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肝细胞腹腔移植联合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ration, ALR)对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诱导后24 h,59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Ⅰ组15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Ⅱ组15只:经腹腔移植2×107肝细胞, 以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Ⅲ组15只:经腹腔移植2×107肝细胞,同时腹腔注射ALR 50 μg·kg-1·d-1;Ⅳ组14只:腹腔注射ALR50 μg·kg-1·d-1.观察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移植肝细胞存活情况、病理变化.结果 Ⅱ组、Ⅲ组大鼠存活率(46.7%、66.7%)显著高于Ⅰ组(0.0%)(P=0.006;P=0.0002),Ⅲ组(66.7%)与Ⅳ组(14.3%)有显著差异(P=0.008),其他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移植后第1、2天Ⅱ组腹水AST高于Ⅲ组(P=0.001), Ⅱ组第1、2天腹水ALT高于Ⅳ组,Ⅱ组、Ⅲ组第1、2天腹水TBil高于Ⅰ组(P<0.05).Ⅲ组肝脏病理改变轻于其他组.Ⅲ组大鼠腹腔移植的肝细胞存活数多于Ⅱ组.结论 同种异体肝细胞经腹腔移植联合ALR可明显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促进移植肝细胞存活和增殖,促进肝组织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腹腔内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的动物模型,观察微囊及肝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改变,并探讨移植物转归。方法:实验组60只Wister大鼠(受体)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分离纯化SD(供体)大鼠肝细胞,进行微囊化包裹,以每只鼠2.5×10^7个微囊化肝细胞进行腹腔移植,在移植后1周、2周分别处死30只受体大鼠.回收微囊.进行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的观察。对照组15只Wister鼠只接受同等量空微囊.对比观察两组生存率、肝功能。结果:实验组大鼠存活率和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移植后1周,微囊膜较完整。微囊间可见小血管增生,其内细胞活性好(81%±3%),腹腔中未见到炎症和免疫反应的迹象.且电镜观察细胞内结构正常、胞浆内细胞器丰富、核内容物存在。移植2周后微囊膜开始纤维化,部分肝细胞有变性。结论:微囊化肝细胞移植,可以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微囊及肝细胞随着移植时间出现退行性改变。微囊的纤维化可能是导致移植后肝细胞存活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微胶囊包裹肝细胞 (microencapsulatedhepatocyte)腹腔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机制与可行性 ,评价生物膜功能。 [方法 ]D -氨基半乳糖 (D - gal)诱发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模型 ,分成 4组 :Ⅰ组生理盐水组 ;Ⅱ组空微胶囊对照组 ;Ⅲ组促肝细胞生长素 (hepatocytegrowthfac tor ,HGF)组 ;Ⅳ组微囊化肝细胞组 ,观察 2周存活率、肝功生化指标的变化 ,2周后收集腹腔内微胶囊 ,观察其形态与功能。 [结果 ]Ⅳ组存活率较Ⅲ、Ⅱ、Ⅰ组有明显改善 (分别为 6 6 .7%、2 0 .0 %、1 3.3%、2 0 .0 % ,P <0 .0 5 ) ,其他组间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 ;Ⅳ组自移植后 2 4h起白蛋白 (ALB)、总胆红素 (TBIL)、凝血酶原时间 (PT)较其他组有明显改善 (P <0 .0 5 )。 2周后收集的空微胶囊形态完整 ,微囊内肝细胞部分保持存活。 [结论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可以明显改善肝功能衰竭大鼠的存活率 ,显著改善肝脏生化功能。生物微胶囊可以有效阻断免疫排斥作用 ,保护移植肝细胞 ,有利于其发挥生物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化急性肝衰竭模型的构建方法及探讨经脾内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药物性肝衰竭的疗效,并观察脾内移植肝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建立大鼠急性药物性肝衰竭模型。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1.0,1.2,1.4,1.6g/kg)D-gal后,以肝功能指标、病理形态学、死亡率等综合评估肝脏细胞损伤的状态,确定模型构建的最佳方案。造模后24h,随机分为2组进行治疗,Ⅰ组:经脾内移植肝细胞悬液1ml(4.4×107个);Ⅱ组:经脾内移植不含肝细胞的培养液1ml。观察大鼠1周的存活率、肝脏功能和病理变化及移植肝细胞的生物学活性。结果:①不同剂量的D-gal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而以1.2g/kgD-gal造模组的大鼠死亡率适中,肝功能损害及其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均符合临界急性肝衰竭的程度,较好地模拟了急性肝衰竭的病理生理改变且稳定性较好。②移植后3d,Ⅰ组与Ⅱ组大鼠存活率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均有明显改善(P<0.01);肝组织病理切片显示:Ⅰ组的肝组织损伤程度明显比Ⅱ组轻。经HE和PAS染色证实,移植的肝细胞在受体脾内结构和功能保持较好。结论:①D-gal1.2g/kg腹腔注射可较好构建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②经脾内肝细胞移植能明显提高药物性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改善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5.
