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总结单中心连续500例非小细胞肺癌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病例资料和中期随访结果,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彻底性.方法 2006年9月至2011年9月,500例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男267例,女233例;平均年龄62.3岁.肿瘤最大径2.65 cm.初治病例496例,肿瘤放化疗后手术4例.肿瘤位于左肺上叶129例、下叶73例,右肺上叶163例、中叶47例、下叶89例(其中1例左肺下叶和右肺中叶同时性双原发癌).手术方式为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包括至少3组纵隔区域淋巴结),其中单纯肺叶切除480例,复合肺叶切除(肺叶+肺叶或肺叶+肺段切除)13例,解剖性肺段切除3例,全肺切除2例,全胸腔镜下支气管袖式切除1例,同期双侧肺叶切除1例.结果 全组手术顺利,围手术期死亡1例,为高龄肺癌患者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手术平均198.1 min,术中出血平均214.6 ml,无严重并发症.术后肺动脉残端渗血5例,4例经再次胸腔镜手术止血,1例经保守治疗好转.术中每例平均清扫淋巴结5.7组,16.9个.中转开胸45例,中转开胸率9.0%.术后带胸管7.8天,术后平均住院10.2天.轻微并发症87例,主要包括持续心律失常等心脏异常32例,漏气超过7天28例,肺部感染或肺不张9例,乳糜胸6例,其他并发症12例.术后病理示腺癌363例,鳞癌85例,腺鳞癌12例,肺泡细胞癌28例,大细胞癌6例,其他6例.术后病理分期示Ⅰ a期161例,Ⅰb期176例,Ⅱa期46例,Ⅱb期14例,Ⅲa期85例,Ⅲb期3例,Ⅳ期15例.全组1年无瘤生存率(DFS)为90.2%,1年总体生存率(OS)为94.3%;3年分别为76.4%和81.3%.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其彻底性与开胸术相仿.  相似文献   

2.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常见问题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常见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通过胸部3个微小切口,共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96例.其中右肺上叶切除28例,右肺中叶切除7例,右肺中、下叶切除3例,右肺下叶切除19例,左肺上叶切除12例,左肺下叶切除27例.结果 手术顺利,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术中常见问题包括:手术切口及血管出血、胸膜腔广泛粘连、支气管断端漏气.中转开胸4例.手术平均(180±59)min,出血量平均(191±92)ml,2例输血.术后平均胸腔引流(4.6±2.4)天,术后平均住院(8.0±3.2)天.术后病理原发性肺癌85例,硬化性血管瘤3例,支气管扩张3例,结核球2例,隔离肺2例,霉菌球1例.结论 熟练掌握术中常见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有助于开展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连续256例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全胸腔镜(VATS)肺叶切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VATS肺叶切除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期间连续完成的256例VATS肺叶切除病例,其中男140例,女116例;年龄18~86岁,平均(58.6 4±13.8)岁.对其一般资料,手术相关参数及术后随访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35例完成VATS肺叶切除,21例中转开胸(8.2%).235例VATS肺叶切除包括右肺上叶切除65例,右肺中叶31例,右肺下叶48例,左肺上叶56例,左肺下叶48例,联合肺叶7例,右全肺切除1例.手术时间60-490 min,平均(198.4±59.7)min;出血量20~1800ml,平均(267.2±253.5)ml;术后平均带管7.9d,平均住院11.0 d.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良性病变好于恶性病变(P<0.05);钉仓使用数和术后住院天数二者相似.中转开胸主要原因为淋巴结粘连12例,术中出血5例,肿瘤过大或炎性粘连4例.术后病理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178例,肺转移瘤7例,类癌5例,神经内分泌癌2例,其他恶性肿瘤7例;肺部良性疾病57例.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3级以上并发症27例.178例NSCLC术后Ⅰ期126例,Ⅱ期17例,Ⅲ期32例,Ⅳ期3例.随访l一34个月显示NSCLC术后1年、2年生存率在Ⅰ/Ⅱ期为98.5%、96.3%,Ⅲ/Ⅳ期为91.7%、83.3%.结论 VATS肺叶切除术是治疗肺部良性疾病及早期肺癌上的一种安全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5年3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胸腔镜肺癌肺叶或亚肺叶切除术1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6例、女49例,年龄56.3(44~81)岁。完成胸腔镜肺叶切除120例,右肺中下叶切除4例,肺楔形切除6例,肺段切除5例,同时行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无支气管胸膜瘘及二次手术者。