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世杰  黄海清 《广西医学》2010,32(12):1481-1485
目的探讨机血直接回输对体外循环(CPB)心内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体外循环心内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30例,机血全部直接回输;B组30例,机血全部丢弃。对比两组患者切皮前即刻(T1)、给鱼精蛋白10 min后(T2)、关胸即刻(T3)、术后4 h(T4)采血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浆游离Ca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含量、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血红蛋白(Hb)等指标的变化,并记录术中、术后24 h库血的用量和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等临床情况。结果 PLT计数、血浆游离Ca2+、PT、APTT、TT、FIB、D-D、ACT、Hb在各时间点测定值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库血用量少于B组(P〈0.05)。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后直接回输机血不加重凝血功能紊乱,体外循环后采用机血直接回输的方法,能明显减少异体输血量。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对体外循环(CPB)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CPB瓣膜置换术患者34例,根据术前是否合并房颤分为A、B两组,各17例,A组合并有房颤,B组未合并房颤。检测两组患者切皮前(T1)、给鱼精蛋白后10 min(T2)、关胸时(T3)、术后4 h(T4)4个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等凝血相关指标,记录术中至术后24 h肝素用量、鱼精蛋白用量、异体血用量和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结果两组各时间点PLT、PT、APTT、TT、FIB、DD、A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至术后24 h肝素用量、鱼精蛋白用量、异体血用量和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对CPB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围手术期,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诸多因素中,麻醉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麻醉医师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对维持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稳定非常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麻醉对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阐述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危心脏瓣膜疾病的特点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总结52例高危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手术的围术期处理要点。结果:全组死亡3例,术后重要并发症发生率32.6%(17/52),49例康复出院,出院时心功能Ⅰ级12例,Ⅱ级32例,Ⅲ级8例。结论:高危患者只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重视并及时处理术后危险并发症、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6.
人工机械瓣膜替换围术期凝血功能改变及抗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人工机械瓣膜围术期合理抗凝治疗,减少血栓栓塞与抗凝出血并发症,对40例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第1,3,7,15d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因子X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D-dimer),纤维蛋白原含量(Fg)及血浆血小板α颗粒蛋白(GMP-140)改变进行了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Ⅱ级,年龄20~50岁,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A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组(B组),每组20例。A组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术后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B组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术后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分别在手术前(T1),术毕即刻(T2),术后24 h(T3),术后72 h(T4)抽取静脉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oplast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浓度。结果:A组PT、APTT、TT在围手术期无明显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B组TT在围手术期无明显变化,而PT、APTT在术后24 h及术后72 h比术前明显延长(P〈0.05);A组和B组的FIB均在术后24 h及术后72 h明显升高,但B组明显低于A组。结论:相比单纯全麻,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降低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 AHH)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行择期手术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AHH组( A组)和对照组( B组),检测A组患者在AHH开始前( T0)、结束即刻( T1)、结束后30min( T2)、术毕( T3)、术后1d( T4)及术后3d( T5)的Hct和凝血功能的变化;B组患者于对应时间点检测同一指标。结果 A组T1,T2,T3,T4,T5时与T0比较,Hct显著降低(P<0.05),但T2,T3,T4,T5时,A组高于B组同时点的Hct,T1时低于B组同时点Hct;T1,T2,T3,T4时与T0比较,PT延长(P<0.05),同时也较同时点B组延长(P<0.05);APTT无明显变化;T3,T4时与T0比较,FIB降低(P<0.05),同时也较同时点B组降低( P<0.05)。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前行AHH能够预防血栓形成,且不影响凝血功能,有利于稳定循环,减少失血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骨科全麻下自体血回收,分别与术前、回输前、回输后、检测APTT、PT、Hb、Hct、Plt。结果:回输前和术前相比血液的凝血状态明显变化,自体血回输后Plt进一步下降,但APTT,PT没明显变化,同时Hct明显升高。结论:病人的凝血状态在自体输血之前就发生了改变,自体血回收对于创伤性失血的病人使用是有意的。  相似文献   

10.
