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限制性裸支架(RBS)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对术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20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其中11例行单纯TEVAR术(TEVAR组)与9例行TEVAR联合RBS(TEVAR+RBS组)。根据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行主动脉全长CTA数据,比较两组术后主动脉重塑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术后无截瘫、脑卒中、主动脉破裂等并发症发生。TEVAR+RBS组中RBS与覆膜支架平均重叠了36.5 mm。与TEVAR组比较,TEVAR+RBS组术后整体真腔体积扩大率明显降低(34.9%vs.64.9%,P=0.011);支架远端面积扩大率(43.5%vs.107.3%,P=0.006)、支架远端最长径扩大率(-12.2%vs.18.5%,P=0.002)均明显降低;TEVAR组与TEVAR+RBS组术后整体假腔体积缩小率(74.8%vs.65.3%,P=0.328)、假腔内血栓化比率均无统计学差异(47.3%vs.56.8%,P=0.271)。结论:与单纯TEVAR术比较,TEVAR+RBS对胸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重塑整体改善的程度并没有优势,但可有效降低TEVAR术后支架远端真腔面积(或最长径)过度扩大,因而可能降低支架远端再发破口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是复杂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方法,近年来已得到广泛应用。TEVAR通常只封闭原发破口,而对夹层远端破口采取旷置处理,但在长期随访中发现旷置远端破口可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包括支架远端瘤样扩张、灌注不良导致内脏缺血及覆膜支架远端新发夹层等。此外,近期研究发现TEVAR术后支架覆盖段的胸主动脉重塑效果较好,但对于支架未覆盖的腹主动脉段重塑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主动脉扩张或形成夹层动脉瘤,需要再次干预。鉴于TEVAR术后腹主动脉重塑不良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急性期、亚急性期Debakey Ⅲ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后腹主动脉重塑情况及潜在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5月—2023年5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行TEVAR的Debakey Ⅲ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术后1年的临床信息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患者腹主动脉最大直径平面的动脉直径和真、假腔变化将患者分为未重塑组和重塑组,分析TEVAR术后腹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因素。结果 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入选105例患者,其中未重塑组44例,重塑组6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手术距发病时间、既往史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重塑组与重塑组在中位年龄(62.50岁 vs. 55.00岁)、平均远端破口数量(2.98个 vs. 2.26个)、累及左肾动脉比例(38.64% vs. 19.67%)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远端破口数量是影响TEVAR术后腹主动脉重塑的独立危险因素(OR=0.589,95% CI=0.406~0.855,P=0.005)。结论 TEVAR术后部分患者腹主动脉重塑不良,远端破口数量是影响腹主动脉重塑的主要因素。对于远端破口较多者,应密切随访观察患者的主动脉重塑情况,必要时再次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的血管重塑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6月于安徽省立医院血管外科行TEVAR的50例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3、6、12个月主动脉各平面段真假腔直径及假腔血栓化情况及术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因素。结果:TEVAR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8例失访。其余42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显示,TEVAR术后各时间点胸主动脉段真腔直径较术前明显扩大、假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均P0.05),而腹主动脉段真腔和假腔变化与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胸主动脉段术后假腔血栓化比率高于腹主动脉。多因素分析显示,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OR=27.45,P0.05)、存在多破口(OR=19.02,P0.05)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后胸主动脉段重塑优于腹主动脉段;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存在多破口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术后的主动脉重塑过程及形态学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诊断为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且行TEVAR手术的51例患者临床资料,利用CTA图像测量原发破口水平、气管分叉水平、腹腔干动脉水平及左肾动脉下缘水平真腔、假腔直径,并计算术后真、假腔直径变化率.结果 近端破口水平,术后真腔扩大及假腔缩小在术后1个月和1年最为明显(P〈0.05),在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较为稳定,真、假腔均无明显变化(P〉0.05).气管分叉水平,真腔持续扩大而假腔持续缩小.在腹腔干动脉及左肾动脉下缘水平,真腔直径呈缓慢增大趋势,而假腔直径变化不明显.结论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术后,胸主动脉段重塑较佳,真腔得到明显恢复,假腔明显减小,假腔血栓形成并吸收率高,而对于支架血管未能覆盖的降主动脉远端重塑作用则较差.  相似文献   

5.
