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珍 《中外医疗》2008,27(19):111-112
ICU病人镇静不足及疼痛控制欠完善仍普遣存在.圈手术期尤其是术后重症病人的镇静和镇囊都明王不够,运达不到有效的镇静和镇痛,从而引起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导致病情恙化,最终影响病人的整体预后.给予ICU患者镇静剂和(或)镇痛剂治疗,已成为重症监护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患者镇静,镇痛的过程中,护士心须了解镇静,镇痛的药理作用,副作用和加强临床监护治疗及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医疗技术也日新月异的发展着,人们的寿命也在延长.年龄在60~90岁的患者,也开始有大量的手术进行,术后大部分都进入ICU监护,在监护过程中,使用到镇静镇痛药物,虽然达到了让患者镇静镇痛,减少耗氧量,耐受各种管道,各种噪音,各种抽血,各种恐惧等,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硬膜外分娩镇痛已被广泛使用,但也伴随因置人导管错误而带来严重并发症.当因产妇无法接受硬膜外穿刺或因禁忌证而限制使用时,则需选用安全有效的全身用药替代.瑞芬太尼的独特药理学特性和广泛的临床实践,为其提供了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依据.在良好的监护和指导下,患者自控瑞芬太尼静脉镇痛可安全有效地达到分娩镇痛并得到较好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3):288-290
目的探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84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护理干预后5 d采用重症监护室疼痛观察工具法(CPOT)和镇静程度量表(RASS)评估2组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及颅内压(ICP)水平,并比较2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结果护理干预5 d后,2组患者CPOT、RA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524、0. 739,P> 0. 05),观察组患者ICP水平低于对照组(t=5. 214,P <0. 05)。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t=2. 385,P <0. 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 04%(8/42)和4. 76%(2/42),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8. 293,P <0. 05)。结论脑出血患者术后实施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保证镇痛镇静效果的同时,可降低患者ICP水平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镇静、镇痛的作用.方法 将2010年8月~2011年7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需要镇静、镇痛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盐酸右美托咪定组(30例)和咪达唑仑组(30例).盐酸右美托咪定组经静脉泵入负荷剂量的盐酸右美托咪定1μg/kg、10 min,然后以每小时0.2~...  相似文献   

6.
彭颂明  陈恒星 《吉林医学》2011,(20):4170-4171
目的:观察监护性麻醉技术在高龄和心功能Ⅲ级患者胃肠镜检查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高龄或心功能Ⅲ级患者在行胃肠镜检查应用监护性麻醉技术,即局部表麻加静脉镇静镇痛术。丁卡因凝胶表面,静脉给予力月西0.01~0.03 mg/kg,芬太尼0.5~1μg/kg。用OAA/S评价镇静等级,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血压、心率、血氧,以唤醒提示患者呼吸确保不缺氧。结果:本组麻醉满意度93.3%(56/60)全组无缺氧表现,无严重心率失常及心肌缺血。结论:MAC技术是高龄患者及心功能Ⅲ级患者行胃肠镜检查理想的麻醉方法。充分完善的表面麻醉加上适度得镇静镇痛以及维持平稳的生命体征是完成胃肠镜手术的要点。  相似文献   

