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套适用于情绪诱发实验的标准化中国竹笛曲库。方法搜集33首有代表性的中国竹笛曲组成曲库,由105名中国大学生对其从愉悦度、唤醒度、优势度3方面进行自我报告的9点量表评分。对评定结果计算内部一致性系数,用快速聚类法对竹笛曲的愉悦度进行聚类分析,并对情绪3个维度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总体而言,竹笛曲评分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快速聚类分析将音乐分为3类,正性情绪乐曲12首,中性情绪乐曲15首,负性情绪乐曲6首。对3种类型的乐曲的评定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愉悦度(F=143.03,P〈0.001)、唤醒度(F=32.36,P〈0.001)、优势度(F=48.44,P〈0.001)差异极其显著。愉悦度、唤醒度、优势度得分显著正相关(r=0.85,0.91,0.76;P〈0.01)。结论中国竹笛情绪诱发曲库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能够诱发的不同类型的情绪体验,可以为情绪研究提供标准化的实验刺激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美国NIMH情绪与注意研究中心编制的国际情绪图片系统在中国老年人群中进行试用,将结果与NIMH常模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方法:在大连市三个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选取老年人116名(男:51人,女:65人),年龄60-80岁之间,对从国际情绪图片系统中选取的60幅图片(负性:23幅.中性:12幅,正性:25幅)进行愉悦度、唤醒度、优势度的9点量表评分,结果与NIMH常模进行比较.结果:中国老年人三个维度的评分与NIMH常模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54,0.88(P均<0.001).中国老年人群的唤醒度和优势度评分高于NIMH常模[(5.33±0.93)V8.(4.83±1.25),(5.60±1.20)vs.(5.19±1.21),P<0.001],而愉悦度评分低于NIMH常模[(4.99±2.28)vs.(5.28±1.85),P=0.020].男女老年人群对大多数图片的情绪感受相近,但女性老年人愉悦度评分高于男性老年人[(5.05±2.33)vs.(4.93±2.24),P=0.002].在愉悦度一唤醒度二维情感空间中,60幅图片呈"<"形分布.正性图片愉悦度和唤醒度呈线性相关(r=0.71,P<0.001),负性图片两者的相关性不显著(r=-0.35,P>0.05).结论:国际情绪图片系统具有较好的国际通用性.但由于中国老年人与NIMH常模在文化、生活、年龄等方面存在差异,故对部分图片的情绪感受不同,提示国际情绪图片系统应用于中国老年人群之前有必要进行本土化的修订.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情绪调控在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中的性别差异。方法本研究利用认知情绪调控问卷调查了265名大学生的积极评估与沉思默想两种策略与PTSD症状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情绪调控策略与PTSD症状之间的性别差异,并利用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了生活应激经历与情绪调控策略对PTSD症状的影响。结果女生比男生会更多地采用积极评估策略来应对应激(t=-1.91,P=0.058),并且积极评估策略与女生的PTSD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回避:r=-0.26,P0.01;记忆闯入:r=-0.19,P0.01;高唤醒:r=-0.19,P0.01)。但积极评估与PTSD症状的关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积极评估策略的使用与男生的PTSD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记忆闯入:r=0.28,P0.05;高唤醒:r=0.26,P0.05)。沉思默想与PTSD症状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男女差异,无论对于男女,沉思默想与PTSD症状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37~0.46,P0.01)。研究还发现,情绪调控比生活应激经历本身更能决定PTSD症状的严重性。结论应激后陷入沉思默想不但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还可能会破坏男性利用积极评估策略应对应激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学业情绪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方法:运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青少年学业情绪量表以及职业决策困难量表对28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积极高唤醒、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与核心自我评价存在显著正相关(r=0.275,0.372;P0.01),与职业决策困难存在显著负相关(r=-0.329,-0.318;P0.01);消极高唤醒、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与核心自我评价存在显著负相关(r=-0.574,-0.619;P0.01),与职业决策困难存在显著正相关(r=0.537,0.621;P0.01)。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学业情绪进入回归方程后,回归方程仍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学业情绪在核心自我评价与职业决策困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复合情绪刺激对词汇加工的调节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察不同唤醒度的复合情绪刺激对词汇加工的影响。