3例患者中转开胸,余均在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结论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安全有效,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完全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在I/Ⅱ期非小细胞肺癌切除中的优越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140例胸外科I、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组:70例采用不撑开肋骨,完全在电视胸腔镜下完成单向式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其中左肺上叶15例,下叶18例;右肺上叶10例,中叶10例,下叶17例。术后病理:鳞癌29例,腺癌41例。常规开胸(对照)组:70例采用常规后外侧切口进胸,行肺叶切除术+淋巴结清扫,其中左肺上叶14例,下叶20例;右肺上叶10例,中叶11例,下叶15例。术后病理:鳞癌30例,腺癌40例。观察两种手术方式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胸腔总引流量、切除淋巴结的数目、术后住院时间。结果VATS组手术时间85—200min,平均131.9min;手术出血量10—300ml,平均98.4ml;切除淋巴结5—31枚,平均17.4枚;胸腔引流管引流时间3~20d,平均6.0d;术后总引流量220~4710ml,平均1417.8ml;术后住院天数为7。17d,平均11.2d。常规开胸手术组手术时间106~210min,平均162.1min;手术出血量80~500ml,平均178.9ml;切除淋巴结10~22枚,平均17.0枚;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4—14d,平均7.2d;术后总引流量910~3500ml,平均1620.4ml;术后住院时间9—26d,平均为14.6d。结论全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对于可切除的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此术式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胸腔引流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能够完成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的清扫,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   总被引:35,自引:11,他引:24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适应证.方法 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共施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44例,其中男2,4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5岁.手术全部通过3个胸腔镜切口完成,肺叶解剖性切除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操作顺序与常规开胸手术基本相同.结果 全部手术顺利,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中转开胸1例.平均手术202.6 min,平均出血216.8 ml,无输血病例.术后平均带胸管7.4 d.术后病理:腺癌30例,鳞癌10例,肺泡细胞癌3例,肉瘤样癌1例.随访平均7.7个月,1例Ⅲa期腺癌病人术后3个月发生转移,其余无复发.结论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在有效性、彻底性方面可以达到开胸手术相同的效果,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Li Y  Wang J  Liu J  Li JF  Jiang GC  Zhao H  Yang F  Liu YG  Zhou ZL  Bu L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6):405-407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手术技术.方法 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共为40例肺部疾病患者施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9.5±12.0)(24~79)岁.病变位于右肺上叶9例,右肺中叶7例,右肺下叶6例,左肺上叶5例,左肺下叶13例.病变平均直径(2.7±1.5)cm.手术通过三个胸部小切口完成,肺叶解剖和切除的操作顺序与常规开胸手术基本相同.结果 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中转开胸1例.平均手术时间(206±56)(60~300)min,术中出血(221±94)(100~400)ml,无术中术后输血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示原发性肺癌34例,淋巴瘤1例,先天性肺囊肿1例,中叶综合征1例,支气管扩张症2例,肾癌肺转移1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9±3.2)d.随访1~10个月,1例Ⅲa期腺癌患者在术后3个月发生转移,其余患者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可以达到与开胸手术相同的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良性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肺良性疾病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特点.方法: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24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接受25例次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1例为同期双侧手术).其中男性11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9.0岁.全组患者中9例为影像学占位病变,于术中明确病理学诊断;另外15例为良性疾病择期手术,包括支气管扩张10例.