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诊断及个体化预测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磁共振功能成像包括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等越来越广泛的用于乳腺疾病的鉴别及诊断。现就磁共振功能成像评估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 sentinel lymphnode ,SLN)阴性患者、1枚阳性SLN患者与2枚以上阳性SLN患者的非前哨淋巴结( non-sentinel lymphnode,NSLN)转移状况。方法:对90例T1-2N0M0乳腺癌患者应用美蓝为示踪剂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sentinel lymphnode biopsy,SLNB),进再行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成SLN(-)组、SLN(+)=1组及SLN(+)≥2组,并对各组的NSLN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32例SLN (-)组检出NSLN阳性1例,阳性率3.1%,39例SLN(+)=1组检出NSLN阳性4例,阳性率为10.3%,19例SLN(+)≥2组检出NSLN阳性9例,阳性率为47.4%,SLNB检查假阴性1例,准确率为96.9%;SLN(+)=1组的NSLN阳性率略高于SLN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N(+)≥2组患者的NSLN阳性率显著高于SLN(-)组及SLN(+)=1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提示1枚SLN阳性患者可仅行SLNB免行ALND,但≥2枚SLN阳性患者则需常规行ALND。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方法 :对 6 8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按腋窝淋巴结转移 (ALNM)情况分为两组 ,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多因素分析显示 ,病理类型、肿瘤的大小、肿瘤的部位、妊娠次数等 4项指标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 ,P 值分别为 0 .0 19、0 .0 31、0 .0 0 1和 0 .0 38。 结论 :肿瘤的大小、病理类型、肿瘤的部位、妊娠次数等为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临床医生判断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 ,对决定手术方式、估计预后、选择辅助治疗等方面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辅助手术治疗乳腺癌及对腋窝淋巴结分期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8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与乳腺全切术治疗,观察组根据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病理结果确定是否对患者实施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并发症发生率,并探究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对淋巴分期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20%,低于对照组的3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哨淋巴结活检检出率为97.56%(40/41),在每例患者中发现1~3枚前哨淋巴结,前哨淋巴结共57枚。通过开展HE染色和连续切片,发现前哨淋巴结阳性率为41.46%(17/41),其中微转移4例。结论乳腺癌患者开展手术治疗前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能有效评估腋窝淋巴结情况,准确判断是否开展腋窝淋巴结清扫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促进机体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结合临床特征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预测价值,并分析乳腺癌ALN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2年5月至2023年8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乳腺疾病中心收治的335例资料齐全且首次治疗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术前的ALN临床特征、乳腺超声检查结果、术前穿刺活检结果,分析乳腺癌患者ALN转移的危险因素,并初步建立乳腺癌患者ALN转移的预测模型.结果 335例乳腺癌患者中159例有ALN转移,176例无ALN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形态、淋巴结边缘形态(清楚/模糊)、皮质厚度、皮质厚度不均匀等均为ALN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激素受体为HR+、肿瘤浸润乳腺后间隙、淋巴结短径>8 mm、淋巴结长径/短径≤2、淋巴结皮髓质分界模糊为乳腺癌ALN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二维超声结合临床特征的预测模型预测ALN状态的AUC为0.870(95%CI:0.832~0.908,P<0.001).结论 乳腺癌激素受体为HR+、肿瘤浸润乳腺后间隙、淋巴结短径>8 mm、淋巴结长径/短径≤2、淋巴结皮髓质分界模糊可能是判断乳腺癌ALN转移的重要指标;联合应用可较好预测乳腺癌ALN转移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的前哨淋巴结活检与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谈到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应追溯到Halsted时代。1894年美国医生Halsted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开创了乳腺癌根治术 ,称之为Halsted手术 ,奠定了肿瘤外科的治疗原则 ,即 :原发肿瘤连同周围组织及区域淋巴结的整块切除。这一术式使乳腺癌手术局部复发率由 5 8%~ 85 %下降到 10 %以下。Halsted手术是以局部解剖学为基础 ,并受到细胞病理学的影响 ,把乳腺癌视为局部病变 ,把区域淋巴结当做癌细胞通过的机械性屏障 ,淋巴结能羁留癌细胞 ,使其不逸入其他部位。Halsted手术很快在全球普遍应用 ,在半个多世纪中它的优势地位是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乳腺癌腋窝清扫术中利用上肢淋巴结反转定位ARM的技术对引流上肢的淋巴管及淋巴结进行定位,分析其转移可能性及对上肢淋巴水肿的影响。方法:选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20例。