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与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治疗小肝癌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台州市立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小肝癌(直径≤3 cm)患者,根据治疗 方法分为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组(A组,47例)与腹腔镜肝部分切除组(B组,36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 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术后第2天AST和CRP水平,以及住 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29.1±12.3)min vs(127.5±29.6)min, P<0.001]、术中出血量[(5.3±2.1)mL vs (138.3±37.5)mL,P<0.001]、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0.9±0.3) vs (3.1±0.7),P=0.010]、下床活动时间[(0.7±0.2) d vs (2.3±0.9) d, P=0.021]、进食时间[(1.1±0.1) d vs (2.4± 0.6)d,P=0.045]、住院时间[(7.3±2.4)d vs (12.3±3.7)d,P=0.012]和住院费用[(23 872.8±2 159.5)元 vs(31 563.7±3 547.6)元,P=0.033]优于B组;且并发症中胆瘘(2.1% vs 13.8%,P=0.040)和肝功能不全发 生率(4.2% vs 19.4%,P=0.027)均低于B组。A组和B组术后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0.0% vs 93.7%、 72.5% vs 8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治疗直径≤3 cm的小肝癌时,超声引导下射频 消融术比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围手术期恢复更快;两者总体治疗效果相当,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精准肝切除与非规则性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非规则性肝切除(38例)与精准肝切除(21例)治疗肝癌,比较两种术式围手术期和随访情况,包括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术后AST水平、标本切缘阳性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复发率和生存率等进行数据分析,对随访1~2年的临床资料亦进行分析。
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精准组和非规则组术中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650±610)mL vs.(1050±910)mL,t=1.628,P>0.05];精准组术中输血量较非规则组少[(350±250)mL vs.(750±500)mL,t=2.520,P<0.05];精准组术后AST上升幅度较非规则组小[(169±131) U/L vs.(350±293)U/L,t=2.455, P<0.05];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分别为4.8%(1/21)和21.1%(8/38)(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精准组较非规则组低[33.3%(7/21)vs. 71.1%(27/38),P<0.05];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精准组较非规则组低[23.8%(5/21)vs.44.7%(17/38)];术后1年生存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85.7%(18/21)和78.9%(30/38),P>0.05]。
结论:精准肝切除较之非规则性肝切除术治疗肝癌,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7月我科20例腹腔镜下肝左外叶切除术(腹腔镜组)与20例开腹肝左外叶切除术(开腹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总费用和复发率。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肝左外叶切除术。腹腔镜组手术时间[(99.3±20.3)min vs.(150.3±28.4)min,t=-6.533,P=0.000],术中出血量[(85.5±48.2)ml vs.(146.5±48.8)ml,t=-3.978,P=0.000],术后住院时间[(6.2±1.4)d vs.(11.1±3.8)d,t=-5.411,P=0.000]均与开腹组有统计学差异;2组住院总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2.15±0.17)万元vs.(2.13±0.22)万元,t=0.322,P=0.749;0 vs.5.0%(1/20),P=0.500]。22例肝癌(腹腔镜组12例,开腹组10例)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8个月,4例(腔镜组和开腹组各2例)术后14~23个月经CT检查证实为肿瘤复发,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6.7%(2/12)、20.0%(2/10),2组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632)。结论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是可行、安全的,与开腹肝左外叶切除术比较,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Glisson蒂横断式原位肝切除在肝细胞癌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由同一医疗组手术治疗的71例肝细胞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行Glisson蒂横断式原位肝切除37例,常规肝切除术34例.结果 两组病人均无肝性脑病出现,两组手术时间、术后1年内死亡率及术后腹腔出血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isson组术中出血量(325.7±32.60) ml,顽固性腹水2例,胆汁漏1例,肿瘤切缘阳性1例术后第3天及第7天ALT、ALB、TBIL及术后住院日(10.95±0.3592)d均优于传统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lisson蒂横断式原位肝切除术较常规肝门阻断式肝切除出血量少,更容易确定肝切除界面,术后肝功能恢复快,胆汁漏及切缘肿瘤阳性率低,可缩短病人平均住院日,而未明显延长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久美蓝染色联合三维重建法精准解剖性肝切除术在肝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收治的134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均行三期增强CT或MRI检查,采用MeVis软件完成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三维重建。其中54例行持久美蓝染色联合精准解剖性肝切除(联合组,穿刺肝蒂门静脉注入美蓝,每个肝段用量为4 ml左右),80例仅行精准解剖性肝切除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肿瘤切缘以及术后1、3、5 d肝功能恢复情况。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1年累积生存率。 结果联合组53例(98.15%)术中肝脏染色与肝血管成像一致。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24、2.923,P=0.009、0.023);两组肝门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7,P=0.261)。术后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52%(10/54),对照组为17.50%(14/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P=0.900)。两组患者肿瘤切缘均为阴性。