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类型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6~1994.5治疗由腹腔镜肌矗切除术并发的胆管损伤及高位胆管狭窄12例,其中6例为长海医院肝胆外科及普外科病例。6例为外院病例,均经手术治愈。根据其损伤原因及特片有以下6型:①术中因电凝切割钩引起肝总管或胆总管穿孔3例;②术中胆囊管残端钛夹导电致胆囊管肝总管坏死穿孔1例;③胆囊三角区出血,钛夹止血时钳夹肝总管致高位狭窄1例,肝门区见多枚钛夹;④胆囊三角显示不清损伤胆总管,行胆管吻合后继发肝总管高位狭窄2例,于1年后再行肝管空肠吻合术;⑤术中误认胆总管为胆囊管而横断伤,行肝总管空肠吻合术3例,术后吻合口狭窄,再手术切开左右肝管,行肝胆管空肠再吹合治愈;⑥术后3-4个月并发肝总管及右肝管狭窄2例。为术后延迟性高位胆管狭窄。文中还介绍了作者对胆管损伤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1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中4例为院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其中3例术中发现,2例行术中胆管端端吻合T管引流术,术后3个月造影通畅拔除T管;1例行右肝管修补T管引流,术后仍有胆汁漏,6个月后拔除T管。另1例术后48 h发现,行ERCP造影ENBD引流3个月治愈。另外11例系外院转入,发现胆管损伤时间2 d至6个月不等,入院后行ERCP或MRCP检查,有胆汁漏者保持引流通畅,造影提示肝门部胆管狭窄者择期行胆管空肠吻合术,术后恢复顺利。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于粘连严重或解剖变异者需要警惕胆管损伤,损伤后早期发现治疗效果好。48 h后发现者要根据损伤的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防治右副肝管及右肝管损伤的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右副肝管或左右肝管低位汇合、胆囊管汇入右肝管病例资料.结果 通过术中解剖肝门及胆道造影相结合的方法,21例病例中发现右副肝管18例(I-V型),左右肝管低位汇合、胆囊管汇入右肝管3例(Ⅵ型).其中,18例具有右副肝管病例中,术中发现11例,保留副肝管未做处理3例;夹闭7例,术后皆无胆漏;术中缝合1例,术后出现胆漏,保守治疗成功.损伤右副肝管7例,2例术中夹闭损伤肝管;2例中转开腹端端吻合损伤肝管;3例术后出现胆漏,二次腹腔镜探查证实右副肝管夹闭损伤.3例左右肝管低位汇合、胆囊管汇入右肝管病例,其中术中发现2例;损伤1例,中转开腹行右肝管端端吻合.21例随访2年,皆无腹痛、黄疸、肝功能不良.结论 为防止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损伤右肝管及右副肝管,应熟悉胆管变异的各种类型、正确解剖胆囊三角、合理应用术中胆道造影、困难病例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及术后剖视胆囊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不同类型的胆道损伤处理上应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总结2001-2003年我院收治的515例胆囊切除术中的11例胆管损伤病例,报告如下。本组男6例,女5例。年龄23~63岁。其中单纯胆囊切除术8例,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1例。OC 8例,LC 3例。LC术中电刀损伤十二指肠1例,术后3 d发现引流,并发十二指肠漏,术后6个月行胃空肠,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胆囊管残端漏1例,术后4 d发现,第5日右下腹引流,第15日经原切口引流,并发MSOF,死亡。肝总管横断(胆囊管连接异常)3例,术中发现,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未置T管,并发吻合口狭窄,术后1年拆除原吻合口,行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  相似文献   

5.
