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胆汁培养及药敏分析对胆囊切除术抗生素使用的价值。方法 通过对安吉县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的200例胆石症患者胆汁进行培养,分析胆汁菌群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结果 在149份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胆汁培养标本中,2份胆汁培养阳性,阳性率1.34%,均为大肠埃希菌。在51份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胆汁培养标本中,共有45份胆汁培养阳性,阳性率88.24%,病原菌检出前3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屎肠球菌。结论 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切除术后或围术期不宜使用抗生素,而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切除术后或围术期需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在治疗初期首选三代头孢作为经验性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胆石症合并急性胆管炎患者胆汁及血液中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培养阳性率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消化内科诊断为急性胆道感染、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中证实存在结石的97例患者的胆汁标本,所有胆汁标本均进行普通细菌、厌氧菌及真菌培养,其中33例行血培养,分别对其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对97例患者术前经验性应用的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7例胆汁培养者中73例检出病原菌,阳性率为75.3%。胆汁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7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0珠,革兰阳性菌14株,真菌3株,革兰阴性菌中排名居前3位的细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43株,55.8%)、克雷伯菌属(6株,7.8%)、阴沟肠杆菌(4株,5.2%)。33例血培养者17例检出病原菌,阳性率为51.5%。血培养中分离出病原菌17株,大肠埃希菌15株,肺炎克雷伯菌1株,梭杆菌属1株。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敏感性较高(敏感率分别为93.3%、88.3%和83.3%),未发现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耐药者。对氨曲南和左氧氟沙星敏感性最低(敏感率均为23.0%)。97例患者术前均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55例应用单一抗菌药物抗感染,主要为左氧氟沙星(34/55),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11/55)和其他(10/55);42例两联抗感染治疗,主要为左氧氟沙星+甲硝唑(16/42)、头孢哌酮/舒巴坦+甲硝唑(15/42)和其他(11/42)。结论胆石症合并急性胆道感染者胆汁中及血液中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且均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敏感性较高,可作为首选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作为备选抗菌药物,在严重感染或其他抗菌药物无效的情况下考虑使用。左氧氟沙星、氨曲南在胆道结石并胆道感染者中耐药率高,临床上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时应避免选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肝胆系统疾病患者中胆汁病原菌构成比及其耐药性分析,以期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12月我院348例肝胆系统疾病患者送检的胆汁培养的细菌种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送检胆汁培养标本348份,检出病原菌25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94株(76. 38%),革兰阳性菌57株(22. 44%),真菌3株(1. 18%)。最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69株(27. 17%)、肺炎克雷伯菌53株(20. 87%)、肠球菌36株(14. 17%)、阴沟肠杆菌20株(7. 87%)、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各8株(3. 15%)。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卡西林-棒酸、阿莫西林/棒酸、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阴沟肠杆菌对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美罗培南的耐药率最低。肠球菌中并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的耐药菌株。结论肝胆系统疾病患者胆汁中的病原菌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临床应尽早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主要致病菌的分布及其抗生素敏感情况。方法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196例胆道感染患者进行胆汁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情况分析。结果从164例患者的胆汁中共分离171株需氧菌,总阳性率为83.67%(164/196)。171株中革兰阴性菌112株,占65.50%;革兰阳性菌59株,占34.50%。革兰阴性菌的主要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35.00%)、肠球菌(27.49%)、肺炎克雷白菌(10.00%)和铜绿假单胞菌(4.00%)。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酶烯类药物、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仍比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低于1.8%、3.5%、11.1%;革兰阳性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耐药率分别为低于6.1%、0。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检出率依然较低,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6%、0。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可作为治疗胆道感染的首选用药。