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昌伟  陈金保 《安徽医学》2018,39(2):182-185
目的 探讨在超声引导下实行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上肢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铜陵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盲探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阻滞效果(优良率),臂丛各神经分支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完善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手术过程中,阻滞效果96.67%,优于对照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臂丛各神经起效时间与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阻滞完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上肢手术患者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肌间沟入路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治疗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86例采取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入路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5例)。对照组采取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支配术区神经的痛觉消失时间、麻醉效果、操作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的痛觉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操作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优于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前者的神经阻滞更完全,且并发症发生少,值得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在桡骨远端手术中使用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研究组行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比三组不同入路的相关临床指标及神经分支痛觉改善时间。结果:三组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治疗时间以及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痛觉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在桡骨远端手术治疗过程中使用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治疗,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行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研究对象,患者的治疗时间在2015年12月到2017年06月,以对照实验要求为依据,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设置50例研究对象。观察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6.0%,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等末梢神经麻醉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麻醉效果,同时可显著缩短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采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行上肢手术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罗哌卡因)与观察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各20例,均于超声引导下实施低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比两组患者的感知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感知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而观察组感知、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与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有效延长神经感知及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从而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有利于降低术后疼痛,临床具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拟进行上肢外科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根据罗哌卡因浓度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60例为中等浓度罗哌卡因(0.5%)、观察组60例为低浓度罗哌卡因(0.4%),比较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以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23.5±1.6)min、镇痛维持时间(8.5±0.4)h与对照组接近,但术后不良反应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达到96.67%,对照组麻醉优良率达到95.0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低浓度罗哌卡因麻醉效果与中等浓度罗哌卡因麻醉效果相当,但低浓度罗哌卡因麻醉手术后不良反应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患者在超声可视条件下接受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于臂丛麻醉下行上肢的手术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观察组接受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2、3、4级运动阻滞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视条件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有着良好的麻醉效果,能够降低患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12月进行上肢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相关指标、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完成时间和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神经阻滞效果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前与术毕30 min时,两组心率(HR)与舒张压(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15、45 min时,观察组HR与D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前,两组收缩压(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15、45 min与术毕30 min时,观察组SBP均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前、手术开始15、45 min与术毕30 min时,两组血氧饱和度(SpO_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上肢手术患者麻醉药起效时间,提高麻醉效果,有效稳定患者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上入路与腋窝入路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寻找一种更理想的阻滞入路。方法: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2月择期行上肢手术的小儿患者50例,ASA I~II,男女不限,年龄5~14岁,通过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应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A组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B组行超声引导下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麻醉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阻滞优良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还是腋窝入路,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单一臂丛神经阻滞难以满足临床需要,探讨肌间沟与腋路联合臂丛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采用单纯肌间沟法或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B组采用肌间沟与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法。术中监测心电图、心率、氧饱和度、血压和呼吸。观察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和达峰值时间,观察不良反应,判断麻醉效果。结果:两组间麻醉起效时间、达峰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阻滞效果评定显著优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沟与腋路联合臂丛阻滞利用了两种阻滞技术和优点,弥补了单一臂丛神经阻滞各自缺点,是一种用于病情较为复杂上肢手术有效、安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定位与神经刺激器定位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麻醉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100%,对照组为96.6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操作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1次穿刺注射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定位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佳,能够更好的阻滞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感,并发症少,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最近几年前往我院行上肢手术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前往我院行上肢手术患者100例设为对照组1组与对照组2组,予以对照组1组30ml 0.25%罗哌卡因、对照组2组30ml 0.375%罗哌卡因麻醉,予以观察组30ml 0.5%罗哌卡因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及麻醉满意度。