手术中对胸膜腔致密粘连、肺动脉周围粘连、钙化淋巴结、支气管动脉扩张迂曲等慢性炎性改变依情况处理.术后平均随访7.3个月.结果:25例次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包括左上叶切除术3例,左肺下叶切除术9例,右肺上叶切除术2例,右肺中叶切除术4例,右肺下叶切除术7例.各种炎性粘连均成功在镜下进行处理,手术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163±52)min,术中出血量(163±130)ml.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平均胸腔引流时间(5.8±2.8)d.随访中未发生远期并发症.结论:炎症粘连是造成肺良性疾病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困难的主要原因.胸腔镜手术可应用于绝大部分良性疾病肺叶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孔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在肺叶切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对118例术前疑诊或诊断为Ⅰ~Ⅱ期的周围型肺癌(T_1N_0M_0~T_3N_0M_0)或良性病变的患者在全麻下行双腔气管插管后,于腋前线第5肋间作长约4cm的切口为操作孔,未用器械撑开肋骨,同一切口置入胸腔镜,行单孔电视辅助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结果 118例患者均经肋间入路成功完成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无中转开胸或小切口辅助切除,无手术死亡。其中23例左肺上叶切除,11例左肺下叶切除,49例右肺上叶切除,12例右肺中叶切除,23例右肺下叶切除。手术时间(224.8±6.3)min,术中出血量(93.2±5.8)ml,无术中输血。术后并发肺炎9例,漏气1例,肺气肿1例,乳糜胸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均经对症保守治疗后而好转。结论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手术指征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为了更好地把握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时机,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中各种原因中转开胸的手术指征。方法2006年9月至2009年2月共施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172例,男88例,女84例;平均年龄58.9岁。术后病理:原发性肺癌133例,肺转移癌或其他恶性肿瘤7例,良性疾病32例。病变位于右肺上叶46例,右肺中叶23例,右肺下叶31例,左肺上叶36例,左肺下叶36例。手术均通过3个切口完成,肺叶解剖性切除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操作顺序与常规开胸手术基本相同。如镜下操作遇纵隔淋巴结粘连或转移、出血等特殊情况,则延长操作口至12~15cm,转为开胸手术。按肿瘤最大径分为最大径≥5cm组和最大径≤3cm组;再按是否中转开胸将患者分为中转开胸组和未开胸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发生。全组手术时间185min,术中出血213ml。中转开胸13例,中转开胸率7.6%。其中淋巴结干扰9例,出血4例。开胸后完成肺叶切除12例,全肺切除1例。其中肿瘤最大径≥5cm组16例,手术时间187min,出血203.8ml;最大径≤3cm组98例,手术时间202min,出血231.3ml,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转开胸组13例,平均年龄68.7岁,实体瘤最大径23.8mm;未开胸组159例,平均59.3岁,实体瘤最大径27.8mm,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而实体瘤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4)。结论淋巴结干扰和出血是主要的中转开胸的原因,肿瘤大小、叶间裂分化情况及胸腔粘连不是常见的中转开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施行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成功完成单向式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79例;3例因胸腔镜下难以控制出血,增加10 cm辅助小切口。术中清扫淋巴结数量为7~22枚,手术时间80~210 min,术中出血量50~600 ml。术后胸管引流时间3~8 d,术后住院时间4~9 d10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淋巴结清扫彻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是治疗早期肺癌的可靠方法。尤其对初学者易操作、易掌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支气管袖式成形术的可行性,并初步总结其手术方法,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在全胸腔镜下完成支气管袖式成形右上肺癌切除术3例(女1例、男2例,年龄分别为61岁、65岁和62岁),手术入路采用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处理右肺上叶的手术切口。术中首先离断肺上静脉及上叶尖、前段动脉,打开叶间裂,清扫包括隆突下淋巴结在内的纵隔淋巴结,显露右主支气管后,经主操作孔切断支气管。以3-0Prolene线连续缝合吻合支气管。第3例患者在吻合时于腋后线第7肋间加作一0.5cm小孔,便于缝合时接针。吻合完毕后试水无漏气,以生物合成材料包裹吻合口。术后第1d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并检查吻合口情况。结果肺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时间51~58min(平均54.7min),支气管吻合时间40~55min(平均45.7min),术中出血量55~230ml(平均155.0ml),清扫淋巴结数量18~21枚(平均19.3枚)。