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所致的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心内非接触式标测可提供快速而准确的标测并指导消融。方法32例患者(男性26例,女性6例),年龄(37.2±13.8)岁,其中14例有晕厥/黑矇史,2例已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所有患者均经左锁骨下静脉送入EnSite多电极矩阵导管进行非接触式标测。结果全部患者共诱发出67阵室速,其心电图形态不同,但均为左束支阻滞形室速。频率130~310(210.0±32.2)次/min,其中42阵室速的频率t〉200次/min。24例(75%)患者有〉t2种形态的室速。在非接触式标测指导下对室速的起源进行了片状消融。消融的即时成功率为84,4%(27/32),15.6%(5/32)的患者经消融后室速频率明显减慢。随访9~72(28.6±16.0)个月,无一例患者发生晕厥/黑矇。术中无并发症。随访期间81.3%的患者不服药亦无室速发生,其余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ARVC所致的室速可在非接触式标测的指引下经片状射频消融而消除或获得明显改善。本组无一例发生心脏骤停或心脏性猝死。某些患者消融后可能出现迟发效应。  相似文献   

2.
该文报道1例男性患者,32岁,入院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首次射频消融时因室性心动过速发作伴低血压和低氧血症而终止手术,再次在体外膜肺氧合装置(ECMO)的辅助下完成了射频消融治疗,随访6个月,患者一般状态良好,程控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无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发作。ECMO辅助可提高基础动脉压和血氧含量,保证高频心室刺激和室性心动过速发作过程中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氧供应,可应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术的辅助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3.
肥厚型心肌病伴室性心动过速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因素,虽然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已取得很大成功,对于病理性室性心动过速,如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的报道也逐渐增多,但肥厚型心肌病伴室性心动过速的消融仅有小样本报道。本文报道4例肥厚型心肌病并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消融及中长期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4.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简称右室心肌病)伴发的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治疗是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借鉴心肌梗死后室速的消融方法对右室心肌病室速进行传统电生理标测指导消融,成功率低;受外科心内膜切除术的启示,采用基质改良的方法对右室心肌病室速进行消融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弄清。在三维电生理标测指导下结合激动标测与基质改良,可能优越于单独使用一种方法。对于右室心肌病室速的消融治疗的指征、标测指标的选择及精确化,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诱导的心肌病(AIC)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效果与长期预后.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AIC患者14例,进行临床评估和RFCA手术,并长期随访观察病情演变和预后.结果:14例AIC患者中,心动过速7例(50.0%),包括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2例(14.3%),左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经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消融手术(胸腔镜下心外膜射频消融联合心内膜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难治性心房颤动(房颤)的长期有效性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选择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的房颤患者,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完成5年随访, 评估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的治疗成功率及患者预后。结果 21例房颤患者接受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 其间部分复发患者经再次抗心律失常治疗后部分恢复窦性心律。随访至5年, 共有3例死亡, 1例失访, 11例维持窦性心律, 总治疗有效率为64.7% (11/17)。随访过程中, 有1例患者发生脑卒中, 4例患者心力衰竭再入院治疗。死亡、脑卒中均发生在术后2年内, 术后3~5年新增2例心力衰竭加重患者。结论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术治疗房颤, 长期复发率低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此术式应用于房颤治疗的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7.
该文报道1例因心悸胸闷就诊、以室性心动过速为首诊时主要表现的老年女性患者。室性心动过速终止后,心电图胸导联示ST段抬高,T波倒置,伴反复加速室性自主心律发作;血肌钙蛋白I升高。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正常,左心室造影类似Takotsubo综合征表现。后经超声心动图及心脏磁共振成像明确诊断为左心室中部肥厚型心肌病伴心尖室壁瘤,左心室压力测量排除左心室中部梗阻及主动脉瓣下梗阻。  相似文献   

8.
