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伏邪是伏藏于体内不立即发病的病邪,儿童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PIBO)的发病与伏邪关系密切。本文认为痰、饮、瘀为PIBO主要伏邪,痰饮内阻、血瘀互结,肺脾气虚、肾阳亏虚、肺肾阴虚为主要病机。倡导分期论治,结合本病及伏邪发病特点,以透达伏邪贯穿各期,因势利导,给邪出路。治疗上强调窗口期提前干预,扶正祛邪;发作期注重祛除内外合邪;迁延期临床症状相对稳定,则以扶正固本为基本治则,根据各病期不同病机,组方用药辨治儿童PIBO,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少见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预后较差,属儿科临床疑难杂病之一。笔者立足实践,并结合理论探析,认为该病的病机演变与“玄府-肺络”理论联系密切,在治疗上以开玄通络为主线,提出分期辨治的方法,急性发作期首当泄肺开玄,涤痰平喘,祛除有形实邪以攻其急;慢性持续期须豁痰祛瘀,疏通肺络,以畅通气机为主;迁延恢复期应当养肺通络,扶正固本,恢复周身正气以善其后,旨在使玄府开,络脉通,及早顿挫病势,减少远期形成肺纤维化的风险,为中医药防治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提供新思路。另附验案1则,以兹佐证。  相似文献   

3.
伏邪为潜藏在体内而不发作的病邪。伏邪内伏与外发与冠心病形成与发病密切相关。本研究综合文献及临床实践,认为冠心病发展初期为正气亏虚,痰浊、血瘀、毒邪等邪气内伏于血脉;病邪蓄积到一定程度,伏邪外发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活血行气清血瘀伏邪、温阳健脾化血脉伏痰、苦寒解毒清血脉毒邪等相关治法,以期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中医学理论的积淀和临床验效,论述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以肺虚为本,痰、瘀为标,虚实夹杂的中医病机特点,以及分期论治与平治五脏相结合的中医论治特点,期望找到中医辨治本病的切入点,完善本病中医辨治体系,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伏邪理论"论治病毒性心肌炎。方法基于"伏邪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归纳整理各家学说理论对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机及治法进行分析。结果病毒性心肌炎以本虚为主,伏邪(热、瘀、痰、毒)等积于心为要,逾时而发或复感新邪发病,伏邪(伏瘀、伏痰)为病毒性心肌炎病程演变过程中重要病理要素。结论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当以清透伏邪之法贯穿始终,兼滋阴益气顾护正气,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效。  相似文献   

6.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少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位主要在肺,由于小儿脏腑娇弱,形气未充,而肺为娇脏,最易受邪,无论是外感六淫还是内生痰、瘀等伏邪皆易侵袭肺脏,匿藏于肺络,一遇新感引动或伏邪势盛,皆可痹阻气道,导致肺气宣发失常,出现反复咳嗽、喘息发作。文章试从伏邪致病的角度出发探讨该病发病特点,以期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截断其发病之源。  相似文献   

