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女, 52岁.发现心脏杂音21年,活动后心悸、气喘2年入院,入院查体:心前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4/6级隆隆样舒张期杂音,P2亢进.心电图检查示:心房颤动,左心室增大;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二尖瓣前后叶瓣尖增厚,钙化,粘连,开放受限,后叶运动幅度减弱,瓣下腱索挛缩;收缩期时前叶脱向左心房,左心房内径52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5mm, 收缩期末内径37mm,射血分数(EF)60%.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亚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处理方法及手术时机. 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采用外科手术治疗89例亚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男66例,女23例;平均年龄64(55~73)岁].所有患者手术前先用药物治疗3个月后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二尖瓣病变未做处理.就诊时、术前和术后6个月做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二尖瓣反流情况,并检测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结果 无手术死亡,无围术期心肌缺血和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81例(91.0%),随访时间6~60个月,术后6个月二尖瓣反流面积[(3.1±1.3) cm2 vs.(5.6±2.3)cm2]、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1.3±4.2) mm vs.(54.3±5.5)mm]和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31.7±3.9) mm vs.(34.6±4.3) mm]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而术后6个月LVEF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1%±3.9%vs.58.9%±5.6%,P> 0.05).术后3年起,随访患者每年行冠状动脉血管CT检查1次,未发现移植血管存在明显狭窄(狭窄>50%). 结论 对亚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适当的延缓手术,结合正确的药物治疗,可能不再需要同期处理二尖瓣病变,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2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其中二尖瓣大量反流9例,中量反流3例,均有心肌梗死史,术前心功能Ⅱ级4例,Ⅲ级4例,Ⅳ级4例,均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同期保留二尖瓣和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结果 1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死亡,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出院时心功能为Ⅰ~Ⅱ级.随访3~59个月,无远期死亡,亦无抗凝和机械瓣膜引起的并发症,患者心功能仍为Ⅰ~Ⅱ级.术后早期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和左心房舒张期末内径均较术前缩小(P<0.05).结论缺血性心脏病伴缺血性中至重度二尖瓣反流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加二尖瓣置换术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严重冠状动脉心脏病和心肌梗死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称为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IMR)。IMR病人的二尖瓣瓣叶和瓣下结构无病理改变,多数病人是因心肌梗死后发生左心室重构引起的,少数为急性心肌梗死乳头肌断裂的结果。IMR必须与其他原因,如退行性变、风湿性心脏病和心内膜炎等引起的MR区别;同时,也应与其他原因所致的MR合并冠心病区别。由于冠心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多,IMR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多,约占冠心病的6%-19%,冠心病成为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三种主要原因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IMR)患者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6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外科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中-重度IMR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组(CABG组),CABG+二尖瓣手术(mitral valve surgery,MVS)组(CABG+MVS组)。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共纳入105例患者,其中男75例、女30例,年龄40~79(62.70±7.90)岁。CABG组34例,CABG+MVS组71例(二尖瓣成形42例、二尖瓣置换29例)。围术期死亡5例,术后3个月死亡2例,7例均为CABG+MVS组患者,两组围术期和术后3个月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中远期随访87例,两组患者术前二尖瓣反流程度(P=0.59)和左房内径(P=0.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CABG组患者的二尖瓣反流程度明显大于C...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和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经验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和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33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5岁.室壁瘤位于心尖部44例,外侧壁14例,下壁20例; 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48例,重度关闭不全30例.手术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室壁瘤线性缝合术24例,心内膜环缩、三明治缝合术36例,心内膜环缩、左心室补片成形术18例,同期血栓清除术13例;二尖瓣成形术42例,二尖瓣置换术36例;移植旁路血管1~6支(2.5±1.5支). 结果 围术期死亡5例,死于败血症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心力衰竭2例.