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 43岁, 因"无意中发现左乳肿物15 d"入院。乳腺彩超检查示:左乳4点钟方向见1个1.7 cm×0.9 cm×0.7 cm结节, 不规则形, 长轴与皮肤平行, 边缘不光整, 周围结构扭曲, 内为低回声, 不均匀, 后方回声衰减, 未见血流信号, 符合BI-RADS 4B类(图1)。病理检查:(左乳肿物)灰白碎组织一堆, 总体积1.8 cm×1.0 cm×0.8 cm, 切面色灰白呈质韧, 局部似见囊腔。光镜下所见:肿瘤组织边界不清, 由增生的梭形或胖梭形细胞呈短束状或漩涡状排列, 瘤细胞增生活跃, 核肥胖淡染, 可见明显的小核仁, 核分裂像易见, 但无病理性核分裂像, 间质疏松、黏液样, 伴红细胞外渗和淋巴细胞浸润(图2), 未见分叶状结构及上皮样裂隙。免疫组化检查结果:SMA(+)、Vimentin(+)、Desmin(部分+)、Beta-catenin(胞质+)、CD34(血管+)、CK广(-)、ER(-)、PR(-)、P63(-)、Ki-67指数(5%)。FISH检测结果:提示USP6发生断裂。诊断:(左乳肿物)结节性筋膜炎。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 52岁, 主因"间断腹痛1年, 加重1周"入院。腹部增强CT检查示:下腹部平脐水平小肠壁增厚, 肠腔狭窄, 增强可见不均匀强化, 周围可见小淋巴结影(图1)。腹部彩超、腹股沟淋巴结、颈部淋巴结彩超、肠镜检查均未见异常。行腹腔镜辅助小肠部分切除术, 探查见距屈式韧带3.5 m处可见小肠肿物, 约5 cm×4 cm大小, 质硬, 充血局部外侵浆膜, 近端小肠扩张, 水肿壁厚。行小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 术后病理检查示:(小肠)透明细胞肉瘤样肿瘤, 侵透肌层达浆膜下脂肪, 未见脉管瘤栓及神经侵犯, 两切缘净, 肠周淋巴结未见转移(0/4)(图2)。免疫组化检查示:Vimentin(+), Melanoma/HMB45(-), S100(+), CD56(部分+), Syn(弱+), Melan-A(-), SOX10(+)。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67岁,曾因“间断性右下腹疼痛1年余”于2012年3月30日入院。入院查体:右腹部隆起,质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明显包块,术前腹部CT示右中腹部见软组织影,大小为5.9 cm×5.8 cm,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见图1a;剖腹探查见:肿块位于升结肠回盲部,大小为6 cm ×5 cm,盆腔、腹壁、肝、胃及小肠等未见侵犯,遂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肿块内见梭形瘤细胞呈束状排列,核椭圆形,细胞异型不明显,见图1b。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梭形细胞 SMA (+++),CD68(++),CK、S-100、CD34、CD117、及Desmin均为(-);诊断为回盲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于第11天出院。2012年12月23日因“右下腹隐痛不适4天”再次入院。入院查体: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抵抗,未扪及明显肿块。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6.3×109/L,中性粒细胞0.75,红细胞计数3.4×1012/L,血红蛋白94 g/L。生化检查:白蛋白32.4 g/L,尿素氮5.6 mmol/L,肌酐68.3μmol/L,尿酸257μmol/L,碱性磷酸酶172 U/L。肿瘤标记物未见异常。腹部CT示右下腹不规则肿块影,大小8.2 cm×6.5 cm,呈不均匀强化,见图2a。于2012年12月28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块位于回肠末段,大小为8 cm×5 cm,粘连压迫输尿管,活动度差,肠系膜内扪及肿大淋巴结,盆腔和腹壁等未见侵犯,切除肿块见图2b。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示回肠梭形细胞肿瘤,考虑腹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复发可能,遂行回肠部分切除术加周围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示肿块内瘤细胞梭形,灶区异型明显,核分裂可见,呈束状、漩涡状排列;见图2c。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SMA(+)、CD68(+)、Ki67(约60%+),CD117、DOG-1、CKpan、及Desmin均为(-);结合原病史、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回肠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肉瘤变。