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早、晚发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同期住院及门诊的191例MG患者资料,比较早、晚发型MG组患者的构成情况、首发症状、临床分型、伴随疾病、辅助检查、治疗及疗效等临床特点。结果 MG发病以晚发型人群为主,占63.35%。早发型MG组中,男∶女=1∶1.80;晚发型组中,男:女=1:0.92。两组患者首发症状及osserman分型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都以Ⅱ型居多,约占早发型58.57%,晚发型57.85%,但晚发型组Ⅱb型较早发型组比例高。晚发型伴随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比例高(分别42.98%和8.57%,23.97%和2.86%,13.22%和0%;P0.05),而胸腺瘤、甲状腺疾病、其他免疫疾病、肿瘤及副肿瘤综合征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MG患者伴胸腺增生构成比例高,晚发型伴胸腺瘤构成比例高,男性患者胸腺瘤占比例高,女性患者胸腺增生占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MG患者伴随甲状腺疾病比例高(P0.05)。两组患者行血清Titin-Ab检查,早发型患者阳性率较晚发型高(P0.05),余血清抗体检测、电生理检查和新斯的明试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晚发型有效率较早发型低。结论早、晚发型MG患者在性别构成、首发症状、伴随疾病、辅助检查及预后有所不同,在诊断及治疗时需要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早发型老年抑郁症及晚发型老年抑郁症认知功能的特点及血管风险因素,为阐明老年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提供线索。方法本研究通过选取本院门诊、住院老年抑郁症患者,包括早发型老年抑郁症29例,晚发型老年抑郁症27例,及社区招募正常对照组25例,收集人口学资料及进行总体认知评估、详细认知域及血管风险因素评估,分析早发型老年抑郁症与晚发型老年抑郁症认知功能特点及血管风险因素特点。结果总体认知功能MMSE比较发现,晚发型老年抑郁症患者得分明显低于早发型老年抑郁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8±2.9,22.8±3.5,P=0.030);早发型老年抑郁症组在符号数字转化测验、画钟测验及连线测验中得分优于晚发型老年抑郁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8±10.5,22.9±11.8,P=0.028,3.6±0.8,2.9±1.3,P=0.006,60.4±20.6,74.7±28.8,P=0.027)。晚发型老年抑郁症组血管风险因素评分高于早发型老年抑郁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6±2.7,12.3±2.2,P=0.001)。结论与早发型老年抑郁症相比,晚发型老年抑郁症认知损害更重,血管风险因素更高。  相似文献   

3.
<正>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是由自身抗体介导的获得性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MG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不同患者肌肉无力的分布存在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也可能不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明显,老年人所占比例增加,老年人MG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2]。根据发病年龄分型可分为早发型(<50岁)和晚发型(≥50岁)[3],不同年龄组MG患者具有各自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吸烟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浙江地区就诊于6家大型综合性医院的129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AI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37例未接受静脉溶栓患者(未溶栓组,均为非吸烟者);92例在4.5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组),再依据是否有吸烟史分为溶栓吸烟组35例和溶栓非吸烟组57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基线情况,改良Rankin评分(m RS)评价3个月后预后,m RS2分定义为临床预后良好。比较各组基线特点和3个月预后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吸烟与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未溶栓组90 d预后良好率为8.1%(3/37例)低于溶栓吸烟组[54.3%(19/35例)]和溶栓非吸烟组[24.6%(14/57例)](χ2=19.631,P=0.000)]。溶栓吸烟组溶栓前接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比例低于溶栓非吸烟组[2.8%(1/35例)vs 17.5%(10/57例)](χ2=4.443,P=0.047)。溶栓吸烟组年龄低于溶栓非吸烟组[(57.89±13.32)岁vs(67.04±10.12)岁](t=-3.492,P=0.001)。溶栓吸烟组90 d预后良好率较溶栓非吸烟组高[54.3%(19/35例)vs 24.6%(14/57例)](χ2=8.329,P=0.00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基线NIHSS(OR=0.767,95%CI:0.669~0.879,P=0.000)、入院血糖(OR=0.822,95%CI:0.695~0.972,P=0.022)、性别(OR=0.251,95%CI:0.071~0.888,P=0.032)、吸烟(OR=12.633,95%CI:3.291~48.487,P=0.000)是AIS静脉溶栓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吸烟患者较非吸烟患者拥有更好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晚发型偏头痛和早发型偏头痛临床特点。方法按患者年龄是否≥45岁,将90例偏头痛患者分为晚发型偏头痛组(≥45岁,晚发组)和早发型偏头痛组(<45岁,早发组),通过病历资料回顾,从诱发因素、临床分型、头痛性质及部位、头痛程度和持续时间、头痛发作频率和伴随症状等方面比较2组临床特点。结果2组在诱发因素、临床分型、头痛性质(部位)、头痛程度和持续时间、头痛发作频率、伴随症状等临床特点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晚发型偏头痛和早发型偏头痛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在临床治疗方面,要根据不同的临床特点予以针对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东莞人民医院卒中中心2017-06—2019-12收治的18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术后90 d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并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及预后不良组(mRS 3~6分),进行单因素分析影响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取栓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8例患者取得成功再通15例(83.3%),获得良好预后10例(55.5%)。