CCK-8的含量。结果:治疗后各治疗组痛阈和-βEP含量均升高,热补组-βEP含量明显高于药物组和捻针组(P<0.01),但不及电针明显(P<0.05);各治疗组CCK-8含量均向正常水平恢复,热补组CCK-8含量比药物组和捻针组恢复明显(P<0.01),但不及电针组恢复显著(P<0.01)。结论:“热补”针法的镇痛效应和捻转针法、药物(痹冲剂)相同,但不及电针的镇痛效应;升高脑脊液中-βEP含量和促使CCK-8含量向正常水平恢复,可能是其镇痛的中枢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求平衡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压迫症状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30只,各组中又分为7 d取材组和14 d取材组各15只。用肠线环扎L4神经根造模。治疗组针刺"腰痛穴"臀痛穴",每日2次。用热痛测试仪检测各组大鼠造模前及造模后第4、7、10、14天的缩爪潜伏期,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β-内啡肽(EP)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痛敏现象明显增强(P<0.05),血浆-βEP、ACTH的含量呈增高趋势;经过平衡针治疗,治疗组痛敏现象至治疗第10天起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血浆中-βEP的含量第7天时就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血浆中ACTH含量第14天时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平衡针有很好的减轻疼痛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ACTH分泌代谢而调节机体应激状态,而是否通过调节-βEP分泌代谢发挥作用尚需进一步增设时间点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温针及单纯针刺的疗效差异。方法:将计入统计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温针组,每组31例。均取双侧肾俞、夹脊穴及患侧环跳、委中、阿是穴,1次/d,10次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下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及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均明显上升(P〈0.01),McGill疼痛量表各项评分均明显下降(均P〈0.01),且温针组在提高JOA评分和降低VAS评分方面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与常规针刺组相比,其在提高患者痛阈方面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温阳止痛贴外用联合郄穴针刺治疗虚寒型癌性疼痛及对患者生活质量、血清β-内啡肽(β-EP)、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虚寒型癌性疼痛患者,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温阳止痛贴外用联合郄穴针刺治疗),各30例,且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β-E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PGE2、VAS评分、爆发性痛次数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重复测量分析显示,两组情感状况、社会/家庭精神支持的时点、组间、交互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功能状况、生理状况及总分的时点、组间、交互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两组β-EP、CGRP、PGE2、VAS评分、爆发性痛次数的时点、组间、交互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简单效应LSD-t成对比较显示,治疗前,两组情感状况、功能状况、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精神支持、总分、β-EP、CGRP、PGE2、VAS评分、爆发性痛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情感状况、社会/家庭精神支持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在功能状况、生理状况及总分比较中,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β-EP、CGRP、PGE2、VAS评分、爆发性痛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阳止痛贴外用联合郄穴针刺治疗虚寒型癌性疼痛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既能缓解疼痛,又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痛阈改变与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临床疗效的关系,探索将痛阈值作为判断坐骨神经痛疗效的量化标准的可行性。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温针灸组施以温针灸,西药组口服尼美舒利片,穴位注射组用654—2行穴位注射,分别测定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第1、2、3疗程后的痛阈值。结果 根据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痛阈值和临床症状、体征检测进行综合评定。除喷嚏时疼痛加剧、排便时疼痛加剧及西药组咳嗽时疼痛加剧外,温针灸组与西药组、穴位注射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能使痛阈值升高,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宫氏脑针治疗顽固性癌痛的机制及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8月至2020年5月期间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收治的120例顽固性癌痛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n=60,宫氏脑针联合吗啡)及B组(n=60,吗啡),比较两组患者的数字评分法(NRS)情况、吗啡日用剂量、血清前列腺素E2(PGE2)、β–内啡肽(β–EP)、内皮素–1(ET–1)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开始两组患者的NRS评分、吗啡使用日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RS评分、吗啡使用日剂量均有不同程度降幅,且A组降幅大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GE2、β–EP及E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GE2、β–EP及ET–1均得以下降,且A组下降幅度大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低于B组的3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顽固性癌痛患者,宫氏脑针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减少吗啡使用剂量,降低患者血清内PGE2、β–EP、ET–1等疼痛介质水平,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得以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针刺法对肾绞痛患者血浆、尿液中P物质(SP)、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差异,探讨取得最佳效应的特异针刺手法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下焦瘀滞型肾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运用简化的McGill疼痛问卷量表对3组患者进行疼痛等级评分。治疗1组取肾俞穴,采用穴位分"天、人、地"三部刺入的"三才刺"法;治疗2组取阿是穴,针刺方法同治疗1组;对照组取肾俞穴,采用常规针刺法。共治疗30min。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和尿液中SP和5-HT水平。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等级评分及血浆和尿液中SP、5-HT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治疗后疼痛等级评分及血浆和尿液中SP、5-H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三才刺"法对肾绞痛具有特异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血浆及尿液中SP、5-HT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和评价电针阿是穴治疗下腰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4例下腰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取穴大肠俞双、腰夹脊双、环跳患侧、委中患侧、阳陵泉患侧、悬钟患侧、丘墟患侧;治疗组采用传统针刺法基础上,电针阿是穴及其对应点组穴;留针30 min,每天1次,10 d为1疗程,共计2个疗程,以J0A下腰痛评价表、简式SFMPQ疼痛问卷、Prolo功能和经济结果评定量表为评价指标,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结束3个月后进行随访评价,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分别为90.38%和76.92%,治疗组和对照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腰椎疾患综合评分标准(JOA),PRI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疼痛评分PPI比较以及Prolo经济和功能结果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后期随访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阿是穴可明显减轻下腰痛患者的疼痛,其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治疗,且远期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7,(10):872-875
目的 :观察针刺十三鬼穴结合西医治疗对肝性脑病患者血氨、β-内啡肽水平的影响。方法 :86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予门冬氨酸鸟氨酸、支链氨基酸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十三鬼穴,治疗1周后,评价疗效,复查肝功能、血氨、β-内啡肽的变化,与治疗前进行对比。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69.0%,治疗组9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肝功能、血氨、β-内啡肽的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十三鬼穴,可增强西药对肝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肝功能,显著降低肝性脑病患者血氨、β-内啡肽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腹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120例门诊确诊为坐骨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腹针治疗组(治疗组)60例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60例,两组治疗后用简式麦吉尔疼痛调查问卷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腹针疗法和常规针刺治疗都能明显减轻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疼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对坐骨神经痛患者疼痛的镇痛效果更为显著(P〈0.05)。结论腹针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疼痛的镇痛效应显著优于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Softtissueinjury ,acommonlyseendiseaseinthedepartmentoftraumatology ,whichbe longstotendoninjuryinTCMcanbedividedin toacuteandchronicones.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haveadefiniteeffectonsofttissueinjurywhiledifferentacupointaffecttherapeuticeffectdirect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