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于2013年1月4日出院,术后未行化疗和放疗,随访至2013年5月30日,未见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 34岁, 因"体检发现腹腔肿物"入院。5年前于当地妇幼保健院行"子宫肌瘤切除术", 病理检查为平滑肌瘤。增强CT检查提示左下腹实性占位(图1)。行腹腔镜探查术, 可见降结肠中段大小约8 cm×6 cm×4 cm肿物, 子宫左后方侧腹膜可见大小约3.5 cm×2 cm×2 cm肿物, 术后病理检查示:梭形细胞肿瘤, 细胞形态温和, 胞质红染, 富于扩张的血管, 倾向平滑肌瘤(图2)。免疫组化检查示:Dog-1(-)、CD117(-)、CD34(-)、Actin(+)、Desmin(+)、SMA(+)、Ki-67阳性率<1%, 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图3, 4), 结果支持平滑肌肿瘤。结合临床病史, 诊断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 BML), 术后随访3年患者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80岁,因“便秘伴间断便血7天”就诊。查体:腹部未触及包块,下腹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CT:直肠上段见-5.4 cm×4.2 cm团块状软组织影,边界清,密度较均匀,向腔内外生长,CT值约36 HU(图1A);增强后呈渐进性强化,动脉期CT值约38 HU,静脉期约56 HU(图1B、1C)。诊断为直肠占位性病变,考虑间质瘤可能。行腹腔镜下直肠肿物切除术,术中见黏膜下5.5 cm×3.5 cm×4.0 cm实性隆起肿物。术后病理:直肠肿物质韧,切面呈淡褐色;直肠周围见9枚淋巴结,直径0.2~0.5 cm;光镜下见梭形肿瘤细胞呈束状排列,核深染、大小不等(图1D);免疫组织化学:S-100(+),CD117(-),Ki-67(2%+),CD34(-),SMA(-),Dog-1(-)。病理诊断:直肠细胞性神经鞘瘤(cellular schwannoma,CS),肠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 69岁, 因"左下腹隐痛不适伴左胸壁胀痛2个月"就诊。全腹部增强CT检查示:左侧后腹膜混杂密度团块, 大小约6.5 cm×7.3 cm, 增强扫描呈明显持续花环状强化, 内见大片状坏死, 边缘见明显粗大、迂曲血管影(图1)。胸部平扫CT检查示:左肺上叶2枚结节, 边缘光整, 大小分别为1.1 cm×1.0 cm、0.9 cm×0.8 cm(图2);左侧第2肋骨骨质破坏伴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图3)。考虑后腹膜恶性肿瘤伴肺及肋骨转移, 遂行左侧第2肋骨穿刺活检, 病理检查示:肿瘤弥漫状排列, 异型细胞类圆形, 核圆形, 深染, 大部分大小较一致, 局灶大小不一, 间质血管丰富(图4)。免疫组化检查示:STAT6(+), S-100(-), EMA(-), ERG(+), CK(-), Ki-67(约10%+), CD34(-), PR(-), GFAP(-), GPC-3(-), Hepa(-), CD99(+)。诊断为恶性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行后腹膜肿瘤切除术、转移灶放疗术(45Gy/15F), 并辅助化疗(表阿霉素+异环磷酰...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 55岁。因"下腹部肿物3年余"来院。强化CT检查示:腹膜后类圆形占位, 大小11.5 cm×8.3 cm×9.8 cm, 内见类圆形囊性低密度灶, 病变周围见髂血管伴行(图1)。MRI检查示:腹膜后偏右侧不规则团块状囊实性占位, 大小约9.5 cm×11.5 cm×7.7 cm;实性部分呈略等T1略等T2异常信号, 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 囊壁较厚, 增强扫描囊壁可见强化。病变与相应水平腰椎右侧椎间孔关系密切, 病变邻近结构受压移位(图2)。诊断为腹膜后肿瘤, 考虑为神经源性肿瘤。胃肠外科、脊柱外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介入科、麻醉科进行了多学科讨论。术前行双侧输尿管支架管置入, 便于术中识别输尿管, 防止损伤。手术先由脊柱外科行椎间孔镜下椎管内肿瘤剥离、神经根离断术, 后由胃肠外科行肠粘连松解术、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手术顺利(图3)。术后病理检查:梭形细胞肿瘤, 体积14 cm×8 cm×7 cm, 局部出血囊性变, 细胞疏密不均, 细胞形态温和, 核裂罕见, 间质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图4);免疫组化:SOX10(+), NF(-), EMA(-...  相似文献   

8.