7.
早期全程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娩镇痛的方法很多,但在镇痛时机的选择上仍存在分歧,目前的镇痛方法大多推荐宫口开至3~4 cm后才给予镇痛.文中探讨早期全程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 方法:选择单胎、头位、孕周≥37周、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8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全程镇痛组从临产开始镇痛,第2产程持续直至分娩结束;第1产程镇痛组从临产开始镇痛,在宫口开全后关闭镇痛泵;对照组为非镇痛的初产妇.记录3组产程中胎儿心率、胎心监护变化、新生儿羊水的性状及Apgar分数、胎儿脐带静脉和动脉血气分析. 结果:镇痛组剖宫产率为20.87%,显著低于对照组(43.33%),P<0.05.3组产钳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镇痛过程中,3组胎心率异常、胎心监护、羊水性状异常、新生儿Apgar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脐带动静脉血气分析中,3组的HCO3-和碱剩余(BE)值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全程持续的PCEA不会增加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患者提供更优质及时的医疗服务,探讨远程监护技术在医学监护中的重要意义.方法连续监测被监护的患者各种生理参数,研究被监护者的生理功能、发病规律及明确诊断等.结果远程监护技术的应用,缩短了医生与病人之间的距离,为病人提供了先进及时的优质服务.结论远程监护技术是集医疗保健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在医学监护上的综合应用技术,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根据冠心病人心肺功能特点,探讨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后的护理要点.方法 通过术后持续心电图监护、血氧饱和度及生命体征监测,有效膀胱冲洗,术后镇痛和导尿管气囊早期减压,以及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平稳度过围手术期.结果 全组30例患者,平均住院13天,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通过加强监护和综合护理,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冠心痛患者前列腺切除术后的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10.
ICU患者使用镇静剂和镇痛剂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芹  周霞   《中国医学工程》2012,(4):108-109
对危重症患者给予镇静剂和镇痛剂治疗,已成为重症医学的一项常规治疗手段。在对患者实施镇静、镇痛的过程中,监护护士必须了解镇静药、镇痛药的药理作用、副作用,评估用药效果,加强生命体征、气道、皮肤等临床监护治疗及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临床药师对1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疼痛治疗实施药学监护,探讨药师在临床治疗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针对具体病例的特点,药师积极参与了患者镇痛药物的选择及修改,特别是对患者进行及时的镇痛用药教育.结果 临床药师为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可以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安全性、有效性,为临床医师选药开阔思路,同时增加自身专业知识积累.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可使用药更合理、有效和经济,并且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更好地发挥治疗方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用于重症监护患者镇静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重症监护患者120例,应用瑞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镇静及镇痛治疗。采用Ramsay镇静评分标准、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AS)对所选患者治疗前后镇静躁动情况进行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定。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测定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结果:患者用药后Ricker镇静躁动评分、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低于用药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Ramsay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呼吸频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对重症监护患者具有显著镇静与镇痛效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唐小芳  邓澎  姚蓉  李红  曹钰 《西部医学》2020,32(11):1706-1709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患者镇静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EICU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需镇静镇痛的18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018年1月1日~2018年7月14日QCC开展前的8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2018年7月15日~2018年12月31日QCC开展后的95例患者作为品管圈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同时实施品管圈活动。两组均采用重症监护疼痛量表(CPOT)、躁动 镇静评分量表(RASS)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量表(GCS)进行评价,同时比较两组量表填写完整性、评分结果一致性、镇静镇痛规范性、镇静镇痛效果目标达成率及病死率。结果 品管圈组的CPOT、RASS、GC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镇静镇痛效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品管圈组量表填写完整性、评分结果一致性、镇静镇痛规范性和目标达成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品管圈组患者28天全因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开展QCC活动,既能提高患者镇静镇痛目标达成率,又可提高医护人员填写镇静镇痛量表完整性、镇静镇痛评分结果一致性和规范性及对镇静镇痛相关知识掌握应用的综合能力。加强镇静镇痛管理能改善EICU重症患者的生存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患者自控镇痛技术(PCA)是一类可由患者预先自行控制镇痛药物给药量以减轻其疼痛的镇痛药物递送系统.静脉自控镇痛技术是PCA技术中研究和应用最久的,但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在高风险患者术后使用硬膜外PCA更为优越,而在上肢或下肢手术中应用外周神经PCA能够获得更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在应用PCA技术时,应当尽量避免准备过程和PCA设备程序设定中的错误操作,这将有利于术后镇痛效果的提高,并将PCA不良反应最小化.  相似文献   

15.
罗少云  崔雯 《当代医学》2016,(23):47-48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ICU)患者的镇痛镇静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0例重症监护(ICU)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丙泊芬,间断使用冬非合剂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枸橼酸舒芬太尼和吗啡联合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镇痛镇静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比2组患者的视觉模拟法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2组患者的唤醒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对比2组患者中出现的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和自主呼吸频率情况,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2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2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重症监护(ICU)患者采用采用枸橼酸舒芬太尼和吗啡联合进行治疗,镇痛镇静效果显著,降低了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RL998A多床位分娩监护镇痛系统联合自由体位对产妇镇痛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7月收治产妇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无干预自然分娩,观察组给予SRL998A多床位分娩监护镇痛系统(分娩镇痛仪)联合自由体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重症监护(ICU)患者的镇痛镇静治疗方案及效果进行探讨,为ICU患者提供更为有效地治疗方案.方法:随机挑选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重症监护室ICU患者50例,将这50例ICU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患者.对照组采用的治疗手段是丙泊芬,冬非合剂间断使用,观察组采用吗啡和枸橼酸舒芬太尼联合治疗的方案进行临床治疗(构橼酸舒芬太尼和吗啡是临床上常用的镇痛镇静药物[1],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临床效果并将两组患者的镇痛镇静治疗效果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并发症发生率为4%;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2%,并发症发生率为28%.结论:对重症监护室ICU患者采用吗啡和枸橼酸舒芬太尼联合进行治疗,镇痛镇静治疗有显著效果,值得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临床治疗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良好的镇痛及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是重症监护病房(ICU)腹部术后患者康复的关键。随着当代医学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不断深入,认识和治疗腹部术后疼痛的手段均有所提高。近年来,由于临床现有的镇痛方式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局限性,中医镇痛因其操作便捷、副作用小,已迅速发展为世界主流医学的一部分,但因其对急危重患者疗效缓慢,且镇痛效果不能满足大、中型手术后的镇痛需求,故限制其在腹部术后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通过中西医结合的多模式镇痛,二者相互配合,可达到有效的镇痛效果,并且能减少胃肠道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调节机体应激状态,实现患者的快速康复。现就ICU腹部术后患者多模式镇痛的研究进展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患者自控镇痛(PCA)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利用微电脑在现代医学中推行的一种新型的镇痛技术.选择合理的镇痛方法处理术后疼痛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减少伤害性刺激,避免机体躯体性和内分泌不良反应,加速患者机体功能恢复.我们对骨科手术后患者采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娩镇痛对临产妇的作用.方法:用0.075%布比卡因加2μg/ml芬太尼椎管内镇痛.结果:本组168例患者,经椎管内镇痛及术前、术后及心理、饮食等一系列护理后顺利分娩,无会阴裂伤、产后出血和产后抑郁等并发症.结论:临床观察证明椎管内阻滞麻醉是不影响产程,不影响自然分娩、器械助产以及剖宫产的发生率,对母婴安全可靠,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措施.同时严格的手术要求,严密的观察、监护以及并发症的及时处理对产妇的顺利分娩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