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引起世界范围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020年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对全球16个院外CA(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中心的数据分析显示, OHCA的年发病率为(30.0~97.1)/10万;接受治疗的患者30 d存活率为3.1%~20.4%, 仅2.8%~18.2%的患者有良好的神经功能预后[1]。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报道OHCA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良好的患者比例更低[2,3]。CA患者经过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后脑损伤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4], 因此ROSC后脑保护一直是治疗的重点和难点。目标体温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TTM)是应用物理和(或)化学方法将核心体温快速降到目标温度, 维持一定时间后缓慢升温至正常生理体温的过程。2002年发表的两个随机对照研究证实[5,6], CA复苏后脑损伤患者...  相似文献   

2.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全世界成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罹患数百万人.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其唯一救治措施,但救治成功率低,出院存活率<7%,神经系统损伤是其主要致死和致残原因[1-3].“治疗性低温”(therapeutic hypothermia),国内习惯称为“亚低温”(mild hypotherima)是为了减轻患者神经系统损伤而进行诱导的轻中度低温(32~ 34℃),是CA患者经过CPR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进一步脑复苏治疗的最重要环节,也是目前唯一被临床证实能够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和神经功能恢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亚低温治疗对复苏后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苏后脑功能不全是成功现场心肺复苏(CPR)后导致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亚低温治疗(MTH,32~34 ℃)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措施,其可改善心脏骤停(CA)复苏后患者的脑功能.本文就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亚低温治疗的发展历史、作用机制、降温技术及潜在并发症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超长心肺脑复苏成功10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临床上进行心肺复苏 (CPR)时 ,通常是患者心搏骤停 (CA )后立即行 CPR2 0~ 30 min,然而未见自主循环恢复(ROSC) ,评估脑功能有不可逆的丧失 ,即宣告终止 CPR。超长 CPR的时间需要超过 30 min,它包括开始复苏前 CA时间和复苏抢救的时间〔1〕。目前国内外陆续有超长 CPR成功的个别报道。我们对近5年超长心肺脑复苏 (CPCR)取得成功的 10例病例进行总结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资料 :6 32例患者为 1999年1月— 2 0 0 3年底 5年间收治的 CA后进行 CPR超过 30 m in者 ,其中 10例自主循环、呼吸恢复 ,且脑复苏成功。其中男 …  相似文献   

5.
[目的]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优化院前心跳呼吸骤停(CA)程序和方法,加快院内反应速度,缩短CA到实施CPR时间,以提高院前CA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8年来144例院前CA病人,2006年以前应用CPR’2000国际指南(A组),2006年开始应用CPR’2005国际指南(B组)抢救护理心脏骤停病人,比较两组的复苏成功率和开始复苏时间。[结果]B组复苏成功8例,A组复苏成功2例(P<0.05),复苏开始时间B组更优化(P<0.01)。[结论]优化CPR程序缩短开始复苏的时间是CA抢救成功的有效方法。对于院前CA的抢救护士不仅仅是配合者,更是参与和实施者,护士对接听"120"呼叫,减少院内反应时间,缩短现场复苏开始的时间,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早期颈动脉输注冰盐水诱导全身亚低温对心脏骤停(CA)患者脑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11月选择ICU 96例CA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试验组采用早期诱导全身亚低温治疗,对照组复苏后常规亚低温治疗,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心脏骤停后0、4、24、48、72 h血清S-100β蛋白水平,达亚低温目标温度时间和30 d转归情况。结果试验组达目标温度时间以及心肺复苏后各时间点的S-100β蛋白浓度、30 d转归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早期颈动脉输注冰盐水诱导全身亚低温治疗可快速降低大脑局部及中心体温,降低心脏骤停患者脑损害,改善神经功能预后,增加康复率。S-100β蛋白作为早期脑损害评估的敏感指标可用于亚低温治疗的效果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心肺复苏后病人亚低温治疗中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入住重症监护室27例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并持续昏迷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亚低温治疗,同时加强病情观察与护理。[结果]复苏后72h内苏醒7例,死亡4例,发生肢体抽搐5例,肺部感染5例,心律失常3例,凝血功能障碍2例,低血压1例,治疗过程未出现冷伤及反跳性高热发生。[结论]加强心肺复苏后病人亚低温治疗中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8.