43岁,男性,于2017 年8月20日首次入院,以头晕为主要表现,查体未见明显异常.颅脑 MR示:右侧侧脑室三角区见团块状混杂信号影,中心层面约6.1 cm ×4.6 cm(图1 ).增强示病灶呈环形不规则明显强化,局部可见强化壁结节,周围水肿明显(图2).排除手术禁忌后,行开颅肿瘤切除,术中见淡红色鱼肉样肿瘤组织,质...  相似文献   

9.
病人 男 ,6 8岁。胸闷、憋气、胸痛 6个月。胸部X线及CT示前纵隔一大小约 7cm× 5cm× 5cm肿物 ,密度较高 ,边界清 ,未见钙化灶 ,诊断为胸腺瘤。 1997年 4月手术。术中见肿物取代整个胸腺 ,包膜完整 ,与周围组织界限清 ,周围散在数个肿大淋巴结。行肿物切除加前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检查光镜下见肿物由上皮样网状细胞和非肿瘤性淋巴细胞混合组成 (图 1) ,残留胸腺小体 (图 2 ) ,瘤实质内见大量结核结节 ,以增生为主 ,纤维化明显 ,未见钙化 (图3)。淋巴结以变质为主 ,见大量干酪样坏死 (图 4 )。病理诊断 :1.上皮细胞型胸腺瘤并胸腺…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 43岁, 因"体检时发现盆腔肿物6 d"入院。全腹部CT检查:左侧髂血管区软组织密度, 右侧附件区囊状低密度影。盆腔增强MRI检查示:左侧髂血管区见椭圆形囊实性异常信号, 大小约4.7 cm×3.9 cm, 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图1)。行腹膜后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左侧输尿管腹下神经筋膜外侧, 上缘进入闭孔, 下缘位于左侧髂静脉分叉处, 肿物呈囊实性, 质韧, 大小约5 cm×4 cm×4 cm, 表面包膜完整, 肿物表面及两端均可见神经纤维, 充分游离肿物, 完整切除(图2)。术后病理检查示:(腹膜后)神经鞘瘤, 伴骨化(图3A)。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Vimentin(+), S-100(+), SOX10(+)(图3B), SMA(-), Desmin(-), CD17(-), CD34(-), Ki67增殖指数<1%。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 68岁, 发现"甲状腺左叶结节1个月"。查体:甲状腺左叶可触及1个明显质韧肿物。超声检查示:甲状腺左叶为1个不均质团块, 大小约4.9 cm×2.6 cm×2.9 cm, 边界尚清, 内回声杂乱不均, TI-RADS分级4类(图1A和1B)。甲状腺功能五项指标均正常。行甲状腺左叶次全切除术, 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为梭形细胞肿瘤。术后病理检查:光镜下为富于细胞性梭形细胞肿瘤, 肿瘤细胞排列多样, 无明显核异型性, 其中可见丰富的脂肪细胞及正常的甲状腺滤泡成分(图2A)。肿瘤细胞间含有不等量的弥漫胶原分布, 并可见分支状薄壁血管, 呈"鹿角样"(图2B)。免疫组化染色示:STAT6呈弥漫核表达(图3A), CD34(图3B)、CD99呈阳性表达, S-100、Desmin、CD117均为阴型表达, Ki-67指数极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左侧叶)成脂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sis tumor, SFT)。患者出院后每天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1片, 共6个月。随访至今1年半, 经超声和CT检查无复发及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72岁.因排便习惯改变及黏液血便4个月住院.排便由每日1次变为2~6次,每次量少,无水样泻.直肠指检距肛门4 cm处可及肿块,突入肠腔,质地较硬,表面呈菜花样,活动度差,有触痛,未完全阻塞肠管;电子肠镜距肛门5 cm处见马蹄状肿块,表面高低不平,质脆易出血,拟诊直肠癌,病理活检考虑直肠间质瘤可能.CT示直肠前壁5.2 cm×3.2 cm大小软组织肿块,向腔内生长,呈分叶状,肠腔狭窄,肿块与前列腺分界不清.入院诊断:直肠癌,间质瘤可能.术中探查发现距肛门4 cm处肠管肿块约5 cm×4 cm×4 cm大小,肠腔梗阻,质较硬,边界尚清,未浸及周围组织,活动度可;距肛门20 cm处另一肿块约2 cm×2 cm×3 cm大小,呈缩窄型梗阻,浸及浆膜层,近端肠管扩张水肿,肠系膜未及肿大淋巴结.行Miles术,术后病理报告直肠恶性间质瘤,免疫组化CD34(+),CD117(+),乙状结肠溃疡型腺癌,浸润全层,肠系膜淋巴结26枚均阴性.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58岁,因“阵发性下腹部疼痛10余天”于2001年10月15日入院.B超示右卵巢巨大畸胎瘤,行右侧附件切除术.术中所见:卵巢大小26 cm×24 cm×7 cm,表面光滑,局部见灰黄色斑块状增厚,范围约1.0cm×0.8cm,卵巢切开呈多房性,内有暗褐色混浊黏液,内外壁无乳头生长.术后腹水细胞学检查未见癌细胞.