取得良好预后组患者其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更短(t=-2.192,P=0.044),术前NIHSS评分(Z=-2.408,P=0.016)及术后24 h NIHSS评分(Z=-3.560,P=0.000)更低,ASTIN/SIR评分(Z=-2.253,P=0.024)及BATMAN评分(Z=-3.319,P=0.001)更高。结论血管内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术前NIHSS评分及侧支循环评分(ASTIN/SIR评分及BATMAN评分)与良好功能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晚发型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0-01-01—2019-05-01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确诊为抗NMDAR脑炎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晚发型(≥50岁)患者数据,并与早发型(18~49岁)患者进行对比。结果18例晚发型患者中,男11例(61%),发病年龄50~84岁。晚发型患者中,9例(50%)患者出现前驱症状,精神行为异常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44%)和临床表现(78%);头颅磁共振提示脑实质炎性病变9例(9/17,53%);脑脊液检验结果异常17例(94%);合并肿瘤4例(22%),均非畸胎瘤。相比于早发组患者,晚发组患者有更高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比例(72%vs 45%,P=0.032),更高的岛叶病变比例(67%vs 27%,P=0.047),更高的脑脊液蛋白升高比例(56%vs 28%,P=0.023),以及更高的脑脊液鞘内IgG合成率升高比例(73%vs 44%,P=0.041)。晚发组合并肿瘤均非畸胎瘤,早发组合并肿瘤均为畸胎瘤(P=0.001)。结论相比早发型抗NMDAR脑炎患者,晚发型患者更易出现岛叶病变,更易出现脑脊液炎症反应,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畸胎瘤不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周围相对水肿体积(r PHE)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60例患者搜集临床基线信息,记录入院及发病24~48 h内血肿体积、血肿周围绝对水肿体积(PHEAV)与r PHE。发病90 d时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预后,分预后良好组(mRS 3分)与预后不良组(mRS≥3分)。分析预后不良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根据mRS评分,6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44例(73. 3%),预后不良组16例(26. 7%)。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增高,基线水平及24~48 h内血肿体积明显扩大,基线水平及24~48 h内r PHE明显降低(均P 0. 05)。在基线水平及24~48 h内,r PHE是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OR=0. 086,95%CI:0. 008~0. 092,P=0. 042; OR=0. 067,95%CI:0. 006~0. 746,P=0. 012),而血肿体积是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 16,95%CI:1. 028~1. 308,P=0. 016; OR=1. 15,95%CI:1. 029~1. 301,P=0. 015)。结论基底节区脑出血后早期r PHE可独立预测患者预后,r PHE越大,患者90 d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同侧大脑后动脉偏侧优势(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laterality,PCAL)对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M1段严重狭窄或闭塞后急性卒中患者梗死范围、卒中严重程度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于2010年1月-2015年11月,前瞻性连续性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MCA M1段严重狭窄(狭窄率70%~90%)或闭塞的16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有无PCAL分组,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及3个月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的差异。结果 161例患者中共76例PCAL阳性,85例PCAL阴性。PCAL阳性组既往卒中者少(P=0.021),基于弥散加权成像的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Alberta Stroke Programme Early CT Score,DWI-ASPECTS)更高(P=0.045),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更低(P=0.009),3个月mRS评分更低(P=0.002),临床短期预后更好,差异有显著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入院NIHSS评分[OR(odds ratio)1.266,95%CI(confidence interval)1.139~1.407,P0.01]是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PCAL阳性(OR 0.355,95%CI 0.146~0.864,P=0.022)是预后良好的预测因子。结论 MCA M1段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CAL阳性者梗死范围更小,短期临床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CT灌注成像(CTP)评估的侧支循环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取栓前后脑梗死进展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10例发病24 h以内的急性前循大动脉闭塞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完成取栓手术,采用区域性软脑膜侧支(rLMC)评分对四维CT血管造影(4D-CTA)上的全时相融合像(tMIP)进行侧支循环评估;根据CTP的核心脑梗死体积和术后1周内头颅MR的DWI影像结果,计算进展梗死体积;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时预后情况。结果(1)侧支循环好组患者56例,侧支循环差组患者54例。年龄(OR=0.951,95%CI:0.910~0.993,P=0.023)、心功能不全(OR=0.116,95%CI:0.018~0.731,P=0.022)、基线空腹血糖(OR=0.788,95%CI:0.646~0.961,P=0.019)、觉醒性卒中(OR=0.093,95%CI:0.023~0.380,P=0.001)及颈内动脉段闭塞(OR=7.604,95%CI:2.650~21.821,P=0.000)是侧支循环的独立影响因素。