自1999年Dake等首次报道应用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封堵主动脉夹层的近端破口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以来,大部分病例真腔血供改善、假腔逐渐血栓化、远端主动脉重新塑形,但是仍有部分病例支架远端主动脉假腔持续增大形成夹层动脉瘤,影响真腔供血甚至破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后远端裂口的处理策略,评价在亚急性期隔绝胸主动脉段裂口、栓塞假腔内逆向血流通道、选择性封堵远端裂口对主动脉重塑的影响。方法从2015年6月至2018年8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共对43例TEVAR后仍存在远端裂口的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病人进行了处理,所有病人均进行胸主动脉段假腔完全处理,针对内脏动脉区以上裂口采用胸主动脉主体支架或短段支架血管(cuff)腔内隔绝,经远端裂口的逆向血流通道采用弹簧圈或先心封堵器进行封堵,有11例行肾动脉覆膜支架置入。8例病人胸主动脉段假腔完全血栓化后出现腹主动脉段假腔直径明显增大或症状明显,再次行腔内修复术(EVAR)。回顾性对比分析处理前后主动脉形态变化。结果随访1年,43例病人远端裂口处理后的主动脉最大径显著低于处理前[(27.36±4.92)mm vs.(32.03±6.35)mm,t=5.899,P0.001];主动脉假腔未血栓化范围,处理后明显小于处理前,且有6例主动脉假腔完全血栓化。结论在亚急性期隔绝胸主动脉段裂口、栓塞假腔内逆向血流通道、选择性封堵远端裂口对于TEVAR后远端裂口的处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主动脉腔内隔绝术(EVAR)治疗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4年采取EVAR手术治疗的63例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EVAR的手术方法、手术成功率、术后夹层假腔直径的变化。 结果: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63例置入支架66个,其中有3例患者分别置入支架2枚,平均手术时间(159.1±21.7)min,手术中出现3例内漏,其中1例患者出现极少量内漏、术后CTA复查未发现,1例在支架置入后发现近端内漏、1例患者发现支架远端内漏,分别予以增加支架封堵,术后CTA复查仍然存在少许内漏;全组手术的技术成功率95.24%(60/63),临床成功率为92.06%(58/63);患者术后6个月左锁骨下动脉真腔开口直径、近端破口真腔水平直径mm、瘤体最大真腔直径、膈肌水平真腔最大直径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均P<0.05),假腔大直径测定值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均P<0.05),整体腔径最大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5)。 结论:EVAR治疗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主动脉内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的解剖特点,以证明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主动脉弓直径与降主动脉真腔直径存在显著差异.方法 20名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接受计算机X射线断层血管造影(CTA)测量主动脉弓直径(近端Φ)和降主动脉中段直径(远端Φ).病程小于1个月的急性组23例和病程大于2年的慢性组19例病人均接受了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利用术中的数字减影(DSA)和术前、术后的CTA,测量主动脉弓直径(近端Φ)和降主动脉中段真腔直径(远端Φ).分别计算3组的渐细率[(近端φ-远端Φ)/近端Φ)×100%].结果 对照组的CTA渐细率为(13.0±4.7)%.急性组DSA和CTA的渐细率分别为(23.6±11.3)%和(21.9±12.1)%.慢性组DSA和CTA的渐细率分别为(31.5±13.6)%和(30.1±11.4)%.结论 在急性和慢性B型夹层病人中,主动脉弓直径显著大于降主动脉真腔直径.在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使用渐细型覆膜支架是一个更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主动脉夹层病人行人工血管置换同时术中植入血管内支架(即"杂交手术")的外科经验.方法 主动脉夹层6例中急性Standford A型4例,其中破口分别在升主动脉2例、降主动脉1例,升降主动脉均有破口1例.行升主动脉并全弓置换同时术中于降主动脉真腔内置入血管内支架(同时行主动脉瓣成型2例、Bentall手术1例);慢性StaM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例,均为介入无法完成者,破口较大、均在降主动脉起始部、左锁骨下动脉下方,行近端降主动脉置换同时术中于远端降主动脉真腔内置入血管内支架.术后2周及3个月复查全主动脉螺旋CT,了解胸腹主动脉、人工血管及血管内支架情况.结果 所有病人手术成功,体外循环时间38~228 min(平均92 min).Standford A型夹层升主动脉阻断118~186 min(平均136min)、选择性脑灌注33~68min(平均49min);Standford B型夹层:1例在上、下半身分别停循环22、28 min下完成手术,另1例常温下不停循环、保持下半身灌注完成手术.术后恢复顺利,治愈出院.术后2周及3个月复查主动脉螺旋CT示人工血管血流通畅,血管内支架无内瘘及移位,支架远端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明显缩小.结论 对于夹层撕裂范围广泛、多破口的主动脉夹层病人,行近端夹层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同时在远端真腔内植入血管内支架,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未接受过主动脉弓部置换的马方综合征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行TEVAR治疗TBAD的未接受过主动脉弓部置换的23例马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5例, 女性8例;年龄(38.0±11.0)岁(范围:24~56岁), 其中12例患者有升主动脉手术史。分析患者的手术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和再干预情况, 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术后生存情况。结果患者技术成功率为91.3%(21/23)。2例手术失败患者, 1例出现少量Ⅰa型内漏, 随访期间消失;1例出现支架远端内膜脱套, 再次植入第2枚支架, 两枚支架重叠处出现少量Ⅲ型内漏, 随访期间消失。围手术期死亡1例(4.3%)。随访时间[M(IQR)]60(48)个月(范围:12~132个月)。7例患者需要再干预, 原因包括远端支架源性新破口3例, 远端瘤样扩张2例, Ⅰa型内漏1例及近端逆行撕裂性A型夹层1例。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为86.7%(95%CI:...  相似文献   

11.