将豚鼠肝细胞植入D-氨基阗乳糖诱导的肝衰大鼠脾内,观察逆转肝衰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移植组的两周生存率明显大于对照组;脾内移植的异种肝细胞生存短暂。提示:异种肝细胞移植可以治疗肝衰;其机理需考虑与刺激受损肝细胞再生和/或增强受体对肝功能衰竭的耐受力有关,单纯的低谢支持作用的能力可能较弱。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移植是治疗急、慢性肝功能衰竭、肝硬化、遗传性肝代谢性疾病以及介导体外-基因治疗的有前景的方法。本文着重综述其适应征、临床应用现状及其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胚胎肝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ALF)的疗效及能否成为移植细胞源.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人胚胎肝细胞增殖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其ALB、细胞角蛋白-18(CK-18)的表达; D-氨基半乳糖(D-gal)药物诱导ALF的实验动物模型;人胚胎肝细胞移植治疗ALF的动物模型,包括移植组与对照组在肝功能指标[ALT、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的差异性比较.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植入脾脏中的人胚胎肝细胞ALB及CK-18的表达.结果 培养第5天左右细胞数量达到最高峰,每天完成4~5次分裂,胚胎肝细胞的生长曲线呈抛物线型.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提示其具有表达ALB、CK-18的功能; D-gal 1.6 g/kg腹腔注射72 h后大鼠ALF模型制备成功;移植第3~5天后,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肝功能(ALT、AST、ALP、TBIL)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植入脾内的肝细胞具有分泌并表达CK-18、ALB的功能.结论 人胚胎肝细胞脾内移植能有效治疗ALF,并可能成为肝细胞移植的靶细胞源.  相似文献   

8.
异种肝细胞移植防治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伟  蔡端  芮晓晖 《上海医学》2004,27(11):828-831
目的 探讨异种肝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防治效果及其免疫排斥反应。方法 建立大鼠 90 %肝切除肝功能衰竭模型。切肝术前 1d分别植入豚鼠肝细胞和大鼠肝细胞 ,建立异种移植组、同种移植组及未移植对照组。观察受试大鼠的存活时间及切肝术后 2 4h血液生化指标改变 ,观察植入肝细胞被排斥的情况及受体总补体活性 (CH5 0 )、异种抗体IgG、IgM水平变化。 结果 ①未移植对照组中位存活时间为 2 1h ,同种移植组为 5 6h ,异种移植组为 4 0h。同种移植组及异种移植组存活时间均较未移植对照组延长 (P <0 .0 1和 0 .0 5 )。②异种移植组血糖和凝血酶原时间 (PT)改善较明显 (P <0 .0 5 ) ,同种移植组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血糖、PT均有明显改善 (P <0 .0 5或 0 .0 1)。③受体CH5 0和异种抗体IgM水平下降与植入异种肝细胞排斥过程同步。结论 异种肝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有防治作用 ,补体和异种抗体IgM与排斥反应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10.
李羽  王军  徐哲  张岩  白雪帆 《医学争鸣》2006,27(10):879-882
目的: 观察永生化胎肝细胞及胚胎肝细胞经脾脏移植对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 方法: 采用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分3组进行治疗实验,Ⅰ组: 经脾脏移植永生化胎肝细胞2×107个;Ⅱ组: 移植原代胚胎肝细胞2×107个;Ⅲ组: 脾脏注射生理盐水1 mL,各组大鼠同时肌肉注射环孢霉素A(CsA) 10 mg/kg. 观察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肝脏病理变化情况. 结果: Ⅰ组及Ⅱ组大鼠存活率均显著高于Ⅲ组大鼠(72.2% vs 22.2%, 61.1% vs 22.2%, P<0.01),肝脏功能及肝脏病理均有改善, Ⅰ组与Ⅱ组之间大鼠存活率无明显差异(72.2% vs 61.1%, P>0.05). 结论: 经脾脏移植胚胎肝细胞可明显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改善肝功能及肝脏病理,该永生化胎肝细胞可以成为肝细胞移植研究中的理想细胞材料.  相似文献   

11.