方法:以23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序列呈现不同情绪价的图片生成不同唤醒度的复合情绪刺激和单一情绪刺激,要求被试对中性目标词进行名词判断。结果:高唤醒度复合情绪刺激条件下的名词判断反应时显著长于单一情绪刺激条件;首刺激为积极时,复合情绪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单一情绪刺激条件。结论:高唤醒度条件下,相比于单一情绪刺激,复合情绪刺激对词汇加工起阻碍作用,另外,首刺激在复合情绪刺激对词汇加工的影响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一套情绪障碍研究用中华成语情感词分类系统,为异常情绪的研究提供标准化刺激材料。方法 65名不同文化程度的被试对345个中华成语情绪词(包括115个正性词、115个负性词、115个中性词)的愉悦度、唤醒度、优势度、熟悉度、使用频率、情绪性、模糊性、形象性8个维度进行9级的等级评定。结果 3类词语在3个维度上的ANOVA结果显示,分别存在愉悦度主效应(F=624.708,P〈0.01)、唤醒度主效应(F=384.826,P〈0.01)、优势度主效应(F=408.984,P〈0.01)、熟悉度主效应(F=21.542,P〈0.01)、使用频率主效应(F=24.128,P〈0.01)、情绪性主效应(F=607.882,P〈0.01)、模糊性主效应(F=54.276,P〈0.01)和形象性主效应(F=53.947,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类词语在8个维度上组间效应(F=891.641,P〈0.01)和组内效应(F=20164.989,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此次初步建立的中华成语情感词分类系统较好,为以后异常情绪的研究提供情感词语刺激材料。  相似文献   

7.
建立情绪声音刺激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套本土量化的情绪声音刺激库。方法:第一阶段:通过各种途径大量收集各种声音,并从中精选出453个声音;第二阶段:征集50名大学生对声音的愉悦度(V)、唤醒度(A)和优势度(D)进行了自我报告的9点量表评分。结果:男女两组在V、A、D三维度上的评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91、0·85(P<0·01)。A维度评分男生低于女生(5·17±1·10/5·33±1·06,t=-7·63,P<0·01);D维度评分男生高于女生(5·20±0·88/5·07±1·06,t=5·10,P<0·01)。聚类分析可将声音聚为6类,1至6类分别包括38、100、58、58、129、70个声音,并分别对应于惊喜、平静、唤醒、愉快、厌恶、悲恐情绪。结论:大学生中男女生对部分声音的情绪感受有所不同。聚类分析结果提示可以同时从情绪维度和情绪类型两种途径研究情绪问题,两者结果也有相互比较的可能性。本情绪声音库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亲子沟通在留守儿童情绪表达与孤独感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情绪表达性量表、孤独感量表、青少年亲子沟通问卷对481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情绪表达(r=-0.248,P<0.01)、亲子沟通(r=-0.276,P<0.01)与孤独感呈负相关.②亲子沟通在情绪表达与孤独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Bootstrap检验表明中介效应显著,95%置信区间为[-0.115,-0.031],中介效应为0.42,占总效应的39.34%.③性别调节该中介模型的前、后半段路径和直接路径.具体而言,相较于男生,情绪表达对亲子沟通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女生更加显著;情绪表达对孤独感的负向预测作用对女生更加显著.相较于女生,亲子沟通对孤独感的负向预测作用对男生更加显著.结论:情绪表达通过亲子沟通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且受到性别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异性恋大学生对性图片反应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国际情绪图片系统(IAPS)中性图片在异性恋大学生中诱发情绪反应的性别差异。方法:异性恋男女大学生各40名对102幅性图片的愉悦度、唤醒度、接近动机进行1-9级评分。结果:男大学生对"异性恋夫妇性图片"、"女性性图片"三维度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P均0.001),对"浪漫情侣图片"各维度的评分也高于女大学生,但愉悦度性别差异不显著;男女大学生对"男性性图片"三维度的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女大学生对"男性性图片"和"女性性图片"的唤醒度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女大学生对"浪漫情侣图片"的愉悦度和接近动机评定显著高于其它图片(P均0.001)。结论:与女大学生相比,男大学生对外显性刺激的反应更强烈;男性的性动机比女性强;相对于描写外显性行为的刺激情境,浪漫爱情情境使女性体验到的愉悦情绪和接近动机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学生学业情绪与心理韧性、学习成绩的关系。方法:选取山东省3所中学初一至高二年级69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分别对中学生学业情绪与心理韧性进行测量。结果:与女生相比,男生体验到更多的积极低唤醒和更少的消极高唤醒学业情绪(积极低唤醒:t=2.77,P0.01;消极高唤醒:t=-4.14,P0.001);除了消极高唤醒(F=0.79,P0.05),中学生的积极高唤醒(F=5.04,P0.001)、积极低唤醒(F=10.46,P0.001)及消极低唤醒(F=15.06,P0.001)学业情绪均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不同学业成绩中学生在4种学业情绪上均差异显著(积极高唤醒:F=6.47,P0.001;积极低唤醒:F=37.33,P0.001;消极高唤醒:F=6.26,P0.001;消极低唤醒:F=18.52,P0.001)。学业成绩、心理韧性对积极学业情绪有正向预测作用,对消极学业情绪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中学生心理韧性与学业情绪关系密切,是影响学业情绪的重要变量。