术中停机困难5例.术后主要并发症: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5.6±1.2 mm vs. 68.2±4.0 mm),射血分数(45%±23% vs.34%±14%),心功能分级(NYHA,1.82±0.26级 vs. 3.36±0.56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9例,随访率94.52%,随访时间25±8个月.随访期间无远期死亡,无症状复发.心功能Ⅰ~Ⅱ级58例,Ⅲ级9例,Ⅳ级2例, 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 结论 根据病理生理特点选择对心腔、血管和瓣膜全面处理的手术方式,加强围术期管理,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及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近、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对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心功能改变的影响,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53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男45例,女8例;年龄51~73岁,平均年龄63.3岁。53例患者均行off-pump CABG,术前及术后12个月分别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改变及二尖瓣反流情况。结果术后3h死于突发心室颤动1例;术后发生大出血1例,于术后6h行二次开胸止血手术。随访52例,随访时间12个月,其中行超声心动图检查48例。术后12个月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34.75±6.83mm vs.38.80±7.21mm,t=-3.550,P=0.001),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0.50±10.31mm vs.53.85±11.20mm,t=-6.364,P=0.000)和二尖瓣反流面积(25.32%±9.80% vs.29.45%±12.30%,t=2.129,P=0.001)均较术前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62.10%±24.20% vs.57.75%±22.10%,t=2.132,P=0.038)较术前增加。结论冠心病合并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off-pump CABG术后12个月二尖瓣反流量减少,左心室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11岁。因反复发作肺炎、心力衰竭加重1年入院。自幼既有活动后胸闷、气促,休息后可缓解,活动耐量较同龄者小,生长发育明显滞后。6岁时于当地县医院行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二尖瓣关闭不全,未作进一步治疗。入院后查体:身高120 cm,体重26 kg,体表面积约为0.957 m2。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 insufficiency,MI)患者围术期左心功能改变。方法 (1)术前根据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大小将患者分成A、B 2组。(2)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的左房大小(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组患者术后LVEDD,LVESD,LAD都有减少趋势(P0.05);术后1周、2周LVEF,LVFS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MVR)后1~2周时间左心功能会发生反复。对于心功能NYHAⅡ级,LVEF60%者应积极调整后手术。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左室瘘合并巨大右冠状动脉瘤、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极为罕见。我院 1999年成功治愈 1例 ,现报告如下。患者 男 ,39岁。因急性心力衰竭急诊收入我院。查体 :血压 :130 /4 0mmHg ,心率 70次 /min ,心律不齐。心前区可闻及GⅢ /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电图 :心房颤动 ,左心室肥厚。胸片 :心胸比率 0 6 8,右心缘异常团块影。心脏超声 :右冠状动脉呈巨瘤样扩张 ,内径130mm。起始部内径约 2 8mm ,压迫右房、右室 ,致右室流入道明显狭窄 ,右冠状动脉破入左室后壁 ,瘘口约 7mm。主动脉瓣关闭不全。UFCT :右冠状动脉高度瘤…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55岁。阵发性心前区疼痛1年。既往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查体:血压(BP):170/110mmHg,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6~4/6级收缩期杂音。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UCG)提示:左心室壁非对称性肥厚,室间隔最宽处31mm,心尖部增厚(19mm),左室侧壁增厚(15mm),左心室流出道狭窄。临床诊断:肥厚型心肌病(HCG),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冠心病(CHD),不稳定型心绞痛。于2005年4月18日行左心室测压 冠状动脉造影(CAG) 经皮腔内化学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PTSMA)。左心室造影显示:左心室腔狭小,左心室…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32岁。入院前28 d因交通伤后出现胸痛、心前区有压榨感收入当地医院。入院查体:血压110/64mm Hg,胸骨压痛,心前区无膨隆,心界向左侧明显扩大,心率110次/分,心律整齐,胸骨左缘第2~4肋间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高侧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左前分支传导阻滞。胸部CT示:左侧肩胛骨、胸骨骨折;右上肺挫伤?给予相应的治疗效果不佳,病情加重。受伤后25 d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距左主干分叉处约8 mm夹层分离(图1,箭头所示),并呈螺旋形延伸,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危险评分(TIMI)3级血流,可见夹层内膜将管腔分隔成真、假腔;长约2 cm左右。临床诊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夹层。伤后28 d转入我院后急诊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以1∶2反搏治疗,血压98/60 mm Hg。于入院次日在全身麻醉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用左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行端侧吻合,术后心功能改善,恢复顺利,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13.
