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癌结节数目及解剖位置分布在淋巴结阴性胃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8年8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行胃癌D2根治手术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后病理筛选淋巴结阴性并含有癌结节病例。根据癌结节数目(L1、L2、L3)和解剖位置区分[胃周组(Q1)与非胃周组(Q2)]分组。结果 L1、L2、L3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58.9%、52.1%、31.5%, 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69, P=0.008)。Q1组、Q2组患者3年OS分别为58.9%、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10, 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T分期、癌结节数目、分布、神经、脉管侵犯情况均与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4 cm(HR=2.460, 95%CI:1.307~4.629, P=0.005)、癌结节分布(非胃周)(HR=3.959, 95%CI:2.077~7.545, P<0.001)、神经浸润(HR=4.299, 95%CI:1.953~9.461, P<0....  相似文献   

2.
更正题录     
本刊2021年第41卷第2期发表的文章心尖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麻醉管理规范, 图1内容更正为:(一)麻醉前访视与评估:2.EuroScoreⅡ评分;(二)麻醉前准备:3.入室后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4. 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完成桡动脉穿刺监测ABP及基础ABG。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64例胃癌患者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表明, 合并血吸虫感染、肿瘤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方式均是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胃癌合并血吸虫感染患者的3年、5年以及总生存率均低于单纯胃癌患者(均P<0.05), 其N分期、侵犯血管以及外周血嗜酸性细胞计数均高于单纯胃癌患者(均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癌结节对胃癌患者预后及淋巴结分期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至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907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根据病理诊断将患者分为癌结节阳性组(121例)和癌结节阴性组(786例), 分析癌结节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907例患者中有癌结节12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 癌结节与pT分期、pN分期、pTNM分期、肿瘤直径、神经受侵、脉管受侵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 pT分期(P<0.001)、pN分期(P=0.002)、pTNM分期(P=0.001)、肿瘤直径(P=0.033)、神经受侵(P=0.017)、脉管受侵(P=0.011)是癌结节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癌结节阳性胃癌患者的预后显著差于癌结节阴性患者(χ2=77.869, 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 年龄、肿瘤位置、肿瘤直径、pT分期、pN分期、pTNM分期、脉管癌栓、神经受侵、有无癌结节及癌结节数量均影响患者预后(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 年龄、pT分期、pN分期、pTNM分期、神经受侵、脉管受侵、癌结节数量是影...  相似文献   

5.
胃癌是全世界癌症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世界前五位[1]。而传统的临床治疗手段疗效有限, 进展期胃癌的预后差。化疗是晚期胃癌的常规治疗方法,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氟尿嘧啶/卡培他滨、紫杉醇和铂类, 但常规化疗药物的中位生存时间(over survival, OS)仅为8个月[2]。肿瘤细胞有多种机制来逃避宿主免疫反应。通过免疫抑制检查点[如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 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 CTLA-4)]介导的共抑制信号通路在肿瘤诱导的免疫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3]。PD-1表达在T、B细胞及髓系细胞表面, 其与配体PD-L1的结合后激活免疫抑制通路, 从而形成免疫逃逸[4]。PD-1阻断可解除部分受到抑制的免疫功能, 从而诱导抗肿瘤反应。CTLA-4与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的B7结合, 并阻止其与CD4阳性T细胞上的共刺激CD28受体结合。因此, C...  相似文献   

