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重创伤救治的效果不仅与救治技术相关,而且与救治体系的建设和有效运行密切相关,即完善的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对创伤救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976年美国创伤外科医师学会(ACSCOT)提出了创伤中心分级及指南,根据创伤中心具备的条件分为Ⅰ~Ⅳ级团;1992年美国创伤急救系统计划提出“广义创伤体系”的概念,包含了一个区域所有的医疗急救体系,其涵盖的内容包括院前急救、院内创伤救治中心、康复治疗、人员培训和体系动态评估等。  相似文献   

2.
创伤是当今世界青壮年致死、致残率最高的病因,因此严重创伤救治无论是现场急救、紧急转运、创伤中心的急诊处置,还是后期重症监护救治,都引起医疗界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急救部是首都地区军队创伤救治中心,根据多年创伤外科救治积累的经验,在前期笔者对创伤救治多个方面做了阐述,如“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早期救治的研究进展”、“创伤损伤控制性复苏”、“创伤凝血病”、“创伤性ARDS”等,基本涵盖了创伤救治各种最新知识面与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级别医院医生对严重创伤患者损伤程度的评估能力。方法:2018年11月至2020年5月选取中国创伤救治联盟38家研究中心(三级、二级医院各19家,其中东西部医院分别为20、18家),每家中心选取急诊外科初、中、高级医师各2名,对10例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分析评分合格率。结果:初、中、高级医师评分合格率分别为56.05%、56.18%、56.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评分合格率分别为63.07%和49.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东西部医院评分合格率分别为67.00%和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我国医生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的伤情评估总体水平令人满意,但仍存在医院级别和地域间的差异。今后要重视基层医院的培训和体系建设,积极扶持西部地区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尽早实现我国创伤救治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链式模块化护理模式对严重肢体创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严重肢体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2017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 接受常规急诊处理;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成为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创伤中心建设单位后救治的6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 接受链式模块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术后相关并发症及急诊救治相关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疼痛评分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发生压力性损伤16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观察组术后发生压力性损伤2例, 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抢救室滞留时间、完成伤情评估时间和患者入院至手术时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中心组建链式模块化护理模式能够缩短严重肢体创伤患者的救治时间, 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基于“5G+医疗”的武威市区域创伤中心救治体系建设及其在急诊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2023年1月-2023年6月接诊的急诊创伤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5G+医疗”救治体系实施的前后进行分组,分为2023年1月-2023年3月常规救治的对照组82例以及2023年3月-2023年6月实施“5G+医疗”救治体系的观察组98例。对照组予常规救治。观察组予“5G+医疗”创伤救治。比较两组医师到达时间、CT检查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抢救成功率、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评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医师到达时间、CT检查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8.98%vs 91.46%,P<0.05)。干预后两组I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06%vs 10.98%,P<0.05)。结论:基于“5G+医疗”的武威市区域创伤中心救治体系能够缩短创伤患者救治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减轻损伤程度,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创伤团队启动(TTA)为主导的创伤救治模式在降低严重创伤病人病死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严重创伤病人分为非TTA组50例及TTA组60例,TTA组开展以团队为主导的救治模式,观察2017年1月—2017年12月的严重创伤病人救治效果,并与成立TTA团队前2016年1月—2016年12月的救治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严重创伤病人救治效率提高,严重创伤病死率由42%下降至12%;TTA组病人急诊室停留时间、特殊检查时间、急诊到手术室时间、专科医生到达时间短于非T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TTA为主导的创伤救治模式构建了专业创伤团队,优化了创伤救治流程,降低了严重创伤病人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努力提高严重创伤的现场救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时间就是生命,这是救治严重创伤的第一要义。而一般认为,“现场”是指创伤事发之处,但笔者认为,“现场”一词应重新审视、确定。1现场的界定在创伤事故现场救治过程中,现场应包括第一现场和第二现场。  相似文献   