(2)侧支循环评分(95%CI:-2.947~-1.474,P=0.000)、缺血半暗带体积(95%CI:0.065~0.126,P=0.000)、脑组织水肿评分(95%CI:2.952~7.600,P=0.000)、出血转化(95%CI:8.966~23.114,P=0.000)及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5%CI:0.606~1.248,P=0.000)是进展梗死体积的独立影响因素。(3)预后良好组患者共59例,预后不良组患者共51例。出血转化(OR=0.019,95%CI:0.001~0.275,P=0.004)及进展梗死体积(OR=0.824,95%CI:0.756~0.897,P=0.000)是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取栓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基于4D-CTA的rLMC侧支循环评分对发病24 h内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取栓患者的进展梗死体积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并可通过进展梗死体积进一步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时间窗非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的90例超时间窗非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替罗非班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治疗组,50例)和单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对照组,40例);于治疗第1、3和7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入院当日与治疗3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恢复[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血及严重血小板减少事件(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组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照组治疗第7天时,NIHSS评分低于第1天(P=0.000)和第3天(P=0.000);治疗组治疗后第1、3和7天NIHSS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均P=0.000),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两组治疗3个月后,mRS评分(P=0.000)低于、ADL评分高于(P=0.000)治疗前,且治疗组mRS评分低于(P=0.000)、ADL评分高于(P=0.003)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出血及严重血小板减少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13/50)对35%(14/40);χ~2=0.483,P=0.439]。结论对于超时间窗非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早期静脉应用替罗非班能够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高龄及中低龄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轻型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16年12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神经科收治的老年TIA/轻型卒中患者232例,其中高龄(≥80岁以上)患者103例,中低龄老年(≥60岁且80岁)患者129例。比较高龄组和中低龄老年组以及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间临床特点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高龄与中低龄老年TIA/轻型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中低龄老年组相比,高龄组的卒中史、冠心病、房颤、痴呆、卒中后肺炎的比例以及预后不良的发生率明显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80岁是TIA/轻型卒中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29,P=0.005)。NIHSS评分、卒中后肺炎、冠心病是高龄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07,P=0.007;OR=7.190,P=0.001;OR=3.153,P=0.026),NIHSS评分、卒中后肺炎、神经功能进展是中低龄老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62,P=0.000;OR=4.341,P=0.023;OR=3.192,P=0.033)。结论高龄TIA/轻型卒中患者更易合并心脑血管基础病及痴呆,临床预后更差,有部分患者将面临致残的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疆维吾尔族早发型帕金森病(EOPD)和晚发型帕金森病(LOPD)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病例对照方法,连续选取16例维吾尔族EOPD患者和30例维吾尔族LOPD患者,分别详细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起病年龄、首发症状、MoCA量表评分、UPDRS量表评分、Hoehn-Yahr分级,并对相关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首发症状均以震颤为主。EOPD患者发病年龄早、病程长、病情进展慢、合并抑郁等并发症的发病率更高(均P0.05),且EOPD组中有PD家族史的患者较LOPD组多(P=0.048);MoCA量表评分提示EOPD患者认知功能更易受损(P=0.001)。结论 EOPD发病年龄早,病程长,病情进展更慢,合并抑郁等心理疾病更常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患者急性期血浆中S100B蛋白水平,评价其对该病短期临床预后及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组天坛医院1年内发病72h内a SAH患者以及正常健康对照。采集患者临床信息,留取患者及对照组血样标本,通过ELISA法测定其血浆中S100B蛋白水平,分析其对a SAH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和院内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118例,健康对照组130例,与对照组相比a SAH急性期血浆S100B水平升高(28.55 pg/m L vs.21.20 pg/m L,P0.001)。入院时Hunt-Hess分级3~5级(P0.001)、住院期间发生迟发型脑缺血(P0.001)、血浆S100B蛋白水平增高(P=0.05)以及脑积水(P=0.028)的患者预后不良风险明显增高。血浆S100B蛋白水平高的患者院内并发症风险增加(P=0.049)。