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研究浙产山鸡椒叶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进行定性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鉴定出42个化合物。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α-蒎烯(17.04%)、桉树脑(15.92%)和桧烯(12.87%),此外还含有一定量的β-榄香烯、γ-榄香烯、石竹烯及其氧化物。结论:浙产山鸡椒叶中挥发油含有丰富的药用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2.
蒋红梅  卢向阳  方俊  徐向丽  易克  葛冰 《中药材》2007,30(9):1135-1139
目的:研究有机溶剂及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提取石香薷挥发油的提取条件,对比不同方法提取的挥发油成分上的差异。方法:有机溶剂和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提取石香薷挥发油,成分分析采用GC-MS。结果:有机溶剂法提取石香薷挥发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总时间210 m in,溶剂与原料的投放总比例8∶1(m l∶g),提取温度65℃,提取率可达1.83%。超临界CO2法萃取石香薷挥发油,萃取率为3.4%。GC-MS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法萃取的石香薷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百里香酚,香荆芥酚,对聚伞花素,葎草烯等,其中百里香酚含量最高,占挥发油总量的56.25%,其次是香荆芥酚为19.21%;有机溶剂提取的挥发油中百里香酚和香荆芥酚的含量分别为58.33%和22.54%。结论:有机溶剂提取与超临界提取各具优点,有机溶剂法提取百里香酚和香荆芥酚含量高于超临界提取法,超临界法提取成分则多于有机溶剂提取法,本实验采用的超临界提取条件下有10种化合物首次在石香薷挥发油中发现。  相似文献   

3.
浙产异叶回芹花序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浙产异叶回芹花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GC-MS-计算机联用仪定性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鉴定出38个化合物。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是主要成分为1H-Benzocycloheptene(22.8%)、Sesquiphellandrene(17.77)、beta-Chamigrene(15.94%),油中含有一定量的榄香烯(beta-El-emene)和法尼烯(β-Farnesene)。结论:浙产异叶回芹花序可作为提取榄香烯和法尼烯的原料药材开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浙产吴茱萸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进行定性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挥发油鉴定出57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13.97%)、隐酮(10.38%)、芳樟醇(5.01%)、香叶烯(4.56%)、左旋香芹酮(4.76%)、石竹素(4.05%)、β-榄香烯(3.37%)等。结论:浙产吴茱萸挥发油含有丰富的药用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江香薷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江香薷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鉴定,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分离出35个化学成分,其中30个化学成分匹配度都在90%以上,占挥发油总量的79.10%。其中含量高于1%成分的有8个,以2,3,5,6-四甲基苯酚含量最高(24.69%),其次是4-松油醇(22.03%)、香芹酚乙酸酯(10.28%)、4-异丙基甲苯(9.07%)、肉豆蔻醚(4.46%)、丹皮酚(3.67%)、二氢香芹酮(2.90%)和丁香烯(2.00%)。结论:香薷挥发油中主要化学成分以萜类化合物为主,以倍半萜种数最多,且多是15个碳以下的小分子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浙产小鱼仙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进行定性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共分离出26个成分,鉴定出22个化合物.其中异丁香烯占9.17%,二环庚烯占8.32%,环己烯占7.36%.结论:浙产小鱼仙草挥发油含有丰富的药用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7.