钟春  刘大勇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6):1959-1960
临床上进行心肺复苏(CPR)时,通常是患者心搏骤停(CA)后立即进行CPR 20~30 min,未见自主循环恢复(ROSC),评估脑功能有不可逆的丧失,即宣告终止CPR.……  相似文献   

9.
心肺复苏的质量对复苏后炎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临床上常见的不标准心肺复苏(N-CPR)和2005年国际CPR指南推荐的标准心肺复苏(S-CPR)对心脏停搏(CA)猪复苏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18头猪被随机均分成两组,经麻醉、插管、机械通气后,应用程控刺激方法制备心室纤颤(VF)模型.S-CPR组应用2005年指南推荐的CPR方式;N-CPR组模拟临床上经常出现的低质量CPR方式.VF 4 min后开始进行CPR,CPR 9 min后进行电除颤及高级生命支持,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进行各项指标观察.24 h仍存活的猪经处死后取脑、心、肝、肾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核转录因子-kB(NF-kB)的表达.实验期间连续监测CPR后3、6和9 min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抽取基础状态、CPR 9 rain、ROSC 4 h的静脉血,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浓度.结果 与N-CPR组比较,S-CPR组ROSC率(22.2%比88.9%)及24 h存活率(22.2%比88.9%)明显提高(P均<0.05);CPR后3、6和9 min心排血量(CO)和平均动脉压(MAP)也均显著升高(P均<0.01);并且CPR后9 min和ROSC 4 h血清促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和各组织NF-kB表达程度均降低.结论 高质量的CPR后不仅能提高CA猪的生存率,也明显改善CPR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随着心肺复苏 (CPR)指南的不断改进 ,大约 2 5 %~ 5 0 %心跳骤停 (CA)患者能够恢复自主循环 (ROSC) ,但出院率仍然徘徊在 2 %~ 14 %的低水平[1] ,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顽固性的脑损伤。CA后早期对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评价将影响CPR后的治疗方案 ,因为对严重不可逆的脑损伤患者是否进行持续的生命支持将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的一系列问题。我们临床常用的评价CA后脑损伤的方法如神经系统的查体、头颅CT、MRI、电生理检查 (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 )、脑组织氧消耗等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 ,在脑缺血缺氧早期不能显示病灶或不能区分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亚低温对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的心肺复苏患者预后和脑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对66例心肺复苏后获得ROSC的患者进行分组,根据是否用亚低温治疗以及ROSC后不同时间予低温治疗分为常温组和低温A、B组。比较低温两组和常温组中第1、3、7、28天的GCS评分、SOFA评分和28 d的生存率和CPC评分。结果:各组ROSC率、28 d生存率和第1、3、7天SOF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第7天GCS评分和第28天的CPC评分常温组与低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低温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亚低温对心肺复苏患者ROSC的28 d生存率影响不大,但对ROSC患者的脑功能恢复有明显益处,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在ROSC后1 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患者开始时机对生存率和CPC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亚低温可以改善心搏骤停的神经功能结局。最新指南中对于亚低温的温度推荐范围是32~36℃。但伴随着体温的下降,全身微循环也随之变差。在这项实验研究中,我们探索了心搏骤停猪模型中自主循环和成功心肺复苏后不同亚低温目标温度下时大脑(CM)和舌下微循环(SM)的变化及其与温度的相关性。方法:10只国产家猪被随机分成对照组(Control组)和心肺复苏组(CPR组)。钻孔法暴露大脑皮质用于皮层微循环的测量。心肺复苏组(CPR组)的猪使用诱颤法建模,室颤维持5分钟后开始5分钟的胸外心脏按压,之后进行150焦耳的电除颤。对照组在相同的时间维持自主循环。亚低温在CPR组心肺复苏成功后立即开始,在对照组实验动物准备就绪后也进行亚低温治疗。使用冰毯将两组实验动物的体温分别从37℃降至35℃、33℃和28℃,并在每个时间点上保持30min后,使用旁流暗视野技术进行舌下和大脑皮层微循环的检测。结果:两组实验动物舌下和大脑皮层微循环血管的微血管流动指数(MFI)和灌注血管密度(PVD)均伴随着温度的下降逐渐降低。在每个温度点上与Control组相比较,CPR组大脑和舌下微循环的MFI和PVD在每个温度点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脑皮层的微循环状态随着体温的下降逐渐下降。亚低温状态下神经功能结局的改善与微循环下降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亚低温用于心搏骤停后脑保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后即使经过有效心肺复苏、恢复了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但仍有一些患者死亡或留有严重的后遗症.研究发现,亚低温能改善心肺复苏后生存率和神经功能损伤[1-2],但其作用机制还未完全阐明.亚低温治疗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对此需加强认识和管理.现将有关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脑复苏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40例,经心肺复苏(CPR)达到基础生命支持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与亚低温治疗组各20例.