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湖北省武汉市地区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探讨IBD与艰难梭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确诊的56例IBD患者作为IBD组,包括36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20例克罗恩病(CD),收集其粪便标本及临床资料,包括IBD诊断、疾病活动性、分型及病变累及部位等.纳入同时期体检的4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EIA法检测研究对象粪便中艰难梭菌毒素A&B,分析IBD临床资料与艰难梭菌感染的相关性.结果:IBD组中共检出6例阳性(10.71%),对照组未检出阳性.UC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低于CD患者(P<0.05),处于疾病活动期的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1),初发型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高于非初发型患者(P<0.01),结肠受累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显著高于非结肠受累者(P<0.01).结论:与健康成年人相比,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明显升高,活动期及结肠受累的IBD患者可能更易感染艰难梭菌.  相似文献   

2.
目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率明显增加,本研究旨在检测缓解期和复发期IBD患者的粪便中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毒素B的水平.方法纳入研究的190例确诊的IBD患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20例及克罗恩病(CD)患者70例,均采集粪便标本.同时募集无肠道疾患的健康体检者100名为对照.通过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毒素B型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ELISA)方法对粪便样本中毒素B进行检测,采用Graph Pad Prism 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0例IBD患者中,感染者33例(17.4%),其中UC 23例(19.2%),CD 10例(14.3%),健康对照者中未发现感染者.IBD组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组与CD组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于复发期的IBD患者感染率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1).结肠型和小肠结肠型CD患者的感染率均显著高于小肠型CD患者(P<0.01).轻度UC患者感染率为7.7%、中度为16.7%、重度为40.6%;轻度CD患者的感染率为4.0%、中度为12.5%、重度为28.6%;感染率随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上升.结论IBD患者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率较高,复发活动期的患者尤甚,感染率随IBD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上升.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毒素B及其相应血清抗体的检测可能会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IBD患者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4):128-131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及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 年9 月~2018 年9 月入院接受诊疗的120 例成人炎症性肠病活动期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75 例,克罗恩病(CD)45 例,另选择50 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各组新鲜粪便,使用梯度稀释法定量培养肠道菌群;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验血液标本的C 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结果 UC 组和CD 组粪便样本中大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UC 组和CD 组粪便样本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柔嫩梭菌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UC 组粪便样本中的柔嫩梭菌数量高于CD 组(P<0.05),UC 组粪便样本中的拟杆菌数量低于CD 组(P<0.05);UC 组和CD 组C 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UC 组和CD 组各炎症指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UC 组肠道炎症反应的发生与大肠杆菌、肠球菌和双歧杆菌存在相关性。结论 与健康人群相比,IBD 活动期患者的肠道菌群呈失衡状态,菌群的改变与炎症性肠病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这为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体内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D-二聚体变化及与疾病活动的关系。 方法:采用ELISA法与自动血细胞分析系统Washing Solution试剂检测27例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患者、25例缓解期患者,8例克罗恩病(CD)活动期患者、9例缓解期患者及53例健康志愿者的MPV和D-二聚体。 结果:UC和CD活动期患者MPV较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低(P<0.01);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P<0.01),缓解期患者MPV较正常对照组也降低(P<0.05)。 结论:IBD活动期患者MPV较低,而D-二聚体水平较高;MPV和D-二聚体可做为IBD活动性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白介素-35(IL-35)和白介素-37(IL-37)水平,探讨活动期IBD患者血清IL-35、IL-37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3例IBD患者,其中70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活动期45例、缓解期25例)作为UC组,33例克罗恩病(CD)患者(活动期18例、缓解期15例)作为CD组,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IL-35和IL-37水平。