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方测证”方法应用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以方测证”方法的应用概况,指出在应用过程中主要存在实验对照设立不合理、药效学指标的选择过于简单、“药病对应”的研究受到忽视等问题。从而提出应用“以方测证”方法进行研究,必须设立对照;病证结合是“以方测证”的关键点;方剂功效的界定是“以方测证”的前提等相应的研究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吴威  李楠  于长禾  张会永 《中草药》2021,52(18):5688-5696
目的基于文献报道,回顾总结中医古方辨证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情况,为进一步开展古方治疗前列腺癌现代临床应用及其药效学机制研究提供指导。方法通过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将检索时间限定为自建库到2020年7月4日,查阅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运用古方辨证治疗前列腺癌的相关文献并追溯综述类文章,将涉及的古方与对应证型的名称规范化并按功能分类整理方剂,运用SPSS26.0软件对不同古方治疗前列腺癌的使用频数进行分析,运用Cytoscape软件对古方-功能类别-证型的复杂网络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从3大数据库中共检索到中医古方治疗前列腺癌相关不重复文献共2025篇,依据研究目的共纳入医家经验38篇,病例报道14篇。证型规范后有34种,湿热蕴结证最常见,频率为10.7%,其次是肝肾阴虚证和瘀血内阻证,频率皆为8.4%,气血两虚证频率为7.6%。共得到古方64种,功能类别以补益剂、祛湿剂和理血剂为主,单个古方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六味地黄丸8.3%、八正散7.7%、知柏地黄丸5.9%、肾气丸4.1%、四君子汤4.1%等。古方-功能类别-证型的网络分析亦证实这一结论,六味地黄丸在网络中的关联程度最高,方剂对应的证型多为肝肾阴虚证、瘀血内阻证、湿热蕴结证等。结论通过对中医古方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经验的梳理和总结可为古方治疗前列腺癌现代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但其药效学机制仍需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伤寒论》中的古方“人参”与现代人参的区别及在不同情况下的辨证使用。运用中医理论体系对《伤寒论》中涉及人参的方剂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发现《伤寒论》中人参的使用非常严谨,有是证方用是药,因此人参应在不同情况下代之以不同的药物,需辨证使用,才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国方剂数据库》中治疗瘀毒证的方剂药物组合配伍特点。方法:利用《中国方剂数据库》,运用主题词检索提取治疗瘀毒证的方剂,运用频次统计分析其高频药物,利用关联规则分析治疗瘀毒证的药物间配伍关系。从功效、主治、药对配伍等多角度探讨治疗瘀毒证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治疗瘀毒证方剂176首,涉及中药331味。在高频药物中,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和清热药占比最高。关联规则显示,123首内服方剂中核心药物组合有32个,53首外用方剂中核心药物组合有17个,常用配伍有: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开窍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杀虫止痒药,杀虫止痒药+活血化瘀药+化湿药。结论:《中国方剂数据库》收录治疗瘀毒证的方剂主要以清热解毒凉血药物为主,辅以活血、通经、止痛、理气、熄风、燥湿等药物,为临床应用活血解毒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痛证理论发展之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中医文献学研究方法,探讨痛证证治理论发展历程。认为痛证理论发展经历了以寒热病因、气血病机及作用于经脉、五脏类分为标记的《内经》时代;从外感、内伤分证,确立痛证辨证论治体系的仲景时代;以李东垣、朱丹溪为代表深化和创立痛证病机学说,从气、血、痰、郁立法认论治的金元时代;突破“痛无衬法”禁区,倡导温补治痛诸法明代的温补学派时代;以叶天士、王清任为代表的清代医家,提出“治有先后”、“治分内外”及活血化  相似文献   

6.
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遣药组方就是中医辨证施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谨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祈望同道指正。1据证立方有的放矢方剂是用来治疗疾病的,制方应以病证为依据。即前人所说的:“有是证,则制是方”。方是在“法”的指导下制成的,此即是“方由法立,以法统方”之谓。而治法又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证候.通过辨证求因,在确定成因的基础上进行审团论治而制定出来的。当治法确定以后,它就成为指导临床组方的重要原则。《内经》对组合方剂的理论阐述颇详.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气有多少.病有…  相似文献   