香薷类药材挥发油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香薷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Mosla chinensisMaxi-mak或江香薷M.chinensis‘jiangxiangru’的干燥地上部分。前者习称“青香薷”,后者习称“江香薷”。性辛,微温;为常用中药,有发汗解表、和中利湿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香薷中主要含有挥发油类成分。《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60%(mL·g-1);含麝香草酚与香荆芥酚的总量不得少于0·16%[1]。资料表明:香薷药材中所含挥发油成分随产地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别,这将直....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三个产地的艾叶中提取挥发油,并用GC-MS法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云南产艾叶挥发油含量约为0.18%,含有58种成分。四川产艾叶挥发油含量约为0.33%,含有52种成分。湖北产艾叶挥发油含量约为0.19%,含有48种成分。结论:不同品种的艾叶挥发油含量不同,化学成分数目也不相同。虽然有部分相同的化学成分,但各成分在不同产地的药材中含量存在差别,提示艾叶在临床运用中应注意产地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香薷-广藿香挥发油进行药效学实验考察;建立气相色谱法(GC)同时测定香薷-广藿香挥发油中指标成分麝香草酚、香荆芥酚、百秋李醇含量的方法;优选香薷-广藿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并确证包合物的形成。方法:采用透明质酸酶活性抑制试验建立了体外炎症反应模型,对挥发油进行抗炎测试;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法对挥发油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分别采用饱和水溶液法、胶体磨法、研磨法对香薷-广藿香挥发油进行β-环糊精的包合,采用GC对挥发油中麝香草酚、香荆芥酚、百秋李醇进行含量测定,优选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和包合工艺;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法、热差分析法及X射线衍射法验证包合物的形成。结果:挥发油对透明质酸酶活性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对DPPH有消除作用,且随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麝香草酚、香荆芥酚、百秋李醇分别在0.021 3~0.426,0.020 04~0.400 8,0.022 6~0.452 g·L~(-1)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三者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59%(RSD1.6%),100.15%(RSD 1.5%),100.70%(RSD 1.4%);胶体磨法测得指标性成分含量最高;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法、热差分析法以及X射线衍射法均可验证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结论:挥发油具有一定抗炎活性及抗氧化能力;胶体磨法为香薷-广藿香挥发油最佳包合工艺。建立的GC具有简便灵敏、准确可靠、重复性好等优点,满足同时测定包合物中麝香草酚、香荆芥酚、百秋李醇含量的要求,提高了分析效率,可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香薷为常用中药,有发表祛暑,利湿行水功能,近年药理及临床报道,石香薷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灭活能力,挥发油的制剂,试用于预防流感,收到控制疫情或降低发病率效果。其中所含百里香酚(Thymol)、香荆芥酚(Carracrol)是抗菌抗病毒的主要成分,对一聚伞花素(P-Cymene)对流感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海州香薷亦含有以上成分。其水煎剂对病毒ECHO_(11)株有抑制作用。全国药用香薷主要是海州香薷和石香薷,并有地区习用品共约6种以上,为保证药材质量,我们进行了研究。一、本草考证香薷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又名香葇。历代本草所述,不只一种。《图经本  相似文献   

11.
水杉叶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二颖  雷荣爱 《中药材》1997,20(10):514-515
本文采用GC—MS—DS法,分析了水杉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已分离出40个成分,其中鉴定出以α—蒎烯(70.63%)、反式—丁香烯(10.38%)等为主的27个成分,占总油量的94.29%。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藏药烈香杜鹃叶和花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叶和花中的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提取物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分析,并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叶和花的挥发油分别鉴定出44种和58种化合物。其中,叶的主要成分为苄基丙酮,相对百分含量为54.748%;花的主要成分为桉叶油二烯,相对百分含量为8.740%。结论:烈香杜鹃叶和花的挥发油无论在成分还是含量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神农香菊的挥发油化学成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神农香菊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从神农香菊中提取挥发油 ,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法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共鉴定出 44个化学成分 ,占挥发油总成分的 43%以上。结论 :神农香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马鞭草烯醇、姜烯、倍半水芹烯、金合欢烯、桉叶油素、乙酸菊烯酯、石竹烯等单萜类、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  相似文献   

14.
