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试论中医感染病学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冯全生 《新中医》2005,37(1):3-5
探讨在中医外感病基础上构建中医感染病学的思路和设想。从外感病辨治理论的建立与感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密切相关、外感病病因说与感染病的微生物入侵病源说类似、感染病的临床特征与中医外感病相似、外感病学的发展对中医防治感染病的重要贡献等方面论述了感染病与中医外感病密切相关;从感染病的病因不囿于邪气的外感、脏腑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在感染病防治中广泛应用等方面指出感染病防治又不局限于传统中医外感病辨治体系。由此,提出了以外感病为基础,构建中医感染病的思路,阐释其内涵、建立的重要意义以及从教学、临床和科研等方面推动中医感染病学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又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它以六经辨证为辨证纲领。太阳病是外感病韵初期阶段,其篇幅在《伤寒论》中占据较多。传统观念认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辨证体系。一般认为,三阳病多属于热证、实证、阳证;三阴病多属于寒证、虚证、阴证。从而得出了太阳病当属阳证、热证、实证,对于太阳病性质为热证,笔者持相反观点,现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外感退热饮治疗外感高热508例山东歌舞剧院医务室(250012)颜景夫中国轻骑集团卫生科(250021)秦庆云关键词 外感高热;外感退热饮;疗效观察笔者20多年来应用自拟方外感退热饮治疗外感高热50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08例中...  相似文献   

4.
石强华  李燕 《河南中医》1999,19(6):65-65
地骨皮是枸杞根皮,对于它是否能运用于治疗外感病中,医界颇有争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不宜用治外感表证。如张锡纯:他骨皮“禀地之阴气最厚,是以性凉,长于退热,为其力优于下行有收敛之力;……惟肺有风邪作嗽者忌用,以其性能教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焦树德教授亦说:“凡无血分热证及中焦虚寒或虽血分有热而又兼外感者,均不宜用。”『“工是认为外感风寒发热者忌用。主此说者颇多。如清代周岩就认为地骨皮“有安内之功,无攘外之力,虽表里兼治,而风寒之表热非所能解也。”《本草思辨录·卷四》现今一些…  相似文献   

5.
对《内经》外感病因观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久以来,我们都是以记载于《内经》而形成于唐代的五运六气说作为外感病因的立论基础,信奉“外感不外六淫,民病当分四气”的观点,经研究发现,在此之前,古代医生是把寒署的太过和燥湿之气,以及邪风,视为致病因素的,并阐明了它们的致病特点,引发的种种症证,与六淫学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论寒温统一     
外感病学是研究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其防治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一个统一、完整、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寒温之分不仅严重影响了外感病学的自身发展,还冲击着中医学的理论根基,使比较全面、系统、严密的中医理论在伤寒与温病中经常处于互相矛盾、难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给学习中医、传播中医、发展中医带来诸多困难与困惑。此外,由于《伤寒论》与《温病学》自身存在的片面性、局限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还加大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怀疑,动摇了学生的专业思想基础,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中医事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因此,结束寒温分离对中医事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实现伤寒与温病的合二为一,建立一个统一、完整、开放的外感病学体系,不仅能为其自身的进一步充实、完善提供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也有利于外感病学全面、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琦教授对中医学的理论建树颇多 ,先后创立了中医体质学、中医男科学等 ,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提出了“阳痿从肝论治”、“前列腺炎分期论治”等论说 ,被学术界广泛认可。脾胃外感学说则是王琦教授在治疗脾胃病过程中提出的新的论点。1 脾胃外感说的提出及其内涵脾胃内伤说是金  相似文献   

8.
外感热病瘥后,指患者因伤寒、温病、疫证等外感热病,在病愈之后,或因正气亏损,或因将息失宜而引起的久久未能康复的一类病证.本文从辨病证,因证施食;知宜忌,防病复燃;善烹调,补偏救弊等三方面,提出外感热病瘥后中医食疗调摄法. 1辨病证,因证施食 外感热病瘥后,大多表现为体虚未复,余邪未消.食疗的关键应辨清虚之病性,虚属何脏,以及有无邪热的侵扰.选取的食物则以补益虚损,清泄余热为主. 叶天士曾说:“邪热不燥胃津,必耗肾液.”热病瘥后,津伤液耗,伤阴之候及于五脏和胃肠,然以耗伤胃腑肾脏的阴液为……  相似文献   

