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吻合口漏是直肠癌保肛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会显著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导致功能障碍, 甚至增加患者的围手术期病死率, 缩短患者总生存期和局部无复发生存期。若要避免吻合口漏造成的严重后果, 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术前和术中的预测至关重要。而新辅助放化疗、保护性造口和腹腔镜手术等常见操作, 对发生吻合口漏的影响尚存争议。通过术中对吻合口血供的辅助判断, 如吲哚氰绿成像或血流动力学超声等, 有望实现吻合口漏的源头控制。根据术后患者临床表现、引流液性状以及外周血、引流液和肠道菌群的检测, 识别其中高危因素如发热、腹泻和感染指标增高等, 及时完善CT联合造影剂灌肠, 能够实现吻合口漏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尿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292例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有吻合口漏尿, 将患者分为漏尿组(27例)和无漏尿组(265例)。漏尿组与无漏尿组患者年龄[(71.5±6.5)岁与(70.2±6.4)岁)]、体质量指数[(24.5±3.6)kg/m2与(24.2±3.0)kg/m2]、前列腺体积[40(27.3, 63.2)ml与38(28.1, 56.2)ml]、Gleason评分(≤6、7、8、9分分别为:2、12、3、10例与20、153、25、67例)、临床分期(T1~T4期:0、16、9、2例与4、145、102、14例)和风险分级(低、中、高危:0、2、25例与9、17、239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漏尿组的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显著高于无漏尿组[20.0(9.6, 79.0)ng/ml与13.7(8.5, 25.0)ng/ml,P=0.049]。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对漏尿组和无漏尿组上述指标进行1∶1匹配, 使两组... 相似文献
3.
吻合口漏始终是困扰结直肠外科医生的一个顽疾, 技术和设备的进步并未降低其发生率。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吻合口漏高危因素被发现。如何高效而系统地组合利用这些孤立的风险因子并量化之, 给临床提供科学的吻合口漏风险预警, 从而帮助术者制定围手术期预防策略, 对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目前, 结直肠吻合口漏的预测模型大体可以分为预后型模型(术前和术中用于预测吻合口漏发生的风险)和诊断型模型(早期预警, 辅助提高吻合口漏早期诊断率)两类。针对结直肠吻合口漏的防治策略主要有控制基础疾病和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选择合适的手术时间窗、重视和改进吻合技术(包括选择合适的吻合器型号)等, 但预防性肠造口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防治措施。如何降低预防性造口的并发症率, 如何降低预防性造口的永久化率都是当前临床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低位直肠癌患者采取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可提高其保肛率。然而, ISR手术吻合口面临吻合口漏、吻合口分离、继发吻合口狭窄、慢性骶前窦道、直肠阴道瘘和直肠尿道瘘等吻合口结构性愈合不良的并发症, 进而引起预防性造口不能回纳或二次永久性造口, 从而不能保肛而丧失经肛排便的机会。本文对ISR术后吻合口结构性愈合不良的术前高危因素及其特点以及患者住院期间、出院至术后1个月、术后1个月至预防性造口回纳前后等各个阶段吻合口的管理进行系统阐述, 以期对ISR吻合口在整个愈合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风险有较清晰的认识, 从而及时发现并积极处理相关并发症, 有针对性地对吻合口进行全程管理, 从而降低永久性造口的比例, 真正实现ISR手术生命延长与生活质量改善的双生愿望。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评价结肠肛管缺血肠袢吻合术在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期间, 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通外科行腹腔镜下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并接受结肠肛管缺血肠袢吻合的3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吻合方式:经肛门拖出近端肠道, 于上切缘向头侧裸化2.5~3.0 cm长肠管(缺血肠袢)后行两处结肠肛管吻合, 先吻合结肠袢缺血处近端0.5~1.0 cm处肠壁浆肌层于外括约肌断端, 之后再间断缝合结肠断端全层于肛缘皮肤。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无一例行造口术, 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163.9±37.8)min, 吻合时间(31.6±12.7)min, 术中出血量(47.4±17.3)ml。术后住院天数(5.8±2.5)d。术后有2例(6.5%)发生腹腔感染, 对症治疗后痊愈。27例患者缺血肠袢完全脱落时间(8.0±2.1)d;2例(6.5%)患者术后1个月缺血肠袢仍未坏死脱落, 行再次手术切除;另2例坏死肠袢术后缩于肛门内, 未发现明显的坏死物脱落。结论结肠肛管缺血肠袢吻合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吻合方式, 可... 相似文献
8.