<正>近20年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已得到国内外广泛应用[1-6],其适应证如下:(1)夹层破裂或破裂先兆或濒临破裂;(2)难控性高血压和疼痛;(3)内脏或肢体缺血;(4)主动脉直径大于5 cm或短期内迅速扩大;(5)主动脉周围渗出[2,7-8]。实施该技术的核心目标是:采用覆膜支架及相关辅助器具从腔内消除主动脉近端的裂口(假腔入口),从而诱导假腔血栓、主动脉重塑[1-8]。通过大量病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着重从力学损伤的角度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术后并发人工血管内支架(简称支架)源性新破口(SINE)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本研究中SINE定义为:排除了腔内操作导致的医源性损伤和自然病程进展,由支架本身引起的、发生在支架两端的新破口,出现在支架近端和远端者分别称为近端SINE和远端SINE.回顾性收集2000年8月至2008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TEVAR治疗的65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中22例并发SINE患者的临床资料,另有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在外院完成初次TEVAR后14个月并发远端SINE来我院治疗.分析SINE发生的时间、临床表现、治疗、随访效果及其原因.结果 本组有23例SINE共24处破口,其中近端SINE 15例(16处),远端SINE 7例(8处),1例患者先后在支架近、远端出现破口.我院SINE总体发生率为3.4% (22/650),死亡6例,死亡率为26.1%(6/23).16处近端SINE均位于主动脉弓大弯侧,导致逆行性A型夹层.8处远端SINE均出现在撕裂的内膜片一侧,其中5例引起夹层动脉瘤持续增大,3例随访稳定.23例患者初次TEVAR治疗中支架均跨主动脉弓降部释放.结论 TEVAR术后并发SINE并不罕见,死亡率高.支架导致的力学损伤是SINE形成的重要潜在因素,支架设计和围手术期评估时重视该因素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EVGE)后主动脉重塑影响因素并探讨亚急性期行此术式后主动脉重塑的特点。方法:对4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EVGE治疗,术后采用CT扫描进行随访。根据支架段假腔是否消失分为2组。测量术前CT扫描图像中支架近、中、远段水平假腔径线及总径线,分析性别、高血压、手术时机、支架类型等对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将亚急性期患者主动脉分为A1、A2、A3段,观察3段主动脉中点所在平面真、假腔及瘤体直径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前CT扫描各径线比较,假腔消失组均低于假腔末消失组;亚急性期行EVGE与急性期及慢性期比较,假腔消失组病例数高于假腔未消失组;夹层累及腹主动脉较未累及者,假腔消失组病例数低于假腔未消失组;术后6个月内A1、A2段瘤体及真假腔重塑变化较明显(真腔增大、假腔变小),而A3段在术后重塑变化不显著(真腔稍增大、假腔稍减小)。尤其亚急性期行EVGE后连续CT观察:真腔逐渐增大,假腔逐渐减小,6个月内趋于闭合。结论:术前假腔直径、长度以及支架置入时期的不同是影响术后主动脉重塑重要因素。亚急性期行EVGE有利于主动脉重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多破口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处理该病的临床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5年5月因多破口(≥2个破口)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心胸外科接收TEVAR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除近心端第一破口外,使用外科方式处理远端夹层破口为处理组,否则为非处理组.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内胸背疼痛发病率、远端夹层进展情况、假腔变化情况、远端破口获益情况.结果 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病例67例,所有腔内修复术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例,术后6个月内无死亡病例.处理组7例,非处理组60例.TEVAR后两组胸背疼痛发病率、远端夹层进展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组夹层假腔较非处理组明显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处理组19例患者通过夹层远端破口的血流供应腹腔内脏动脉.结论 TEVAR是治疗多破口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有效的手术方式,远端破口应根据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特点进行个性化处理或尽量不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开窗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4月~2017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81例,根据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方法不同分为开窗TEVAR组(47例)和杂交TEVAR组(34例)。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特点、手术情况、并发症及生存结局。结果两组病人均无死亡及截瘫,开窗TEVAR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28±27)分钟,平均住院时间为(7.5±2.1)天,术后疼痛发生率为17%;杂交TEVAR组分别为(237±47)分钟、(13.3±3.6)天和4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窗TEVAR组脑梗发生率为4.3%、Ia型内漏发生率6.4%、瞻妄发生率10.6%、肾功能不全发生率14.9%,杂交TEVAR组分别为8.8%、11.8%、23.5%、2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窗TEVAR组植入支架的数目、长度、近远端直径与杂交TEVA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36个月,随访率为90.1%。随访期间开窗TEVAR组全因死亡率为8.5%,夹层近端逆撕裂发生率为4.3%,胸主动脉远端扩张14.9%,二次手术行腔内修复发生率为4.3%,主动脉重塑发生率为74.5%。杂交TEVAR组分别为8.8%,5.9%,17.6%,2.9%,8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杂交TEVAR组相比,开窗TEVAR组改善远期预后,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轻术后疼痛。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保留左锁骨下动脉可优先考虑开窗TEVAR。  相似文献   

16.
