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置管后2周内导管相关性血栓(PICC-related thrombosis, PICCRT)形成情况及其对置管静脉血流状态的动态影响,为实施血栓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5月–2020年7月,前瞻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PICC置管的实体肿瘤患者,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患者置管后2周内PICCRT形成情况,根据是否发生PICCRT以及有无血栓相关症状和体征,分为无血栓组、非症状性血栓组和症状性血栓组。比较每个时点PICCRT患者检出情况,及其置管前1天和置管后2周内置管静脉的血管直径和血流速度。结果 有173例患者完成试验,126例(72.8%)形成了PICCRT,且均发生在置管后1周内。其中非症状性血栓95例,症状性血栓31例。PICC置管前后,非症状性血栓组和症状性血栓组的血管直径均小于无血栓组,血流速度慢于无血栓组,且差异随着导管留置时间延长而持续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置管时选择血管直径大、血流速度快的静脉穿刺置管,可能...  相似文献   

2.
大面积烧伤患者烧伤程度与烧伤组织的血栓范围存在密切关系 ,烧伤引起的机械损伤、感染、代谢产物和免疫异常等因素造成的内皮损伤是促进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烧伤导致的红细胞破坏是造成血栓形成另一重要因素 ,上述因素以及动静脉血管的炎性改变和破损导致的高凝状态是进一步造成组织的损害和创面加深的重要原因。本文对52例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凝血、抗凝血、纤溶、血小板等系统指标进行测定 ,并就其各项改变予以阐述 ,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大面积烧伤患者组52例 ,男47例 ,女5例 ,年龄24~45岁 ,诊断均为临床证实 ,…  相似文献   

3.
李娟  米元  谢玲玲 《血栓与止血学》2022,(2):320-321+324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方法以80例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为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影响导管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分期、置入静脉、导管尖端位置、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既往血栓病史与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存在联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573)、肿瘤分期(OR=3.682)、置入静脉(OR=3.864)、导管尖端位置(OR=3.979)、aPTT(OR=2.844)、既往血栓病史(OR=2.581)为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PICC导管血栓的发生与年龄、肿瘤分期、aPTT、置入静脉、既往血栓病史、导管尖端位置等有关,临床需密切观察此类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干预,防止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老年高凝状态的患者不宜行下肢逆行性静脉穿刺输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伟  吴相慰 《医学文选》2005,24(5):789-790
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管直径变小,血液黏度高。下肢静脉离心远,静脉向心性回流速度慢,如果在下肢行逆行性静脉穿刺输液,无形给血管内血流施加阻力,更不利于血液回流,尤其是老年高凝状态的患者易引起下肢局部静脉血栓形成.我院2003年元月31日至2005年6月30日对38例老年患者进行下肢逆行性静脉穿刺输液,4例出现下肢局部静脉血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后保留导管治疗患者的观察重点以及护理对策.方法:该院于2014年1月至今收治的肿瘤患者中,将经过综合评价及结合外科会诊意见确定保留导管治疗的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治疗过程中的观察方法与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2例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后保留导管患者均成功完成治疗并顺利拔管,经复查血管内均未见明显异常,随访1年中未发生血栓复发.结论:正确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可以保证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后行保留导管治疗患者的安全,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PICC相关性血栓诊治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PICC置管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一条放射显影的用硅胶材料制成的长 6 0cm的导管。PICC通常选择在病人肘窝部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导管头部插到上腔静脉的下 1/ 3,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处。PICC为病人提供中长期的治疗通道 (3~7个月 ) ,2 0 0 1- 0 5~ 2 0 0 2 - 0 5我科将PICC应用于 6 0名患者。此管操作快速、简便 ,无威胁生命的并发症 ,减轻了反复静脉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避免了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性或黏稠性液体对外周血管的损害 ,病人可随意活动 ,给患者带来了很多方便 ,…  相似文献   