联合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5±3.17)d vs(6.64±4.36)d,t=1.172,P=0.331]。联合组术后前2天腹腔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2、4.944,P=0.015、0.033)。对照组术后第1、3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值明显高于联合组,术后1、3、5 d白蛋白明显低于联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 vs 89%,P=0.806)。 结论持久美蓝染色联合三维重建精准解剖性肝切除术有助于降低术中出血量,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肝实质,同时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残留概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精准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92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采用非规则性肝切除术(对照组),60例进行精准肝切除术治疗(试验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肝功能、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清除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虽然手术时间较长[(262.2±54.2)min vs (174.8±54.8)min,t=30.727,P〈0.01],但术中出血量少[(438.5±89.6)ml vs (680.6±74.7)ml(t=-86.465,P〈0.01)],术后肝功能恢复快,术后7 d时ALT为(50.1±7.4)U/L vs(320.7±11.8)U/L,(t=-96.470,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11.7%vs 40.6%,χ2=10.227,P〈0.01),结石清除率高(100.0%vs 75.0%,χ2=16.429,P〈0.01)及住院时间短[(15.9±5.4)d vs (23.4±4.3)d,t=-50.103,P〈0.01]。结论精准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可减轻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和总结腹腔镜下规则性肝切除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4年3月期间行腹腔镜下及开腹规则性肝切除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病例资料,分为腹腔镜组(n=38)和开腹组(n=40),随访截止日期2014年5月.结果 腹腔镜组成功实施肝切除术37例,中转开腹1例.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比较,前者手术时间较长[(255±91) minVS(150±45)min]、下床活动早[(1.2±0.3)d vs (2.8±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191±153) mL vs(210±130)mL]、术后住院时间[(8.0±2.5)d vs (7.5±3.8)d]、术中结石清除率[97.3% (36/37) vs 95.0% (38/4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2% (6/37) vs 25.0% (10/40)]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两组随访率为[92% (34/37) vs 90% (36/40)],随访时间2 ~86个月.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胆管炎症状(n=3 vs n=5),以及结石复发(n=3 vs n=5).结论 腹腔镜下规则性肝切除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左叶部分切除治疗肝癌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2年6月我科51例腹腔镜下肝左叶部分切除术(腹腔镜组)与50例开腹肝左叶部分切除术(开腹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住院费用和生存率、复发率。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128.6±29.7 min vs 106.3±26.5 min, P<0.05),术中出血量多于开腹组(180.5±53.6 mL vs 130.2±44.5 mL, P<0.05),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6.8±1.4 d vs 11.4±3.0 d,P<0.05),住院费用少于开腹组(3.1±0.5万元 vs 3.3±0.6万元, 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9% vs 6.0%)无差异。腹腔镜组中位生存时间为40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0.2%、80.4%、68.6%;开腹组中位生存时间为41个月,1、2、 3年生存率分别为90.0%、82.0%、66.0%。腹腔镜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29个月,l、2、3年复发率分别为19.6%、45.1%、54.9%;开腹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1个月,1、2、3年复发率分别为22.0%、42.0%、50.0%。结论〓腹腔镜肝左叶部分切除安全可行,不影响肝癌患者的预后,与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治疗直径大于5 cm肝癌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杭州市肿瘤医院2011 年2 月至2014 年6 月符合纳入标准的62 例肝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LH组和开腹肝切除术(open hepatectomy,OH)组,两组各31 例,对比两组在围手术期间手术操作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同时统计分析患者短期生存状态。结果 LH组和OH组在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血清AFP水平、Edmondson-Steiner病理分级、肿瘤包膜有无、血管有无浸润、Child-Pugh分级、手术时间、R0切缘、二级以上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LH组在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方面均少于O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H组和OH组3 年无瘤生存率(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为74.2% vs 77.4%(P=0.765),3 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80.6% vs 83.9%(P=0.79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直径大于5 cm的肝癌,具有和开腹同样的治疗效果,并且腹腔镜具有加速患者康复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Terlipressin(特利加压素)促进肝硬化肝癌半肝切除术后肝再生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符合标准的68例肝硬化肝癌患者并行半肝切除的临床资料,按肝切除术后有无使用Terlipressin分为试验组(37 例)和对照组(31 例)。采用IQQA-Liver系统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5 d及2 个月的CT图像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计算术后5 d肝再生率(liver regeneration rate, LRR5 d)、术后2 个月肝再生率(LRR2 mon)、肝继续再生率(ΔLLR=LRR2 mon-LLR5 d)。比较两组患者肝切除术后肝再生率、肝功能变化、并发症等。