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腔内修复术治疗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通过股动脉入路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21例内膜撕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和近端降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进行血管腔内治疗,根据椎动脉造影确定是否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结果全组21例中,急性夹层13例,慢性夹层8例,均接受了血管腔内带膜支架修复术,手术成功率100%。17例同时封闭了左锁骨下动脉,其中4例行左锁骨下动脉重建。4例发生内漏,1例术后发生脑梗死。平均随访22.3个月(6~65个月),所有病例均存活。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12例,部分血栓形成9例。结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内膜撕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和近端降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有效和安全的,具有微创、成功率高和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正>覆膜支架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始于1994年,美国Dake等[1]首先报道应用直筒覆膜支架覆盖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端裂口,使真腔恢复正常血流,假腔血栓化,从而实现腔内修复主动脉夹层。随着应用的推广和随访的延长,传统覆膜支架腔内修复主动脉夹层的中远期问题逐步显现,如近端逆行撕裂(逆撕)、内漏,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 LSA)覆盖而导致脑梗死、截瘫,支架移位,支架远端新发破口等[2]。为此,由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和相关公司共同研发的Castor单分支支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计算机仿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有效性及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2月—2022年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TEVAR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TEVAR术后1周左右患者支架周围残留假腔与否将患者分为假腔闭合组、假腔残留组。基于计算机仿真分别对支架骨架、覆膜进行个性化设计和三维构建,将支架骨架和覆膜装配完成后进行压握,置入重建的主动脉夹层模型中,进行TEVAR的计算机仿真,将仿真结果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获取心室收缩期流速峰值时假腔出口层面的最大血流速度和最大管壁剪切应力。并与患者TEVAR术后血流动力学数据进行对比。进一步基于计算机仿真TEVAR术后的血流动力学数据,探究血流动力学对术后近期支架周围假腔残留的影响。结果 纳入患者28例,其中男24例、女4例,年龄(53.390±11.020)岁。假腔闭合组18例,假腔残留组10例。计算机仿真TEVAR术后的假腔远端减压口剪切应力误差率为6%~25%,血液流速误差率为3%~31%。两组患者的年龄,男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  相似文献   

19.
<正>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已成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TBAD)公认的一线治疗方法[1]。然而常规TEVAR术中不对远端破口加以干预,远端假腔内血流持续灌注最终会导致高达20%~40%的病人在术后出现慢性动脉瘤样扩张,并可进一步发展为动脉瘤破裂乃至死亡[2]。据文献报道,TBAD术后随访5年最终需行二次手术干预的远端瘤样扩张病人比例可达20%[3]。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后中远期严重并发症的治疗及预防经验。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3月本院治疗的4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的资料。结果主要并发症包括内漏、支架远端内膜撕裂、逆行夹层、脑梗死、支架移位、支架植入假腔、下肢缺血以及支架断裂。治疗方法为再次TEVAR治疗或开放手术治疗。34例患者痊愈,10例患者未愈。术后30天死亡率为2.3%(1/44)。随访时间2~45个月,平均23.5个月,并发症的总死亡率为6.8%(3/44)。死亡原因为脑梗死及主动脉瘤破裂。结论 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导致的并发症有不同的后续治疗问题。严格的术前评估,合适的支架选择及专业化的腔内手术技术能够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