陈伟强  赵爱平 《广东药学院学报》1997,13(4):233-235,239,F003
本实验通过诱导大鼠肝硬变,在模型上进行半肝切除,正体肝细胞脾内移植,通过光镜,电镜,组织化学及^99m锝标记亚锡酸钠(EHIDA)扫描等,观察肝硬变情况下移植于脾内的肝细胞在不同时期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变化,结果显示:移植于脾内的肝细胞能长期存活,并维持基本正常的肝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而且增殖能力较正常强,显示肝细胞脾内移植可能成为临床上难治性肝病的一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大鼠肾脏内移植异种肝细胞后的生化指标变化,观察异种植肝细胞肾脏移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防治效果.方法 建立大鼠90%肝切除肝功能衰竭模型.切肝术前1d分别植入豚鼠肝细胞和大鼠肝细胞,建立异种移植组、同种移植组及未移植对照组,观察受试大鼠的切肝术后24 h血液生化指标改变.结果 异种移植组血糖(BG)和凝血酶原时间(PT)改善较明显(P<0.05),同种移植组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血糖(BG)、凝血酶原时间PT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异种肝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rALR与新生大鼠肝细胞脾内移植联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采用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36h后随机分为6组:(Ⅰ组:造模对照组;Ⅱ组:脾脏注射生理盐水1ml,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d;Ⅲ组:脾脏注射rALR 1ml(50μg/(kg·d)),腹腔注射rALR 1ml(50μg/(kg·d));Ⅳ:脾脏移植2×107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d;Ⅴ组:脾脏移植2×107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rALR 1ml;Ⅵ组:脾脏移植2×107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CsA1ml(10mg/(kg·d)).比较各组生存率.术后第1、5天、14天获取肝组织,观察病理变化.术后第1、2、5、12天采血,检测肝功能指标.结果:Ⅱ组存活时间与Ⅰ组比较无差异.Ⅲ组最长存活时间为118h,肝脏病理及肝功能改变情况基本同Ⅰ组和Ⅱ组.Ⅳ组有部分长期存活,2周生存率为33.3%.Ⅴ组两周存活率显著高于Ⅳ组(75%对33.3%,P<0.02),Ⅵ组和Ⅳ组2周存活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功能及病理情况在Ⅳ、Ⅴ、Ⅵ组有明显改善,尤以Ⅴ组最为显著.)结论:应用rALR联合新生大鼠肝细胞移植能有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促进肝功能恢复及改善肝脏病理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囊化异种肝细胞脾内移植对药物性肝衰大鼠的治疗过程中海藻酸钠包裹移植肝细胞的最佳浓度;观察受体存活率,测定肝功能及CD4,CD8的变化。方法:分别以浓度为5.0%、1.5%、0.15%的海藻酸钠悬液体外包裹经胶原酶技术制备的异种(豚鼠)肝细胞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D-氨基半乳糖(19.5ml/kg)腹腔内一次性注射,制作肝衰模型。48h后将三组微囊化的游离豚鼠肝细胞(1.5×107个)分别移植入大鼠脾脏内。以生理盐水1.2ml脾脏注射为对照。移植后48h、96h观察存活率,肝功能、免疫球蛋白及肝脏病理情况,免疫组化ABC法测定CD4,CD8的变化。结果: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存活率分别为50.0%、80.0%、90.0%,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25.0%)(P<0.01)。移植后96h测定总胆红素和AST显示:在不同浓度的三组微囊化移植肝细胞中,0.15%的海藻酸钠包裹组明显低于其它各组及对照组。移植后48h、96h,分别测定受体脾脏CD4,CD8淋巴细胞,0.15%微囊包裹组96h呈阳性,1.5%、5.0%包裹组48h均呈阳性。结论:大鼠药物性肝衰微囊化肝细胞脾内移植海藻酸钠包裹浓度为0.15%,细胞免疫参与排斥反应,包裹浓度过高影响移植肝细胞功能及免疫隔离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同种异体新鲜活性肝细胞移植对 CCl_4诱导之暴发性肝功能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FHF)动物的治疗效果。移植两周后,移植组动物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动物模型制备前、后,各组动物血生化平均值具有显著性差别;CCl_4中毒后肝组织学表现为细胞大片坏死、脂肪变性及空泡变性,提示肝脏功能、结构受到严重损害。而存活率的改善证实了肝细胞脾脏内移植能够对 FHF 动物提供足够的代谢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临床应用自体肝细胞脾内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探索新路。方法 用Wistar大白鼠制备急性外科型肝衰竭模型,采用肝中叶门静脉分枝插管,用I型胶原酶灌注制备游离肝细胞,行自体肝细胞脾内移植。结果 病理组织学观察移植组10周后大鼠脾内有弥散状、团状或单排列状肝细胞存在;同位素^99mTc-HIDA测定证实其肝功能接近正常;对照组术后24h死亡30%,48h累计死亡55%,移植组分别为20%和30%。  相似文献   

17.