美兰法进行术前定位。术中行淋巴结清扫,蓝染淋巴结单独分组,行免疫组化方法病理检测。结果:在20例患者中术中发现16例患者存在蓝染淋巴管及淋巴结,4例未发现蓝染的淋巴管或淋巴结。术中发现蓝染的上肢淋巴结均位于腋静脉下方,肋间臂神经上方这一区域内;在施行上肢淋巴结清除的患者中,术后短期内上肢水肿的发生率高于未进行上肢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上肢淋巴结可能出现转移。结论 利用美兰法能够对腋窝处的上肢淋巴结进行定位;上肢淋巴结在腋窝的位置相对固定;肿瘤如仅在Level I 水平淋巴结发生转移,上肢淋巴结可能不会受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低位腋窝淋巴结清扫(low partial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LPALND)术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学习曲线中取代标准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ALND)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术前病理诊断为乳腺浸润性癌、腋窝淋巴结临床评估为阴性、接受SLNB、术中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 SLN)冰冻病理检测为阴性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试验组和验证组,分别以1∶1的比例分成LPALND组和ALND组2个亚组,并进行不同的腋窝手术处置,主要研究终点为不同腋窝处置方式的SLN阴性符合率[(最终石蜡为SLN阴性例数/总例数)×100%]。结果 共151例患者进入初步筛选,SLN检出率为91.4%,最终共100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平均年龄63.6岁,总SLN阴性符合率为86.0%,2/3的SLN不一致出现在前30例学习中。验证组SLN的阴性符合率为92.5%,且验证组中,LPAL... 相似文献
9.
11.
临床提示腋窝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后,大约40%的患者术后病理提示腋窝淋巴结阴性。因此,美国外科协会肿瘤组进行了Z1071研究,评估在这些患者中行前哨淋巴结清扫术的有效性。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指标是假阴性率,通过在临床评价N1的患者中取至少2个前哨淋巴结以确定该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对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需行乳腺改良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行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观察组术后行改良腋窝淋巴清扫,对比分析2组患者于治疗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应用疼痛数字表(NRS)以及睡眠质量评分表(QS)对患者上臂内侧疼痛程度以及睡眠质量进行评分,并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1周NRS评分以及QS评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能有效降低患者上臂内侧疼痛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应用不同术式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对于小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08年9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乳腺癌患者,根据腋窝淋巴结清扫方法的不同,把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通过乳腺腔镜下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通过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等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对两组患者临床指标进行对比观察,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的比对照组长,但术后引流量与术中出血量却比较少;同时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72.0%,而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4.0%,观察组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乳腺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方法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与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比较,其具备微创优势,患者满意度较高,且术后引流量与术中出血量较少。 相似文献
14.
15.
乳腺癌是乳腺导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乳腺癌的发病率近50年来在全球呈上升趋势。腋窝淋巴结状态是乳腺癌非常重要的预后指标,同时也是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治疗方案制定之前,准确判断乳腺癌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腋窝逆向淋巴示踪术(axillary reverse mapping,ARM)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黑龙江牡丹江市肿瘤医院实施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10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奇偶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分别标记吲哚菁绿荧光染色回流区、亚甲蓝染色淋巴回流区淋巴结,并送至病检;观察组对亚甲蓝染色淋巴回流区进行清扫,保留吲哚菁绿荧光染色回流区的淋巴结并进行快速细胞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组ARM淋巴结检出率、上肢水肿发生率、上肢注射斑点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根据术后病理检查是否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将100例患者分为转移组(64例)和未转移组(36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ARM淋巴结检出率(96%)高于对照组(60%),上肢水肿发生率(6%)低于对照组(28%),上肢注射斑点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组织学分级、肿... 相似文献
17.
