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天然药物中的单体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治疗经验。综述近10年来天然药物中的单体成分,经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并选择其中代表性的16个单体按其病理生理机制分别介绍。天然药物保护缺血性脑损伤具有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通过降低兴奋性神经递质(银杏内酯B),抑制细胞凋亡(灯盏花素),影响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增殖(丹参酮IIA)及自由基(人参皂苷Rd),保护血脑屏障(黄芩苷)和减轻炎症反应(川芎嗪)等途径来实现,具有多靶点、多层次、多环节的脑保护作用。因此,研究天然药物单体通过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中的各种途径来实现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将有助于更好地治疗脑缺血患者和开发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新制剂。  相似文献   

2.
中风胶囊对大鼠局灶性缺血脑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勇智  张建新  李兰芳  张会欣  李永辉 《中成药》2006,28(11):1679-1681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为常见,其病理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因此,探索脑缺血的病理生理,开发治疗脑缺血的药物,显得越来越重要。中风胶囊是由赤芍、全蝎、水蛭、土鳖虫、川芎等组成的中药复方,主治中风先兆、缺血性中风等证,经多年临床证实对缺血性脑损伤疾病疗效较好。本研究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观察了中风胶囊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中风胶囊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1实验材料1.1药物中药赤芍、土鳖虫、全蝎、水蛭、川芎购自石家庄神威药业…  相似文献   

3.
周昶  黄蓉  蔡园  杨乐怡  董世芬  姜艳艳 《中草药》2024,55(5):1717-1727
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心脏病、脑中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诱因。天然产物中生物碱类成分具有显著的调血脂作用,其机制主要包括促进肝脏胆固醇摄取、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促进胆固醇转化、抑制肠道胆固醇吸收、促进脂肪酸氧化、抑制脂肪生成、促进脂肪水解、调节胆汁酸代谢、调节肠道菌群、抗脂质过氧化、减轻胰岛素抵抗等。通过查阅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作用基因靶点和作用通路层面,对天然产物中生物碱类化合物调血脂作用机制综述。为生物碱类成分及含有生物碱类成分的中药或天然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三种中药合剂抗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洪妹  姜正林  石中瑗 《中成药》2004,26(12):1068-1070
缺氧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因,缺血性中风、冠心病可以引起缺氧;而机体从平原地带进入高原以后,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也可造成缺氧,从而引起急性高原病.这种缺氧、高山反应正是制约我国西部开发、高原作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缺氧或缺血可引起脑损伤,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细胞外谷氨酸积聚、细胞内钙超载、一氧化氮及自由基等神经毒性物质增加等.因此,研究与开发抗脑缺血缺氧药物、保护脑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研究证明,人参、银杏、红景天等中药具有抗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作用[1~6],但尚未得到广泛应用,这与其详细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得还不十分清楚有关.本研究以离体海马脑片为研究对象,模拟缺血,观察三种中药合剂的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作用,为这些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丁苯酞脑缺血治疗作用的相关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苯酞是治疗脑缺血等脑部疾病的一种疗效显著的药物,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大量实验证实丁苯酞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明显缩小大鼠局部脑缺血的梗塞面积、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能量代谢和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以及抗脑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理作用。本文就丁苯酞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等面进行综述及展望。  相似文献   