7.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具有病程长、进展慢、反复发作、易为外感诱发、病情进行性加重等特点,与伏邪致病相似。肺病日久正气虚损,伏痰伏瘀,痰瘀蕴久化毒,日渐形成“痰-瘀-毒伏”内环境。痰瘀毒伏、损伤肺络为肺心病之主要病机,伏痰、伏瘀、伏毒三者共同影响肺心病之发展与转归,基于此治疗可从三方面入手:扶助正气,防邪潜伏;通络散结,剔除伏邪;久病伏毒,解毒取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8.
变应性鼻炎作为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特点、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均符合伏邪致病特征,与伏邪关系密切。从伏风、伏痰、伏湿、伏燥、伏瘀五种不同病性伏邪分析变应性鼻炎的病因病机,运用祛风疏风、化痰通络、清透升阳、养阴润燥、活血化瘀为大法治疗该病,以扶助正气、改善体质为核心,邪正兼顾,攻逐宿根,可从根本上减少发病。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属于中医"脉痹"范畴,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房事不节、劳欲过度等病因导致水液代谢失常,痰浊、瘀血阻滞脉络,致使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中医的"伏邪"是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致使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病的痰浊、瘀血是伏邪的主要物质,经脉是伏邪隐匿之所,正气亏虚是伏邪致病的必要条件。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在未发病之前,痰浊、瘀血之邪已经伏于脉络,伏邪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正邪的平衡被打破,终致痰瘀痼结,损伤脉络。因此,在伏邪引而未发之时,应予以积极防治,以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谢春光教授应用具有养阴益气活血功效的参芪复方以补虚为主,化痰活血为辅,使"痰瘀"伏匿之邪消散,阻滞其对血管的持续损伤,达到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诊疗易忽视或延误,故认识并加强本病的相关研究,对减轻危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本病从前期至出现临床症状过程与伏邪发病过程具有高度相似性,故本文从"伏邪"理论出发,认为正虚乃伏邪之本,痰瘀乃伏邪发病病理产物,脑络乃伏邪隐匿之所。正气亏虚、痰瘀之邪伏于脑络,逐渐量积终致质变,是伏邪导致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直接后果。在伏邪引而未发或欲发之时,应用益气养阴活血法扶正祛邪、标本兼治、补虚扶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使"痰瘀"伏匿之邪消散,邪去正安,从而全面防治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诊治可参考脏腑风湿理论中顶焦神系脏腑风湿病。仝小林院士将其病因病机归纳为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或气血不和、腠理疏松,或脏腑功能异常,进而感受外邪。并且指出若治不及时或治不得法则病邪伏留于体内,日久与生成的痰瘀等病理产物胶着,进而形成顽疾。本案癫痫患者身体素虚,正气不足,又感受寒湿等外邪,且久病伏邪与痰瘀胶着,在透邪散邪、活血通络、固护脏腑的总治则指导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是一种与小气道损伤相关的严重肺功能障碍性疾病,目前为止国内外均无公认的确切治疗方案,患儿总体预后不良,病死率高,中医药干预可改善预后。徐荣谦教授认为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属中医"肺胀",即"马脾风"范畴。病因为小儿肺脾肾三脏虚损,痰凝内伏于肺,在感受外邪后,引动肺络伏痰而发病。迁延期基本病机为:邪郁少阳,痰瘀阻肺,属虚人外感。临床根据本病病因病机特点,迁延期在六经辨证基础上从少阳论治本病,和解少阳,畅达三焦,以小柴胡汤为基础加减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吴美琴  高嘉玮  阮诗玮 《河南中医》2023,(10):1502-1506
阮诗玮教授通过梳理伏邪的定义,认为伏邪的致病特点包括:伏邪致病,隐匿难除;伏邪所藏,病位多端;伏邪所发,正虚邪盛。伏邪在慢性肾脏病中,可伏藏于如下病位:邪伏少阴、邪伏膜原、邪伏营血、邪伏肾络、邪伏三焦。慢性肾脏病的病机在于脾肾亏虚,三焦气化无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湿毒瘀互结所致。其病机总以正虚邪盛为主,常兼有多焦、多脏腑之病变,正虚为伏邪致病之本,邪盛为其标,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大法,以透发为贵。阮教授擅从伏邪角度治疗慢性肾脏病,提出的正邪辨证法,在该病的治疗上起到提纲挈领之作用,临床上需掌握扶正与祛邪之法度,切不可过于攻伐,以伤正气。正虚之处,亦是容邪之处,故阮老师临床上以顾护先后天为要,在病情稳定之时,以固本培元为主,兼以祛邪;发作之时,可扶正祛邪兼顾,或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阮老师治疗慢性肾脏病还常伍以风药,重视顾护津液、截断病邪传变、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徐建兴  杨志旭 《中医杂志》2023,(11):1171-1174
根据伏邪温病理论并结合治疗脓毒症的临床实践经验,认为“伏邪久藏”为诱发脓毒症之潜在病因;“邪热内伏,瘀毒阻络,内外合邪”是脓毒症的发病之机;余邪深伏,正虚邪恋,致脓毒症合并持续炎症-免疫抑制-高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等不良预后。治疗上以“清、透、养”为大法,运用“清法”清除体内毒邪,“透法”透邪散热、开达通路、清剿余邪,“养法”扶正祛邪外出、顾护脾肾和阴液,防止脓毒症向PICS转变。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既重视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也重视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当前普遍从养生学角度或从扶正的角度入手治未病,往往忽视驱除邪气在治未病中的作用。针对治未病理论注重正气而忽视邪气的不足,探讨伏邪理论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提出在伏邪理论指导下:①直捣募原巢穴;②畅通病邪出路;③分消孤邪;④伏邪缓攻;⑤痰瘀毒并治;⑥以物治气;⑦开达募原;⑧邪正两顾;⑨和解表里;⑩外治逐邪等治未病的治疗方法及策略。  相似文献   

