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脉常通”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又是诸种治疗方法所施的目标。有必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现结合个人学习体会,谈点肤浅认识。一、“气脉常通”的涵义《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歧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在此,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叫作“气脉常通”。何谓“气脉常通”?气包罗很广,如肾气、阳气、脏腑之气、宗气、经气、营卫之气等。脉,指经脉。《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可见脉者是言其血,由于血液运行于脉内,故脉也是血的代名词。通,即通利,畅通之意。一句话,  相似文献   

2.
沈开金 《陕西中医》2002,23(3):286-286
“天寿过度 ,气脉常通 ,肾气有余”一句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意是讲 (年老之人为什么还会有生育能力 ) ,这是因为他天赋的精力超过一般人 ,气血经脉照常通行 ,同时肾气比一般人充盛的缘故。古今医家对此句的解释皆偏重“天寿过度”,而对“气脉常通”,忽而不谈 ,或解释含混。如王冰解此仅“所禀天真之气本自有余也”一句话 ,中医学院五版教材 :“气脉常通”即“地道不通”的相反语。笔者认为此句经文的实际临床运用价值在“气脉常通”四个字上 ,应着重研究、探讨。因为“天寿过度”。“肾气有余”说的皆是先天之禀赋 ,它是与生俱来的…  相似文献   

3.
《内经》作为“医家之宗”,其关于养生的内容贯穿前后,《素问·上古天真论》作为《内经》篇目之首,提出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养生观点,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对现在养生仍然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气脉常通"理论来源于《内经》,以此回顾中医中"气"、"脉"的认识。通过分析"气"与"能量"的密切关系,结合"脉"与"血管"相通之处,从血管稳态到微血管稳态,在气脉观点的基础上从另一个层面认识冠心病的机制和防治。在中药治疗冠心病上,从药物使用疗效来佐证气脉观点,提出相应防治建议,完成疾病预防、治疗、管理三个方面,实现"治未病"的目标,对于提高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早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明确提出了“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等一系列阴阳观点、理论。我过去对阴阳很不理解,觉得有点玄虚。后来通过自身疗病和练功体验,才如梦初醒,深感阴阳在养生健身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气养生常葆青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生之道可谓是五花八门,中医强调的以“气”养生,却是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现概括为护养“八气”。培补“元气”。《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论》云:“元气者,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认为“老之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元气为诸气之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因而,养生长寿必须培补元气,注意调补脏腑阴阳之气血,调适情志之气度,调节饮食之气育,调理卫生之气浊,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避受风寒,起居有常等,以培补元气,气足而体健。运行“真气”。《灵枢·根结》所说:“真气稽留,邪气居之…  相似文献   

7.
“养生”一词,出自《灵枢·本神》,即保养生命、防病抗衰、延年益寿的意思。养生学说是研究保持身体健康以延年益寿的思想、原则和方法的一门学说。《内经》论述养生学说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因时养生和调治于内两方面。本文仅就《内经》因时养生思想讨论如下。因时养生思想的理论基础《内经》以四时五脏阴阳为理论核心,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又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强调了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取决于六经之气和五脏之气的协调,而“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阴阳五行之气的运行,通应于人体五脏  相似文献   

8.
唐黎标 《养生月刊》2006,27(5):394-395
养生之道可谓是五花八门,中医强调的以“气”养生,却是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现概括为护养“八气”。培补“元气”《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论》云:“元气者,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认为“老之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元气为诸气之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因而,养生长寿必须培补元气,注意调补脏腑阴阳之气血,调适情志之气度,调节饮食之气育,调理卫生之气浊,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避受风寒,起居有常等,以培补元气,气足而体健。运行“真气”《灵枢·根结》所说:“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  相似文献   

9.
略论陈直老年养生学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直,宋代医家,著有现存最早的中医老年病学专著《养老奉亲书》,对老年养生的论述颇有见地,简明扼要,廉便实用,后世医家皆争相引用,奉为圭桌。现就其学术特点探讨如下。1首重食治养生之大法陈氏阐述老年养生之法,首重食治,在《养老奉亲书》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凡老人有患,宜先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此养老之大法也”,确定了老年养生的重要法则。后天水谷之精气,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精、气、神三宝的主要来源,故陈氏认为“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一身之中,阴阳运用…  相似文献   

