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1 女性, 43岁, 因右上腹隐痛半个月于 2021年10月19日收入赣州市肿瘤医院。患者无其他不适症状, 既往有乙肝病史, 体检未见明显阳性体征。HBV-DNA 6.8×103 U/ml, 甲胎蛋白17.9 μg/L(正常值范围:0~7 μg/L), CA19-9 37.41 U/mL(正常值范围:0~27 U/ml), 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CT检查结果提示右肝可见最大径4.8 cm的占位;肝穿刺活检报告为低分化腺癌, 胆管细胞癌可能性大。口服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2021年11月10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肝总动脉和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清扫、右肝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数枚肿大淋巴结, 质地中等, 肝脏中度硬化, 左肝体积较小, 右肝可及最大径约5 cm的肿块, 边界尚清;先行骨骼化清扫, 其中在沿胆总管-肝总管左缘向上清扫至左肝蒂下方区域时出现胆漏, 仔细分离后发现局部有一根直径0.3 cm的胆管, 其前壁已被剪开, 有胆汁溢出, 用小圆针的针鼻一端经胆管裂口伸入探查, 向右可进入肝总管, 将肝总管前壁顶起, 向左通向尾状叶(图1A、1B), 用6-0 不可吸收线间... 相似文献
2.
3.
患者女,59岁,因排便时肛周疼痛7 d就诊。直肠指诊:距肛缘约5 cm至肛缘直肠后壁可触及肿物, 大小约4.5 cm×4.0 cm, 触之较软, 黏膜光滑, 活动度尚可。腹部CT检查示:直肠下段肠壁不均匀增厚, 最厚处约4.4 cm, 增厚肠壁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影, 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 相应节段肠腔变窄, 与周围组织关系尚可(图1)。肠镜检查见直肠距肛缘约5 cm至肛缘广基扁平隆起, 大小约5 cm×4 cm, 表面尚光滑, 黏膜未侵及。初步诊断:骶前囊肿。行经肛门骶前囊肿切除术, 于隆起处切开直肠全层直达骶前见囊性肿物, 沿肿物囊壁将肿物完整切除, 确定无残留后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直肠全层。病理检查示:(骶骨前肿物)符合尾肠囊肿, 囊壁内衬鳞状上皮及立方上皮, 局部伴慢性炎症, 可见泡沫细胞(图2)。 相似文献
4.
5.
外科手术切除是肝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大部分肝癌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 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针对这部分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 有外科医生提出了计划性肝切除的理念即有计划地降低肿瘤分期、增加剩余肝体积(FLR), 从而达到提高手术安全性, 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目的。对于前期评估或/和治疗后FLR不足的患者, 肝叶增生是计划性肝切除的重要环节, 通过各种手段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增加FLR。门静脉结扎术和门静脉栓塞术、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肝静脉剥夺术是三种主要的肝叶增生技术。本文针对这三种肝叶增生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ISR作为低位直肠癌的极限保肛术式, 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因其在保证肿瘤学安全性的基础上, 可使部分低位直肠癌患者免遭切除肛门的痛苦, 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开展。ISR综合体现了学界对低位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精确理解、肛管局部解剖的再认识以及外科技术的进步和保肛手术的不断探索。相较传统开放手术, 随着手术平台的迭代和外科技术的进步, 采取微创方法如腹腔镜及机器人平台下的ISR似乎具有更佳的短期结局[1-2]。目前, 无论单纯经腹入路还是经腹经肛联合手术入路, 以及不同的吻合口重建形式, 相关针对技术层面的研究呈现百花齐放之势[3-4]。然而, ISR在可接受的功能学结果基础上, 良好的肿瘤学预后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8.
