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叶天士治疗带下病的处方用药特色。方法 对《叶天士医学全书》中的带下病病例进行统计,采用频数统计以及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用药规律。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5张处方,药物82味,高频药物包括当归、茯苓、人参、枸杞子、沙苑子等21味。药性最高频为温性,药味最高频为甘味,归经最高频为肾经,使用最多为补虚药。聚类分析得到4组多味药物聚合组。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分析得出以枸杞子-沙苑子为核心药物组合。结论 叶天士治疗带下病以甘温补虚为主、选药以温通柔润为要,辅以宁心安神、温固奇经。  相似文献   

2.
蒋凯  鲁嵬 《光明中医》2013,28(3):453-455
叶天士治疗头晕,首先是用药灵活;其次以补益药物为主,补益药物中又以补益阴血为主,补益阴血的药物中又以入肝肾两经的药物为主;再次认为肝风内动,上扰清窍为头晕发病的主要机理,所以治疗时所选用的药物也以入肝经的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3.
徐国峰  颜芳  何文星  李敏 《新中医》2012,(7):181-182
徐灵胎在批注《临证指南医案》(下简称《医案》)时指出:“消渴之症,案中俱未备,宜详考之。”确实,《医案·三消》对消渴病进行了专门论述,但其他著作、其他篇章亦有较多消渴病的医案。现通过总结整理叶天土治疗消渴病的医案53则,对其治疗消渴病的学术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 1理论源于四经典。病因病机认识全  相似文献   

4.
消渴病在中医学中早有记载,类似于现代医学之糖尿病,虽属慢性疾病,但其危害性极高。孙思邈作为隋唐时期的中医药大家,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均设有治疗消渴病的专篇,其遣方用药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对孙思邈治疗消渴病的用药规律作了初步探讨。归纳为以下9个方面:审证求因、因证选药;清热滋阴、苦甘并用;清热为主、不乏温阳;分治三焦、清上中下;食疗药治、长服清养;同气相求、以脏补脏;血肉有情、填髓补精;用生鲜药、浸泡捣汁;善用药引、变化多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叶天士治疗不寐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搜集并整理叶天士治疗不寐的处方,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中的频次分析、药物属性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处方92首,中药147味,高频药物为白芍、人参、茯苓、半夏、茯神等;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为主,苦、辛、酸次之;归经以肺经为主;功效以清热为主,宁心、养阴生津、燥湿化痰次之;聚类分析得到4组药物组合,包括燥湿化痰、滋阴潜阳、清热泻火、补益阳明之剂;关联分析得到常用药对,半夏-茯苓。结论 叶天士治疗不寐重视以白芍酸苦敛泻厥阴、甘味补益与燥湿化痰之剂和调脾胃、苦寒清热泻火、滋阴潜阳之剂交通阴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古今名医治疗消渴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消渴卷》中各医家治疗消渴病的经验方,其中共选取复方156首,将156首复方中涉及到的单味中药输入EXCEL 2003建立用药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对用药规律进行一般统计学分析,研究分析治疗消渴病的用药规律。结果:156首复方中,共涉及药物175味,用药频次达1702次,其中用药频次大于50次的分别为黄芪、山药、茯苓、生地黄、麦冬、天花粉。按照中药类别分析,用药最多的类别为补虚药,其次为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和利水渗湿药。聚类分析揭示中医治疗消渴病的药物组方规律,如知母配石膏,麦冬配天花粉等。结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以及利水渗湿药对于消渴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治疗消渴病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能发现组方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7.
[主要目的]分析《叶天士医案大全》治疗痫证用药规律。[资料来源]《叶天士医案大全》(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中所有治疗痫症复方。[选择文献量及依据]①研究类型:临床研究。②研究对象:叶天士治疗痫证方剂,纳入复方共20首。[数据应用方法]建立Excel2003数据库,统计用药频率及出现频次。[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20首方剂中,共使用75味药,总频率172次,使用>5次药物依次为栀子、黄连、龙胆、芦荟、青黛、黄芩、石菖蒲、远志;使用最多的为清热药,其次为补益药,入心肝肾经药最多;药味多为苦寒,以寒为主。从用药频率、痫症分类及四气五味归经统计分析叶天士治疗痫证的用药规律是清热泻火为主,注重辛味;用药导向是泻火滋阴,柔养厥阴;用药原则是清心、泄肝、宣肺。  相似文献   