10.
以《黄帝内经》为源,经文献整理,分类陈述古今医家对“阳密乃固”中“密”字的阐释。结合己见,更倾向于“密,静也”的观点,认为《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凡阴阳之要”,即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的静谧、平和,安静地尽职尽责,高度概括了《黄帝内经》中平和、节制、恬静的养生思想,对临床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汪机,明代著名医家,补气培元固本的创始人。就汪机的这一学术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汪机的“营卫一气”论,实质是营气之阴阳二义之统一;“调养气血,培补元气”的观点,是朱丹溪滋阴观和李东垣的升阳补气观之合壁;擅用参、芪说是其甘温气味与营气的阴阳两重性之统一。汪机的人身之虚皆阴虚,诸病多生脾胃,营气之虚是产生百病的根源;擅用参、芪,对调补诸虚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火的重要性火在中医学术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历代医家都在不同的方面论述和运用了它。内经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又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说明火寓于阴阳、六气、五行之中。火对人体具有正常的养生作用,又有异常的贼害作用。所以内经又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刘河间发挥了火的病机,强调了六气皆从火化之理。赵献可阐述了命门之火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略论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黄帝内经》吸收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元素论,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及阐释中医的理论。《素问·血气形志》篇云:“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人体气血的运行依赖于经络系统,其运行从“少血多气”之手太阴始,至“多血少气”之足厥阴止,气血流行周而复始,循环无端,阴阳相济,气血同舟。气血是经络能够实现“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等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根据生理、病理具体状态下经络气血的多与少,采用合理方法及手段进行判断和针对…  相似文献   

14.
从《黄帝内经》谈阴阳学说与养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最早的典籍,它的问世,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由于本书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五运六气、摄生等作了详尽的论述,因些,本书也是中国养生学较早的理论著作,兹就《黄帝内经》中有关阴阳学说与养生的关系,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一、调适阴阳是保健养生的基本原则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对立双方的概括。《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道者规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自然界是一个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因此,自然界一切事物无不包含阴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理论,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后提出的,它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本文从法于阴阳、藏气法时、顺时调神、起居有常、动静有时、食养以时五方面出发,对《黄帝内经》之四时养生理论进行探析,进一步丰富中医养生理论的文化内涵,拓宽养生保健的应用外延。  相似文献   

16.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本文从阴阳交感角度浅谈“头冷脚热八分饱”的中医养生观点,此观点暗含泰卦之象:头冷为坤在上,阴气下降;脚热为乾在下,阳气升腾,因而阴阳交济互根而生命泉源不止.八分饱则脾胃真气流通,而助心肾坎离交媾.只有阴阳交感,才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相似文献   

17.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小议刘小平(广东省大埔县人民医院大埔514200)关键词“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探讨元代著名的医学家,养阴学派的代表朱丹溪提出了对人体阴阳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体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就存在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  相似文献   

18.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吴伟 《河南中医》2004,24(9):16-16
《素问·四气调神论篇》中有这样一段话 :“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于“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这一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 ,历代医家认识尚不一致 ,其主要观点有五 :一是以马莳、高世木式为代表 ,高世木式注曰 :“圣人春夏养阳 ,使少阳之气生 ,太阳之气长 ,秋冬养阴 ,使太阴 (当作“少阴”)之气收 ,少阴 (当作“太阳”)之气藏”。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 ,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一般认为这种说法最合经旨。二是以王冰为代表 ,认为养 ,即制也 ,春夏阳盛 ,故宜食…  相似文献   

19.
蔡氏外山书法遥传感气功及其奇特作品墨迹,对人体具有激发潜能,疏通经络与防治病保健功能作用,而大有益于养生者,其理论依据,本源于《易经》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以天地阴阳之道而通于人生之道,运用于医学养生。外山以多年研修医学气功,而结合传统书法艺术美学道理,融阴阳气息于书法墨迹之中,产生形成其特有的“外山静态气场”作用于人们医疗保健养生,本乎太极阴阳运化而同悟共道,皆妙出一理。中国传统书法讲究精气神,是作者特有的艺术造诣、精神、气质在作品中的潜在与表现。而气功书法,它应该是除了必须具有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少阳病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少阳的含义何谓少阳?从字义讲:《说文》:“少”不多也,从小。《五篇》:“少”动也。又有”小”即微也、少也,有初生、起始之意。“阳”,气也,阴阳二气也”。少阳,即不多,微小,初生之阳气,如春天的春生之气,欣欣向荣。正如柯韵伯云:“少阳为微阳,如日初生。”2少阳的生理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故名“中渎之府”;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功能,内连脏腑,外通皮毛,一身内外上下无所不至,又为水火气机运行之道路。胆附于肝,内藏精汁,故名“中精之府”,内寄相火而具生发之气,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