谭雪梅  张洲 《重庆医学》2007,36(16):1596-1597
目的 通过观察创伤性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及血小板功能,探讨围术期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ASAⅡ~Ⅲ级脊柱骨折患者53例,分别于手术前、术毕即刻、术后1、2、3、4、5d,采血检测DIC凝血全项、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结果 53例脊柱骨折患者, 术前血液凝固性不同程度增高, D-二聚体>401μg/L者40例, 占81.63%.49例脊柱手术时间为(3.6±0.8)h,术中出血量(1 217±263)ml,其中43例出血量超过自身最大允许出血量的30%,占87.76%;尿量(825±153)ml;输入浓缩红细胞(376±198)ml.所有患者术后5d内与术前比,Hct和Hb在术后即刻至第1天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变化不大.血小板计数均出现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则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则在术后第3天降到最低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水平则在整个围术期呈进行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术后即刻至第1天上升幅度最大.结论 创伤性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围术期由于解剖形态特殊、创伤、手术、大量失血等刺激,血小板数量显著降低且其凝血功能受到抑制.另外,手术剥离骨创面过程中的一些促凝物质进入血液激活凝血系统以及手术和疼痛应激,均致使D-二聚体水平则在整个围术期呈进行性升高,患者术后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体外循环(CPB)对风心病瓣膜置换术患者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观察了10例CPB下行瓣膜置换术患者(实验组)和9例非CPB动脉导管结扎或心包剥离术患者(对照组)围术期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2(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术后2组患者IL-2均明显降低(P<0.05),而其它细胞因子则显著升高(P<0.05)。所有细胞因子水平在术后第7天均回复并接近术前值(P>0.05)。2组患者术前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术后实验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更明显(P<0.05)。该研究结果支持除手术应激导致细胞因子释放变化外,CPB本身亦引起细胞因子代谢的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对血液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术中均采用北京京精自体3000P 型血液回收机自体血回收技术回输自体血,对照组15例不用自体血回收技术,根据术中出血量决定是否输入库血。分别在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后测量激活凝血时间(ACT)值、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酶原(FB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G)、D-二聚体等。比较两组患者 ACT、PT、APTT、TT、FBG、D-二聚体值。结果两组患者术后ACT、PT、APTT、TT、FBG、FDP-G、D-二聚体等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3000P 血液回收机回输血液对血液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与不回输自体血液对血液凝血纤溶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自体血回收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玉妍  刘琴湘 《广东医学》2008,29(6):961-962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自体血回收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40例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中的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观察组,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机;B组为对照组,不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机,对两组患者麻醉前、停体外循环时、术毕、术后24h的静脉血,进行凝血四项指标的检测及血常规检查,并记录术后24h胸腔引流量和库血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库血用量、胸腔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所有患者PT,APTT,TT明显延长,FIB和血小板数量下降。结论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自体血回收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与自体血回输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围关节置换期患者凝血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关节置换手术患者94例,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全身麻醉组(48例)和椎管麻醉组(46例)。分别于麻醉前及术后采静脉血行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等凝血标志物检测,并比较了两组患者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椎管麻醉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麻醉留观时间低于全身麻醉组(P<0.05);两组组内比较TM值术后较麻醉前显著降低(P<0.05),全身麻醉组组内比较TAT、t-PAIC、PIC、FDP及D-二聚体值在麻醉前及术后两个时间点均没发生显著变化(P>0.05),椎管麻醉组组内t-PAIC、PIC及D-二聚体值术后较麻醉前显著降低(P<0.05);并且椎管麻醉组患者输血率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全身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管麻醉能有效的预防围关节置换期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有利于减少围关节置换期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随着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近年来不断的开展,常温下的血液保护问题也就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体外循环可以明显对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功能产生破坏作用.抑肽酶是-种蛋白酶抑制剂,有明显的抑制纤溶系统和保护血小板功能的作用.抑肽酶对低温体外循环下的血液保护作用比较明确,但对常温下不停跳抑肽酶对血液的凝血功能的保护作用研究较少.我们对20例先心病病例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对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手术;比较两组围术期应激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浓度,比较两组围术期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并观察两组术后血栓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气管插管时至拔管即刻MAP、HR、NE、Cor均有所升高,尤其MAP、NE、Cor在术毕、拔管即刻较气管插管时升高显著(P0.05);观察组在气管插管时至拔管即刻各时点MAP、HR、NE、Cor显著较低(P0.05);对照组PT、aPTT、TT值各时点均高于正常值,观察组仅PT在手术30 min、aPTT和TT值术毕高于正常值,两组PT、aPTT、TT在手术30 min、术毕及术后24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血栓发生率4%明显低于对照组12%(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行腹部手术有利于减轻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减少凝血功能的负面影响,降低术后血栓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对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及凝血功能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行脊柱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对8例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术前评估凝血功能,做好改善凝血功能障碍治疗的护理,术后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和出血量,观察脊髓神经功能,预防切口血肿和硬膜外血肿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8例患者术后出现1例切口血肿,1例反复出现硬膜外血肿,1例切口周围皮肤瘀紫,3例患者经过积极处理后均症状好转.其余患者未出现并发症,8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及时处理凝血功能障碍,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术后加强病情观察,积极有效地预防并发症,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血必净注射液的作用。方法将36例心肺复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血必净组,每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肺复苏综合治疗,血必净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ml,2次/d,连用7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d、3d、7d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T、TT、APTT延长,PLT、FBG、DD和PAI-1下降,TPA升高;治疗第7天时,血必净组凝血功能各指标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心肺复苏患者的凝血功能发生紊乱,血必净注射液对其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