随访3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予常规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的致残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心脏骤停后CPR患者实行亚低温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正确使用电脑降温毯及专科护理等是降低亚低温治疗脑复苏并发症的关键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大鼠心肺复苏后神经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鼠心肺复苏后神经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的变化规律.方法 建立窒息联合冰氯化钾致大鼠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A/CPR)的动物模型,断头后提纯大脑皮层组织内线粒体,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线粒体MPTP在不同时相的开放程度.结果 心肺复苏后大鼠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明显受损,恢复自主循环(ROSC)后神经细胞MPTP持续处于开放状态,开放程度具有时间依赖性,具体表现为在ROSC后6 h以内开放程度保持低水平,6 h以后开始迅速大量开放,直至12 h开放程度达到最大,但并没有一直维持这一水平,而是在ROSC后24 h开放程度略有缩小,表明线粒体开始收缩,至48 h开放程度再次加大,72 h MPTP明显缩小,但未达到正常水平.结论 CA/CPR后大鼠线粒体MPTP出现明显规律性改变,复苏后12 h以内可能是改善复苏后脑功能的最佳治疗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瞻性护理在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病人中的应用。[方法]观察前瞻性护理干预在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前瞻性护理实施前(2013年8月—2014年7月)和实施后(2014年8月—2015年7月)收治于我院的心肺复苏后幸存者行亚低温治疗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前后病例组分别设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亚低温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对亚低温治疗并发症预防的前瞻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病人干预后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亚低温治疗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护理服务的认可度评分和干预后随访3个月时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病例施以前瞻性护理干预,能降低病人亚低温治疗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后神经功能康复效果和病人认可度。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指南的不断改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的病人能得到及时有效的CPR,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1],但因合并顽固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组织Caspase-3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建立窒息联合冰氯化钾致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A/CPR)的动物模型,于各时相点断头留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CPR后脑组织Caspase-3蛋白的表达,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对照组脑组织内仅有少量TUNEL阳性细胞;ROSC后3 h出现表达阳性细胞,ROSC后6 h表达开始增多,ROSC后12 h进一步上升(P<0.05),其后各组均处于高水平表达.Caspase-3表达均在ROSC后24 h显著增加,直至ROSC后72 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Caspase-3表达与细胞凋亡明显相关(r=0.909).结论CA/CPR后大鼠脑线粒体Caspase-3蛋白高表达可能是细胞凋亡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胸外按压是抢救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的有效治疗措施,持续胸外按压能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1].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过程中,人们始终把关注点集中在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及脑功能的恢复上,而对自主循环未恢复情况下自主呼吸首先恢复的现象鲜有报道.  相似文献   

20.
基于Utstein模式的EICU心肺复苏成功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Utstein模式评价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住院患者CPR成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按照心肺复苏Utstein评价指南设计CPR注册登记表,对2011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EICU出现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并行CPR的82例进行注册登记,根据复苏结果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组37例和自主循环未恢复(Non-ROSC)组45例,分析影响ROSC成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影响ROSC成功率的因素有:年龄60岁(χ2=4.90,P=0.027);心源性CA(χ2=4.40,P=0.036);CA发生时间6:00~18:00(χ2=4.23,P=0.040);CA初始心率为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χ2=4.48,P=0.034);人工通气开始时间≤5 min(χ2=4.70,P=0.030);行气管插管(χ2=4.04,P=0.044);肾上腺素累积用量≤5 mg(χ2=6.51,P=0.011)。结论年龄、CA病因、CA发生时间及形式、CPR抢救措施是EICU住院患者CPR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