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养胃冲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对10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的舌象与胃粘膜病理形态学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舌红苔为主的实热证组和舌红少苔为主的阴虚证组的胃粘膜急性炎细胞浸润较为明显,与其他各组比较存在显性差异(P<0.01),舌暗为特征的血瘀证组,舌红少苔队虚证组的胃粘膜萎缩和肠化程度较为严重,且淋巴细胞浸润不明显,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不同证型与胃肠激素的相关性。方法:建立脾虚、肝郁和湿热证cAG证病结合模型,并以中药干预,采用放射免疫法观察不同证型CAG模型鼠血胃肠激素胃泌素(Gas)和内皮素(ET)的水平。结果:脾虚CAG鼠血清Gas水平最低(P〈0.05),血浆ET水平最高(P〈0.01);中药干预后,脾虚、肝郁和湿热证CAG3组鼠血清Gas和血浆ET都有所改善(P〈0.05或P〈0.01)。结论:证病结合CAG模型与胃肠激素的水平具有相关性,为CAG中医证型的诊断以及疗效评价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过程缓慢。中医药治疗本病时,具有辨证论治,灵活加减,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尤其是活血化瘀法的应用,使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显示出独特优势。本文从慢性萎缩性的病因病机、与瘀血的关系以及现代医家对其的治疗特点等几个方面,以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研究两角度综述了CAG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查证文献中发现本病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CAG的发病原因、机制不明确,诊断、分型标准尚未统一,以及现代医家指出使用中药对治疗瘀血证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辨证论治1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气(阳)虚证121例用香砂温中汤加减治疗,对脾胃阴虚证29例用沙参养胃汤加减治疗。通过治疗前后胃粘膜相同部位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对比观察,其显效率:脾胃气(阳)虚证为43例占35.6%,脾胃阴虚证为5例占17.2%;胃粘膜病变CSAG 26例占63.4%,CAG I级19例占36.5%,CAG II级3例占7.9%,无CAGⅢ级病例。以气、阳虚证和CSAG、CAG I级胃粘膜轻度病变患者的疗效为佳。对胃粘膜超微结构损伤性病变的恢复也有显著效果。其疗效机制可能与胃窦粘膜G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并总结其与胃黏膜形态改变及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更早地进行癌前干预,防止癌变的发生。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30例,参照2011年中华医学会颁布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进行辨证分型,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胃镜变化及病理表现等进行分类分级。结果:230例患者中女130例,男100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54.25±14.25)岁,41~60岁有145例,占63.04%,其中以51~60岁的病例数最多,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层,各年龄层男女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0例中脾胃虚弱型81例,占35.22%;肝脾不和型69例,占30%;脾胃湿热型46例,占20%;胃阴不足型30例,占13.04%;胃络瘀血型4例,占1.74%。胃镜下萎缩程度I级,各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型与肝脾不和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型与胃阴不足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及胃阴不足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及Ⅲ级,各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见单纯萎缩性变化,亦可伴出血、伴增生、伴糜烂、伴胆汁反流,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黏膜病理表现轻度,各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脾胃虚弱型及脾胃湿热型发病率最高,但2种证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型与胃阴不足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脾不和型与胃阴不足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各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中肝脾不和型、胃阴不足型及脾胃湿热型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脾胃虚弱型及胃络瘀血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各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脾不和型及胃阴不足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脾胃虚弱型及胃阴不足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脾胃虚弱型、肝脾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及胃络瘀血型,不同证型间胃镜下形态与黏膜病理改变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血瘀证的病因病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血瘀的关系及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探讨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运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检索系统检索1990—2014年文献,对其中符合要求的21篇文章进行汇总、分析。血瘀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其发生与血液的高粘高凝状态、血液循环障碍等关系密切;中医临床采用辩证分型、基本方加减及中西结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中医药对本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可减轻临床症状甚至逆转疾病发展趋势,但对本病血瘀证的实验研究仍较匮乏,治疗方法及疗效评判不统一,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各种证型与年龄、幽门螺旋杆菌、胃镜病理分型的相关性.进而总结出本病的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收集225例临床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皮尔逊(Pearson test)相关性检验,分析年龄、幽门螺旋杆茵、胃镜病理分型对证型分布的影响.结果:年龄段、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镜病理分型与证型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分布与年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病理分型等密切相关,有规律可循:研究还表明,脾胃虚弱证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是最多见的,由此可见,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论治中,以益气健脾、扶正固本为基础,是阻断和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关键,实为治本之图.  相似文献   

9.
