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1岁。因反复右上腹痛2年,加重5 h入院。查体:双侧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胸部CT平面加增强扫描示:纵隔居中,纵隔淋巴结未见肿大,右侧胸腔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楚,约83 mm×60 mm大小,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两侧胸膜无增厚,右侧胸腔少量积液(图1)。术前临床诊断:右后纵隔神经源  相似文献   

2.
纵隔恶性畸胎瘤的外科治疗(附3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0-1992年我们治疗35例纵隔恶性畸胎瘤,占同期540例纵隔畸胎瘤的6.48%,虽然恶性畸病率较低,但在临床工作中误诊为肺癌,胸腔积液等,其治疗原则为广泛手术切除,是延长生存时间的必要条件,术后加用放疗,查明显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5岁.发现纵隔占位20余年,胸闷、气急10余年,加重2年.胸部增强CT示前纵隔及两胸腔前部巨大混杂密度影,病灶围绕纵隔大血管,上腔静脉受压(图1).完善术前常规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于2011年9月经胸骨正中劈开手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前纵隔并延伸至两侧胸腔.完整切除肿瘤,瘤体约50cm×20cm×10cm,重达4kg,肿瘤表面包膜完整、光滑,质地中等(图2),切面灰黄、灰白色,无出血坏死.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术后病理报告(纵隔)多形性脂肪瘤.镜下见肿瘤由成熟脂肪细胞及少量"花环样"多核巨细胞构成,局部细胞有异形.  相似文献   

4.
Zhang T  Zhou NK  Liang CY  Liu X  Tian XD  Wang B  Liu Y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6):1125-1127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畸胎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对1996年3月至2006年3月49例纵隔畸胎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合病史、体格检查、胸片X线、CT、MRI等术前确诊48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完整切除46例,部分切除2例,探查活检1例。术中同时行肺楔形切除8例,部分心包切除6例。无手术死亡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畸胎瘤,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病史、体格检查与影像学检查是原发性纵隔畸胎瘤的主要诊断手段,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以及根据肿瘤特点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30岁。右上腹饱满隆起2年余,活动后气促3个月。查体:气管向左侧移位,右胸部饱满隆起,右胸腔叩诊呈实音,呼吸音消失。胸部CT示:右侧胸腔可见一巨大肿块(图1),大小约26cm×20cm×16cm,右肺明显受压于胸腔顶部,纵隔受压向左偏移,纵隔未见肿大的淋巴结。纤维支气管镜示:右主支气管后壁隆起,右上及右下支气管狭窄接近闭塞。经胸部穿刺肿物活组织检查示:节细胞神经瘤。临床诊断:纵隔巨大节细胞神经瘤。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女,11岁。因胸闷、乏力1年余入院,入院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和心脏杂音。胸部X线片示:右侧前纵隔右心缘处见一直径约7 cm的囊状肿块影,胸部CT检查示:右前中纵隔有囊性占位性病变,大小约8 cm×7 cm×6 cm,右心房受压变窄(图1),囊肿邻近的肺组织受压,诊断"心包囊肿"。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顶部心包外探及一无回声区,大小约8 cm×7 cm×6 cm,右心房受挤压,诊断为"纵隔囊肿"。术前临床诊断:右前纵隔占位,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纵隔畸胎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1993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67例纵隔畸胎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经胸部前外侧切口径路手术切除纵隔畸胎瘤26例,后外侧切口径路手术23例,电视胸腔镜加辅助小切口手术8例,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5例,胸骨正中切口径路手术5例。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均为畸胎瘤,其中62例为成熟畸胎瘤,4例为不成熟畸胎瘤(其中Ⅰ级1例、Ⅱ级2例、Ⅲ级1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3例,肺水肿1例,肺不张2例,上肢功能障碍1例。经相应的处理除1例患者上肢功能未恢复外,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61例,6例失访,随访时间1~12年,无肿瘤再发。结论 纵隔畸胎瘤经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手术时应注意切口的选择,术中避免损伤神经、血管等。  相似文献   

8.
临床资料 患者,女,47岁.右侧胸痛伴咳嗽1个月入院.入院查体:右上肺呼吸音减弱,余未见明显异常.胸部X线片示:右肺门有不规则肿块影,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匀(图1).胸部CT示:右肺上叶类圆形块状密度不均匀增高影,边界清楚,最大截面积约7.5 cm×6.0 cm,病灶内可见囊状低密度区,有脂肪成分及钙化,增强扫描后边缘不均质轻度强化(图2).考虑右肺上叶占位病变,畸胎瘤可能性大. 2012年2月8日在全身麻醉下经右侧第5肋间后外侧切口入胸探查.术中见右上肺组织与胸壁粘连,分离粘连后见病灶位于右肺上叶前段,大小约8 cm×7 cm×7 cm,质韧,局部与心包及纵隔紧密粘连.行右肺上叶和部分心包切除.切开肿物呈囊实性,内有毛发、皮脂样物及骨性组织.术后病理诊断:右肺上叶成熟性畸胎瘤伴囊性变.  相似文献   

