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 44 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 3 7例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资料。结果 :160例下后壁心肌梗死 ,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2 8例 ,发生率 17 5 % ,死亡 6例 ,死亡率 2 1% ;2 84例前壁心肌梗死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9例 ,发生率 3 17% ,死亡 8例 ,死亡率 89% (P <0 .0 0 5 ,P <0 .0 0 5 )。结论 :下后壁心肌梗死易并发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好 ,前壁心肌梗死并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冠心病)严重的后果。也是冠心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十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冠心病发病率也有增高,随之,心肌梗死发病率相应增高。AMI占内科急症死亡第1位,发病凶险,患者发病的最初几小时,常处于危险状态,此时如给予积极、恰当、有效治疗,常使部分患者转危为安。从而降低病死率及病残率。达到抢救目的。AMI有三大并发症:1)心力衰竭;2)心源性休克;3)心律失常。具报告5%至10%AMI患者伴Ⅲ°房室传导阻滞(Ⅲ°A∨B)。本文报导6例AMI伴Ⅲ°A∨B的急救体会。1 临床资料6…  相似文献   

3.
吕萍  陈洋  刘顺明 《新疆医学》2004,34(6):68-69
房室传导阻滞(AVB)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缓慢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危险性心律失常,也是影响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收集到的AMI合并AVB进行分析,以探讨AMI合并AVB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比较系统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 (AMI)对房室传导阻滞 (AVB)及其对AMI病情和预后的影响 ,本文系统地分析统计了 52例AMI中AVB的情况。1 临床资料分析近 6年来住院的AMI52例 ,其中男 46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 62± 4.1 )岁。表 1  5 2例AMI发生部位的分布部位前壁下 (后 )壁前 +下壁右壁总计AMI数 2 617 63 5 2占有率 (% ) 5 0 3 2 .711.5 5 .810 0   52例AMI合并AVB1 0例 ,发生率为 1 9.2 %。其中Ⅰ度AVB4例 ,Ⅱ度AVB3例 ,Ⅲ度AVB3例 ,Ⅱ度以上AVB占全部AVB60 % ( 6/1 0 )。表 2 合并…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多发于下壁梗死 ,少数发生于前壁梗死 ,这和房室交界区多为右冠状动脉供血 ,少数为左冠脉供血有关。 1995~ 2 0 0 1年我科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采用地塞米松治疗 8例 ,3~ 7d为 1个疗程 ,疗效较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例 ,其中男性 5例 ,女性 3例。年龄 44~ 72岁。其中下壁梗死 7例 ,前壁梗死 1例。心肌酶测定、动态心电图监测均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其中 1例伴发室性律失常 (频发室性早搏 ,偶发短阵室速 )及泵衰竭 ,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的时间为发病 8h~ 72h。 1例病人发现即为…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内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仁斌  何月光  李祖祥 《海南医学》2004,15(9):75-75,77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并发室内传导阻滞 (IVCB)的临床意义和预后。方法 回顾 170例AMI住院患者病历资料予以总结 ,分为室内传导阻滞 (IVCB)和无室内传导阻滞 (NIVCB)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VCB的发生率为 2 9.4%,病死率为 40 .0 %(P <0 .0 1) ,前壁、多壁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泵衰竭在IVCB组中构成比较高 (P <0 .0 5 ) ,住院病死率亦高 (P <0 .0 1)。结论 AMI并发IVCB患者多提示有大面积心肌梗死 ,常伴各种严重并发症和高病死率 ,必须高度重视 ,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7.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易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其发生率32.7%,较急性心肌梗死(AMI)高。1999~2002年,我们收治AIMI 5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旨在探讨AIMI并发AVB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AIMI 58例,其中男37例,女21例;平均年龄(63.5±16)岁。单纯下壁22例,下壁+后壁13例,下壁+右室8例,下壁+后壁+右室14例,下壁+前壁1例,均为首次心肌梗死入院,剔除既往有缓慢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及异位节律者。1.2 诊断标准 AIMI诊断标准:Ⅱ、Ⅲ、aVF至少2个导联出现新的病理性Q波,心前区痛持续时间>30min及肌酸肌酶(CPK)及其同工酶CPK-MB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右室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分型特点。方法:本次共选择4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回顾分析临床分型及预后。结果:下/后壁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4例,其中Ⅰ度8例,Ⅱ度12例,Ⅲ度14例;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6例,其中Ⅰ、Ⅱ、Ⅲ度各2例。下/后壁心肌梗死并发率显著高于前壁/广泛前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早发组死亡2例,晚发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依据病理分型及其与病情特点和预后的相关性,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以增强救治水平,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发房室传导阻滞 (A -VB)2 33例 ,在心电监护下 ,观察其动态变化 ,旨在了解AMI时发生A -VB的变化规律 ,为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1993— 2 0 0 0年 2月住院患者 2 33例 ,男 16 7例 ,年龄 35~ 79岁 ,女 6 6例 ,年龄 4 9~ 81岁。梗死部位 :单纯下壁 14 3例 (6 6 .7% ) ,下壁加右室 37例 (13.3% ) ,单纯前壁 37例 (13.3% ) ,广泛前壁加高侧壁 2 6例 (6 .7% )。1.2 方法 持续心电监测AMI后出现A -VB及其动态变化。AMI的诊断 :①典型的AMI症…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及治疗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 (AMI)累及心脏传导系统时 ,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脏房室传导阻滞(AVB) ,笔者对两家医院10年来收治的285例AMI患者中合并AVB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以探讨AMI合并AVB的临床意义及治疗对策。