8.
《山东中医杂志》2017,(8):638-641
目的 :探讨当代名医治疗消渴病的临床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病证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当代名医临证精华·消渴专辑》中33位当代名医治疗消渴病的经验方,将复方中涉及到的单味药建立EXCEL 2003用药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对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筛选出93首复方,共涉及药物150味,用药频次达1 059次,其中用药频次大于30次的分别为山药、黄芪、生地黄、茯苓、天花粉、麦冬、党参。按照中药类别分析,用药总频次最多的类别为补虚药,其次为清热药和利水渗湿药。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清热生津药、补益脾气药、滋补肝肾药是临床治疗消渴病的常用配伍。结论:近代名医治疗消渴病主要以补虚、清热、利水渗湿为主,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治疗消渴病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珏  刘敏 《新中医》2014,46(9):177-179
<正>自古以来,消渴病的论治就见仁见智,清热养阴者有之,如《丹溪心法》之消渴方;益气和胃、养阴生津者有之,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之玉液汤;有治"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的肾气丸,也有治"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的白虎加人参汤。那么,代表当代中医最高水平的国医大师们,对消渴病的治疗有何特色,笔者对11位首届国医大师们的24首有关消渴病治疗的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归纳、分析,力图客观地总结国医大师们治疗消渴的遣方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门》中的52个医案中所使用药物,按照频数、配伍频数、以及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叶氏治疗中风病的用药特色以及用药规律。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叶氏用药轻灵,寒热平调;喜用滋阴补肾、健脾化痰、咸寒清热之品。滋阴补肾药物如枸杞子、熟地黄、肉苁蓉、石斛、牛膝、当归;健脾化痰药物如半夏、茯苓、生姜、竹沥、人参;咸寒清热药物如羚羊角、玄参、连翘、生地。用药强调辨证,急证以固护阳气为先,缓证以补肾化痰为本。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乃大宇宙,人身为小宇宙。成年人体内水分占体重的70%,随着体内水分比重的不断下降,生命亦逐渐趋于终结;因此,人的一生都离不开水,甚至可以说活在“水”中。消渴病之发生与发展,均与津液——“生命之水”密不可分,故“治消”即“治水(津液)”,本文提出“澄清水源”“疏导水道”“涵水养脏”等“治水三法”。  相似文献   