7.
李健强  辜孔进 《中医药学刊》2005,23(8):1370-1372
历代名医都非常重视“针、灸、药”的临床运用,辜孔进教授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遵循“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治疗观,指出“一针二灸三用药”的临证原则,该文志在探讨辜教授30多年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通过三个方面,即拯救之.法,妙用者针,针所不及,灸之所宜;师古不泥。善用古方。力求发扬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继承导师的临证经验,并对后学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蒋健 《新中医》2009,(11):109-110
中药的方剂通常由君臣佐使组成。君药针对病因或主证发挥治疗作用;臣药协助君药以加强治疗作用;佐药治疗兼证、次要证候,或制约主药的药性,或起反佐作用;使药为引经或调和药性。在临床实际诊疗过程中,由于经常地、大量地面对复杂的复合证型,很少有机会单独使用一首方剂来进行治疗,经常需要联合运用数个方剂或数种治疗原则构成复方来进行治疗,复方的组合同样不可避免地需要运用方剂君臣佐使的配伍原理。兹以甘麦大枣汤治疗汗证作为一个截面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中医病证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吴敏  吴勉华 《中医杂志》2002,43(1):8-10
分析了“证”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加强中医病证相关性研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提出3点建议:(1)以病带证,病证结合,从分子病因学角度研究病证的相关性;(2)以药测证,药证结合,从基因水平探讨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疗效机理;(3)以病代证,研制模型,从分子病因学角度,结合中医理论,研制转基因动物病证,为中医新药开发提供依据。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医药国内外尚处于起步阶段。相信在21世纪,中医药研究在继承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有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方证从化学理论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并阐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诊疗体系的内核是方证从化问题,方证人化是方药进入体内后具体愈疾过程的药证互反馈效应,其包括“从方化证”与“从证化方”两个互为反馈的过程。所谓“从方化证”即指“方”对“证”的授予、攻击作用;所谓“从证化方”即“证”对“方”的亲和选择作用过程,在方证这种“耦合过程”中,方证以互为主客体的“主体选择”和“引导”,构成不可分割的互溶、互化的交互关系。把一个辨证论治过程的对应方证,分解为从化前的“方证对应”,从化中的“方证耦合”和从化后的“方证符合”三个阶段,进行多元、多级百分比“方”、“证”互补式的阶段研究,从而提出了“方药有效实体-成分组合模”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日本古方医学派代表人物东洞吉益所著的《药证》一书,系其代表作之一。此书对日本古方医学派影响甚大,亦是此派具有代表性的药学专著,在日本汉方界至今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研究此书之学术思想,可以窥见日本古方医学派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关于经典著作的研究,不乏启发和裨益。一依据原文,尊重原著《药证》一书,列有“考证”一栏。其内容均摘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由于仲景之书,乃是根据前人之论和其临床经验编著而成,故从仲景原著中有关条文分析  相似文献   

12.
宁德新 《四川中医》1998,16(2):51-52
寒性药与热性药同用,称为寒热井用,属和法范畴。历代医家创立了许多疗效卓著的寒热并用方剂,广泛地运用于;临床,本文以寒热井用的方剂和临床治疗用药为依据,对寒热井用的治疗作用进行了归纳分析,供大家参考。!主用其性.能调和赛热,治疗寒热错杂证。根据中药性味、归经的理论和“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基本原则,选择能入热邪所在之经的寒性药与能入筹邪所在之经的热性药同用,利用药性的寒热们胜,纠正机体病变部位的寒热偏胜,有调和寒热的作用,用于治疗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肝(胆)热牌寒、冒热肠寒…  相似文献   

13.
汗证是以汗出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在儿科临床也可是其他病症的兼证。钱乙治疗小儿汗证独具特色,但鉴于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记录文辞简要,诸类汗证证候记录不够丰富立体,给临床推广应用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基于《小儿药证直诀》总结归纳了钱乙临证常见的小儿汗证的类型。通过文献查阅及运用“以方测证”的方法,对各类型汗证的证候表现做出了一定的补充,总结了钱乙治疗小儿汗证的特色有四:用药轻灵;盗汗分虚实而治;首次提出“实热盗汗”“太阳虚汗”;治汗不止汗,必审证求因。  相似文献   