当革兰阳性菌如肠球菌或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致病菌时,应根据胆汁培养结果选用窄谱抗生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胆管炎患者胆汁培养的病原学现状,病原体分布特点以及药敏情况为急性胆管炎的治疗提供更为合理的抗生素指导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湛江地区我院收治符合病例研究纳入标准共314例急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其胆汁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314例急性胆管炎胆汁培养的病原菌阳性率为82.80%,共检出病原菌358株,革兰氏阴性菌230株,革兰氏阳性菌122株,真菌6株。最常见的细菌是大肠埃希菌129株(36.0%)、粪肠球菌59株(16.5%)、铜绿假单胞菌27株(7.5%)、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24株(6.7%)以及屎肠球菌17株(4.7%)。胆道培养为革兰氏阴性致病菌总体上对碳氢酶烯类(厄他培南耐药率0%,亚胺培南耐药率8.41%,美罗培南耐药率22.22%)及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耐药率1.35%,庆大霉素耐药率20.00%、妥布霉素10.19%)相对敏感度较高。胆道培养为革兰氏阳性致病菌总体上对临床上常用的大部分抗生素耐药率较低,譬如对米诺环素、莫西沙星、氨苄西林、头孢曲松耐药率均低于10%。而对于临床上较少应用的抗菌素如克林霉素、红霉素耐药率则高于40%。结论急性胆管炎患者胆汁培养的病原学现状仍然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而药敏以碳氢酶烯类及氨基糖苷类相对敏感度较高,故临床上对其应用抗菌素治疗时要重视加强管理及监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胆囊结石患者胆汁中的致病菌种类及其耐药性,为胆囊结石的预防和治疗中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沧州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接受择期胆囊切除术的228例胆囊结石患者,获得其胆石及胆汁标本,对胆石患者进行分类,并且对从胆汁中分离出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228例患者中胆固醇结石106例,胆红素结石78例,混合型结石44例。对228例手术患者的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其中80例呈阳性,阳性率为35.09%,80例中共培养出111株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有89株,占80.18%,革兰阳性菌共有20株,占18.02%,真菌2株,占1.80%。致病菌的药敏结果提示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氯霉素、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低。结论:胆囊结石患者常伴有明显的细菌感染,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革兰阳性菌次之。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可以选择多种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并根据患者的胆汁培养结果和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合并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并探讨其对ANP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72例有明确病原学依据的ANP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72例ANP患者中,腹腔及腹膜后感染47例(65.28%),呼吸道感染37例(51.39%),血流感染32例(44.44%),其中血流感染与患者死亡密切相关(P<0.05)。检出病原菌235株,其中革兰阴性细菌159株(67.66%),革兰阳性细菌60株(25.53%),真菌16株(6.81%)。获得的病原菌中排名前6位的依次是:鲍曼不动杆菌(24.68%),铜绿假单胞菌(8.94%),肺炎克雷伯菌(8.09%),屎肠球菌/粪肠球菌(8.09%),大肠埃希菌(7.66%),金黄色葡萄球菌(4.68%)。耐药性分析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达95.92%和52.63%,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59.26%和50.00%。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64.29%和80.0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31.58%和18.75%,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3.08%和7.14%。19株屎肠球菌/粪肠球菌中仅1株对万古霉素耐药,对利奈唑烷尚未发现耐药菌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72.73%,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和呋喃妥因尚未发现耐药菌株。16株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均未发现耐药菌株。 结论:血流感染是ANP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ANP患者的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但革兰阳性菌和真菌的比例不容忽视。多重耐药菌已成为ANP合并感染的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胆石病病人胆道不同部位内胆汁的细菌学特点和药敏情况 ,指导术后抗生素应用。方法  5 6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病人同步作胆囊内胆汁和胆总管内胆汁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 胆囊和胆总管内胆汁培养按双阳性率排列依次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1 0 0 % )、胆源性胰腺炎 (5 7.1 % )、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伴阻塞性黄疸 (5 0 % )、急性胆囊炎 (5 0 % )、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伴胆总管扩张 (35 .7% )。其中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伴阻塞性黄疸双阳性病例中各有 1例胆囊和胆总管内胆汁培养菌种不同。结论 胆石病病人不同部位胆汁内菌种大多数相同但存在差异 ,其药敏也有所不同。我们建议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 ,尤其在急性期并伴有黄疸病例中应同步培养胆囊和胆总管内胆汁 ,其对术后抗生素应用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胆石病的胆汁病原菌培养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胆石病胆汁病原菌菌谱和药敏反应情况。