8.
林海凤  徐艳 《全科护理》2013,(25):2348-2350
[目的]探讨创伤救治管理模式在创伤病人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2010年6月—2011年6月108例创伤病人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2011年7月—2012年7月114例创伤病人作为观察组,应用创伤救治管理模式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比较两组病人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和医院反应时间。[结果]观察组病人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医院反应时间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创伤病人院前急救护理中应用创伤救治管理模式能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医院反应时间、提高病人对院前急救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探讨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临床救治和护理方法.将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我院急诊收治的74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救治方法和护理措施.74例患者通过有效的救治和护理,救治成功率为90.5%,救治时间为(45.3±16.7)h,患者护理的满意度为95.5%.在急诊中对严重创伤患者临床救治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抓住抢救的最佳时间,同时采取整体护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修正的创伤记分法(Revised Trauma Score,RTS)伤情评分智能生成救治路径在创伤救治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019年在医院治疗的74例创伤病人的临床资料,依据救治过程中是否采用RTS伤情评分智能生成救治路径74例病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未采用RTS伤情评分智能生成救治路径,观察组采用RTS伤情评分智能生成救治路径,比较两组抢救情况、病人满意度与创伤60 min内手术率。[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满意度、抢救成功率与创伤60 min内手术率均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创伤者采用RTS伤情评分智能生成救治路径进行救治,可有效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以及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高空坠落伤及交通伤的不断增加,严重创伤患者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在我国,每年因创伤死亡者已经超过10万余人,创伤和中毒等意外死亡人数已经上升到死因谱的第一位。我们创伤中心在救治创伤患者过程中,采用国内吴恒义等设计的创伤严重度综合评定计分法(“吴氏”计分法)对创伤患者的伤情及愈后进行评定,增强了创伤救治护理工作的有序性。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中心抢救创伤患者1 120例,其中死亡40例,占同期创伤抢救患者的3.5%。40例患者中,男34例,女6例,最小7岁,最大76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区域性创伤中心对危重症患者救治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1008例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区域性创伤中心实施时间(2022年1月)将其分为对照组220例、观察组219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救治模式,观察组启用区域性创伤中心进行救治。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应诊反应时间、抢救时间、护送检查和转运时间、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评分、快速反应能力评分、配合度评分、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急救应诊反应时间、抢救时间、护送检查和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评分、快速反应能力评分、配合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区域性创伤中心有助于提升危重症患者救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163例老年创伤与救治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急诊科救治163例60岁以上创伤人员的致病原因和救治方法。结果:致伤原因:163例老年创伤患者跌伤73例,交通事故42例,其他(坠落、砸伤、烧伤、中毒、他人暴力等)48例。122例治愈,20例好转,21例死亡,死亡率12.8%。死亡原因:感染性休克7例,重度颅脑损伤8例,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结论:老年人的创伤发生率呈增加趋势,跌伤是老年人的创伤的第一位原因,对老年性创伤性病人应采取积极的救治,预防感染,保护重要脏器功能,防治MODS的发生,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创伤是全球性的社会突出问题,每年全世界死于创伤的人数高达数百万。交通伤和建筑伤成为日常创伤的主要原因,目前严重创伤已成为我国青壮年的第一位死亡原因,纵观国内外创伤救治体系现状,我国的创伤救治水平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这不仅由于创伤的持续高发,也与我国创伤的预防体系、救治体系发展的滞后有密切关系。因此,构建一个从创伤预防-创伤救治-康复随访-流行病学分析-政策支持的全流程创伤防治体系,对于我国创伤防治事业的推动均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伟 《当代护士》2016,(3):93-94
目的提高医务人员急诊救治水平,为严重创伤病例进行及时、规范、有效医治。方法分批对本院急诊科、麻醉科、院前急救中心、创伤外科共80名医务人员进行初级创伤救治急救技能培训,并将PTC原则运用于严重创伤患者。结果 PTC培训后近两年,全面系统检查平均用时、漏(误)诊率、死亡率、抢救成功率均明显优于接受PTC培训前。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原则在缩短严重创伤者危险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明确符合我国创伤救治体系的创伤专科护士角色定位内容,为我国创伤救治体系引入创伤专科护士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和研究小组讨论拟定我国创伤专科护士角色定位内容初稿,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终稿。结果 两轮咨询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53。第2轮咨询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162(P<0.05),所有条目的重要性赋值均数的变异系数均<0.25。构建的创伤专科护士角色定位内容包括资质要求、在创伤救治体系中承担的角色和预期价值作用等3个维度,共18个条目。结论 本研究界定的我国创伤专科护士的角色定位内容具有可靠性和实用性,可以为国内创伤救治体系开展创伤专科护士角色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重视和加强多发性创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救治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近年来多发性创伤的发生率有不断增高的趋势 ,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及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最主要的杀手之一[1 ] 。因此努力提高我国多发性创伤的基础研究及诊断和救治水平已是当务之急。一、多发性创伤的威胁日渐突出 ,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公害”多发性创伤是指同一致伤因素引起的两处或两处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脏器的创伤 ,且至少有一处损伤是危及生命的。随着社会进步、城市建设和交通的高速发展 ,以及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 ,使得多发性创伤的威胁也日渐突出 ,目前已成为“世界的第一公害”。全球每年创伤的伤死人数在数千万人以上 ,其中大…  相似文献   

18.
创伤评分在急诊救治中的应用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创伤评分(trauma score,TS)是根据患者的解剖、生理指标进行量化表达,对创伤进行综合判断,以便快速完成急诊接诊程序,提高救治质量,从而探讨,TS在创伤患者快速救治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采用TS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的1568例创伤患者进入和离开急诊抢救室的创伤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同时进行必要影像学等检查和救治.结果 TS分值越低表示伤情越严重,但对以颅脑伤为主的伤员,TS敏感性差,仍以GCS评分更为有价值,本组1568例创伤患者入急诊抢救室时TS分值≥10分者1135例,占72.39%,<10分者443例,占27.61%;经救治离开急诊室时,TS分值≥10分者1435例,占91.52%,<10分者133例,占8.41%;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S分值越低,在救治中出现低血压、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液体需要与TS分值有明显相关性,TS分值越低,液体需要量越大.结论 TS使用简便快速,易掌握,能较好地反映创伤患者伤情,便于院前、急诊科医生尽早掌握伤情,尽快完成急诊接诊程序和采取有效救治措施.尤其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受伤后"黄金1小时"内,迅速补充1500 mL以上液体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初级创伤救治培训项目在护理本科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校大学四年级114名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引入初级创伤救治培训项目,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理论及技能考核,并用问卷调查学生对培训的评价。结果学生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得分分别为(27.50±1.32)分(满分30分)、(8.91±0.62)分(满分10分)。94.74%(108/114)的学生认为初级创伤救治培训项目可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92.11%(105/114)学生认为此教学法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锻炼了应急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对初级创伤救治课程内容实用性评价中,所有学生对技能站、模拟现场示范、模拟现场练习、专题讨论的评价都是满分。结论在护理本科生急危重症课程中引入初级创伤救治培训项目,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初级创伤救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又能提高学生面对创伤突发事件的临床思维能力、现场处置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创伤重点超声评估法在胸腹部创伤急诊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0月200例急诊收治胸腹部创伤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彩超检查与创伤重点超声评估法检查,并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评价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准确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创伤重点超声评估法检查时间明显短常规彩超检查(P<0.05)。结论:创伤重点超声评估法具有检测速度快且准确率高的优势,在急救检查中能够快速评估患者的病情状况,从而尽早实施有效的救治措施,有助于提高急救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