逆行冠状静脉乙醇消融作为常规药物和导管消融无效的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已被应用于临床, 并证实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对该技术相关的原理、发展经过、操作流程、临床应用(适应证、禁忌证、主要并发症、具体应用数据)、局限性及未来展望进行综述, 旨对该技术目前的研究进展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公布了其最新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管理指南,新指南结合近年来该领域内的最新进展,对各类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选择给出最新的推荐。该文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既往指南,对新指南的重要推荐逐一进行解读和评述,以期为医务工作者能更好地理解和遵循指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Andersen-Tawil综合征1型(ATS1)是编码Kir2.1离子通道蛋白的KCNJ2基因发生突变的罕见的遗传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周期性麻痹、QT/QTc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和发育畸形三联征, 可无明显心脏相关表现, 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合并晕厥发作史者为心原性猝死的高危人群。本文报道1例典型的ATS1患者, 频繁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及晕厥, 置入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后出院, 随访1个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瘢痕及其边缘区是其室性心律失常的病理学及电学基质。心脏磁共振对心肌瘢痕区进行解剖学检测,可以有效地界定其瘢痕区及关键峡部,从而易化电生理标测及射频消融治疗过程,并可有效地对此类患者的猝死风险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2.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是一类因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突变导致骨骼肌进行性萎缩为特征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该病较为罕见,在新生男婴中发病率约为1∶19 000。该文报道一家族中2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导致的扩张型心肌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游离壁钆延迟强化(LGE)的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临床诊断为DCM并且接受了心脏磁共振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分析入选患者左心室游离壁LGE的类型、累及范围及其分布特征。结果研究共入选患者130例, 其中56例(43.1%)存在左心室游离壁LGE, 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联合LGE者占94.6%(53/56)。与LGE阴性的患者比较, 左心室游离壁LGE的患者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Ⅲ/Ⅳ级者的比例较高, 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 室内传导阻滞、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和继发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比例较高, 左心室舒张/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均较大(P均<0.05)。56例患者中存在心外膜下LGE者19例, 累及心肌节段[60.8%(127/209)]明显大于肌壁间LGE[30例, 32.4%(107/330)]、透壁LGE[21例, 32.5%(75/231)]及心内膜下LGE[9例, 26.3%(26/9...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邻近希氏束旁室性心律失常(PH-VA)的心电图特征及Ⅲ导联R/S比值(RⅢ/SⅢ)在预测消融成功和起源点距希氏束距离的价值。方法纳入2008年10月31日至2021年1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电生理检查与消融治疗符合PH-VA的患者根据胸部X线片及三维标测定位分为右侧PH-VA组和左侧PH-VA组:比较不同部位PH-VA的心电图特征及RⅢ/SⅢ比值在预测消融成功和起源点距希氏束距离的价值。结果 22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 年龄(61.0±16.4)岁, 男133例。消融成功199例(88.8%, 199/224)。①右侧PH-VA组179例, 年龄(61.5±15.8)岁, 其中男106例;②左侧PH-VA组45例, 年龄(59.4±15.2)岁, 其中男27例。①若以V1导联呈R、QR、qR、qr、Qr、Qrs、qrS型及胸前导联移行相似文献   

15.