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数目、术前AFP水平、术前HBV-DNA滴度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LRR5 d未见统计学差异[(16.97±7.62)% vs( 16.06±10.22)%,P>0.05],但试验组LRR2 mon、ΔLLR明显高于对照组[(28.69±16.94)% vs( 20.55±10.37)%,P=0.023;(12.63±13.29)% vs( 3.58±9.13)%,P=0.002]。试验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更短,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率更低(P<0.05),但是两组之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erlipressin不仅能促进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的康复,也能促进半肝切除术后肝再生,但该结论需要更加强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双镜联合)与开腹手术(开腹)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89例行胆总管结石手术治疗、胆总管 直径≥0.8 cm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双镜联合手术30例,行开腹手术59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 发症、疗效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病史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双镜联合组手 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2.7±0.8)h vs (1.9±0.7)h,P < 0.01],但双镜联合组的术中出血量[(20.8±4.8) mL vs (35.0±26.9)mL]、排气时间[(45.4±6.9)h vs (76.3±32.6)h]、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 vs 22.0%)、 住院时间[(12.9±2.5)d vs (15.6±4.9)d]和住院费用[(8 795.8±1 284.5)元vs (11 266.2±3 924.3)元 ]均明 显低于开腹组(P < 0.05)。两组总体疗效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468)。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 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安全性高和费用低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染色技术在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患者中行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1 月31 日至2017 年6 月30 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胆外科行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的90 例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其中应用ICG技术于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患者36 例(A组),单纯行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患者54 例(B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新发病灶数;术后第1天肝功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生存时间。结果 (1)术中情况: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组患者[(186.56±31.17)min vs(234.65±52.61)min,( 115.92±21.73)mL vs( 162.61±31.29)mL,P<0.05];A组患者术中新发病灶数明显高于B组[(4.13±1.12)个 vs( 1.03±0.32)个,P<0.05]。(2)术后情况:A组患者术后第1天肝功能明显好于B组患者,且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患者(6/36 vs 12/54,P<0.05)。(3)A组患者的术后无复发生存率高于B组患者(P=0.032)。结论 吲哚菁绿荧光染色技术运用于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中安全可行,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GC)中6种肿瘤相关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状态,探讨多个肿瘤相关基因甲基化在胆囊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行手术切除的21例GC患者的组织标本,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胆囊癌组织6种肿瘤相关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同时以2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6个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与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及Nevin分期均无相关性。P16基因异常甲基化与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 < 0.05),而其余基因无相关性。胆囊癌组织基因组总甲基化水平[(4.1±0.8)%]明显低于慢性胆囊炎基因组总甲基化水平([ 6.8±1.2)%,P< 0.05]。21例胆囊癌组织均存在异常甲基化状态。在6个基因中,胆囊癌组织甲基化率较高的3个基因APC、P16和RUNX3分别为66.7%、57.1%和52.4%,明显高于另外3个基因P15、PTEN和hMLH1的38.1%、33.3%和28.6%(P < 0.05)。2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仅有2例检测到单个基因的超甲基化。结论 胆囊癌组织可以同时检测到多个肿瘤相关基因的超甲基化,启动子区域超甲基化可能与胆囊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可有效预测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列线图。方法 从SEER(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 Program)数据库提取2004-2013年共832例胆囊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回顾性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随机抽样法将数据分为训练集(n=608)和验证集(n=224)。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训练集数据构建预测模型,基于列线图获得每例患者的综合生存概率得分。利用Bootstrap方法重复1 000次采样对训练集进行内部验证,然后利用验证集完成外部验证。一致性指数(C-index)及校正曲线用以评估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 训练集的中位疾病相关生存(diseasespecific survival,DSS)时间为22.07个月,术后1、3、5年DSS率分别为67.6%、36.8%、29.2%。多因素分析提示,性别、年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侵袭范围、远处转移是影响胆囊癌根治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内部验证的C-index为0.76(95%CI 0.74~0.78),术后5年DDS校正曲线提示在观察值与预测值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本列线图的预测能力优于AJCC(American Joint Commissionon Cancer)分期(C-index 0.70,95%CI 0.67~0.73),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 列线图模型可准确、直观地预测胆囊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存概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军区总医院2013年3月至2017年10月采用RFA治疗的100例共101个肝血管瘤结节的病例资料。