方法 应用微生物自动检测鉴定仪对366例胆石病胆汁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检测。结果 366例胆汁标本常规培养阳性率为70.5%,258例阳性标本中检出需氧菌268株,其中埃希大肠杆菌121株,占需氧菌45.2%,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24.2%),肠球菌(10.1%)。对其中32例同时作厌氧菌培养,检出厌氧菌14例,总检出率为44%,以脆弱类杆菌最多,占厌氧菌的57%。G阴性菌占需氧菌的73%和厌氧菌的86%。需氧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加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分别为94%,83%,63%。厌氧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加他唑巴坦的敏感率分别为93%、86%。结论 胆石病胆汁病原菌主要由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肠球菌和脆弱类杆菌构成,胆汁致病菌最敏感的药物是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加他唑克坦。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调查和分析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浙江萧山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患者尿培养阳性样本中分离的1033株菌株进行回顾性分析,尿液采用经典型浸片Urieult培养,药敏试验用K—B法进行,采用WHONET5.6软件对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33株阳性菌株中,革兰阴性菌681株(65.9%),革兰阳性菌197株(19.1%),真菌155株(15.0%)。分离株位居前三位的是大肠埃希菌402株(38.9%),肺炎克雷伯菌74株(7.2%)和白假丝酵母菌64株(6.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60.7%(244/402)和45.9%(34/74)。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显示较高的抗菌活性;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呋哺妥因耐药率低;假丝酵母菌对氟胞嘧啶、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有较高的敏感率。结论本组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尤以大肠埃希菌居多,监测和分析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综述肘关节后内侧旋转不稳(posteromedial rotatory instability,PMRI)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肘关节 PMRI 病理解剖、生物力学、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外侧韧带复合体(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complex,LCLC)损伤、内侧韧带复合体(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complex,MCLC)后束损伤以及冠突前内侧面骨折是导致肘关节 PMRI 的重要因素。临床检查包括肘关节内翻及外翻应力试验等;X 线片可显示骨折情况,CT 尤其是三维重建诊断价值更大,另外 MRI、关节镜及动态超声等可辅助判断软组织损伤情况。LCLC 及 MCLC 的修复重建及冠突骨折的固定对恢复肘关节稳定性至关重要。韧带损伤的治疗有原位修复及功能重建,具体包括直接缝合、钻孔修复、带线锚钉修复、移植修补等;冠突骨折的治疗包括螺钉固定、钢板固定、不可吸收线缝合固定及关节镜技术等。结论恢复关节稳定性及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肘关节 PMRI 的重要原则。根据受伤机制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保护软组织、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提高功能预后,最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附加钢板技术治疗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历史、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附加钢板技术治疗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研究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自 1997 年附加钢板技术已成功用于治疗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根据原髓内钉是否失效,可分为保留原髓内钉和更换原髓内钉两类。该技术不仅适用于简单骨不连,还可用于合并严重畸形的复杂性骨不连。相比更换髓内钉、更换外侧钢板和双钢板技术,附加钢板技术手术创伤更小,骨折愈合时间更短,骨折愈合率更高,患者能更早重返社会和工作。然而,该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包括双皮质螺钉固定困难、缺乏适合股骨干解剖型附加钢板以及缺乏术后功能和生活质量的评估研究。结论相比其他翻修固定方式,附加钢板技术能够获得更高的骨折愈合率和更好的临床预后。然而,术后患者能否在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进一步获益还有待证实。此外,还需要更高质量的临床对照研究深入证明其是否确实优于其他翻修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高氯酸钠(NaClO4)处理后的脱细胞气管基质材料的免疫原性及其生物相容性。 方法取 2 月龄新西兰兔胫骨骨髓,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 BMSCs。取 10 只 6 月龄成年新西兰兔气管,修剪至每段 1.5 cm,随机分为对照组(A1 组,n=5),仅剥离气管外表面疏松结缔组织;实验组(B1 组,n=5)采用改良 NaClO4 浸泡法脱细胞处理。MTT 法检测两组支架浸提液的细胞毒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支架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类抗原表达。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 4 代 BMSCs 接种至两组支架,制备细胞-支架复合物,培养 48 h 时行 Giemsa 染色,倒置显微镜观察材料周围的细胞活性;7、14 d 扫描电镜观察支架上的细胞状态。取 10 只 6 月龄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对照组(A2 组,n=5)和实验组(B2 组,n=5),分别于颈背部皮下皮囊埋植已制备的新鲜气管和脱细胞气管。术后行大体观察,并于术后 5、10、15、20、25、30 d 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 IgM 和 IgG 含量的动态变化,术后 30 d 行 HE 染色观察。 