病人 男,32例。阵发性胸闷伴心悸1个月。查体无明显异常。心电图大致正常。X线胸片双肺、心隔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右冠状窦向外膨出,右冠状动脉起始部内径11mm。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闭塞。术前诊断:右冠状动脉瘤,右瓦氏窦瘤样扩张。  相似文献   

14.
患者 男,9岁。无任何自觉症状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入院。查体:肺动脉瓣区可闻及舒张期Ⅲ/6级杂音。心电图检查:正常窦性心律,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肺动脉发出一支冠状动脉走行于前降支区域,疑前降支起源于肺动脉,该支冠状动脉探及逆向血流入肺动脉主干内并与右冠状动脉有血流丰富的侧枝。心导管造影检查显示:主动脉造影后前降支逆行显影进而肺动脉显影,右冠状动脉造影后通过侧枝使前降支被显影,异位的前降支与右冠状动脉及回旋支之间有丰富的侧枝(图1,箭头所示),部分肺动脉主干亦被显影。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7个月。年龄3个月时因呼吸道感染、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合并心力衰竭行二尖瓣成形术。术后恢复良好,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轻微关闭不全。出院后3个月因肺炎(未排除心内膜炎)、心力衰竭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8.6℃,呼吸急促,消瘦,颈静脉怒张,双肺闻及大量干湿性啰音,心率150次/分,心尖部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前后径27 mm,左心室前后径  相似文献   

16.
<正>冠状动脉自发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少见病因之一,也是引发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SCAD以冠状动脉内膜自发撕裂或冠状动脉壁内出血形成假腔为特征,假腔压迫或撕裂的内膜影响冠状动脉血流,导致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笔者对4例SCAD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介入治疗,并随访1~2年,患者预后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总结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治疗的临床经验。回顾性分析菏泽市立医院2017年3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8例SISMAD患者的病例资料。18例患者中男14例,女4例;年龄41~73岁,平均(58.79±10.17)岁。其中13例患者入院时行保守治疗,其中2例因保守治疗3~5 d后腹痛加重改行腔内治疗,余1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入院后立即行腔内治疗3例;行开放手术治疗患者2例。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患者随访时间6~30个月,其中1例合并肺癌,患者因肺癌广泛转移于出院10个月后死亡。另有1例因饮酒后再发腹痛入院,予保守治疗后好转;其余患者均未再发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或新发血栓形成。SISMAD的治疗应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分型等多个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无明显肠道坏死及肠系膜上动脉破裂的患者,可首选保守治疗。对于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腔内治疗也可视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2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2个月。查体: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电图示:频发性室性早搏、短暂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提示:左右冠状动脉起源正常,左冠状动脉呈瘤样扩张,大小约60 mm×68 mm,瘤壁完整,其内血流为涡流,可见大量云雾状自发显影,未见明  相似文献   

19.
<正>收治1例29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超声心动图辅助诊断,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9岁。上午8时左右无明显诱因突发胸部压榨性疼痛,伴大汗、恶心及呕吐,胸痛持续不缓解,于外院查心电图示V1~V2导联呈rS,V1~V3导联ST段抬高0.1~0.2mV,V2T波高尖,疑为AMI,口服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约10时许转入我院。既往健康,半年前体检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均正常。查体:体温36.8℃,脉搏9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4/82mmHg,体重指数30.1kg/m2。颈  相似文献   

20.
患者 女,76岁。因反复胸痛、胸闷1年,加重2d余入院。患者反复发作胸痛,多在劳累后发作,呈心前区压榨感,发作时伴大汗淋漓,无放射痛,持续数分钟即好转。因胸痛晕厥1次,来我院就诊,以冠心病、心绞痛收入心内科。患者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病程不详。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前降支中段心肌桥,心肌桥呈80%~90%狭窄(图1),长度约2.7cm(图2),其余冠状动脉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