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盂肉瘤样癌临床罕见, 本文报道1例。患者因左侧腰腹部疼痛于外院发现肾结石及左肾盂占位, 行左侧经皮肾镜取石术+左肾盂肿物活检, 活检病理诊断为左肾盂肉瘤样癌。于我院行腹腔镜左肾输尿管切除术, 病理诊断为左肾盂肉瘤样癌。术后7个月左侧腹膜后复发, 双肺转移, 术后10个月死于恶病质。  相似文献   

2.
更正题录     
本刊2021年第41卷第2期发表的文章心尖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麻醉管理规范, 图1内容更正为:(一)麻醉前访视与评估:2.EuroScoreⅡ评分;(二)麻醉前准备:3.入室后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4. 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完成桡动脉穿刺监测ABP及基础ABG。  相似文献   

3.
家族遗传因素在前列腺癌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遗传性前列腺癌易感性相关基因包括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PMS2)和同源重组基因(BRCA1/2、ATM、PALB2、CHEK2)等, 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拷贝数变异也在遗传突变中发挥作用。发病年龄早、疾病进展迅速和局部晚期是遗传性前列腺癌的主要特点。进行基因检测或遗传咨询, 可使潜在的遗传性前列腺癌患者获益。本文就家族遗传性前列腺癌的流行现状、发病特点、易感基因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 68岁, 发现甲状腺左叶结节1个月。查体:甲状腺左叶可触及1个明显质韧肿物。超声检查示:甲状腺左叶为1个不均质团块, 大小约4.9 cm×2.6 cm×2.9 cm, 边界尚清, 内回声杂乱不均, TI-RADS分级4类(图1A和1B)。甲状腺功能五项指标均正常。行甲状腺左叶次全切除术, 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为梭形细胞肿瘤。术后病理检查:光镜下为富于细胞性梭形细胞肿瘤, 肿瘤细胞排列多样, 无明显核异型性, 其中可见丰富的脂肪细胞及正常的甲状腺滤泡成分(图2A)。肿瘤细胞间含有不等量的弥漫胶原分布, 并可见分支状薄壁血管, 呈鹿角样(图2B)。免疫组化染色示:STAT6呈弥漫核表达(图3A), CD34(图3B)、CD99呈阳性表达, S-100、Desmin、CD117均为阴型表达, Ki-67指数极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左侧叶)成脂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sis tumor, SFT)。患者出院后每天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1片, 共6个月。随访至今1年半, 经超声和CT检查无复发及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 50岁, 因体检发现肝占位病变2年余收住入院。查体:剑突下触及约4 cm包块, 质硬, 边界尚清, 上腹轻度压痛, 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肿瘤标志物:AFP、PIVKA-Ⅱ、CA19-9无升高。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肝左叶探及一实性不均质回声结节, 大小约5.8 cm×3.3 cm, 形态欠规则, 边界欠清;CT检查:平扫见肝左外叶一片状稍低密度灶, 大小约4.7 cm×4.2 cm×4.0 cm, 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欠清。增强扫描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进一步强化;MRI检查:T1WI见肝S3团片状稍低信号(图1A), T2WI见肝S3团片状不均匀稍高信号(图1B), DWI见肝S3团片状高信号, ADC见肝S3团片状低信号, 边界清, 内部见轮辐状T1、T2双低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肝S3团片状不均匀强化, 其内轮辐状信号无强化(图1C), 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进一步强化, 其内轮辐状信号无强化。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左半肝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标本见6.5 cm×6.0 cm×5.5 cm类圆形肿瘤, 质地硬, 边界尚清, 呈灰白色, 中央可见到界限不清的星状纤维...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 53岁, 因上腹痛1个月于2019年9月19日就诊于浙江省人民医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 为胀痛, 程度较轻, 无进行性加重, 无其他症状。外院胃镜检查示:慢性糜烂性胃炎, 活检示:(胃窦)印戒细胞癌。体检:颈部及腹股沟区可及肿大淋巴结, 最大径约2.0 cm, 无压痛, 界清, 活动好。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 无其他阳性体征。发病以来体重下降5 kg。入院诊断:胃恶性肿瘤。入院后, 查甲胎蛋白6.5 μg/L、癌胚抗原1.3 μg/L、CA19-9 2.5 U/L。大便隐血试验阳性。PET-CT示:胃体部、胃角处胃壁片状示踪剂分布增高, 最大摄取值4.8, 双侧颈部(大小约1.0 cm×1.2 cm, 最大摄取值7.5)、双侧锁骨区(大小约1.1 cm×2.0 cm, 最大摄取值8.7)、双侧膈肌脚间隙、肝胃间隙、胰头前方(大小约2.2 cm×2.5 cm, 最大摄取值9.1, 向后方挤压胰腺头颈部)、胰体下方(大小约1.5 cm×2.0 cm, 最大摄取值11.1)、腹膜后(大小约1.7 cm×1.2 cm, 最大摄取值11.0)、左侧髂血管周围(...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59岁,因排便时肛周疼痛7 d就诊。直肠指诊:距肛缘约5 cm至肛缘直肠后壁可触及肿物, 大小约4.5 cm×4.0 cm, 触之较软, 黏膜光滑, 活动度尚可。腹部CT检查示:直肠下段肠壁不均匀增厚, 最厚处约4.4 cm, 增厚肠壁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影, 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 相应节段肠腔变窄, 与周围组织关系尚可(图1)。肠镜检查见直肠距肛缘约5 cm至肛缘广基扁平隆起, 大小约5 cm×4 cm, 表面尚光滑, 黏膜未侵及。初步诊断:骶前囊肿。行经肛门骶前囊肿切除术, 于隆起处切开直肠全层直达骶前见囊性肿物, 沿肿物囊壁将肿物完整切除, 确定无残留后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直肠全层。病理检查示:(骶骨前肿物)符合尾肠囊肿, 囊壁内衬鳞状上皮及立方上皮, 局部伴慢性炎症, 可见泡沫细胞(图2)。  相似文献   