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证病结合模型的脏器组织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证病结合模型实验35、51周的部分脏器组织病理。方法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AG组、脾虚CAG组、肝郁CAG组和肾虚CAG组。CAG造模采用脱氧胆酸钠和阿司匹林水溶液交替饮用加免疫损伤法,脾虚造模采用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肝郁造模采用钳夹激怒加肾上腺素注射法,肾虚造模采用MTU饮用法。总造模时间35周或51周。观察心、肺、肝、脾、肾、胸腺、十二指肠、空肠、气管、颌下腺等脏器的组织病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脏器组织病理均有明显的萎缩性改变;变性(坏死)改变方面以肾虚CAG组最为明显;炎症改变以肾虚CAG组较为明显;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方面,以脾虚CAG组和肾虚CAG组最为明显;脾虚CAG组和肝郁CAG组有一定的体液免疫功能下降表现。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脏器组织病理改变的严重程度依次是:肾虚CAG组〉肝郁CAG组和脾虚CAG组〉CAG组。结论本实验重视慢性造模的证病结合模型脏器组织病理的观察,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治分布规律。方法 病例来源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部及门诊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962例,其中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256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96例。记录其临床症状、舌脉、证型及方药,用Excel数据库整理,采用频数统计法分析二者证治特点。结果 (1)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脾胃虚弱证、肝气犯胃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肝气犯胃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证。(2)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胃脘痞闷、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分别腹胀满或痛、泛吐酸水、嗳气频作等。(3)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淡舌、暗红舌、少苔、薄白苔;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红舌、淡舌、黄腻苔、薄白苔。(4)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方药:炒白术、五灵脂、麦冬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方药有:柴胡、黄芩、炒白术等。结论 CAG以脾胃为主,病程长,发病机制气虚、阴伤为主,血瘀、气滞为标;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肝胃为主,病位浅,发病机制以气滞为主,伴肝脾失和、邪热犯胃、寒热错...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温中化萎汤治疗脾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摩罗丹浓缩丸,治疗组给予温中化萎汤。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有效率为75.0%,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胃脘胀满、饮食减少、胃脘疼痛、疲乏无力、嗳气、反酸嘈杂及舌象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总积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中化萎汤治疗脾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证结合大鼠肝组织病理及功能变化特征。方法 以雄性Wistar大鼠为实验材料,采用“四因素”综合造模法制备CAG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用实验动物证候综合评价量表分别采集造模第28周和40周大鼠的证候要素,同时抽检大鼠血清AST、ALT水平和肝组织病理变化。肝组织病理检测方法 冰冻切片经常规过碘酸-Schiff染色和硝基蓝四氮唑染色,分别显示肝细胞内糖原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分布;石蜡切片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超薄切片用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造模28周,CAG大鼠表现为脾气虚证型;造模40周,CAG大鼠出现脾虚为主、兼有血瘀的证型。与正常组比较,造模28周大鼠血清ALT和AST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40周,大鼠血清ALT水平仍显著增高(P<0.05),而AST水平变化不显著(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造模28周时,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肿胀;肝组织呈现斑状糖原缺失区,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的SDH含量显著减少;透射电镜下,肝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变形,内质网减少,糖原颗粒减少,胞质内出现空泡样改变。造模40周,肝细胞萎缩,肝血窦变小,炎性细胞数量增多;肝组织糖原缺失区显著扩大,肝小叶大部分呈现SDH含量减少的趋势;透射电镜下,肝细胞内线粒体肿胀、膨大、数量显著减少,内质网显著减少,糖原颗粒数量显著减少。结论 CAG“四因素”综合造模法能成功制备CAG病证结合大鼠模型,且大鼠肝脏功能和组织病理均有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转氨酶水平增高,肝糖原合成、储备减弱,线粒体肿胀、数量减少、氧化磷酸化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胃炎1号方对脾虚气滞血瘀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应。方法:40例Hp(+)和40例(-)脾虚气滞血瘀证CAG患者分别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Hp(+)组予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或PPI+喹诺酮类+呋喃唑酮抗Hp治疗,观察组予胃炎1号配方颗粒、对照组予胃复春治疗;Hp(-)观察组和对照组仅予胃炎1号配方颗粒和胃复春治疗,16周后观察疗效。