结果:对照组2组与观察组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组与观察组麻醉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应用0.375%罗哌卡因30ml,见效速度快,镇痛持续时间久,运动阻滞恢复时间较快,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麻醉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拟行上肢手术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组(UN组)、神经刺激仪定位组(N组)、传统方法组(T组),各40例。记录并比较各组麻醉情况、麻醉阻滞效果、麻醉总体效果及并发症。结果:UN组麻醉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N组和T组,麻醉镇痛持续时间长于N组和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T组,麻醉镇痛持续时间长于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N组各支配神经分支阻滞完善率均高于N组和T组,麻醉Ⅰ级占比高于N组和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UN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应用于老年患者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更快,起效更迅速,镇痛持续时间更长,阻滞更加完善,麻醉相关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神经刺激仪引导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和肌间沟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肩部以下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S、J两组(n=40),S组采用经神经刺激仪引导垂直锁骨下行臂丛神经阻滞,J组采用经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行臂丛神经阻滞。分别记录两组腋神经、臂内侧皮神经、上臂内皮神经、肌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的起效时间、阻滞效果、阻滞持续时间以及操作过程中麻醉并发症。结果:S组臂内侧皮神经、上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起效时间明显短于J组,且阻滞效果优于J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阻滞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神经刺激仪引导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较好的方法,麻醉起效快,阻滞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期间仪征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固定解剖定位臂丛神经麻醉阻滞,实验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麻醉阻滞。观察2组患者麻醉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在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对比中,实验组较对照组持续时间更长(P<0.05);2组患者手术前血氧浓度、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中,实验组患者血氧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6.6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更好,可以有效缩短上肢手术患者麻醉操作时间,延长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手术过程中对患者心率和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接受臂丛神经阻滞的择期手术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9例。观察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于肌间沟和腋路注射0.25%罗哌卡因,剂量分别为15 m L和25 m L;对照组给予腋路多点注射0.25%罗哌卡因共40 m L,分别阻滞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结果观察组臂丛神经阻滞时间、手术等待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首次阻滞成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二次阻滞成功率、镇痛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阻滞评分、感觉阻滞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肌皮神经运动阻滞神经、感觉阻滞神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从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上肢手术患者中随机选取150例作为本研究病例,将15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50例,即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三组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但所用罗哌卡因浓度不一样,比较三组麻醉状况。结果:从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上来看,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浓度组和低浓度组比较,或高浓度组和中浓度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运动阻滞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麻醉起效时间上来看,高浓度组、中浓度组和低浓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也不同,浓度越高,麻醉见效时间越短,运动阻滞和镇痛持续时间也越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采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进行麻醉,观察其麻醉效果.方法 将本院120例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A组、B组、C组,分别给予0.3%、0.4%和0.5%的罗哌卡因,观察给药后15 min、30 min臂丛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和不同部位神经完全阻滞率.结果 注药15 min后A组、B组、C组的各神经痛觉完全阻滞依次递增,C组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等完全阻滞例数明显多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运动阻滞3级例数明显多于A组,注药后30 min B组和C组运动阻滞4级明显多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麻醉的优良率A组与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的恢复时间均长于A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具有较好的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加,麻醉起效的时间加快,同时阻滞的时间也延长,但需要注意麻醉药物的安全范围,同时注意其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老年上肢手术患者一共100例作为本文研究内容中的选取对象,收取时间(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12月1日),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一组(50例老年上肢手术患者)、对照组一组(50例老年上肢手术患者),分别实施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以及传统方式。结果观察组老年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镇痛持续时间(360.15±18.12)min、麻醉起效时间(3.01±0.61)min、麻醉完成时间(2.01±0.11)min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在上臂骨折手术患者中运用双重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1月在本院就诊的上臂骨折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x~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双重组,各75例。对照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双重组采取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时间、对麻醉的满意度和异感发生情况。结果:双重组麻醉起效、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时间分别为(4.25±1.06)min、(9.35±1.57)min和(10.67±2.06)min,均明显快于对照组的(5.93±1.77)min、(12.06±2.58)min和(14.93±3.57)min;镇痛持续时间为(573.35±178.76)min明显长于对照组的(485.68±146.86)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重组患者对麻醉满意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7%;异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6.675 7、35.625 4,P=0.000 2、0.000 0)。结论:在采取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上臂骨折手术患者中,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可有效提高麻醉阻滞成功率,麻醉起效迅速、持续时间长且完善,并提高了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