3例患者中,2例为右肺上叶中央型鳞癌,1例为右肺上叶腺癌伴肺门转移淋巴结侵及上叶支气管起始部,病理检查显示断端均未见癌残留。3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出现围术期并发症,吻合口通畅。术后住院时间为8~10d(平均8.7d)。随访2~6个月,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于具有熟练操作经验的胸腔镜外科医师,全胸腔镜支气管袖式成形术是安全、可行的。在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切口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小操作孔,可使手术操作更为方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剑突下单孔胸腔镜(SUVATS)与经肋间单孔胸腔镜(IU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方法纳入2019年7月1~31日于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的42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SUVATS组[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58.8±9.6)岁]和IUVATS组[348例,男161例、女187例,年龄(61.2±10.0)岁]。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P=0.314)、年龄(P=0.052)、术前肺功能(P=0.701)、慢性合并症(合并心血管疾病,P=0.775;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P=0.678)和术后病理类型(P=0.132)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IUVATS组比较,SUVATS组手术时间更长[(155.6±34.4)min vs.(141.3±27.0)min,P<0.001],术中出血量较少[(165.2±160.6)mL vs.(223.7±272.4)mL,P<0.001],置管时间更短[(4.3±2.0)d vs.(4.9±1.9)d,P=0.011];术后8 h(P<0.001)、1 d(P=0.019)、2 d(P=0.015)和出院前1 d(P<0.001)疼痛评分较低。结论采用SUVATS行肺叶切除安全有效,术后疼痛减轻,可有效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孔全胸腔镜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完成的209例应用单孔全胸腔镜行肺叶或者肺段手术的NSCLC老年患者(老年组),以及同期行相同手术239例非老年患者(非老年组)的资料,并进行对比。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肺部感染、肺漏气、房颤、肺栓塞等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孔全胸腔镜下肺叶或肺段手术在对老年患者与非老年患者之间围术期的疗效相当,能给老年患者带来较大的手术收益,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63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在肺部疾病和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适应证、安全性。方法1996年5月~2007年4月,VATS辅助小切口行肺叶切除术63例,其中术前诊断肺良性病变18例,肺实质性占位或恶性病变45例,行右肺上叶切除术12例,右肺中叶切除8例,右肺下叶切除27例,左肺上叶切除5例,左肺下叶切除11例。结果63例均成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其中延长切口6例)。无围手术死亡。胸腔闭式引流时间4~7d,平均4.5d。术后病理诊断: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37例(58.7%),转移癌1例(1.6%),类癌1例(1.6%);良性病变24例(38.1%)。37例NSCLC中术后病理临床分期:Ⅰa期8例,Ⅰb期13例,Ⅱa期4例,Ⅱb期3例,Ⅲa期6例,Ⅲb期1例,Ⅳ期2例。恶性肿瘤随访34例(87.2%),其中2~12个月7例,13~24个月10例,25~36个月6例,37~48个月6例,49~60个月3例,2例生存11年。因肿瘤复发或转移死亡5例(14.7%),带瘤生存1例(2.9%),无瘤生存28例(82.4%)。Ⅰ、Ⅱ期肺癌1年和3年生存率为100%(19/19)、90%(9/10);Ⅲ期肺癌随访5例,3例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Ⅳ期2例中1例死于转移。结论VATS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安全,可达到彻底切除目的,其适应证为肺良性疾病和Ⅰ、Ⅱ期周边型非小细胞肺癌,可作为其常规手术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肺癌患者术后近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2年10月.2013年12月,4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自行选择手术方式,19例行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胸腔镜组),21例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开胸组)。