结果:Hp(+)观察组中医疗效、西医疗效和中医证侯积分均显著低于Hp(+)对照组(P〈0.05);Hp(-)观察组中医疗效、西医疗效和中医证侯积分均显著低于Hp(-)对照组(P〈0.05)。结论:胃炎1号可显著改善Hp(+)和Hp(-)脾虚气滞血瘀证CAG患者的中医症状和体征,适用于脾虚气滞血瘀证CAG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滋阴活血汤治疗阴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75例确诊的阴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根据就诊先后顺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维酶素片,16g/次,3次/d,口服;治疗组采用滋阴活血汤,1剂/d,水煎服。2组均以90d为1个疗程。结果:①两组疗效比较,经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②两组有效率比较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滋阴活血汤治疗阴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满意的临床疗效,且依从性好,副作用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推动作用下,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涉及到理、法、方、药各个方面。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为中医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了新的参考。时至今日,该病仍然是中医脾胃病学研究的焦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已经趋于系统化和成熟化,它是近30年来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成果的一次大总结,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献。然而,中医学对本病的研究,涉及到辨证论治的各个环节,仍然有待深入和细化。该病机浅析正是基于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的理解,尝试着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所做出的一点浅显的阐释和发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拟益气健脾和胃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指导临床。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自拟益气健脾和胃汤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中成药胃复春片口服治疗,均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89%,71.1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自拟益气健脾和胃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7.
黄芪建中汤对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对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①正常对照组;②CAG组:6只大鼠以2%的水杨酸钠灌胃8周造成胃粘膜损伤,后4周结合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使大鼠致虚;③维酶素组:6只已造模大鼠,使用维酶素治疗21 d;④黄芪建中汤组:6只已造模大鼠,使用黄芪建中汤治疗21 d。观察大鼠胸腺指数、脾指数、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血清IgG和回肠黏液SIgA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AG组大鼠的上述指标显著降低,经黄芪建中汤和维酶素治疗21 d后,大鼠的上述指标显著改善。结论:黄芪建中汤可显著增强CAG大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被称为胃癌的癌前状态,病机虚实夹杂,病情错综复杂,病程缠绵难愈,甚至会发生癌变.李东垣是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家之一,其代表作为《脾胃论》,开创了"升阳泻火,甘温除热"用药法度.文章依据《脾胃论》,在其理论基础上探讨慢性萎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代谢组学角度探讨柴芍六君汤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肝郁脾虚证大鼠代谢紊乱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22只。造模组采用化学诱导、饥饱失常和夹尾刺激法建立CAG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造模10周后进行模型评价。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柴芍六君汤组,每组10只。柴芍六君汤组予浓度为0.51 g·mL-1柴芍六君汤10 mL·kg-1·-1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灭菌饮用水灌胃,共给药4周。一般行为学观察,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形态,核磁共振氢谱技术(1H-NMR)识别胃黏膜组织代谢物表达变化,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造模组大鼠神态疲惫,行为抑郁,大便溏结不调,胃黏膜固有腺体明显萎缩、炎性细胞浸润,符合CAG肝郁脾虚证表现。经柴芍六君汤给药后,模型大鼠一般行为学和胃黏膜组织病理改善。1H-NMR代谢组学检测出15个与CAG肝郁脾虚证密切相关的胃黏膜组织代谢物,柴芍六君汤干预后回调泛酸、2-羟基丁酸、甲基丙二酸、甲硫醇、乳酸、N-甲基-α-氨基异丁酸、溶血磷脂酰胆碱、谷氨酸、N-乙酰基天冬氨酸、顺式5-四氢十六烷基肉碱、腺苷、脂质含量(P < 0.05或P < 0.01),共得到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代谢这3条关键代谢调节通路。结论 柴芍六君汤能够保护和修复CAG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胃黏膜,回调差异代谢物的紊乱,其主要治疗机制可能与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代谢通路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20.
着重从胃阴虚角度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提出润养胃阴,以通为补;养阴祛邪,随症加减;滋养胃阴,慎用化湿等原则。不仅为临床上治疗CAG胃阴虚证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也再次强调了CAG治疗中顾护阴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