病理检查外观:卵巢大小26 cm×24 cm×7 cm,表面光滑,局部见灰黄色斑块状增厚,卵巢切开呈多房性,内有暗褐色混浊黏液,内外壁无乳头生长;镜下:卵巢壁内衬排列整齐的黏液上皮,以宫颈型上皮为主,囊外壁增厚处为乳头状腺癌结构,分化较好,与囊内黏液上皮无延续(图1);诊断:(1)卵巢黏液性囊腺瘤;(2)卵巢黏液性囊腺瘤转移性腺癌(瘤对瘤转移),建议复查胃肠道.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62岁.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于2010年5月29日入院.病程中无发热,无尿频、尿急,无血尿、脓尿,无腰、腹疼痛.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见左肾中下极实质内类圆形实质性略低回声,大小为3.5 cm×3.0 cm×3.2 cm,包膜完整,略外突,内可见血流信号.CT检查可见左肾类圆形软组织影,大小3.5 cm×3.0 cm,CT值78 HU,病灶被膜光滑,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强化,呈快进快出型改变.肾动脉CT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术前诊断为左肾实质占位,肾癌可能性大.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左肾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肿物包膜完整,与正常肾实质分界清楚,表面可见数条滋养血管,周围无明显粘连,肾门未见肿大淋巴结.动脉阻断夹阻断分支肾动脉后,切除肿瘤及其周围约1.0 cm肾组织.术后剖开肿物切面呈灰白色,未见液化坏死组织.术后病理报告:(左肾)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由梭形细胞构成,编织状排列,诊断为(左肾)平滑肌瘤.术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为肝脏EHE的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及随访结果。结果1 9例肝脏EHE患者中男4例,女5例;年龄25~69岁,平均39.11岁。2 5例表现为右上腹不适、乏力、消瘦等非特异性症状,4例无任何症状。3巨检见肿瘤表现为直径0.5~9.0 cm的多发结节。4镜下见肿瘤呈巢状、条索状排列,瘤细胞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组织细胞样细胞或印戒样细胞构成,常形成胞质内血管,管腔内可见红细胞,肿瘤间质由黏液玻璃样变的纤维硬化区构成,瘤细胞浸润周围肝组织,并在脉管内形成乳头状或肾小球样结构。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见肿瘤细胞FⅧ、CD34、CD31等内皮细胞表达阳性。结论肝脏EHE较少见,影像学和临床易误诊,其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49岁.因右腋下肿块1年于2005年1月11日入院,查体:右腋下第6、7肋间可扪及6.0 cm×5.0 cm肿块,质软,活动欠佳.术中见肿块位于前锯肌与肋间肌的肌膜间隙之间.病理示:灰白色透明黏液样物,大小6.0 cm×5.5 cm×2.5 cm,切面灰红、灰白色,质软,部分有被膜.瘤细胞多呈星形或小圆形.胞质呈不规则凸起向四周伸出.少数细胞胞质明显,核小,深染,无核仁及核分裂象.瘤细胞稀疏分散在大量黏液样基质中,伸入周围的横纹肌和脂肪组织内(图1).奥辛蓝染色(+),瘤细胞胞质内偶尔存在黏液染色阳性的空泡.免疫组化:瘤细胞仅波形蛋白(+).病理诊断:(右腋下胸壁)肌间黏液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例结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男,60岁,因排便困难伴鲜血便入院,肠镜示距肛门约30 cm处见一息肉样肿物阻塞管腔。术前内镜下病理活检报告:坏死、出血、脓性渗出及少许黏液,见少量异形细胞,考虑恶性肿瘤。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切除肿物为息肉样突起,体积3.5 cm×2.5 cm×2 cm。镜下肿瘤大部分位于黏膜层,向下浸润至黏膜下层,肿瘤表面坏死。肿瘤细胞呈多种形态,为短梭形,卵圆形及多角形,胞浆偏少嗜酸性。细胞核大畸形,核分裂像多见;脉管及神经未见肿瘤侵及,两切端未见瘤,系膜淋巴结15枚,均未见瘤侵及。免疫组化结果:Vim(+),S-100(+),Melan A(+),CD117(+),CK(-),HMB45(-),CD34(血管+),Ki-67(40%+)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术后未行放化疗及生物治疗,术后11个月死亡。结论:结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病死率高、预后极差,结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上极为罕见,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化结果。  相似文献   

18.