1.一般资料285例AMI患者的诊断均符合1979年WHO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222例 ,女性63例。年龄33~92岁 ,平均(63.9±11.7)岁。梗死部位 :前壁109例 ,广泛前壁 高侧壁20例 ,前壁 下壁11例 ,后侧壁1例 ,下壁95例 ,下壁 右室或后壁20例 ,多部位梗死 (3个壁以上 )18例 ,…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室传导阻滞(AVB)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时较常见的心律失常,我们对76例AMI患者AVB的发生、转归、梗死部位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 ( AMI)累及下壁常并有房室传导阻滞 ( AVB) ,单纯前壁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AVB较少见 ,现结合我院 1 989~ 1 997年间确诊为前壁心肌梗死并 AVB1 2例 ,总结分析不同时间出现 AVB的临床意义11 对象及方法1 .1 病例选择 自 1 989~ 1 997年心内科确诊AMI共 2 1 6例 ,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 WHO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1]。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不同程度 AVB者 1 2例 ,男 8例 ,女 4例 ,年龄44~ 75 (平均 5 9.7)岁。其中合并高血压者 6例 ,合并糖尿病 7例。1 .2 方法 病人入院后常规心电监护 ,入院后前3d内每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96例Q波型AMI的临床资料。结果:196例AMI中并行AVB34例,发生率17.3%,下后壁AMI合并AVB发生率29.9%,前壁AMI合并AVB发生率7.3%。经过治疗32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不同部位AMI合并AVB具有不同的发生机制及临床特征,正确分析AMI时出现的AVB,以降低AMI的其它阀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房室传导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判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光忠 《广西医学》2007,29(1):37-38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预后.方法 将305例AMI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AMI伴发AVB)55例,对照组(AMI不伴发AVB)250例,将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再分为3组:Ⅲ度AVB组14例,Ⅱ度AVB组10例,Ⅰ度AVB组31例,进行梗死部位、并发症及预后对比.结果 观察组发生于下壁、复合下壁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中的3个亚组比较,AMI伴Ⅲ度AVB组休克、心衰、病死率均较AMI伴Ⅰ度AVB组明显增高(P<0.01,P<0.05,P<0.05).14例AMI伴Ⅲ度AVB中6例死亡,病死率达42.9%.结论 AMI伴发AVB多发生于下壁及复合下壁,AMI伴发Ⅲ度AVB是AMI的一个危险因子,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时期发生的房室传导阻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不同时期发生的房室传导阻滞 (AVB)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采用非创伤性心电监测法 ,监测 4 80例AMI病人AVB的发生率、药物治疗反应及预后。其中 70例病人发生AVB ,按发生的不同时期分为两组 :(1)早发组 :19例为发病 72小时内出现AVB。 (2 )晚发组 :5 1例为发病超过 72小时后出AVB。结果  4 80例AMI病人中 ,发生AVB 70例 (14 .4 % ) ,晚发组泵衰竭多于早发组 (P <0 .0 5 ) ,死亡率高于早发组 (P <0 .0 5 ) ,用阿托品治疗后早发组比晚发组有效。结论 AMI病人AVB晚发组比早发组病情重 ,预后差 ,药物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16.
石闯 《当代医学》2016,(23):50-5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治疗与效果。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结果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3例(50.0%),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3例(28.3%),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6例(13.0%),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8.7%)。所有患者中,显效37例(80.4%),有效6例(13.0%),无效3例(6.6%)。出现室颤/室速5例(10.9%),泵衰竭3例(6.5%),死亡1例(2.2%)。结论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症状较轻,采用阿托品、肾上腺素等药物与起搏术手术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回顾本院收入CCH病房1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并发Ⅰ度、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共3例,通过临床观察分析,提示:①房室传导阻滞均属可逆性,并与心肌梗死而积有关。②梗死早期与晚期发生的房室传导阻滞临床表现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8.
讨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分析9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30例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效果。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30例中死亡率为3.33%,不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68例中死亡率为4.54%,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30例中预后多数良好。  相似文献   

19.
罗骏超 《广西医学》2004,26(2):196-197
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过程中,ST段明显回落,已被国内外学者公认是梗死相关冠脉再通的主要客观指标之一,但对早期T波的改变注意较少。现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住院行溶栓治疗的AMI5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探讨溶栓治疗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束支传导阻滞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前壁组与下壁组比较,并发束支传导阻滞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与未溶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可降低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