肝细胞移植对大鼠实验性肝衰竭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李羽  白雪帆  张海  张岩 《医学争鸣》2002,23(10):896-899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肝细胞经腹腔、门静脉移植对D-氨基半乳糖 (D- gal)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 .方法 采用 D- 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 ,诱导后 6 0 h,分 4组进行治疗实验 , 组 :经门静脉移植 2× 10 7肝细胞 ,同时肌注环孢霉素 A(Cs A) 10 mg· kg- 1 ; 组 :经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1m L ,同时肌注 Cs A 10 mg· kg- 1 ; 组 :经腹腔移植 4×10 7肝细胞 ; 组 :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2 m L ,观察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病理变化 .结果  组大鼠存活率与 组无明显差异 (42 % vs 37% ,P>0 .0 5 ) ,肝脏功能、病理无明显改善 . 组大鼠存活率显著高于 组 (75 % vs 33% ,P<0 .0 5 ) ,肝脏功能、病理均有部分改善 .结论 经腹腔移植同种异体肝细胞可明显改善 D- 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 ,部分改善肝功能、病理 ;经门静脉移植同种异体肝细胞不能改善D- 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及病理改变 .  相似文献   

18.
混合细胞共微囊化对肝细胞功能的支持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ang YF  Xue YL  Nan X  Liang F  Luo Y  Li YL  Gao YH  Yue W  Pei XT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5):2481-2486
目的观察大鼠肝细胞、转基因肝星状细胞株HGF/CFSC和/或大鼠骨髓来源Thy-1^+β2M^-细胞(BDTC)共微囊化对肝细胞生物学活性的支持,及腹腔移植混合细胞微囊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利用微囊发生器制备含肝细胞或混合细胞的微囊,依微囊内包裹细胞种类不同,分为微囊化肝细胞组、微囊化肝细胞+CFSC/HGF组)和微囊化肝细胞+CFSC/HGF+BDTC组,通过观察囊内细胞形态和体外培养测定培养液中白蛋白和尿素的分泌,判断各组囊内肝细胞活性和功能的维持;将90%肝大部切除所致的急性肝衰竭大鼠按照移植微囊种类不同分为空囊对照组和上述3个实验组(每组10只),观察腹腔植入后不同时间大鼠的一般状况、存活时间、血生化改变、肝组织再生及微囊化移植物的组织学特征。结果与单独肝细胞微囊者相比,混合细胞微囊内肝细胞存活时间超过1倍,培养液中白蛋白分泌和尿素合成量明显增加(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微囊化肝细胞或微囊化混合肝细胞移植后,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显著改善、存活率明显提高(10/10 vs 1/10),其肝组织再生完全;移植21—42d时,部分微囊附着于肝脏表面并出现血管化,微囊表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微囊内仍有存活的细胞,以微囊化混合肝细胞组优于微囊化肝细胞组。结论混合细胞共微囊化能明显改善囊内肝细胞的存活寿命、形态和功能的维持,微囊化混合肝细胞腹腔移植对促进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恢复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临床应用自体肝细胞脾内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新路。方法 用Wistar大白鼠制备急性外科型肝衰竭漠型,采用肝中叶门静脉分枝插管,用Ⅰ型胶原酶灌注制备游离肝细胞,行自体肝细胞脾内移植。结果 病理组织学观察移植组10wk后大鼠脾内有弥散状、团状或单排列状肝细胞存在;同位素^99mTc-HIDA测定证实其肝功能接近正常;对照组术后24h死亡30%,48h累计死亡55%.移植组分别为20%和30%。结论 实验提示脾内移值肝细胞可以存活且有一定代谢功能.能显提高急性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促进肝化脾增量及缩短其再生周期的新途径。方法:应用肝细胞生长因子(PHGF)与三七皂苷(PNGS)于自体肝细胞脾内移植(IHAP)的动物模型上,分别于移植术后2周、12周时对病理组织学、电镜形态、肝化脾匀浆谷丙转氨酶含量及脾内肝细胞增殖指数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移植术后2周,三七皂苷组脾内肝细胞水肿、变性程度较轻,肝化脾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含量达(928.0±268.1)U/g,较对照组[(639.4±138.4)U/g]明显增高(P<0.01);移植术后12周,肝细胞生长因子组脾内肝细胞生长好,数量、面积大,肝化脾匀浆ALT含量达[(2324.8±400.8)U/g],增殖指数(Ip达3.83%±042%[对照组分别为(1839.4±368.4)U/g、2.89%±0.4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三七皂苷在早期对脾内肝细胞有一定的抗损伤保护作用,而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加速肝化脾增量及缩短其再生周期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