肝硬化全球发病率高, 危害大。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早期表现, 病程可逆。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是研究肝硬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包括化学毒物诱导模型、外科手术干预诱导模型、饮食诱导模型及乙肝病毒模型等, 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较好地模拟临床实际肝纤维化发病进程。本文对目前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临床阴道再造术种类多, 对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比较, 分析各自的特点。目前尚无一种最佳的阴道再造方式适用于所有阴道缺如的患者, 以Frank法为核心的非手术治疗、腹膜代阴道法、肠道代阴道法、组织工程技术等阴道再造方式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不同原因需要阴道再造的患者, 外科医师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 选取合适的阴道再造方式, 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 60岁。因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2个月于2022年5月12日收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患者2个月前体检发现肝脏占位, 无自觉不适, 于当地医院就诊, 腹部增强CT检查结果提示为肝脏占位性病变, 不除外胆管细胞癌。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0年, 口服厄贝沙坦, 血压控制良好。乙肝病史15年, 接受规律抗病毒治疗。家族史:父亲因贲门癌去世。术前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46 g/L、血小板计数270×109/L、ALT 21 U/L、AST 22 U/L、白蛋白40.9 g/L、总胆红素10.1 μmol/L、肌酐58 μmol/L、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V DNA<100 cps/ml、甲胎蛋白4.32 μg/L、CA19-9 12 U/ml、癌胚抗原8 U/ml, Child-Pugh分级A级。术前5 d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 ICG)15 min潴留率为3.9%。腹部增强MRI检查结果提示肝右后区占位, 考虑为恶性肿瘤(图1)。胃镜检查结果提示为浅表性胃炎;肠镜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由于术前影像学检查考虑为肝脏恶性肿瘤及有贲门癌家...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自1969年拉里·汉奇发现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 , BG)以来, 人们对主要用于骨再生的不同类型的BG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最近, BG在血管生成、免疫原性和细菌抗感染方面的有益作用得到了验证, BG的适用性已扩展到软组织修复和创面愈合。英国邓迪大学理工学院Shahin Homaeigohar和德国厄兰根-纽伦堡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生物材料研究所Meng Li和Aldo R. Boccaccini在《Burns & Trauma》发表综述《Bioactive glass-based fibrous wound dressings》, 强调BG纤维材料在创面愈合中的新兴作用和意义, 讨论了相关的促进愈合机制, 并介绍不同类型的BG纤维敷料的组成和形式、优点及不足。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 60岁, 因体检发现上腹部肿块、甲胎蛋白阳性1个月余于1975年8月25日收入我院。患者就诊前1个月因黑便于当地医院就诊, 体检时医师触到上腹部包块, 血甲胎蛋白阳性, 考虑肝癌可能。患者曾有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史。无肝炎史及肝癌家族史。入院体检:皮肤巩膜无黄染, 未见肝掌及蜘蛛痣, 未触及左锁骨上肿大淋巴结。腹部平坦、无压痛。中上腹部可及质硬肿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无压痛, 肝脏上缘在剑突后方、下缘达剑突下5横指、随呼吸上下移动。左肋缘下未触及脾脏。腹水征阴性。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15 U/L, γ-谷氨酰转移酶 34.4 U/L, 甲胎蛋白琼脂扩散法(+)、对流法(+)、放射免疫法>1 500 μg/L(正常值<20 μg/L)。肝脏核素扫描:肝脏左叶占位性病变。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符合肝癌表现。入院诊断:上腹部肿块, 原发性肝癌可能。 相似文献
19.
王权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3,(6)
1984年, Rudolf Schiessel第一次提出了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ISR)。如今, 这一术式已经被外科医生用作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一种保肛手段。ISR技术虽然能够提升患者的保肛率, 但是超适应证的应用也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痛苦, 导致患者不能控制排便进而影响生活质量, 不得不接受永久性肠造口。有些超适应证的ISR手术甚至会增加肿瘤的局部复发风险。因此, 严格掌握ISR的适应证, 是使这项技术造福于患者的基础。笔者认为, 患者能否适合接受ISR手术, 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捻转入针法在指尖再植血管吻合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 我们在小血管吻合操作中采用捻转入针缝合技术对11例15指指尖离断进行再植。术中15指均吻合了指动脉, 吻合指腹静脉4指。结果术后本组中10例14指存活, 1例1指坏死。术后再植手指存活的10例14指均获得随访, 时间为6~18个月, 平均10个月。再植手指外形饱满, 痛温觉恢复, 指端两点分辨觉平均4 mm。结论捻转入针缝合法可提高显微操作的稳定性, 能够很大限度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在小血管吻合操作中有独到的优点,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