高位胆管损伤及其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位胆管损伤的原因、类型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了1998-2005年间对38例胆管损伤的诊治过程,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损伤24例,开腹胆囊切除术(OC)术中胆管损伤14例;高位胆管损伤21例.结果 所有胆管损伤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分别行胆管对端吻合、胆管修补、肝管空肠吻合及胆管空肠吻合术.结论 LC手术发生胆管损伤多为高位胆管损伤,以行肝胆管空肠吻合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胆管损伤经手术修复后仍有一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胆囊切除致胆管损伤5例报告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自1986年以来,我们在本院及外院会诊,共处理胆囊切除致胆管损伤5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42~62岁。其中开放法胆囊切除术(OC)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3例。本组在术中发现胆管损伤2例。1例为OC术中胆总管上段横断伤,术中行胆管对端吻合并放置支撑引流管,术后3周支撑管脱落,其后反复发生胆管炎,抗生素治疗可缓解,MRCP示肝总管狭窄,术后3个月再次手术行肝总管空肠Roux en Y吻合术。另1例为LC术中发现胆囊结石嵌顿,在分离胆囊管时损伤肝总管,中转开腹手术,见肝总管已横断,行肝总管空肠Roux en Y吻合术,未…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医源性胆管损伤的诊断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19例LC导致的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Strasberg-Bismuth胆管损伤分型,胆囊管残端漏或胆囊床小胆管漏(A型)3例(15.8%);副右肝管损伤导致胆漏(C型)2例(10.5%);肝外胆管侧壁损伤导致胆漏(D型)7例(36.8%);肝外胆管横断损伤导致胆管梗阻(E型)7例(36.8%)。术后发现并处理7例,其中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治疗4例,行内镜鼻胆管引流、腹腔引流3例。术中发现并处理12例,其中腹腔镜胆管修补1例,腹腔镜胆管修补+T管引流3例,腹腔镜胆囊床小胆管夹闭处理2例,中转开腹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3例,胆管端-端吻合+T管引流1例,副右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2例。结果:19例患者失访2例,随访率89.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1例患者经过内镜鼻胆管引流、腹腔引流后胆漏消失,但拔管后出现胆管狭窄、黄疸,于术后5个月再次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治愈。全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LC相关医源性胆管损伤应根据损伤发现时间、原因、部位及程度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及时诊断并由经验丰富的专科医师进行确定性修复手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2010年05月~2017年05月于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800例患者,将其中发生医源性胆管损伤的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损伤原因、治疗措施及预后。结果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6例,其中2例因胆囊管汇入异常损伤肝右管,2例因胆囊管过短手术医生盲目自信而误将胆总管横断,1例因急性胆囊炎三角结构不清致肝总管部份切断,还有1例是术中电钩使用不精细误伤胆总管引起迟发性胆瘘。6例患者除迟发性损伤1例外其余5例均是术中发现并及时处理,其中3例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2例行胆管端端吻合术,吻合口远端留置T管支撑引流;对迟发性损伤的1例患者于术后第6天行开腹胆道切开探查、行T管引流。1例胆管端端吻合术的患者于术后11个月出现胆总管狭窄,行球囊扩张后好转,余5例患者均顺利康复。结论医源性胆管损伤重在"防",术中精准解剖"三管一壶腹",早期发现并处理胆管损伤尤为重要,重建方式主要采用胆肠Roux-en-Y吻合术,条件允许可行胆管端端吻合术,胆管损伤后应该提倡以肝胆外科为主导的多学科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肝外胆管横断性损伤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预防肝外胆管横断性损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生肝外胆管横断性损伤的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倒肝外胆管横断性损伤患者中3例经行胆管空肠Roux-Y吻合,置Y型管支撑引流3个月拔管治愈出院;1例经行肝右管吻合术,T管支撑引流.术后1个月再因肝右管吻合后狭窄出现黄疸入院,行ERCP术放支架引流,术后6个月拔除支架痊愈出院,术后随访效果较好.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良好显露Calot三角,紧靠胆囊壁钝性分离Calot三角,辨认三管一壶腹的解剖关系,确认胆囊管或术中果断中转开腹可以有效预防肝外胆管横断性损伤.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原因、预防方法及处理措施。方法对 12 0 0 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 34例明确病因的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胆总管横断损伤 6例 ,经胆总管空肠Roux en Y吻合术治愈 ;胆囊管残端钛夹脱落 3例 ,经重新结扎胆囊管残端治愈 ;胆总管及右肝管侧壁损伤 7例 ,经胆总管修补、“T”管支持引流治愈 ;2 1例迷走胆管或副肝管损伤均经保守治疗治愈 ;3例患者出现膈下脓肿 ,经理疗、多次B超导向下穿剌抽液治愈 ;1例胆总管空肠Roux en Y吻合术后出现胆肠吻合口狭窄 ,再手术治愈。结论肝外胆管、迷走胆管损伤及胆囊管残端钛夹脱落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主要原因 ,建立通畅的腹腔引流 ,行胆总管修补、“T”管支持引流或胆肠吻合是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预防并发症出现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