7.
付琴  董赟  王君  石岚  万凯弋 《赣南医学院学报》2021,41(6):612-614,620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置管后的动态干预预防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PICC置管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临床预防血栓路径干预措施,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自我护理的效果。方法:在置管后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护理,使他们掌握自我护理技巧;出院前有计划地检查其陪护对导管维护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必要地强化,使其能正确演示;定期与患者进行电话回访,及时解决导管异常问题。结果:带管者顺利的带管度过4~6个周期化疗。结论:重视对置管术后的健康教育和自我护理指导,才能保证安全地使用PICC导管,真正达到"一针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头静脉置入PICC导管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对头静脉置入PICC导管16例患者进行观察、干预、分析。结果:16例肿瘤患者中,5例第3 d出现静脉炎,涂抹氢化可的松乳膏第2 d后症状消失3例,余2例运用蜂蜜调和如意金黄散涂抹,4 d后症状消失;经过有效的干预,16例中无1例血栓形成。结论:对经头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患者,护理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按规范程序进行、健康教育落实到位,才能很好地避免静脉炎和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联制度模式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发热反应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入院治疗行PICC留置的患者105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其中常规组52例采用常规临床导管维护措施,观察组53例则采用三联制度模式进行导管维护。对比两组患者发热及CRBSI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发热、CRBSI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 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P<0. 05)。结论:三联制度模式可降低PICC置管患者的血流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加快恢复时间,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并发症以静脉炎、静脉血栓等常见。本科室于2013年1月发生1例PICC置管后怀疑导管断裂的病例,通过停止使用PICC导管,嘱患者卧床休息,限制穿刺处肢体的活动,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积极联系上级医院、介入科医生、导管生产厂家会诊,在患者签署拔管同意书后,备齐介入、监护等物品后完整拔除导管。在PICC置管后,要保留完整的PICC置管走形X线资料,  相似文献   

12.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指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其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一种导管置入术。PICC作为血管通道之一,以其痛苦小、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广泛用于临床,随着导管留置时间延长,以导管静脉血栓、导管异位、导管阻塞、导管断裂等并发症曾有了报道。据报道,PICC导管断裂的发生率为0.67%~3.5%[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的检测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血栓形成的预警意义.方法:通过随机抽取我科30例PICC置管患者,以2009年6月19日-2010年2月22日的临床检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PICC置管前0~1d(T0)、置管后2-3d(T1)、置管后4-11d(T2)与血栓形成相关量化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sa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量(Fibrinogen,Fb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及D-二聚体的动态检测,对比T0与T1、T0与T2、T1与T2,观察各时间段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T0与T1比较,2组PLT值有显著差异(P﹤0.05),而PT、APTT、TT、Fbg、FDP及D-二聚体则统计学差异不明显;T0与T2比较,PT、APTT、TT、PLT、Fbg、FDP及D-二聚体统计学差异亦不明显;T1与T2比较,PT、APTT、TT、PLT、Fbg、FDP及D-二聚体统计学差异同样不明显.结论:只有PLT在T0与T1时间段具有显著差异,提示置管后2-3d检测外周血血小板(Plateled,PLT)在PICC血栓形成前具有预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血栓发生率及相关风险因素。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次使用颈内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53例,B超检测血栓形成情况并分析颈内静脉置管血栓发生率、病变特点及相关风险因素。结果患者血栓发生率为52.8%(28/53)。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血栓形成比例均显著性增高,其优势比值分别为3.45(95%CI1.89—18.53),2.69(95%CI2.01~20.21)及2.87(95%CI2.83~15.36)(P〈0.05)。结论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血栓发生风险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我院2005年9月~2007年10月对各疗程、大剂量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实行外周置入静脉导管(PICC)给药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因化疗引起的静脉损伤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76例,男37例,女39例;年龄30~80岁;病程5个月~2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PICC静脉导管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9月—2017年4月该院收治的264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静脉置管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132例)和对照组(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132例),记录两组导管留置时间,统计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对比观察两组置管前后血清炎症因子变化.结果 实验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286.7±43.1)d,导管相关性感染率3.03%,置管7 d CRP(7.0±0.6)mg/L,IL-6(12.5±0.8)pg/mL,PCT(3.3±0.5)μg/L,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效果的更好,患者炎症反应低,导管留置时间更长,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恶性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并发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肿瘤患者机体多处于高凝状态,易于形成静脉血栓,导管作为一种异物也有刺激机体产生血栓的可能,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往往产生严重后果。本文通过对我科自2001年3月至今行PICC置管以来所发生的5例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认为应严格掌握恶性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的适应证,对需要置管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加强心理护理,力求穿刺一次成功,留置导管期间精心维护,旨在今后的工作中预防和减少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姜会芳  高阿娜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3):1035-1035
PICC系指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是近年国内外新开展的静脉穿刺技术。它适用于需长期静脉输液(7 d以上)或输注刺激性、高渗性、黏稠性液体及长期静脉营养等的患者[1],具有穿刺安全、维护方便、感染率低的优点,临床上导管留置时间最长可达1年以上。留置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置管后的院内护理和院外管理,患者和家属积极的配合非常关键,所以对PICC置管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PICC后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例恶性肿瘤患者PICC后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 1例拔管困难患者经PICC管内注射尿激酶3日后顺利拔管,2例滤器置入后留置导管进行溶栓的患者5日后均顺利融通并取出滤器,其余3例未行溶栓的患者经抗凝等治疗后症状均得以明显缓解。结论恶性肿瘤患者PICC后血栓形成进行抗凝治疗及必要时溶栓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预防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需要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3例。所有患者均行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方案,两组均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有效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血栓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栓和感染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能够有效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