结果活动期和缓解期UC、CD组血清IL-35、IL-3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活动期UC、CD组血清IL-35和IL-37水平分别低于缓解期UC、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活动期IBD患者血清IL-35与IL-37水平呈正相关(r=0.875,P<0.05)。结论 IL-35和IL-37在IBD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较低,且参与IB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8检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TNF-α和IL-8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1例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患者、11例缓解期患者,10例克罗恩病(CD)活动期患者、7例缓解期患者及50例正常者的血清TNF-α和IL-8水平。结果:UC和CD活动期患者TNF-α和IL-8血清水平均高于缓解期患者及正常组(P<0.05)。UC和CD缓解期患者TNF-α和IL-8血清水平略高于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IBD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8水平呈正相关(r=0.54,P<0.05)。结论:IBD患者血清TNF-α和IL-8水平升高,并参与了肠黏膜组织的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病粪便中钙卫蛋白水平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粪便中钙卫蛋白水平改变在炎症性肠病(IBD)活动性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5例患者[溃疡性结肠炎(UC)26例,克罗恩病(CD)9例]和正常对照30例,采用ELISA方法 测定粪便中钙卫蛋白水平,10例IBD患者检测治疗前后粪便钙卫蛋白水平改变.结果 IBD活动期患者粪便钙卫蛋白水平(432.74±389.58)μg/g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145.52±27.12)μg/g和正常对照组(50.66±18.13)μg/g,活动期轻、中、重度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BD治疗前后粪便钙卫蛋白水平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粪便中钙卫蛋白水平可作为IBD活动性评估和临床治疗有效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活动期、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 UC)患者肠黏膜标本中梭菌属、肠球菌属、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及拟杆菌属、大肠杆菌属这6种菌群含量,探讨肠道膜菌群改变在UC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35例UC患者(活动期组20例、缓解期组15例)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乙状结肠黏膜活检组织,提取标本细菌DNA,根据细菌的16Sr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不同细菌的数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活动期组的肠黏膜标本中大肠杆菌含量增加,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乳酸杆菌属、梭菌属含量减少(P<0.05),但肠球菌属含量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缓解期组拟杆菌属及双歧杆菌属减少(P<0.05),大肠杆菌属、乳酸杆菌属、梭菌属、肠球菌属含量无明显变化。活动期组患者双歧杆菌/大肠杆菌(B/E)值<1,较对照组降低,而缓解期组与对照组B/E值均>1,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UC患者结肠黏膜存在明显的菌群变化,以活动期UC更明显,提示肠道菌群改变与U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长链非编码RNA(lncRNA)H19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就诊并确诊为IBD的患者168例为IBD组,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78例,克罗恩病(CD)90例,采用改良Mayo评分评估UC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分为UC活动期患者(45例)和UC缓解期患者(33例);采用CD活动性指数(CDAI)评分评估CD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分为CD活动期患者(39例)和CD缓解期患者(51例);选取同期来医院体检且与IBD患者一般资料匹配的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炎性因子和血常规指标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lncRNA H19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ncRNA H19水平对UC患者活动期、CD患者活动期的预测价值。结果 对照组、UC缓解期、UC活动期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中性粒细胞计数(N)依次升高,白蛋白(ALB)、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以、生存状况。方法:调查256例IB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电话随访其生存状况。根据患者疾病的类型,将256例患者分为UC组(154例)和CD组(102例)。UC组患者患有溃疡性结肠炎;CD组患者患有克罗恩病。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状况。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发病比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组患者40~49岁患病的人数最多(42,27.3%),CD组患者在20~29岁患病数最多(26,25.5%),其次是50~59岁(24,23.5%)。(2)UC组患者腹泻(130,84.4%vs58,56.9%)、血便(119,77.3%vs 52,50.0%)、里急后重(70,45.5%vs 21,20.6%)的发生率高于CD组,而腹部包块(2,1.3%vs 11,10.8%)的发生率低于CD组,P<0.05。(3)UC组患者的肠黏膜充血水肿(130,84.4%vs 74,72.5%)、糜烂(133,79.9%vs 66,64.7%)发生率高于CD组,而息肉样病变(18,11.7%vs 26,25.5%)、肠管僵硬/狭窄(11,7.1%vs 20,19.6%)低于CD组,P<0.05。(4)UC组患者的手术肠管切除率(4,2.6%vs 14,13.7%)显著低于CD组,P<0.05。结论:UC与CD好发年龄为青壮年期,UC患者主要为肠道黏膜受损,而CD患者主要是肠道增殖性受损,且UC患者的手术肠管切除率低于C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