12.
消渴合并百合病,病因病机为阴液不足,虚火内扰。治宜补气养阴清热,疏肝解郁佐以健脾利胃。方用张仲景百合地黄汤。  相似文献   

13.
陈源  李振华  岳仁宋 《光明中医》2016,(19):2761-2763
糖尿病隶属于中医学消渴病范畴,自《黄帝内经》始,各代医家对本病均有丰富的论述。据最新统计数据资料显示,我国现20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者达9240万,患病率达9.7%,此外还有1.48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比例达15.5%,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寿限,并给社会和家庭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加强其综合防治和管理势在必行,为此我们提出了创建以六驾马车为核心防治理论的有中国特色的消渴病单元综合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曹辉琴 《光明中医》2016,(15):2269-2270
目的分析中医护理在消渴症(糖尿病)病人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治疗消渴症(糖尿病)的患者136例,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护理组两组,每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对症护理,护理组患者采用中医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98.5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6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消渴症(糖尿病)的患者采用中医护理,能有效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水平,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周羽  祝萃 《光明中医》2016,(16):2312-2314
目的对初诊2型消渴病病人发病特点及中医临床辨证分型进行分析,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病人生活饮食习惯、家族史等因素与患病及辨证分型间的关联性。方法对2014年9月19日—2015年7月20日于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入院的122例初次诊断消渴病(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资料登记,记录其临床发病特点、饮食运动习惯、家族史、疾病发现方式等,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2例患者中消渴病证型依次为气阴两虚或兼血瘀53例(43.4%)、湿热困脾或兼血瘀30例(24.6%)、无症状25例(20.5%)、阴虚燥热8例(6.5%)、阴阳两虚或兼血瘀6例(4.9%)。研究对象中87例(71.4%)偶然发现糖尿病,35例(28.7%)因怀疑患糖尿病而就诊。68例(55.7%)有糖尿病家族史,85例(69.7%)体重超重或肥胖,88例(72.1%)平素嗜食肥甘厚味,79例(64.8%)平日不参加运动锻炼,这些因素与中医分型中的湿热困脾或兼血瘀证型密切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发病与年龄、家族史、嗜食肥甘厚味、少动、超重或肥胖等因素密切相关,初诊糖尿病患者中有部分人临床症状不明显,甚至没有任何临床表现,可能会延误诊断和治疗。因此定期进行糖尿病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are the important modern medical therapies for malignant tumors, yet they can also bring about serious local and systemic toxic side reactions so to decrease the patient's life quality, manifested by a series of consumptive symptoms. Having engaged in the combined work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nearly 50 years, the research fellow Qiu Baoguo in Henan Provincial Academy of TCM has developed his unique views on the TCM study of consumptive syndromes.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17,(8):650-653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和总结近20年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以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CNKI中运用中医药方剂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文献,筛选并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处方用药规律,探讨中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用药规律。结果:筛选治疗高尿酸血症方剂60首,涉及中药141种。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8个,新处方9首。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CNKI数据库筛选出的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方剂进行分析,为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 搜集并筛选近十年发表与中医药治疗UC相关的文献,对证型和药物信息进行提取、规范,构建数据库并应用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本研究共提取方剂243首,药物188种,高频用药为甘草、白术、黄连、党参、白芍等28种,以补虚药及清热药为主,药性以温、寒、平为先,五味则偏苦、甘味,用药大多归脾胃经。运用Modeler 15.0软件在S≥14%,C≥90%,L≥1.0条件下挖掘出28个药物关联规则,聚类出6个组方并与各证型相对应。结论 UC证型分布以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脾气虚证、寒热错杂证为主。核心用药多味苦、甘,入脾胃经,功效上以补虚、清热、理气、收涩、渗湿、温里药为主。组方多为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经典方加减而成,药物配伍上体现了从脾论治的治疗思想,清热除湿、调气理血并重,后期注重补火助阳,多药相合,多法并用以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3,(10):2003-2005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治疗儿童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CNKI建立数据库,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高频方药及其性味归经,探索儿童ITP中药处方规律和特点。结果:所有处方共应用中药153味,748频次;高频药物以补虚类、清热凉血类为主;性味多为苦寒药,其次为甘寒和甘平药物;归经多为肝经、心经,其次为脾经和肺经;功效以清热凉血为主,其次为健脾益气生血。总体疗效比较,中药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92.03%:72.24%,P<0.05)。结论:儿童ITP中药治疗以苦寒类药最为常用,以清热凉血为主要治则,兼用味甘平的补虚类药物,以健脾益气生血为治则,这与其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深入研究处方规律,根据发病规律正确辨证论治,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5,(10):1828-1831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用药规律。方法:应用文献检索方法检索1979—2009年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资讯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收录的有关中医药治疗AA的文献;以含1~7味药的方剂为研究重点,分析药物归类、用药频次以及药对、常用方剂的出现频次。结果:补虚药、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分别占42.6%、16.0%和7.4%;黄芪、当归和熟地、枸杞子、鹿角胶用药频次位列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之首;具有清热凉血功效的生地、丹皮位居清热药之首;具有活血养血之功效的鸡血藤位于活血化瘀药之首。2味药方剂中女贞子与墨旱莲、黄芪与当归是出现频次列居前2位的药对和方剂,即二至丸和当归补血汤。3味药方剂中生脉散是出现频次最高的方剂。4味药方剂中当归与熟地、生地与丹皮、当归与川芎以及四君子汤、四物汤和犀角地黄汤是出现频次最高的药对和方剂。5~7味药方剂中黄芪和党参、生地和丹皮、丹皮和赤芍是出现频次列居前3位的药对,犀角地黄汤、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左归饮、四物汤、金匮肾气丸为常用方剂,其中犀角地黄汤的出现频次最高。结论:以补气养血、滋阴助阳为主,兼以清热、凉血组方用药是治疗AA的基本用药规律;黄芪、当归与熟地、枸杞子、鹿角胶以及生地、丹皮、鸡血藤为治疗AA的常用药物;黄芪与党参、生地与丹皮、丹皮与赤芍、黄芪与当归为治疗AA的常用药对;犀角地黄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左归饮、二至丸、当归补血汤为治疗AA的常用方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