学习落后生的学业情绪应该引起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与愤怒的关系。方法:选取12~19岁中学生349人,采用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少年攻击性问卷和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量表修订版进行测评。结果:女生愤怒气质因子分高于男生[(2.0±0.7)vs.(1.9±0.7),P0.05]。高中生特质愤怒得分高于初中生[(2.1±0.6)vs.(1.9±0.6),P0.01];愤怒外部表达因子分高于初中生[(2.3±0.5)vs.(2.2±0.6),P0.01]。攻击行为与特质愤怒、愤怒表达各因子均呈显著的正相关(r=0.14~0.57,P0.05);现实攻击行为和网络工具性攻击行为与愤怒控制各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r=-0.19~-0.11,P0.05),网络反应性攻击行为与愤怒控制各因子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愤怒反应、愤怒表达因子得分与攻击行为得分呈正相关(β=0.13~0.37,P0.05),控制外部表达因子与反应性攻击得分呈负相关(β=-0.01,P0.05)。对攻击行为的可解释变异率的范围为19.1%~35.7%。结论:中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可能与特质愤怒、愤怒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假想和真实情境下高低特质焦虑个体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预测模式。方法:两个研究分别以205名和16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两因素实验设计,分别在实验室假想情景和真实事件(四六级考试)中,先填写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的特质焦虑分量表,然后对未来事件发生可能性、情绪强度进行预测和实际评估。结果:在假想情景中,高特质焦虑组预测积极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评分低于低特质焦虑组[(1.8±1.2) vs.(3.1±0.9);P<0.01]。在真实情境下,低特质焦虑组实际未通过考试后的难过程度的评分高于预测评分[(6.2±2.2)vs.(4.4±2.1);P<0.01];高特质焦虑组实际通过考试后的开心程度的评分低于预测评分[(5.8±3.0)vs.(7.8±1.7);P<0.05]。结论:高低特质焦虑水平的个体对未来事件的情绪预测会受到事件本身情绪效价的影响,他们对情绪事件的预测模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及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及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关系,探讨幸福感在生活满意度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某一综合性大学2009届大一新生789名,收回有效问卷750份。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幸福感量表(GHQ)、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进行调查。结果: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6%。有自杀意念的大学新生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得分均低于无自杀意念大学新生(P0.01)。幸福感得分和生活满意度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呈负相关(r=-0.51,-0.47,P0.01),幸福感在生活满意度和自杀意念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6.8%。结论: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形成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幸福感在生活满意度与自杀意念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感戴与归因方式和领悟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河南省某综合性大学320名大学生为被试(其中主动参与过志愿者活动272人),采用归因风格问卷(ASQ)、大学生感戴量表(SCSG)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调查。结果:主动参与过志愿者活动的大学生的感戴量表总分和感戴广度得分均高于没有主动参与过志愿者活动的大学生(P﹤0.05)。积极归因、领悟社会支持均与大学生感戴呈正相关(r=0.24、0.49,均P﹤0.01);领悟社会支持在积极归因和大学生感戴的关系中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1%。结论:积极归因能通过增强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能力而提升其感戴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国内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采取方便取样。选取北京地区3家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的464名学员为研究组,另选取企事业单位员工207人为对照组。用工作相关的抑郁、焦虑与愤怒量表、倦怠量表(BM)、职业应激量表(OSS)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员工作相关的抑郁和BM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而来自上司的社会支持得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倦怠在社会支持和职业应激与工作相关的负性情绪间的中介作用显著。