对RFA治疗前后最大瘤体直径的变化及治疗后出血、血尿、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1个结节中88个结节经RFA后完全毁损,完全毁损率87.1%;其中直径≤4 cm的血管瘤完全消融率92.1%(35/38),直径>4 cm的血管瘤完全消融率84.1%(53/63)。RFA术后1个月所有瘤体平均直径由从术前的(4.2±1.8) (2~11)cm降为术后的(2.1±1.8) (0~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一个血管瘤治疗前直径为11 cm,经RFA治疗后缩小54.5%。术后52%(52/100)的患者出现发热,体温37.5~38.5 ℃,物理降温后体温均可正常。未经抗生素处理,术后3~5 d后均未出现发热,未出现术后严重并发症。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安全、有效,特别是对于瘤体较小的血管瘤效果更明显。需要注意的是应该根据血管瘤的大小、局部毗邻关系及分布特点采用个体化的射频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腹腔镜根治术与开腹根治术治疗早期胆囊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丽水市人民医院于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52例早期胆囊癌(T1b~T2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根治术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23例)和开腹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开腹组比,腹腔镜组患者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9.70±5.59)h vs(28.90±8.21)h,P<0.01]、术后住院时间更短[(9.30±2.77)d vs(12.59±3.13)d,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胆囊癌安全、有效,且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近年来国内外就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的文献进行总结,旨在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治及研究提供帮助。方法复习近年来国内外针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分子机制复杂,如microRNA-192可通过多个靶点抑制结直肠癌肝转移,microRNA-181a则可以促进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Smad依赖性信号传导诱导细胞凋亡,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CEA水平的升高不仅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提供帮助,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指标,CEA还影响结直肠癌细胞在血管中的存活、改变肝脏微环境以及循环肿瘤细胞在肝脏中的黏附和存活,促进肝转移。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通过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提供分子靶向治疗靶点,如贝伐单抗、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等。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学CEA的变化,可以有助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判断复发和预后以及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与经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对胆总管恶性梗阻性黄疸减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77例胆总管恶性梗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取PTCD减黄41例(PTCD组)、采取ENBD减黄36例(ENBD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操作治疗费用、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行减黄时PTCD组和ENBD组操作治疗耗材费用分别为(2 943.6±412.5)元和(5 792.2±312.2)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04,P<0.05)。总体来说,治疗后PTCD组胆汁引流量高于ENBD组(F=58.613,P<0.05),PTCD组血清总胆红素(F=12.8,P<0.05)、γ-谷氨酰转肽酶(F=5.214,P<0.05)、谷丙转氨酶(F=5.724,P<0.05)水平均低于ENBD组。结论 PTCD与ENBD用于胆总管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均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但PTCD操作费用更少、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术前老年人营养风险指数(geriatric nutritional risk index,GNRI)是否可以作为胰 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患者预后的评价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 265例PDAC患者。对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GNRI对PDAC患者预后判断价值。结果 在265例患者中,95例(35.8%)被归为异常GNRI组(GNRI≤98), 170例(64.2%)被归为正常GNRI 组(GNRI>9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GNRI(P=0.009)、年龄( P=0.003)、饮酒史(P=0.015)、肿瘤分级 (P=0.007)、 TNM分期(P<0.001)和 CA19-9水平(P=0.004)与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存在显著关联。结论 对于接受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PDAC患者,其术前GNRI可能是一个有用的预后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大鼠梗阻性黄疸后不同时间行胆道引流前后肝脏的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探讨其在减黄前后的变化规律。方法 55只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建立胆道梗阻及引流模型,分为梗阻3、7、14、21、28 d外引流组以及对照组。分别于不同时段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 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前白蛋白(PA)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并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大鼠胆道梗阻3 d以内,ALP在引流后能够恢复正常,3 d以上恢复较困难;梗阻7 d以内,TBIL、DBIL、ALT和PT在引流后能够恢复正常,7 d以上恢复较困难;梗阻14 d以内,PA和肝脏组织病理损伤在引流后能够恢复正常,14 d以上恢复较困难。结论 胆道梗阻时间的长短是影响肝脏损伤程度以及梗阻解除后恢复速度的重要因素。在大鼠梗阻性黄疸后不同时间行胆道引流,其肝脏功能和组织病理的恢复速度有很大差异。梗阻时间达到一定程度后,即使解除梗阻,其肝脏损伤也可能难以逆转。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大鼠胆道梗阻14 d以内胆道引流的效果较好,梗阻时间超过14 d胆道引流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