9.
患者 女 ,4 4岁。因左肩背痛 1个月入院 ,入院查体无异常发现。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 CT)示 :左后上纵隔有 4 .16cm× 6.3 6cm大小软组织肿块 ,边界清楚、光滑 ,密度不均 ,其内有散在的点状高密度影 ,CT值 10 3 .3 Hu。诊断 :纵隔肿瘤 ,畸胎瘤的可能性较大。于 2 0 0 1年  相似文献   

10.
例 1 男 ,6 5岁。咳嗽、胸痛 1个月。胸部CT示右前下纵隔占位。 1994年 8月手术 ,见右前下纵隔肿物 9cm×7cm× 5cm ,质硬 ,侵及右下肺及心包。病理诊断 :右前下纵隔精原细胞瘤。术后行放疗 ,1年后死于心肌梗死。例 2 男 ,18岁。咳嗽、右胸痛 2 0d。胸部CT示右前下纵隔占位。 2 0 0 0年 6月手术 ,见右纵膈肿瘤约 11cm× 9cm×8cm ,质实 ,部分呈囊性 ,有包膜。完整切除肿物。术后病理诊断 :右前下纵隔囊性畸胎瘤及绒毛膜癌。术后第 7d血清HCG β亚基含量 6 7mg/L(阴性 <3 1mg/L)。血清睾丸酮 3 95ng/ml[正…  相似文献   

11.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后纵隔肿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后纵隔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探讨影响手术疗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2001年5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59例后纵隔肿瘤患者经VATS治疗的临床资料,男36例,女23例;年龄6~73岁,平均年龄40.6岁;肿瘤平均最大直径4.86 cm。所有患者均施行VATS后纵隔肿瘤切除术。手术在全身麻醉下施行,通过3个套管切口完成,如需中转开胸,则延长前侧切口至6~10 cm。打开纵隔胸膜后,沿包膜外剥除肿瘤,蒂部的血管神经分别进行处理。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45~300 min(125.80±57.40 min),术中出血量10~1 000ml(168.10±157.70 ml),术后胸腔引流时间1~10 d(2.50±1.74 d),术后住院时间2~14 d(5.24±2.24 d)。中转开胸手术6例,中转开胸率10.2%。术后病理诊断:神经源性肿瘤46例,囊肿10例,畸胎瘤2例,脂肪瘤1例。术后随访51例,随访时间7~108个月(55.0±24.0个月);失访8例(13.6%)。无复发或因肿瘤导致死亡患者。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最大直径≥6 cm是使手术时间延长(OR=1.932,P=0.004)、术中出血量增加(OR=2.267,P=0.002)、中转开胸率增加(OR=3.123,P=0.004)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OR=1.778,P=0.013)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VATS治疗后纵隔肿瘤安全、可行,肿瘤最大直径≥6cm是增加手术难度和手术风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37岁。主因10年前体检发现右侧胸腔占位,无咳嗽、咳痰、咯血,无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不适,因个人原因未给予治疗,再次体检胸部X线示:纵隔占位较前有所增大;胸部增强CT示:右中肺近心缘见一团块状高密度影,边缘尚清;纵隔窗位示右侧纵隔类圆形肿块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大小约7.2 cm×7.8 cm×4.8 cm,胸部平扫CT值约65 Hu,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双孔法治疗后纵隔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取健侧卧位前倾30°,于患侧腋中线第6肋间做1 cm长切口为胸腔镜观察孔,腋前线第3/4肋间做一3 cm长操作切口。经操作口置入电凝钩及吸引器,切开纵隔肿瘤外膜后使用圆头吸引器于包膜内钝性分离并完整切除肿瘤。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胸。平均手术时间46.5 min(35~78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65.5 ml(30~110 ml),术后胸腔引流时间平均2.5 d(1~4 d),术后平均住院4.5 d(3~7 d)。术后病理:神经纤维瘤8例,神经鞘瘤4例,畸胎瘤3例,支气管囊肿2例,淋巴结结核2例,脂肪瘤1例。20例随访6~12个月,无复发。结论胸腔镜下双孔法治疗后纵隔肿瘤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纵隔巨大良性畸胎瘤的诊断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 4年 11月至今 ,我们共收治纵隔良性巨大畸胎瘤 11例 ,现将诊断治疗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中男 7例 ,女 4例 ;年龄 1岁 3个月~ 6 7岁 ,平均 30 2岁。X线胸片显示 11例良性畸胎瘤的体积均占据了一侧胸腔。肿瘤位于右侧 5例 ,左侧 4例 ,双侧 2例。肿瘤体积最大者是 1例 15岁男孩 ,达 30cm× 2 0cm× 18cm ,重 4 6g,占体重 1 8 5 ,肿瘤呈双侧生长 ,占据了左右胸腔的3 4。肿瘤体积最小者是 1岁 3个月男婴 ,右胸腔内 2个肿瘤体积分别为 10cm× 8cm× 4cm和 5cm× 3cm× 3cm。病史最短者仅 2个月…  相似文献   