吻合口漏是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患者的年龄、体重和营养状况、基础疾病、围手术期准备情况、术前放化疗、手术操作技术、肿瘤本身的情况等因素有关.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引流液情况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可诊断吻合口漏.大部分吻合口漏可以保守治疗.吻合口漏重在预防,对高危人群,预防性肠造口是有必要的,但也有一定的并发症,需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腹与经肛双向灌洗负压引流治疗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手术早期吻合口漏的疗效。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数据库中接受过新辅助放化疗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1 097例, 术后发生早期(术后14 d内)吻合口漏46例(4.2%), 采用经腹与经肛双向灌洗负压引流治疗。具体方法为:经腹骶前双套管持续冲洗低负压吸引;用32~34号硅胶管与内套管8号硅胶管制作成双套管, 经肛灌洗负压引流:经肛双套管负压(-50 mmHg)应超过经腹骶前双套管的负压(-25 mmHg), 每1 h间断全速冲洗同时脉冲式挤压防止粪便堵塞, 保持引流通畅。总结分析其疗效。结果 46例患者采用经腹与经肛双向灌洗负压引流治疗后, 中位随访169 d, 保守治愈39例(84.7%);再手术7例(15.2%), 其中1例因黏连性肠梗阻行肠粘连松解(治愈), 1例因出现直肠阴道瘘行回肠袢式造口和择期修补手术(治愈, 造口已关闭), 1例行回肠袢式造口(因肝肺转移先行治疗, 漏未愈合), 2例因弥漫性腹膜炎行急诊剖腹探查、腹腔灌洗引流... 相似文献
10.
消化道穿孔致腹腔感染是急诊手术常见原因, 大部分情况下需行病变肠段切除, 切除后行一期吻合还是造口, 是困扰临床医生的关键。随着外科技术不断进步, 患者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增加, 一期切除吻合术成为最为理想的手术方式。但由于对术后吻合口漏的担忧, 临床实际中术后造口率仍居高不下。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胃肠道穿孔致腹腔感染外科手术治疗进行综述, 就穿孔位置、病因等问题, 探讨了最佳手术方案。对并对一期吻合后吻合口漏的多种预防手段进行探讨, 包括围手术期管理、胃肠道吻合和肠道灌洗减压等技术, 以期提高肠切除术后一期吻合率, 为消化道穿孔致腹腔感染的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医疗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吻合口漏是直肠前切除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尽管吻合器械及外科手术技术不断进步,但吻合口漏发生率并无显著下降。随着更多关于吻合口漏早期诊断的研究发表,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如发热、首次排粪时间、腹部CT、C-反应蛋白(CRP)水平、降钙素原(PCT)水平、基质金属蛋白酶-9、其他细胞因子和生物标志物(IL-6、TNF-α、... 相似文献
12.
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王正康,潘瑞芹吻合口瘘是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若处理不当,近期可发生严重盆腔感染、弥漫性腹膜炎,危及病人生命;远期可发生吻合口狭窄、肛门功能障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总结我科7例吻合口瘘的经验教训,现报道如下。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直肠癌是消化道的高发肿瘤, 对于女性患者而言, 卵巢转移居腹腔内器官转移第二位。其症状隐匿、极易漏诊, 对全身治疗不敏感, 因此预后较差。直肠癌卵巢转移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前无相对标准诊治手段。积极手术是直肠癌卵巢转移患者首选治疗方式, 无论是否能完全R0切除, 降低肿瘤负荷与患者的预后相关。随着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技术不断发展, 减瘤可达到细胞水平, 能显著提高患者生存时间。对于有卵巢转移高风险的患者, 是否预防性卵巢切除仍是极具争议的课题。本文对直肠癌卵巢转移的诊疗及预防策略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回顾性分析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影响因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相关愈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74例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病人,根据不同性别、肿瘤大小、位置、Dukes分期、手术时机和方法对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主要临床症状和处理方法。结果:674例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共发生吻合口漏39例(5.8%),95%可信限区间(CI)为4.02%-7.54%,其中肿瘤下缘距肛缘〈6cm者吻合口漏发生率为6.2%,≥6cm者吻合口漏发生率5.5%。肿瘤直径≥3cm者吻合口漏发生率5.9%,〈3cm者吻合口漏发生率5.5%。Dukes B、C和D期肿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分别为2.4%、7.9%和7_4%。择期和急症手术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为5.3%和26.7%。吻合口漏发生于术后7d或7d内为71.1%,发生于术后7d后为28.9%。经引流管局部冲洗引流及全胃肠外营养(TPN)治愈率为63.2%,横结肠失功性造瘘治愈率为36.8%。结论: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与肿瘤大小(P=0.962)和距肛门距离(P=0.798)无关,急症手术与择期手术吻合口漏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03),不同Dukes分期吻合口漏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8)。