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读“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临证实践的基础上,结合验案,从抓主症、辨病位的角度,对《伤寒论》中“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作出解读,认为该条文虽言小柴胡汤证的辨治要领,若连同《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来理解,则该条文显然是仲景举例示人,体现其辨证论治、圆机活法指导临床的思维内核。  相似文献   

2.
“脉证”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指通过脉象判断疾病证侯、确立治法的思维方法,是仲景辨证施治的特色之一。《伤寒杂病论》对此论述颇详,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各篇均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且原文中通过脉象阐释病证者,《伤寒论》398条原文中有148条,《金匮要略》414条原文中有141条。由此可知,通过脉诊确定病因病机的辨证思维方法在仲景辨证体系中极其重要。现就《伤寒杂病论》中“脉证思维”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101条日:“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见一证便是”虽然是对小柴胡汤主证而言,但后世医家引申其义,运用于临床辨证,已不局限于小柴胡汤证。例如,曹颖甫治一人,神思恍惚,歌唱无序,腹不胀满,亦不拒按,饮食二便悉如常人。曹氏初凭“阙上热气”辨为阳明腑实而用大承气汤;继凭“两胁胀痛”辨为:少阳病而用小柴胡汤;后凭“常苦自汗”辨为太阳表虚而用桂枝加龙牡汤。其弟子按曰:“顾饮食二便如常,腹不痛,亦不拒按,谁复有胆,敢用承气? 乃吾师独以阙上热气之故,遂尔放胆用之,殆所谓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意乎?”(《经方实验录》)从上可以看出,临床辨证时,引申这种“但见一证便是”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行的,也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病,证,症三位一体的治疗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论治主张将疾病、征候、症状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分析,然后立法遣方,即融辨病施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手一体。《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充分体现了这一治疗思想,试作初步探讨。1辨病施治与辩证论治《伤寒论》以"辨××病脉证并治"为篇名,《金匮要略》以"××病脉证并治"为篇名,说明仲景既辨病,又辨证,而且是先辨病,后辨证。通过辨病,掌握病机,从而确立治病大法或主治方药。如太阳病在表,治宜辛温解表。太阴病"以其服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痰饮病是水液输布失常,停积于机体某些部位,因饮为阴邪,得温…  相似文献   

5.
《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医家奉为中医经典之作,是一部以六经辨证为主的著作,其中提出了一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条文便颇具代表意义。反复研读仲景之著作,并在结合各家之见解的基础上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103条(《伤寒论讲义》,成都中医学院主编,1964年版。下引各条同)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仲景立论,意指只要见到柴胡汤证的一个证,而不必强求其他证候全备,便可使用小柴胡汤。然而,仲景没有明确提出但见一证便是究竟是指何证,因而引起历代医家的争议和不同认识。有指小柴胡汤方后或然诸证(《注解伤寒论》成无已);再为口苦、咽干、目眩证(《伤寒后条辨》程郊倩);有单指往  相似文献   

7.
王恒照  王艳 《四川中医》1998,16(8):13-14
多寐一证,属于神志之病变。研读《伤寒杂病论》中之有关原文,仲景于本证有“多眠睡”、“但欲眠睡”、“嗜卧”、“但欲寐”、“但欲卧”、“默默欲眠”、“默默但欲卧”之不同称谓。现以阴阳邪正交胜与神志受病改变为立论之中心,以内在病机与所见脉证为辨证分型之依据,复据证而推出其所略之方药,旨在取其理法方药相对应,用于指导临床辨治多寐证。1热盛伤阴,神昏多寐据原文以究诸仲景所述本型多寐证起因,则有三端。即一是由其人所患本系太阳温病,因医者误用辛温发汗,故造成表里俱热以致阴伤神昏;二是由其人患阳明经中风而邪溢太…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尽管历代医家给了不同的解释,但大多忽视了文中"伤寒中风"这一前提,致使多有误读。其中以"抓主证"这一说法广为流传。此说法听起来似乎  相似文献   

9.
猪苓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汤证在仲景书中凡五见:一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阳明病篇》)的第226条、第227条和“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少阴病篇》)的第319条。二是《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以下简称《金匮·第一篇》)的第17条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以下简称《金匮·第十三篇》)的第13条。这五条原文,表面上看,前三条为外感  相似文献   