14.
方剂非药物之堆砌,其组成有严格的原则。每一个古方或成方,都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根据立法的要求及具体病情的需要,遣药酌量,配伍组合而成。然而临床具体运用古方、成方时,也非一成不变,拘于原方用药、用量的。清人徐灵胎明确指出:“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悉与古方  相似文献   

15.
关于"以方测证"方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玥  谢鸣 《中医杂志》2007,48(5):459-461
依据辨证论治的经验和“方证相关”的原理,对“以方测证”的应用及其逻辑合理性进行讨论并提出质疑,指出由于方效与病证内涵的不确定性、方剂的多效性以及缺乏排他性设计等原因,利用“以方测证”方法建立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手段还存在方法学上的严重缺陷。全面和深入认识方证关系及其内涵是中医方证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岳美中临证处方初复诊用药变化规律。方法选取岳美中及现代名中医临证处方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与方剂计量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系列方剂计量指标的对比分析,从中显示岳美中临证处方初复诊用药变化规律。结果(1)岳美中在平均加药数、平均减药数、变化指数上均低于其他多数医家,体现其“守方”特点;(2)岳美中在加减指数上表现为用药习惯是以加药为主;(3)岳美中在平均加药比与平均减药比与叶熙春聚为一类。结论初复诊临证处方的变化是有效区分医家用药习惯的指标之一。岳美中教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遵从“守方”原则,对于慢性病的诊治有方有守,体现其辨证准确,立法有定,用药稳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如何提高方剂研究效率和不断深入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思路:(1)方剂的组方分为针对疾病、针对证或针对症状三类,因而对方剂作用和疗效的判断必须有所侧重;(2)要引用和创建不同层次的标准,重点应该放在建立和完善辨证标准,以及划分症状轻重程度的标准。(3)揭示疾病、证、症状三者之间关系是方剂研究的重点;(4)研究要循序渐进和讲究层次递进。最后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沈霞  裴丽珊  张柯瑶  谭从娥  陈莹 《陕西中医》2018,(10):1462-1465
摘要 目的 : 探究温病学古方中以连翘为核心的药对及其配伍规律。方法:以明清时期中医大家的温病方剂为主要来源,搜索整理含有连翘的方剂,建立温病方剂数据库。运用频次分析与关联规则分析挖掘连翘在温病学古方中的核心药对和配伍规律。结果:共收集342首方剂,其中43首温病方剂中含有连翘。在此基础上统计与连翘配伍频次较高的中药有薄荷、栀子、黄芩、桔梗、金银花等。由此推测其核心药对为连翘-薄荷、连翘-黄芩及连翘-金银花。分析药性后发现其配伍规律以清热药频次最高,解表药次之。结论:初步分析了连翘在温病复方中的配伍规律。常配伍清热解毒药,解表药,再根据扶正祛邪的辨证论治辅助以补虚药。数据挖掘方法能够全面分析连翘在温病古方中用药规律,为连翘复方的临床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医杂志》2014,(23):2028
在浩瀚的中医典籍中,有方名的古方数以十万计。为了汰芜存菁,借鉴古今医家的经验,为现代临床服务,作者在长期从事中医方药文献研究和临床诊疗工作的基础上,在完成“中医古方筛选方案和利用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深入发掘,编纂完成《皕一选方治验实录》(上下册)。本书以有验案资证作为筛选古方的重要条件,结合古方其他价值特征,从近10万首方剂中,筛选出583首古方及其相关验案5500余则。这些优选出的古方,既不乏传世名方,也有相当一部分以往未被方剂学教材或方剂选本收录过的“新面孔”。从10万  相似文献   

20.
《中医杂志》2015,(3):258
在浩瀚的中医典籍中,有方名的古方数以十万计。为了汰芜存菁,借鉴古今医家的经验,为现代临床服务,作者在长期从事中医方药文献研究和临床诊疗工作的基础上,在完成“中医古方筛选方案和利用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深入发掘,编纂完成《皕一选方治验实录》(上下册)。本书以有验案资证作为筛选古方的重要条件,结合古方其他价值特征,从近10万首方剂中,筛选出583首古方及其相关验案5500余则。这些优选出的古方,既不乏传世名方,也有相当一部分以往未被方剂学教材或方剂选本收录过的“新面孔”。从10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