6.
醒脑通络片治疗缺血性中风63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通络类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醒脑通络片(黄芪、川芎、鸡血藤、水蛭、女贞子、冰片、草决明、红花、桃仁、地龙)配合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63例,对照组仅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60例。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本片剂具有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减轻缺血性脑损伤,减轻脑水肿,保护神经细胞等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芩苷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14,他引:3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干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黄芩苷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分别从其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改善脑组织能量代谢障碍的影响,对炎症的影响,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文献研究结果提示黄芩苷通过多种机制对缺血性脑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结论:黄芩苷有望成为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中药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益气活血中药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研究进展作了综述。益气类(黄芪)、活血类(三七、丹参、银杏叶)。指出:缺血性脑损伤直接病因是脑部缺血、缺氧、气虚血虚、气滞血瘀、益气兼而行血、化瘀进而理气,在临床上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随着医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研究越来越深入,中药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机制的研究方面也从整体水平深入到了细胞和分子水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近几年来中药对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神经血管单元(NVU)概念的提出将缺血后脑保护的目标从过去单一的神经保护提升到对神经细胞、血管及胶质等整体结构式的保护,为缺血性脑损伤的基础研究及治疗提供了新方向。中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的全面保护及整体调节的优势和特点,正好符合NVU治疗策略的要求。文章主要对具有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作用的中药及复方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药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潇  王贵阳  侯宇东  姜艳艳  张薇  刘斌 《中草药》2021,52(5):1471-1484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存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率高且死亡率高。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尽早恢复缺血区血液再灌注,使脑组织重新获得血氧供应。然而在恢复血流供应时,常会使缺血组织以及神经系统的病理损害进一步加重,临床症状恶化,造成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十分复杂,多种机制参与其中,是目前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时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对于具有复杂病理机制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和潜力。以中药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与靶点为切入点,对近10年来发现的具有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中药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药物的进一步科学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毛冬雪  祝美珍  齐景馨  曾宪晶  俞睿 《中草药》2018,49(13):3162-3165
药对的配伍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临床遣药组方及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科学内涵。近年来,许多脑缺血损伤的防治研究发现,通过中药药对的合理运用,实现中药复方的优化组合,可多靶点、多层面作用于缺血脑组织的神经血管单元,多途径调控相关信号通道,明显减轻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的损伤及脑缺血损伤引起的炎症级联反应和再灌注损伤,及时恢复脑部血流并有效保护神经元,取得"复流"与"脑保护"相似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神经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脑血管病动物模型研究概况与中药药效学评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蓉  张亚囡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6):2299-2302
为了探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机制、药物筛选、药效评价、治疗方案优化,目前建立了许多模拟人类脑缺血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如何根据中药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进行候选药物筛选和药效评价,并将脑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与临床疾病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保证动物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对临床前中药药理研究与药效评价的有效药物,在临床上获得更好的疗效,提供方法学保证和有效的中药创新药物筛选与研发评价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14.
卒中后抑郁是脑梗死常见并发症之一.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为情志所伤,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神失常,肺失宣降,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致五脏不和;西医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分为原发性内源性机制和反应性机制.本文从脑卒中后抑郁的中医病因病机、西医发病机制、中西医治疗、危害及预防和展望等方面入手综述了国内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  相似文献   

15.
心脏毒性是药物临床应用的主要安全性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对中医药研究的重视与深入,关于对中药心脏安全性的评价与防治心脏毒性反应的研究日益增多,且研究方向集中在致心脏毒性中药的安全使用或靶向心脏的中药毒性成分的发现。关于中药心脏安全性评价的研究方法,该综述介绍了中药心脏安全性评价的临床指标、细胞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关于提升中药心脏安全性的研究,该文回顾总结了常见致心脏毒性中药的毒性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以及通过控制毒性物质含量、改变给药剂型、合理炮制、配伍等方式降低心脏毒性的研究。关于防治心脏毒性的方药与有效成分,该文归纳了近年来防治化疗药物诱导心脏毒性反应的方药及中药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以期对中药的心脏安全性评价与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陈雨菡    马善波  杨倩    李龙  王锦  缪珊  石小鹏   《陕西中医》2021,(8):1142-1146
脑卒中,中医俗称“中风”,是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中医认为“气虚血瘀” 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机,“气虚”是发病之本,“血瘀”乃病发展之核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会导致血-脑屏障破坏、神经元坏死、细胞毒性以及血管源性水肿、炎性反应等。临床实践表明,黄芪-丹参是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药对,且使用频率位于前列,临床疗效较好。研究发现黄芪-丹参药对中,黄芪具有抗凋亡、抗炎、扩张血管、改善血行的作用,丹参能增加微循环血流量,明显减轻脑水肿,从而保护脑细胞。黄芪、丹参不管是进行有效组分配伍还是药对直接进行配伍,不仅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还可以缓解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且对于预后作用明显,两药相辅相成,有望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7.
张文静  徐浩群  李冲  韩冰冰  张义敏 《中草药》2023,54(22):7564-7576
脑缺血及其再灌注损伤是全球人口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天然植物或药物中提取单体开发神经保护剂已成为治疗脑缺血损伤的关键方法。白藜芦醇作为一种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与食物中。大量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可通过保护血脑屏障、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凋亡、调节自噬等多种途径改善脑缺血损伤。在治疗及预防脑缺血损伤方面,白藜芦醇的有效性已被证实,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及分子靶点尚未完全阐明。因此,通过分析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白藜芦醇治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靶点及机制研究、药动学、药物递送系统及安全性评价等进行综述,为白藜芦醇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从临床药理学角度探讨中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江伟  于涛  高秀梅 《中草药》2015,46(14):2160-2166
卒中已成为造成人类死亡的第2位病因,除血管再通外,尚无有循证医学支持的有效药物。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急性脑梗死后外周血生物学标记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脑组织损伤、炎症反应、凝血/血栓形成、血管再生4个角度分类阐述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紧密相关的临床药理学指标及中药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以期为进一步阐释中药复杂成分的作用机制和研究开发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中药注射液大品种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丹红注射液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制剂工艺从丹参和红花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的中药注射剂。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和缺血性脑病。近年来,随着对丹红注射液研究的深入,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展。主要采纳中国知网(CNKI)和Pubmed中收录的文献,旨在综述近10年丹红注射液用于防治老年病的临床应用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为丹红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