10.
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诊疗的主要思维模式,在异病同治中的应用具有显著优势。然而,过度强调辨证论治,易忽略“病-症-因-机”。《伤寒杂病论》所云“但见一证便是”以柴胡证为例体现了抓主症思维在诊疗中的应用,然而直接将方与症对应有简化诊疗思维的倾向。基于此,提出“独藏”辨治理论,“独”作“单独”“独一个”之意,“藏”作“深藏”之意,通过辨识深藏在诸多症状中的独有核心症状,执简驭繁,从而实现中医辨病整体观与辨症精准化相结合。并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伏气温病、肥胖的辨识为范例,探讨以辨主症为核心,疾病为纲领,辨证为枢纽,上连审因,下达求机的“病-症-证-因机”相结合的“独藏”辨治思路,以期为现代中医诊疗思维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辨病脉证并治"是仲景对疾病"逐级分类"的治病模式;指出"病"的等级高于"证","辨病脉证并治"的高明之处在于重视疾病分类中的等级概念,是仲景智慧的体现;论述了"辨证施治""辨证论治"提法的由来和本意;强调现代的"辨证论治"已远离仲景"辨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模式;分析了中医脉学的现代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与过度强调"辨证论治"有关,并介绍了作者在脉学研究方面的工作;最后论述重提"辨病脉证并治"是中医学健康发展的拐点。  相似文献   

12.
仲景著作皆以“病脉证并治”名篇,示人先辨病,再辨证,然后施治。岳美中教授说:“我们学习仲景的著作,就得从这些地方去寻找规律”。(《岳美中医话集》)因此,探讨仲景辨病与辨证的特点和规律,不仅可以提高辨病与辨证论治水平,而且有利于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兹不揣谫陋,略陈管见如下。一、辨病之常知常论治所谓辨病之常,就是辨别疾病基本矛盾的  相似文献   

13.
心悸首见于《伤寒论》,仲景对病机、症状、治法、方药均详尽论述,脉证合参,细分轻重缓急,据证遣方,随证化裁,条文言简意赅,寓意深奥。治疗方法归纳为益气法、温阳法、阴阳双补、温阳利水、健脾化饮、和解法、疏肝法七种。仲景辨治心悸特点为注重温阳化饮,从五脏论治,伤寒心悸和杂病心悸分别辨治,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宗旨。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第101条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见一证”,说明仲景设小柴胡汤非为一证专方,也说明小柴胡汤应用  相似文献   

15.
心悸首见于《伤寒论》,仲景对病机、症状、治法、方药均详尽论述,脉证合参,细分轻重缓急,据证遣方,随证化裁,条文言简意赅,寓意深奥。治疗方法归纳为益气法、温阳法、阴阳双补、温阳利水、健脾化饮、和解法、疏肝法七种。仲景辨治心悸特点为注重温阳化饮,从五脏论治,伤寒心悸和杂病心悸分别辨治,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宗旨。  相似文献   

16.
自《伤寒论》问世以来,不习惯多称伤寒以六经辨证,对其病证亦多称为六经病证,固不无根据,然考诸篇内容,似称三阴三阳,六病及六病辨证为妥。兹说明如下。《伤寒论》原著无“六经”之说通看全论篇名及条文上所冠病名,皆无“经”字。全论篇名曰“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等。条文曰:“太阳病”、“阳明病”等,并非以太阳经病、阳明经病为名,可见仲景只以三阴三阳病而统脏腑经脉之病。《伤寒论》“传”字并非“传经”之专词大论第4条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5条曰:“伤  相似文献   

17.
从“但见一证便是”的思路用小柴胡汤3则陈昌华(江西省兴国县人民医院兴国342400)关键词小柴胡汤临床应用验案本人临床10余年来,喜用小柴胡汤,且遵循仲景医圣的名训:“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运用该方于临床,其效果甚佳。本方应用...  相似文献   

18.
疑难杂病重脉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过程中 ,如何根据四诊证据的前后顺序进行分析 ,正确地辨证论治 ,一直是历代医家注视的重要问题。例如 :《内经》在指出辨证论治要四诊合参时 ,强调“欲知其要 ,则色脉是矣”。《难经》中又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提出辨证依据的前后主次序列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明确提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论杂病亦强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  相似文献   

19.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09,24(11):2065-2066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故篇名分别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其篇名却非“辨心病脉证并治”、“辨肺经病脉证并治”等,除第七、九、十一及十八篇篇名分别涉及“肺”、“心”、“五脏”及“肠”而外,都以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痉湿病脉证治》、《疟病脉证并治》的形式名篇。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本证、兼证、变证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伤寒论》原著并无本证、兼证、变证之称,而是后世伤寒诸家在六经提纲下又设的一种辨证分类方法。如《伤寒来溯集》日:“太阳本病脉浮,仲景以其或然或否不可拘定,诊者……必须理会此等兼证。”《伤寒指掌》日:“大抵今之伤寒无不兼经而病……其各兼并之症列于六经正病之下……。”《伤寒贯珠集》则以三证分治则,本证用“正治法”,兼证用权变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