16.
伏邪理论为中医病因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指导临床治疗外感内伤等多种疾病颇有意义.从中医伏邪理论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机为正气不足、邪伏胞宫,鼓舞正气、祛邪而出为治疗的根本原则.其中正虚以脾虚不健、肝阴不足为主,伏邪以湿火内伏、气郁内滞为主;扶正以健脾升阳、养肝滋阴为要,祛邪以化湿消瘀、行气清火、通络透邪为法.  相似文献   

17.
徐荣谦教授认为,小儿正气不足、痰饮留伏是儿童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之夙根,临床常内外合邪.总体而言,外邪触动肺络伏痰,顽痰壅塞气道,痰气胶结,中上二焦气机不利,肺气闭塞不通而致本病发生.临证时有风寒闭肺、风热闭肺、痰热闭肺、痰瘀阻肺、肺脾气虚、肺阴耗伤之不同,治疗以辛开苦降,涤痰开闭为原则,取“辛以开之,苦以降之”“微苦以轻降,微辛以宣通”“以苦降其逆,辛通其痹”之法,运用小苦辛汤辨证加减治疗,使正气得复,邪气渐去,肺之宣肃功能恢复正常,则其病向愈.  相似文献   

18.
亚急性甲状腺炎(SAT)是临床上常见的疼痛性甲状腺疾病,西医治疗本病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及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只能短期控制症状且复发率较高。岳仁宋教授认为SAT发病与伏邪相关,基本病机为伏邪内藏少阳,待正气不足,外邪引动而发病,故治疗应根据伏邪的致病特点分期辨治。初期邪伏少阳,郁而化热,治宜清解伏毒、透发邪气;中期邪毒渐微,余热未尽,治宜和解少阳、宣透伏邪;后期气液内耗,邪退正虚,治宜透达气机、扶正固本。验之临床,每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9.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为医患所苦。武蕾教授基于“邪伏肺络”理论认为,哮喘的根本原因为正气不足、肺络阳虚;病机关键为邪伏肺络、肺络不通;哮喘的夙根为伏风、伏寒、伏痰。在临床治疗中,谨守病机,以温补肺阳扶正气,祛除伏邪断夙根,通畅肺络调气机,并配合中医外治疗法,临床疗效满意。该文主要总结武蕾教授运用“邪伏肺络”理论论治哮喘经验,为论治哮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气络血络理论,探讨分期论治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证应用。该病属中医“肺痹”范畴,病机责之于本虚标实,肺虚为本,毒、痰、瘀为标。疾病初起毒伤气络,肺气郁痹,毒热交结,疾病处于急性期,表现为高热鼻煽,以“毒”为主;病邪不解,毒热郁肺,炼津成痰,痰阻气道,疾病由此转入波动期,表现为痰喘连滞,以“痰”为主;久病入络,毒邪留滞,渐入血络,肺气虚损,痰瘀交结,此时疾病转入缓解期,表现为运动不耐受、肺功能阻塞,以“瘀”为主。因此临证分期论治,急性期以宣肺达邪为先,波动期以开肺豁痰为要,缓解期以养肺通络为本。据病势深浅运用叶、藤、根等草木药及虫类等血肉有情之品,验于临床,疗效确切,为治疗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提供新思路,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