8.
以往对脂肪细胞生成的研究多关注于体外诱导培养。近年来随着谱系示踪手段的更新, 结合单细胞测序的迅猛发展, 可以综合得到更加全面的不同状态下体内脂肪谱系的再生来源及分化轨迹的证据。该文综述了近年来体内脂肪组织再生细胞来源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肾上腺上皮样肉瘤(ES)临床罕见, 本文报道1例。患者体检发现右侧肾上腺区占位, 遂行右肾上腺切除术, 术后病理诊断为右肾上腺肿物, 符合近端型ES。术后2个月, 患者行PET-CT检查提示术区复发, 全身多发转移, 遂行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术后16个月, 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 52岁, 主因间断腹痛1年, 加重1周入院。腹部增强CT检查示:下腹部平脐水平小肠壁增厚, 肠腔狭窄, 增强可见不均匀强化, 周围可见小淋巴结影(图1)。腹部彩超、腹股沟淋巴结、颈部淋巴结彩超、肠镜检查均未见异常。行腹腔镜辅助小肠部分切除术, 探查见距屈式韧带3.5 m处可见小肠肿物, 约5 cm×4 cm大小, 质硬, 充血局部外侵浆膜, 近端小肠扩张, 水肿壁厚。行小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 术后病理检查示:(小肠)透明细胞肉瘤样肿瘤, 侵透肌层达浆膜下脂肪, 未见脉管瘤栓及神经侵犯, 两切缘净, 肠周淋巴结未见转移(0/4)(图2)。免疫组化检查示:Vimentin(+), Melanoma/HMB45(-), S100(+), CD56(部分+), Syn(弱+), Melan-A(-), SOX10(+)。  相似文献   

11.
前列腺黏液腺癌是前列腺癌中罕见的病理分型, 本文报道1例。患者因间断血尿就诊, 术前诊断为前列腺腺癌, 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术后病理检查示前列腺黏液腺癌, 术后随访6个月, 影像学检查无复发、转移征象, tPSA正常。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1例嗜酸性粒细胞肠炎病例为研究对象, 结合相关文献复习, 了解嗜酸性粒细胞肠炎的临床特征、病理表现及诊疗过程, 旨在提高临床及病理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以期为嗜酸性粒细胞肠炎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与借鉴, 减少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中发病率最高的是肝细胞癌(HCC), HCC是我国常见的致死性恶性肿瘤, 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HCC特殊的肿瘤免疫微环境和复杂多变的病因使得治疗手段非常有限, 治疗效果不佳。研究结果显示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核心的免疫治疗, 针对HCC的免疫细胞, 抑制免疫抑制性细胞和信号, 增加免疫细胞的活化、成熟和募集, 增强已有免疫反应, 激发新的免疫应答, 对HCC表现出良好的疗效。近几年, 以综合治疗的理念, 免疫治疗联合其他治疗在晚期HCC治疗中取得了新的突破。本文回顾晚期HCC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简述免疫治疗存在的缺点和问题, 以期为晚期HCC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报告1例罕见的肺隔离症合并肺类癌样瘤。49岁的女性患者因肺部反复感染住院, 入院后胸部CT示左下肺隔离症合并感染。排除手术禁忌证后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左下肺微小类癌(直径<5 mm)。  相似文献   

15.
胰腺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丢失率相对较高, 这部分受者可再次进入胰腺移植等待名单, 行胰腺再移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胰腺移植科对2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移植胰腺切除患者成功实施了胰腺再移植, 使受者成功脱离胰岛素, 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移植肾功能也较前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6.
我国著名医学教育家、外科学家,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谭毓铨教授, 因病医治无效, 于2023年1月12日11时15分在长春逝世, 享年96岁。  相似文献   

17.
九三学社社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血管外科学奠基人,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外科杂志第十二届编辑委员会顾问汪忠镐院士, 因病医治无效, 于2023年11月3日12时58分在北京逝世, 享年86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小儿外科主要创始人、著名儿科医学教育家,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张金哲教授因病医治无效, 于2022年12月24日17点03分在北京逝世, 享年102岁。  相似文献   

19.
自1969年拉里·汉奇发现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 , BG)以来, 人们对主要用于骨再生的不同类型的BG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最近, BG在血管生成、免疫原性和细菌抗感染方面的有益作用得到了验证, BG的适用性已扩展到软组织修复和创面愈合。英国邓迪大学理工学院Shahin Homaeigohar和德国厄兰根-纽伦堡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生物材料研究所Meng Li和Aldo R. Boccaccini在《Burns & Trauma》发表综述《Bioactive glass-based fibrous wound dressings》, 强调BG纤维材料在创面愈合中的新兴作用和意义, 讨论了相关的促进愈合机制, 并介绍不同类型的BG纤维敷料的组成和形式、优点及不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医科大学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国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中华外科杂志》第十一、十二、十三届编辑委员会编委刘永锋教授因病医治无效, 于2023年6月5日去世, 享年70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