间歇性或持续性发热、麻痹性肠梗阻、引流管中有粪质样液体是吻合口漏的主要表现,经引流管局部冲洗引流辅以TPN和横结肠失功性造漏是治疗吻合口漏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极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22年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收治的812例行腹腔镜极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59例, 女353例;年龄为(51±11)岁。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随访情况。(3)影响患者术后吻合口漏的因素分析。(4)术后吻合口漏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评价。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应用R软件(3.5.1版本)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以曲线下面积评价效能。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 计算平均C-index。结果 (1)手术情况。812例患者均行腹腔镜极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 其中行部分经括约肌间切除术388例, 行次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218例, 行完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206例。812例患者均行回肠保护性造口术, 吻合口行双吻合技术306例, 保留左结肠动脉203例。患... 相似文献
16.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诊断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在我国结肠直肠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直肠癌目前约占结肠直肠肿瘤的70%,而外科手术仍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既达到根治、降低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吻合口漏的原因及对策。方法2002年1月~2003年12月采用常规方法行双吻合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11例(对照组),2004年1月~2005年11月采用改良技术行双吻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31例(改良组),术中行会阴助推,注意吻合器穿刺头穿刺点的选择,行远侧直肠密闭试验及吻合口压力试验,经肛门置管至吻合口以上,骶前放置引流管经腹壁引出。结果对照组发生吻合口漏2例,经横结肠造瘘或保守治疗治愈。改良组无吻合口漏,其会阴助推方法显示盆腔直肠的长度平均增加3 cm;远侧直肠密闭试验阳性6例,均经缝合后消除,吻合口漏气4例,其中3例经缝合后消除,另1例因位置太低无法缝合而行预防性回肠造瘘,术后未发生吻合口漏。结论会阴助推、注意吻合器穿刺头穿刺点的选择、远侧直肠密闭试验与吻合口压力试验在双吻合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对预防吻合口漏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早期吻合口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512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16例早期发生严重吻合口出血,发生率3.13%,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下缘距肛门的距离、男性是吻合口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16例出血患者均行结肠镜检查并止血,15例止血成功,1例因内镜下止血失败行外科手术治疗,内镜下止血成功率为93.75%(15/16)。结论:吻合口位置、男性是吻合口出血的危险因素。对于吻合口位置较低的男性患者,尤其要警惕,需从手术技巧、器械使用及术后检查监测等方面全面注意,防范其发生,一旦出现明显的出血,内镜可作为处理吻合口出血的第一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两家医院接受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治疗的35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分为吻合口漏组与无吻合口漏组,吻合口漏组有52例(14.53%)患者存在吻合口漏现象,306例为无吻合口漏组。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各类别中患者占比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吻合口漏形成的单、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营养状况(≥3分)、吻合口距肛门距离(<5 cm)、术前贫血及术前血清白蛋白(<35 g/L)为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营养状况(≥3分)、吻合口距肛门距离(<5 cm)、术前贫血及术前血清白蛋白(<35g/L)等,可对患者术后的恢复状况造成不良影响,显著提高了患者发生吻合口漏发生率,不利于患者术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20.
ISR作为低位直肠癌的极限保肛术式, 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因其在保证肿瘤学安全性的基础上, 可使部分低位直肠癌患者免遭切除肛门的痛苦, 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开展。ISR综合体现了学界对低位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精确理解、肛管局部解剖的再认识以及外科技术的进步和保肛手术的不断探索。相较传统开放手术, 随着手术平台的迭代和外科技术的进步, 采取微创方法如腹腔镜及机器人平台下的ISR似乎具有更佳的短期结局[1-2]。目前, 无论单纯经腹入路还是经腹经肛联合手术入路, 以及不同的吻合口重建形式, 相关针对技术层面的研究呈现百花齐放之势[3-4]。然而, ISR在可接受的功能学结果基础上, 良好的肿瘤学预后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