6.
胃癌肝转移的总体发生率约为9.9%~18.7%, 异质性大, 患者5年生存率<20%, 尤其是甲胎蛋白阳性胃癌和胃肝样腺癌伴肝转移患者预后更差。目前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和日本胃癌学会均未制定专门针对此类患者系统完善的诊疗策略。本文就胃癌肝转移的分类、诊断(血清学、影像学、病理学)、治疗(手术、药物)等方面作一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7.
全腹腔镜下吻合已成为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的常规方式[1, 2, 3, 4]。Overlap食管空肠吻合在各种腔内吻合中已成为主流。然而, 目前不少文献报道的腔内食管空肠吻合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辅助切口吻合[1, 5]。因此, 如何安全、便捷地完成全腹腔镜下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仍是当前的临床热点问题。对于如何提高腔镜下Overlap吻合的吻合质量、防治术中术后吻合并发症, 笔者团队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8.
以往对脂肪细胞生成的研究多关注于体外诱导培养。近年来随着谱系示踪手段的更新, 结合单细胞测序的迅猛发展, 可以综合得到更加全面的不同状态下体内脂肪谱系的再生来源及分化轨迹的证据。该文综述了近年来体内脂肪组织再生细胞来源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烧伤患者预后相关预测模型最早于1961年被提出, 其建立不仅在评估烧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测病死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对完善治疗策略也具有积极意义。前期烧伤患者预后相关预测模型的建立主要依赖于患者年龄及烧伤面积等因素,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预测模型也不断更新完善, 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新的见解。该文从烧伤患者预后相关预测模型的简要发展史、国内外一些烧伤患者预后相关预测模型的进展及相关危险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ISR作为低位直肠癌的极限保肛术式, 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因其在保证肿瘤学安全性的基础上, 可使部分低位直肠癌患者免遭切除肛门的痛苦, 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开展。ISR综合体现了学界对低位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精确理解、肛管局部解剖的再认识以及外科技术的进步和保肛手术的不断探索。相较传统开放手术, 随着手术平台的迭代和外科技术的进步, 采取微创方法如腹腔镜及机器人平台下的ISR似乎具有更佳的短期结局[1-2]。目前, 无论单纯经腹入路还是经腹经肛联合手术入路, 以及不同的吻合口重建形式, 相关针对技术层面的研究呈现百花齐放之势[3-4]。然而, ISR在可接受的功能学结果基础上, 良好的肿瘤学预后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大面积烧伤会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可忽视的急慢性损伤。中枢神经的损伤会对患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等神经行为学改变, 这些改变在伤后可能持续存在, 极大地影响患者融入社会、重返工作。该文系统综述大面积烧伤患者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目前的干预方法, 旨在为进一步认识、预防及治疗烧伤患者精神障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胃癌组织内检测且经过生物学功能验证发现, 与胃癌作用机制密切相关的环状RNA种类不断增加。环状RNA已被证实具有调控胃癌相关基因、作为基因转录蛋白质和成为微小RNA的分子海绵调控基因表达等多种功能, 因此环状RNA毫无疑问参与调控胃癌细胞的发生发展、免疫逃逸、迁移侵袭等过程。环状RNA的结构特异性和生物学稳定性使其有望成为肿瘤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本文总结了环状RNA的产生、特性和分子生物学功能, 并讨论了环状RNA在胃癌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中发病率最高的是肝细胞癌(HCC), HCC是我国常见的致死性恶性肿瘤, 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HCC特殊的肿瘤免疫微环境和复杂多变的病因使得治疗手段非常有限, 治疗效果不佳。研究结果显示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核心的免疫治疗, 针对HCC的免疫细胞, 抑制免疫抑制性细胞和信号, 增加免疫细胞的活化、成熟和募集, 增强已有免疫反应, 激发新的免疫应答, 对HCC表现出良好的疗效。近几年, 以综合治疗的理念, 免疫治疗联合其他治疗在晚期HCC治疗中取得了新的突破。本文回顾晚期HCC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简述免疫治疗存在的缺点和问题, 以期为晚期HCC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科大学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国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中华外科杂志》第十一、十二、十三届编辑委员会编委刘永锋教授因病医治无效, 于2023年6月5日去世, 享年70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目前肝脏机械灌注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进行归纳和评价, 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临床阴道再造术种类多, 对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比较, 分析各自的特点。目前尚无一种最佳的阴道再造方式适用于所有阴道缺如的患者, 以Frank法为核心的非手术治疗、腹膜代阴道法、肠道代阴道法、组织工程技术等阴道再造方式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不同原因需要阴道再造的患者, 外科医师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 选取合适的阴道再造方式, 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医学教育家、外科学家,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谭毓铨教授, 因病医治无效, 于2023年1月12日11时15分在长春逝世, 享年96岁。  相似文献   

18.
九三学社社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血管外科学奠基人,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外科杂志第十二届编辑委员会顾问汪忠镐院士, 因病医治无效, 于2023年11月3日12时58分在北京逝世, 享年86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小儿外科主要创始人、著名儿科医学教育家,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张金哲教授因病医治无效, 于2022年12月24日17点03分在北京逝世, 享年102岁。  相似文献   

20.
自1969年拉里·汉奇发现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 , BG)以来, 人们对主要用于骨再生的不同类型的BG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最近, BG在血管生成、免疫原性和细菌抗感染方面的有益作用得到了验证, BG的适用性已扩展到软组织修复和创面愈合。英国邓迪大学理工学院Shahin Homaeigohar和德国厄兰根-纽伦堡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生物材料研究所Meng Li和Aldo R. Boccaccini在《Burns & Trauma》发表综述《Bioactive glass-based fibrous wound dressings》, 强调BG纤维材料在创面愈合中的新兴作用和意义, 讨论了相关的促进愈合机制, 并介绍不同类型的BG纤维敷料的组成和形式、优点及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