1病例资料患者,男,29岁.因发现右足底包块1年半余入院.患者1年半前无意中发现右足底一包块,约鸽蛋大小,包块未突出周围皮肤表面,质软,无压痛,不影响行走,未治疗.此后包块逐渐突出皮肤表面,走路多时疼痛明显.查体:右足底前1/3处可见一2.5 cm ×2.5 cm包块,基底为圆形,突出皮肤表面,质韧,边界清,活动度可,压痛明显,无波动感,局部皮温不高,无色素沉着,右足趾感觉运动血运良好.MRI示右足底部软组织内见有直径约2.5 cm大小类圆形占位,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边界清楚,信号欠均匀,邻近骨质结构未见异常,足底脂肪部分消失(图1a).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足底包块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外观呈哑铃样,大小约4 cm×3 cm×2 cm,包膜完整,色白(图1b),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为实性,肿瘤侵及跖腱膜,第2、3屈趾肌腱,将肿瘤完整切除.病理诊断:足底腱鞘纤维瘤,部分区域呈毛细血管瘤样改变并间质粘液样变性(图1c).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黏液样肾上腺皮质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1例黏液样肾上腺皮质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结果及治疗方法,结合文献复习讨论.患者,女,43岁.主诉反复发作头痛、乏力10年,伴高血压、低血钾症.B超提示左肾上腺4.1 crux 3.4 cm低回声实性占位,CT提示肾上腺内2.5 cm×3.8 cm×4.0 cm肿物,CT值24HU,增强后瘤体外周CT值41 HU,中心未见明显强化.结果 患者行腹腔镜下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及同侧肾上腺.病理报告:肿物灰粉灰红色相间,质地较硬.肿物剖面呈灰粉灰黄相间的胶冻样物,可见散在出血点.镜下肿瘤细胞大小一致,细胞境界清楚,核膜及核仁无明显异型性,未见核分裂象.肿瘤细胞内可见黏液样物质,部分区域可见细胞周围黏液样基质.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结果:波形纤维蛋白(+)、黑色素蛋白一A(+),阿尔辛蓝/对氨基水杨酸染色(+).病理诊断:黏液样肾上腺皮质腺瘤.术后患者血压及血钾等各项生化指标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黏液样肾上腺皮质腺瘤是少见的肾上腺皮质肿瘤,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肿瘤及同侧肾上腺为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20.
患者 男,36岁.因左胸壁肿物就诊,无明显临床症状.查体:左胸壁腋后线第7肋触及一卵圆形肿物,大小约10 cm×8 cm,质硬,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哕音.胸部CT示左侧第8、9肋间软组织肿物影,大小4.4cm× 3.8cm×3.7cm,肿物向内压迫胸膜,局部肋骨未见明显破坏(图1、2). 2011年7月行左胸壁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胞膜完整,表面光滑,深入肋间.完整游离并切除肿瘤,壁层胸膜完整,肋骨无破坏.术后切除标本病理,大小4.8cm× 3.5cm× 2.5cm,呈灰白、灰红色,表面光滑,胞膜完整;切面呈多囊性,最大直径1 cm,内含暗红色血块样物(图3).电镜示:神经纤维组织间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呈海绵状(图4).免疫组化示:神经标记物NF和S-100(+),血管标记物CD34(+)(图5~7).病理诊断:肋间神经血管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