黄振东;李瑞雄;杨莹;钟春燕;詹志伟 《右江医学》2024,(5):440-446
目的 探讨基于MRI征象、免疫组化及免疫炎症指标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的57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术后淋巴结活检结果分为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简称转移组)及非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简称非转移组),分别对比两组术前MRI征象、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炎症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术前MRI征象、病理免疫组化及免疫炎症指标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比较其诊断效能。结果 总共收集57例患者,其中转移组24例,非转移组33例,转移组的年龄、淋巴结短径、长短径比、肿瘤长径、肿瘤强化方式、Ki-67的表达、NLR、PLR与非转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相关分析显示,淋巴结短径、肿瘤长径、肿瘤强化方式及Ki-67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分别为0.515、0545、0.377、0.484,P<0.05),长短径比与腋窝淋巴转移呈负相关(r=-0.699,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淋巴结短径、长短径比、肿瘤长径、肿瘤强化方式、Ki-67、NLR、PLR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40、0.801、0.908、0.818、0.680、0.741、0.590、0.605。结论 MRI征象、免疫组化及免疫炎症指标对判断乳腺癌患者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可以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将165例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9例和对照组86例,治疗组行改良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行常规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观察两组上臂内侧感觉功能及皮下积液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上臂感觉障碍发生率分别为46例(58%)、32例(40%)和23例(29%),对照组分别为62例(72%)、52例(60%)、46例(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可明显减少上臂内侧的感觉异常及皮下积液率,而不增加手术时间及清扫淋巴结范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高小盼;王晶;李江丽 《河南医学研究》2024,(24):4550-4554
目的 分析超声诊断在评估乳腺癌是否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选择安阳市肿瘤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10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观察,采用超声检查患者腋窝淋巴结,整理影像学表现,将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超声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符合率,结合影像学结果整理患者的皮质形态与血流信号的表现情况。结果 超声影像下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后,前哨淋巴结异常,但大小与结构未发生显著改变,皮质局限性突起、偏心性增厚或皮质弥漫性增厚(>3 mm);随疾病进展,淋巴结呈圆形或椭圆形,长短径比值<2;肿瘤细胞在破坏淋巴结后,影像学下淋巴结门强回声消失或偏移;血流信号杂乱且阻力升高。经病理诊断,100例患者中已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为47例(转移组),未发生转移的患者为53例(未转移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4.03%(43/47)。转移组患者乳腺皮质形态主要表现为偏心增厚型(61.70%)、向心增厚型(23.40%)、狭窄型(14.89%);未转移组患者的乳腺皮质形态主要表现为向心增厚型(26.42%)、狭窄型(73.58%),组间狭窄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血流分布状态表现为混合型、周边型、散在型、淋巴门型,分别为8.51%、53.19%、25.53%、12.77%;未转移组的血流分布状态表现为混合型、周边型、散在型、淋巴门型,分别为5.66%、5.66%、13.21%、75.47%,组间周边型、淋巴门型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的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高,且能够结合超声诊断的影像学结果对患者的皮质形态以及血流状态作出明确,对帮助医生准确了解患者病灶位置,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规律及腋窝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81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资料,按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否分为2组,进行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间(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否)检验提示哺乳史、肿瘤家族史、肿瘤大小、病理类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家族史、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是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因素(P<0.05).结论 哺乳史、肿瘤家族史、肿瘤大小、病理类型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转移与否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肿瘤大小、病理类型、肿瘤家族史是影响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