结论: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员工作相关负性情绪体验程度较高。倦怠可能是社会支持、职业应激和工作相关负性情绪的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州市城乡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现状及对精神疾病的态度。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0年9月-11月间抽取广州市1023位15岁及以上城市居民和1089位农村居民,采用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问卷和对精神疾病态度问卷进行调查,实际调查市民878名,农民800名。比较市民与农民样本的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对精神疾病的态度,分析问卷得分的相关因素。结果:本次调查中,市民样本心理健康知识回答正确率为64.1%,农民样本为60.2%。市民样本知识问卷的答题正确率及得分高于农民样本(均P0.01),态度问卷的得分低于农民样本(P0.01)。总样本教育年限、职业和态度问卷得分与知识问卷得分相关;教育年限长、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者知识问卷得分高(β=0.17、0.12,均P0.001);职业为无业、态度问卷得分高者知识问卷得分低(β=-0.06、-0.09,均P0.01)。教育年限、职业和知识问卷得分与态度问卷得分相关,教育年限长,职业为农民、学生或家庭妇女者态度问卷得分高(β=0.06、0.24、0.09,均P0.05),职业为工人、知识问卷得分高者态度问卷得分低(β=-0.07、-0.09,均P0.01)。结论:广州市城乡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均达到国家精神卫生规划的要求。城乡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存在差异,城市略高于农村;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对精神疾病的态度更包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青少年对情感信息的注意选择特征。方法:通过临床诊断和心理测验选取接受住院治疗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组和中学生对照组被试各25人,采用空间Stroop任务的变式进行研究。结果: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组对组成消极词的反应时长于积极词和中性词的反应时[(557.6±93.3)ms vs.(533.9±85.3)ms,(532.1±88.9)ms,P0.001],对照组对组成中性词的反应时长于消极词[(509.5±80.3)ms vs.(496.1±72.3)ms,P0.05]。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组对组成消极词的反应时长于对照组(P0.05),而对组成积极词和中性词的反应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青少年表现出对消极情感信息的注意选择偏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的特征,以及不同自尊结构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的人格特征及情绪状况的差异。方法:方便选取某监狱职务犯罪服刑人员共112名,符合入组条件者共88名。使用大五人格量表简版(NEO-FFI)、简式简明心境问卷(POMS-SF)、自尊量表(SES)以及内隐联想测验(IAT)进行问卷调查及行为学实验。按SES、IAT的平均分为界,将被试分为高外显高内隐组(n=13)、高外显低内隐组(n=14)、低外显高内隐组(n=12)、低外显低内隐组(n=12)。结果:获有效问卷51份。内隐联想测验中,被试在相容试验的反应时短于不相容试验的反应时(P=0.022,d=0.45)。外显自尊得分与内隐自尊得分无统计学意义相关(r=0.10,P=0.527)。高外显自尊两组NEO-FFI的神经质得分低于低外显自尊两组。高外显低内隐组的外向性得分高于高外显高内隐组和低外显低内隐组,开放性得分高于较低外显高内隐组,谨慎性得分高于低外显自尊两组。低外显高内隐组POMS-SF的抑郁-沮丧、愤怒-敌意、疲乏及迷惑-混乱得分均高于高外显自尊两组。外显自尊与外向性、开放性及精力得分呈正相关(r=0.40,0.34,0.34,均P0.05),而与神经质、抑郁-沮丧、疲乏得分呈负相关(r=-0.52,-0.35,-0.42,P0.01或0.05);内隐自尊与精力得分呈正相关(r=0.39,P0.01)。结论: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的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结构,高外显自尊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的人格具有情绪相对稳定的特点,低外显高内隐自尊的服刑人员抑郁、愤怒、疲乏及迷惑等负性情绪相对较突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地震重灾区丧失子女者创伤后应激症状(PTSS)变化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汶川地震后1.5年和2年时,对极重灾区155名丧失子女者(研究组)和35名未丧失子女者(对照组),采用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和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进行评估与调查。结果:震后1.5年时,研究组的PTSS检出率和PTSD-SS总分高于对照组(均P0.001)。震后2年时,研究组的PTSS检出率和PTSD-SS总分仍高于对照组(均P0.001),研究组的PTSD-SS总分低于震后1.5年(P0.05)。研究组中,尚未再孕者的PTSS检出率和PTSD-SS总分均仅在震后2年时高于已孕或已育者(均P0.05);受教育程度低者的PTSD-SS总分仅在震后2年时高于受教育程度高者(P0.01);与震后1.5年时相比,震后2年时男性的PTSD-SS总分上升,女性总分下降(P0.01)。结论:本研究显示,与震后1.5年时相比,丧失子女者的PTSS检出率在震后2年时下降,且症状减轻;但丧失子女者中尚未再孕再育者、受教育程度低者以及男性的症状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