脱皮马勃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脱皮马勃的挥发性成分,为脱皮马勃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脱皮马勃(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挥发油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89个化学成分,鉴别出49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0.713%,其主要成分为苊(16.836%);芳-姜黄烯(7.800%);丁香烯环氧物(5.448%);β-姜黄酮(2.814%);β-杜松萜烯(2.771%).结论:首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脱皮马勃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小花山小橘叶、茎中挥发油成分,对比二者成分差异,为小花山小橘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小花山小橘叶、茎的挥发油成分,应用GC-MS技术分离和鉴定各化学组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小花山小橘叶的挥发油成分中鉴定了38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2.28%;从其茎挥发油成分中鉴定了36个化合物,占总量的80.57%。结论:小花山小橘叶、茎挥发油成分差异较大,但二者均以石竹烯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冰糖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广西产冰糖草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相对含量.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杞叶中的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冰糖草挥发油中共分离出49个组分,鉴定了其中30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3.97%,主要成分为植酮(2-Pentadecanone,6,10,14-trimethyl-,19.75%)、石竹烯(caryophyllene,15.33%)、α-石竹烯(alpha.-caryophyllene,10.14%)、1S-(1,3a,3b,6a,6b) -十氢-3a-甲基-6-亚甲基-1-异丙基-环丁烷-[1,2,3,4]并二环戊烯、(cyclobuta[1,2:3,4]dicyclopentene,decahydro-3 a-methyl-6-methylene-1 -(1 -methylethyl) -,[ 1S-(1.alpha.,3a.alpha.,3b.beta.,6a.beta.,6b.alpha.)],6.53%)、氧化石竹烯(Caryophyllene oxide,4.90%)、表双环倍半水芹烯[(+)-Epi-bicyclosesquiphellandrene,4.69%]、芳姜黄酮(Ar-tumerone,4.57%)、十七烷( heptadecane,4.13%)、肉豆蔻醛(tetradecanal,2.33%)、邻苯二甲酸异丁基十一烷酯(phthalic acid,isobutyl undecyl ester,2.11%)等.结论:广西产冰糖草挥发油中含脂肪酸、酯类、醇类、醛类、烃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可为冰糖草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并为提高冰糖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北马兜铃果实中挥发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马兜铃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或南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的功效,用于肺热喘咳、痰中带血、肠热痔血、痔疮肿痛等。关于马兜铃挥发性成分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利用GC-MS联用技  相似文献   

18.
海南桃金娘叶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鉴定海南桃金娘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海南桃金娘叶的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及其含量进行分析。 结果: 从海南桃金娘叶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0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9.98%,且以萜类为主,其中主要成分有石竹烯(13.96%),石竹烯氧化物(13.15%),2,4,5三甲基苯甲醛(9.15%),2-十二烯醛醇(8.55%),1,1,4,8-四甲基-4,7,10-环十一三烯(5.05%),反式-1,4-二甲基-β-亚甲基-环己醇(4.22%)。 结论: 海南桃金娘叶挥发油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该研究为其药用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泽兰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GC-MS计算机联用仪定性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从泽兰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出63个峰,鉴定出48个化学成分,占其挥发油总量的94.31%;从泽兰茎挥发油中共分离出12个峰,鉴定出9个化学成分,占其挥发油油总量的89.33%。二者均含有反式石竹烯、石竹素、葎草烯环氧化物Ⅱ、Z,Z,Z-1,5,9,9-四甲基-1,4,7,-环十一碳三烯、法尼基丙酮、β-瑟林烯。结论:泽兰茎叶同用入药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独活的药典品种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 Maxim f.biserrata Shan et Yuan)(川独活)与在东北地区以独活代用品入药的兴安白芷(Angelica dahurica Benth etHook)(东北独活)的根及根茎中挥发油和香豆素类成分的差别。方法:分别采用气质联用法(GC—MS)和薄层扫描法(TLC—SC)。结果和结论:二者在挥发油的组成和香豆素的分类上均存在差别。从重齿毛当归中,共检出90种挥发油类,经计算机检索和与标准图谱对照,鉴定了其中52种。从兴安白芷中共检出57种,鉴定了其中37种。对以上两种植物的70%乙醇提取物进行薄层扫描比较,发现二者虽均以香豆素类为主,但川独活中主要为简单香豆素和二氢呋喃香豆素类,东北独活主要为呋喃香豆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