结构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经导管消融治疗是目前已知的有效治疗手段,可显著减少室速的发生,已从既往的最后姑息策略稳步发展为更优选的治疗策略。近年来,心内外膜联合消融在结构性心脏病室速治疗中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证实了心室肌"内膜-中层-外膜"三维折返激动模式在部分病例中存在,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室性心动过速(VT)射频消融的疗效。方法 4例ARVC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27~62岁,均有反复头昏、心悸、晕厥或黑矇病史。4例患者症状发作时共出现6种形态的VT,频率为130~210次/分。在三维标测系统(CARTO或EnSite Array)指导下行VT消融治疗。结果 4例患者共行6次手术,其中3次采用CARTO系统,3次采用EnSiteArray系统指导。3例完成消融,随访2~19个月,3例患者均无猝死、晕厥或黑矇发生;2例术后一周内复发,但VT的频率减慢,药物能有效控制,术后5~6个月VT不再发作。另1例患者在放电消融过程中VT的频率加快,形态紊乱,蜕变为心室颤动,紧急电复律后转为窦性心律,终止手术。随访6个月,无VT发生。结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VT的射频消融治疗可改善病人的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经心内膜消融失败的难治性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在高密度标测下的电生理特点及经心外膜消融成功的经验。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描述性研究,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10月来自3家医疗机构共186例经术中电生理检查确诊为局灶性房速患者, 使用高密度标测系统常规进行心内膜导管消融。13例经心内膜消融失败患者中, 3例起源于心耳尖部接受外科微创手术行心耳结扎或切除, 10例经心外膜标测和消融成功。总结并分析10例经心外膜消融成功患者的临床特征、电生理检查、高密度标测相关指标、消融及随访结果。结果 10例经心外膜消融成功的局灶性房速患者中, 女7例、男3例, 年龄(38.4±11.5)岁, 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1.2%±4.6%, 抗心律失常用药(包括Ⅰ类、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共(1.5±0.7)种。内外膜联合的高密度标测结果:3例起源于右心耳与上腔静脉交界处、3例起源于Bachmann束在左心房的插入点、2例起源于右心房游离壁的心外膜侧、1例于右心耳心外膜侧、1例起源于左心房心外膜Marshall静脉区域。心外膜最早激动点(EAS)的激动时间提前心内膜(8.3±4.5) ms, 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1组起源于心外膜远离crux区和summlt区城的特发性室性早搏(PVC)的心电图、标测特征, 以及经皮心包穿刺心外膜消融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武汉亚洲心脏医院共收集9例在经皮心包穿刺心外膜消融的特发性PVC患者资料, 通过心外膜标测和消融确定PVC的起源部位, 分析不同起源部位的体表心电图和标测特征。如GRS波宽度, 相应导联GRS波呈GS型, 心内膜标测提前量。如体表起始有无r波, GRS波宽度以及心内膜最早激动总相比于GRS波起点的提前量。结果入选9例患者, 年龄(32±13)岁。其中男6例, 所有患者PVC均起源于心外膜, 其中有4例位于下壁, 1例位于前壁, 1例位于心尖部, 其余3例位于侧壁。体表心电图的对应导联组QRS波为无r波的QS型。在心内膜和心外膜都进行标测, 两者激动提前QRS时限分别为(-11±4)ms和(-25±8)ms。所有患者心内膜单极电图均呈rS型, 外膜起源处标测单极电图为QS型。所有患者均消融成功且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中位随访11个月无复发。结论部分特发PVC可起源于远离cru...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7例Dano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探讨Danon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21年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7例Danon病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和总结, 其中6例经编码溶酶体膜相关蛋白2(lysosomal 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2, LAMP-2)基因突变检测确诊为Danon病, 1例经临床病理诊断确诊为Danon病。本文对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心电图、心脏超声、骨骼肌及心肌活检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同时进行随访。结果 7例患者中男性6例, 平均就诊年龄(15.4±3.5)岁, 平均随访时间(27.7±17.0)个月。临床以心肌肥厚(6/7)、肌力下降(2/7)和学习成绩差(3/7)为主要表现, 心电图以预激综合征(6/7)、左心室肥厚(7/7)为特征, 超声心动图常提示心肌肥厚(6/7), 随着疾病发展出现左心室扩张及收缩功能下降(1/7)。其中6例患者骨骼肌肌肉活检结果符合自噬空泡性肌病。3例行心内膜下心肌活检, 结果可见心肌细胞大量糖原沉积伴自噬体形成。6例患者行编码LAMP-2基因检测, 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密度标测在复杂心外膜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MRAT)标测中的作用, 阐明心外膜MRAT的电生理及消融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房颤)术后复发心外膜MRAT患者, 应用高密度标测及拖带标测对MRAT进行标测及消融, 总结不同心外膜结构参与的MRAT的电生理及消融特点。结果共纳入心外膜MRAT患者61例, 其中男41例, 年龄(61.0±10.3)岁。45例(73.8%, 45/61)为Marshall韧带(LOM)介导的二尖瓣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PMAT)。PMAT是最常见的心外膜MRAT类型, 其次为双心房折返MRAT 9例, 隔肺束相关顶部依赖MRAT 7例。LOM介导的PMAT的心动过速周长为(260.0±39.7)ms, 心内膜面标测的周长为(207.1±42.5)ms, 标测周长缺失4%~32%, 其中34例患者为逆钟向PMAT, 11例患者为顺钟向PMAT。隔肺束相关顶部依赖MRAT心动过速周长为(257.4±42.5)ms, 心内膜面标测的周长为(172.6±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