9.
战汗与往来寒热是外感病的典型症状,二者的病机都属于正邪交争,但各自的治法、调护和转归却不尽相同。治法方面,外感病症见战汗者,要根据具体病情或温补或寒下,相机而动;而外感病症见往来寒热者,多以和枢机、解郁结为法;在一定条件下,往来寒热还可通过战汗而解。调护方面,战汗时不可扰动,汗后宜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往来寒热要重视其治疗药物应去滓再煎。转归方面,战汗是外感病病情转归的关键,而往来寒热往往提示外感病仍处于相持阶段。对比分析外感病战汗与往来寒热的证治特点,对外感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外感类中成药是目前最长使用的中成药,也是最常混淆使用的中成药之一。本文对现今临床常见的外感类中成药滥用现象提出了:治疗外感病使用中成药必须要以临床辨证为宗旨,绝不可以一药而通治感冒,混淆其用法则导致坏病丛生,轻则迁延病情,重者则后果不堪。因而提醒使用外感类中成药时必须注意辨证使用,犹如临阵用兵。  相似文献   

11.
郭海  龚婕宁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2):1772-1773
通过对1例老年外感高热患者辨证治疗过程的分析,认为辨治老年外感高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首先明辨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2)明确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3)明确寒热属性及是否夹湿;(4)明辨部位,合理选择辨证方法;(5)重视气营两清法的运用,认为从临床实际出发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外感高热症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草药金果榄佐治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外感发热患者67例随机分为两组,在抗病毒、抗菌的基础上治疗组口服金果榄汤药,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片;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结果两组体温开始下降时间相当,但治疗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临床症状积分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中草药金果榄佐治外感高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笔者运用拔罐治疗小儿外感咳嗽,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210例患儿中,男102例,女108例;年龄6个月~9岁;病程长者1个月,短者2d;全部患者均为门诊治疗。2诊断标准①有较典型的外感症状,流涕、喷嚏、咳嗽或伴有发热;②脉浮、...  相似文献   

14.
朱建孝 《新中医》1991,(10):14-15
外感为常见病,虚人尤易罹患。先哲有言:“治外感去其所本无,治内伤复其所固有。”此言其总则。吴瑭云:“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此言其战略。喻昌又说:“治病三分内伤,七分外感,外感为重;七分内伤,三分外感,内伤为重。”此言战术着眼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笔者应用止嗽散加昧治疗小儿外感后久咳9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90例患者均为门诊患儿,其中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1岁;病程最短13天,最长27天。临床表现为外感后咳嗽迁延,咳痰色白或黄白相间,以清晨咳嗽较为频繁。  相似文献   

16.
“发表不远热”这一用药原则从内经时代起一直指导着外感热病的治疗,其强调了治疗外感热病应大胆使用辛温剂以扶正助阳,这样不仅不碍邪气外出,反可增强祛邪之力,充分调节机体平衡,以利于疾病向愈。然而从宋金元时期,医家用药习惯逐渐偏于辛凉;时至今日,外感热病的治疗开始走向滥用寒凉药物的极端。本文选取扶正助阳治阳虚外感案和辛温解表并凉血解毒治丹毒案,一寒一热两则验案,以展现“发表不远热”在临床中的灵活应用。其中,阳虚外感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解表温经散寒,从“实则太阳,虚则少阴”角度论述辛温剂在治疗外感中的重要性;丹毒案以荆防败毒散辛温解表联合凉血解毒,从“有病则病受之”的观点切入,提出当辛温解表药与血热病机相矛盾时仍可酌情应用辛温剂,使药物各达其所、并行不悖。同时案后梳理了关于“发表不远热”和“初用辛凉”两种观点的争论,并结合当前一些医家对“发表不远热”的临床发挥,浅谈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赵明宗  程燕 《河南中医》2013,(12):2205-2205
目的:观察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的疗效。方法:对64例外感咳嗽小儿采用小儿推拿手法辨证治疗。结果:64例外感咳嗽患儿中,1个疗程内治愈45例,好转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3%;2个疗程内64例全部治愈,总有效率为100%。结论: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金平 《中国中医急症》2002,11(5):408-409
外感久咳是因外感咳嗽失治或误治,致咳嗽迁延难愈,病情顽固,治疗较棘手。笔者近年运用利肺止咳汤治疗本症80例,疗效较佳,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0例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7~80岁,平均38岁;病程7~86d,平  相似文献   

19.
姜良铎教授认为外感病的发生发展与内伤存在与否关系密切。无内伤时,外感病呈典型过程,与体质类型有关;有内伤时则呈非典型过程,个体差异显著。消渴病患者因其疾病特点所致,表现出对外感病的易患性,且临床经过不同于其他外感病的普遍规律而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素有脾胃病、又外感六淫邪气而发病的一类病证。作者认为,脾胃内伤的存在使外感病呈现复杂的证候,其治疗与单纯外感有显著的不同;将脾胃内伤分为伤食、脾气虚、胃阴虚、腑气不畅、脾胃气滞、脾胃湿盛、气虚湿热七种类型。辨识脾胃内伤基础的存在与类型,对提高外感病的治疗效果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