术后3个月利用肺癌患者癌症治疗功能性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reatment-Lung,FACT-L)中文版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胸腔镜组在身体状况(19.90±1.30 vs.17.10±1.40,t=6.533,P=0.000),情感状况(16.95±1.25 vs.14.15±2.05,t=5.147,P=0.000),功能状况(18.50±2.35 vs.16.45±2.45,t=2.694,P=0.025)及附加状况(20.40±2.35 vs.18.45±1.25,t=3.321,P=0.009)方面评分均高于开胸组,在社会及家庭状况方面两组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胸腔镜组术后生活质量总体状况评分高于开胸组(89.50±6.54 vs.81.40±6.25,t=4.004,P=0.003)。结论 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肺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影响明显小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通过两种术式的比较,评价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早期肺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3年05月我科行全腔镜下肺叶切除35例术前分期为pT1N0-1M0肺癌患者的资料(VATS组),全组病例均采用全腔镜四孔法完成手术。选取同期行常规开胸手术35例术前分期pT1N0-1M0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比较两组之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VATS组1例患者中转开胸。VATS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开胸组患者(P<0.05);VATS组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早期肺癌安全可行,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胸腔镜手术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1994年5月~2009年11月,经胸片、胸部CT发现的周围型孤立性肺结节(直径≤3cm)115例,术前均无明确病理诊断,经胸腔镜手术局部切除,术中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和病人情况决定手术方式。原发性肺癌行全胸腔镜或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40例;行肺楔形切除75例,其中良性肿瘤59例、转移癌11例、不适合肺叶切除的原发性肺癌5例。结果所有病人均明确病理诊断,确诊率100%。术中、术后并发症10例(8.7%,10/115):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肺动脉分支出血1例,转小切口开胸止血;胸引管拔除超过1周3例,呼吸功能不全3例,肺不张、胸腔积液、切口感染各1例,经对症治疗治愈。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良性肿瘤59例随访2~176个月,平均44.5月,无复发。原发性肺癌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18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1个月,1例24个月复发仍存活,其余无复发。结论胸腔镜手术在明确孤立性肺结节病理诊断方面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良性孤立性肺结节得到治愈,原发肺癌可以得到明确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微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行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治疗89例早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VATS辅助组:46例,男36例,女10例;年龄58.76±14.78岁,采用VATS辅助小切口手术;单向式VATS组:43例,男37例,女6例;年龄61.34±12.56岁,行单向式全VATS。选择同期行常规经胸后外侧切口开胸手术患者作为对照(开胸组,42例,男37例,女5例;年龄56.30±15.59岁)。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纵隔淋巴结清扫的数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并发症发生、胸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生存率的改变。结果 3组均无手术死亡,3组间胸腔引流时间(P=0.024)、胸腔引流量(P=0.019)、术中出血量(P=0.009)、早期下床活动时间(P=0.031)和心肺并发症发生率(P=0.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向式VATS组胸腔引流量(208.33±50.39 ml vs.245.98±45.32 ml)、术中出血量(78.79±24.23 mlvs.112.63±64.32 ml)和早期下床活动时间(2.31±0.27 d vs.3.56±0.31 d)较VATS辅助组明显减少(P〈0.05)。开胸组使用杜冷丁患者的比率较VATS辅助组和单向式VATS组明显增加(P=0.046,0.007),3组患者手术后VAS评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96,P=0.002)。术后随访109例(包括VATS辅助组37例、单向式VATS组37例、开胸组35例),随访时间2~48个月,失访22例。随访期间VATS辅助组、单向式VATS组和开胸组分别死亡10例、9例和8例;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0个月、37个月和37个月;3组患者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8)。结论 VATS特别是单向式全VATS肺叶切除加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在早期NSCLC患者的手术治疗中与传统开胸手术的效果几乎相同,且创伤更小、恢复快,是治疗早期肺癌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