结果MTT 检测示,B1 组浸提液的细胞增殖情况与 A1 组或纯培养基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示,B1 组支架经脱细胞处理后可显著降低基质材料的抗原性。细胞-支架复合物培养 48 h Giemsa 染色示,两组材料周围的细胞贴壁生长良好。培养 7、14 d 扫描电镜观察示,细胞在 A1 组气管材料外壁上贴附良好,呈扁平的圆形、椭圆形,细胞排列紧密,成簇分布;细胞在 B1 组气管材料外壁上呈单片状生长,形态与 A1 组相似,生长趋势较好。同种异体动物体内实验显示,B2 组材料的排斥反应显著低于 A2 组;术后各时间点 A2 组的 IgM 和 IgG 含量均显著高于 B2 组(P<0.05);HE 染色示,B2 组未见炎性细胞深层渗透或破坏气管结构,未见钙化、排斥等不良反应。 结论经 NaClO4 化学脱细胞处理后,兔气管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其免疫原性降低,适合作为构建组织工程气管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4.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是NF1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性疾病,是目前医学诊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患者病变以神经纤维瘤为特征性表型,其中皮肤型神经纤维瘤数量大,丛状神经纤维瘤累及主干神经,恶变后的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生存期极短。同时NF1患者伴有多系统累及,疾病致畸率、致残率高,手术难以完整切除,治疗难度大。目前中国尚缺乏对于NF1的诊疗共识,不同学科对NF1的疾病认识不同,诊疗存在差异。多学科系统评估、合作诊疗是提高NF1患者治疗水平、生存质量及改善疾病预后等的关键。2020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牵头成立了中国首个 NF1 多中心治疗协作组,并进一步联合国内肿瘤外科、肿瘤内科、皮肤科、生殖医学科等学科的知名专家,共同撰写了《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旨在推进覆盖NF1患者全生命周期的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提高中国NF1的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近年来乳房血供及乳房缩小术式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乳房神经分布、血供、乳房缩小术式的发展和术后哺乳功能等情况的国内外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随着对乳房腺体及乳头乳晕复合体的神经分布与血供的解剖研究,乳房缩小术已形成了多种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适应证亦不同。通过辅助检查技术的应用,术后乳头、乳晕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通过对切口与蒂部位置的选择、保留蒂部腺体量的程度、辅助吸脂技术的应用和缝合技术方面的改进,减轻了术后切口瘢痕,更好地保留了乳头乳晕感觉,获得了更为满意的乳房形态。行乳房缩小术后部分分娩患者具有一定哺乳功能。结论乳房缩小术需根据患者特点采用个性化手术方式。在如何更好地保留乳头、乳晕感觉,获得良好而持久的乳房形态,生育期妇女术后哺乳功能保留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文版颈部结局评分(NOOS-C)的反应度,为颈痛患者干预效果的评估提供可靠工具。方法对 NOOS 量表进行跨文化调适形成 NOOS-C。以 2016 年 9 月—2017 年 5 月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 80 例颈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干预前后使用 NOOS-C 和中文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C)进行评估,其中 71 例患者完成问卷调查。采用配对t 检验比较干预前后 NOOS-C 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差异。计算 NOOS-C、NDI-C 评分干预前后差值(变化值),并基于变化值计算效应大小(effect size,ES)、标准化反应均数(standardized response mean,SRM),分析量表内部反应度。干预前后 NOOS-C、NDI-C 评分行 Spearman 相关分析,分析量表外部反应度。 结果干预前后 NOOS-C 评分中除活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症状、睡眠障碍、日常活动和疼痛、日常生活参与度和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DI-C 指数变化值为–12.11%±17.45%、ES 为 0.77、SRM 为 0.69;NOOS-C 分别为(13.74±17.22)分、0.83、0.80。相关性分析显示,NOOS-C 与 NDI-C 干预前后均成负相关(r=–0.914,P=0.000; r=–0.872,P=0.000)。 结论NOOS-C 具有良好的反应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ndobutton钢板喙锁固定联合骨折端高强度缝线Nice结环扎固定治疗合并喙锁韧带损伤的锁骨远端骨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采用Endobutton钢板喙锁固定治疗的33例伴喙锁韧带损伤锁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骨折端固定方式分为高强度缝线Nice结固定组(研究组,16例)和经肩峰克氏针固定组(对照组,1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损伤侧别、致伤原因、Craig分型、合并伤、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了解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计算患侧喙锁间距增加率;采用VAS评分评估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侧肩部疼痛程度;术前,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根据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标准评价肩关节功能。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喙突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对照组1例(5.9%)出现轻微钉道感染,1例(5.9%)出现克氏针移位;研究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36个月,平均22.9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分别为(12.56±0.73)周和(13.59±0.87)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1,P=0.001)。