15.
197例前纵隔畸胎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5 7年至 1998年 ,我们手术治疗 197例前纵隔畸胎瘤 ,占同期前纵隔肿瘤手术的 38 0 % (197 5 19例 )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 2 5 2 % (197 783)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中男 85例 ,女 112例 ;年龄 8月龄至 6 6岁 ,平均 31 4岁。病人多无症状 ,为偶然Х线胸部检查时发现 ;少数有症状者表现为胸部不适、胸闷、胸痛 ,或与畸胎瘤感染、穿破毗邻组织器官相关的症状。 197例病人中 49例畸胎瘤侵犯、穿破邻近脏器 ,占 2 4 9%。其中侵犯、穿破右肺上叶 (S1 - 3)者 9例、中叶 4例 ,左肺上叶 (S1 - 3) 15例、舌叶 3例 ,右侧心包 4例、左侧 6例 ,…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48岁,因贫血入院检查。胸片发现上纵隔占位,遂行胸部CT检查,于前纵隔及中纵隔内各见一不规则软组织样密度影,边缘呈分叶样改变,其内可见多发钙化影,增强后呈中度均匀强化(图1)。术前诊断为“畸胎瘤”。术中所见:前纵隔巨大肿瘤,大小约12cm×10cm×8cm,表面不光滑,肿瘤侵犯心包及两侧纵隔胸膜,与主动脉局部粘连。术后病理: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6岁.因胸闷,气促2个月入院.入院查体:左胸背部第4~5肋间略饱满,有压痛.左肺呼吸音未闻及,右肺呼吸音明显减弱.胸部x线片示:左胸部有巨大占位病变伴胸腔积液,左侧第4肋骨有缺损、破坏(图1).胸部增强CT示:左侧胸腔有巨大软组织团块伴胸腔积液,第4肋骨破坏.于2009年9月经胸骨正中径路开胸探查,见肿块占据整个左侧胸腔,并将左肺、纵隔、主动脉等挤至右腋中线附近.肿瘤源于左侧第4肋近脊柱处,包膜完整,大小约20 cm×15cm×15 cm,质中,与胸壁、纵隔粘连.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16岁。体检普查胸透时发现上纵隔肿物影4天。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胸部X线片见上纵隔5cm×6cm大小肿物影,边缘光滑,密度均匀。胸部CT显示气管左侧纵隔内有凹向左肺野的大团块阴影,外缘光滑,密度较均匀,CT值42~78HU。前上纵隔B超于左胸第二肋间探及4.5cm×5.0cm不规则下缘界限清楚的低回声暗区,不随心脏血管搏动。临床诊断:前上纵隔肿瘤。全麻下行左胸前外侧切口开胸,术中见肿瘤位于上纵隔主动脉弓上方,与前纵隔粘连紧密,大小约为5cm×6cm×7cm,呈实质性,稍有活动,表面光滑,包膜完整,行纵隔肿瘤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 病理检查 大体所见结节性肿物,体积为3cm×2cm×  相似文献   

19.
<正>病人,女性,64岁。因胸痛伴呼吸困难加重20天入院。5个月前因心悸2年余入心血管内科就诊。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左前支传导阻滞,频发房性早搏;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检查:退行性主动脉瓣轻度功能不全,左心房扩大,二尖瓣和三尖瓣少量反流,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降低;胸部CT平扫检查:左上叶纤维化、前纵隔肿块、畸胎瘤可疑。CT检查发现肿块性质不明,有待确诊(图1A)。5个月前就诊仅针对房颤于2019年6月18日行射频消融术,当时因肿块未引起任何症状,未予特殊治疗。病人射频消融术后恢复顺利。  相似文献   

20.
18例巨大纵隔畸胎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0~ 2 0 0 0年我院收治了 18例巨大纵隔畸胎瘤患者 ,现对其外科治疗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18例 ,男 12例 ,女 6例 ;年龄 17~ 5 4岁 ,平均年龄 2 9岁。病程 <1年 12例 ,1~ 5年 4例 ,>2 0年 2例。主要症状为胸痛、气促、胸闷、强迫体位 ,5例患者有咳出毛发史。胸部 X线片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T)示胸部阴影占据胸腔大部分 ,纵隔有不同程度向健侧移位 ,瘤体内和囊壁有斑点或条索状钙化。病变位于右上纵隔 5例 ,右下纵隔 5例 ,左上纵隔 2例 ,左下纵隔 5例 ,中纵隔 1例。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气管内插管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