末次随访时研究组与对照组患侧喙锁间距增加率分别为8.88%±1.19%和8.55%±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7,P=0.409)。两组术后VA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随时间延长两评分亦逐渐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1周及1个月 VAS评分以及术后1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外,术后其余时间点两组间两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合并喙锁韧带损伤的锁骨远端骨折中,对于斜形骨折或合并蝶形骨块的骨折类型,骨折端高强度缝线Nice结固定是Endobutton钢板喙锁固定的良好补充,能稳定骨折端、减少克氏针固定并发症的发生,更有利于骨折愈合,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椎弓回植与椎板切除治疗单节段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3 月—2016 年 7 月采用椎弓回植或椎板切除治疗的 66 例单节段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34 例,采用椎弓完整回植固定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和对照组(32 例,采用椎板切除并椎间融合内固定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Meyerding 分度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术后试验组回植椎弓融合情况及两组硬膜外瘢痕形成情况。术前及术后 3、6、12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行腰痛 VAS 评分、JOA 评分及 ODI 评分,并参照侯树勋等提出的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损伤加重、硬脊膜撕裂、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试验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3,P=0.562),但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t=2.134,P=0.037)。66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3~18 个月,平均 16.2 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对照组 7 例于术后 3 个月发现体位变动时椎管狭窄症状,5 例于术后 18 个月出现轻度双下肢麻木症状;其余患者未发生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试验组 34 例硬膜外瘢痕组织均被完全阻滞于回植椎弓以外,对照组有 11 例硬膜外瘢痕组织侵入椎管内。末次随访时试验组椎间植骨及椎弓回植融合率均为 100%,对照组椎间植骨融合率亦为 100%。两组术后各时间点 VAS 评分、ODI 评分、JOA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试验组术后 3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 ODI 评分、JOA 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间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侯树勋等提出的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试验组优良率为 91.2%,与对照组优良率 8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2,P=0.573)。 结论与椎板切除相比,椎弓回植能更好地改善术后神经症状,最大程度重建了骨性椎管,恢复了椎管内环境稳定性,对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软骨前体细胞(cartilage progenitor cells,CPCs)及微小 RNA-140(microRNA-140,miR-140)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应用前景。方法查阅国内外近年有关 CPCs、miR-140 及 OA 软骨损伤修复的相关研究,归纳总结后进行综述。结果CPCs 具有良好的自我增殖性、干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等特点,其成软骨分化能力优于其他组织来源 MSCs。CPCs 与 OA 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其在 OA 软骨损伤部位自主活化及成软骨分化能力方面并不能达到软骨完全修复的要求。miR-140 具有软骨特异性,参与 OA 发病机制,具有抑制 Notch 信号通路、诱导活化 CPCs 并增强其增殖及成软骨分化的能力,从而促进 OA 软骨损伤修复的潜能。关节腔局部给药是目前治疗 OA 的主要方式之一,关节腔注射 miR-140 虽然对大鼠软骨退变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但也存在非靶向聚集、生物利用度低及清除快等问题,基于关节软骨特性构建具有良好安全性、软骨靶向性且能高效递送 miR-140 的载体材料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此外,CPCs 主要分散在软骨表层,而 OA 软骨损伤也开始于该层,因此强调 OA 早期干预至关重要。结论miR-140 具有诱导活化 CPCs、促进 OA 早期软骨损伤修复的潜能,进一步探索 miR-140 在 OA 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及研发基于 miR-140 的新的 OA 治疗策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廓内动脉穿支(internal mammary artery perforator,IMAP)螺旋桨皮瓣修复结合术后放射治疗女性患者胸部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2015 年 1 月—2016 年 12 月,收治 15 例胸部瘢痕疙瘩女性患者。年龄 28~75 岁,平均 45.2 岁。患者瘢痕疙瘩病史 1~28 年,中位时间 6 年。病因:毛囊炎致继发性瘢痕疙瘩 7 例,心脏手术后 4 例,皮肤擦刮伤 2 例,蚊虫叮咬 1 例,原因不明 1 列。瘢痕疙瘩范围为 5 cm×3 cm~17 cm×6 cm。采用 IMAP 螺旋桨皮瓣修复胸部瘢痕疙瘩切除后创面,皮瓣切取范围 7 cm×5 cm~14 cm×8 cm;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均行放射治疗。结果术后所有 IMAP 螺旋桨皮瓣均成活良好,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15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4 个月,平均 16 个月。无毛细血管扩张或切口裂开发生,随访期间未见放射相关的癌变。患者对术后乳房外形、对称性均较满意。13 例(86.7%)瘢痕疙瘩区域痒痛症状缓解,供受区瘢痕未见明显增生复发;2 例复发(13.3%),继续给予保守治疗。结论采用 IMAP 螺旋桨皮瓣修复女性患者胸壁瘢痕疙瘩切除后创面,可更好地保留乳房外形;联合术后早期放射治疗可有效降低瘢痕疙瘩复发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