结论急性期血浆S100B蛋白增高可预测a SAH短期功能预后不良以及院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5月收入本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患者457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记录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D-二聚体等指标; 按90 d临床结局改良Rankin(mofified Rankin scale,mRs)量表评分将患者分组(mRS评分>2为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死结局预后不良组年龄、吸烟比例、基线空腹血糖、体重指数、基线NIHSS评分以及基线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结局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独立的预测因素有年龄(OR=1.030,95%CI=1.006~1.056,P=0.016)、体重指数(OR=1.279,95%CI=1.124~1.455,P=0.000)、吸烟(OR=3.375,95%CI=1.755~6.491,P=0.000)、基线NIHSS评分(OR=5.465,95%CI=3.930~7.600,P=0.000)和基线D二聚体(OR=1.201,95%CI=1.027~1.405,P=0.022)。D-二聚体水平预测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1(P=0.000),其临界值为0.635 ng/mL时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72.9%。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基线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家族性重症肌无力(MG)的临床特点及其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对15例家族性、36例散发性MG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研究,并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 SSP)对HLA DQA1基因多态性进行分型。结果与散发性MG相比,家族性MG患者发病年龄较早(两者分别为18 7、34 4岁,P=0 006),病情较轻,预后较好;与散发MG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家族性MG患者的DQA1 0301基因频率增高(三者分别为40 0%、19 4%和20 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这种差异在眼肌型的患者中同样存在,但未发现患者性别与DQA1相关。结论家族性MG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DQA1 0301是家族性尤其是眼肌型MG的易患基因,提示家族性MG与散发MG可能有着不同的免疫遗传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与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在预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共17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88例)和预后良好组(83例),检测血清肌酐水平并计算肾小球滤过率,计数基底节区和半卵圆中心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数量并评分,测量基底节区和半卵圆中心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直径并分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评分(P=0.002,0.000)和血清肌酐水平(P=0.000,0.000)均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P=0.001,0.000),预后不良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评分(P=0.001)和血清肌酐水平(P=0.034)高于预后良好组、肾小球滤过率低于预后良好组(P=0.000)。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分级0级17例、1级89例、2级43例、3级22例,3级组和2级组血清肌酐水平高于1级组和0级组(均P=0.000)、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级组和0级组(均P=0.000)。相关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患者m RS评分与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评分呈正相关(r=0.350,P=0.033;r=0.481,P=0.036),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0.447,P=0.018;r=-0.553,P=0.002)。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m RS评分与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评分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二者均可作为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归纳总结以球麻痹起病的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NS)的临床特点及转归,为临床进一步认识PNS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作者医院2010-2019年收治的以球麻痹起病的符合PNS诊断标准的患者,按照是否符合重症肌无力(MG)诊断标准,分为MG组及非MG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治疗、预后的差别。结果收集随访PNS患者20例,其中MG组患者11例,平均发病年龄(39.0±14.0)岁,以女性为主〔8例(72.7%)〕;非MG组共9例,平均发病年龄为(60.0±15.0)岁,以男性为主〔8例(88.9%)〕;非MG组肿瘤标志物阳性率高于非MG组(18.1%比77.8%,P=0.031)。MG组均接受了外科干预治疗;两组中均有部分患者使用激素及(或)丙种球蛋白治疗,痊愈及好转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G组无死亡,非MG组死亡2例。结论在以球麻痹首发的PNS患者中,符合MG的患者女性多见,外科手术联合免疫抑制剂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而不符合MG者以老年男性多见,肿瘤标志物阳性率更高,预后及死亡率更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远期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2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天津市海河医院行抗结核治疗的163例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治疗后1年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相关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根据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95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 2分,68例)。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t=-5.884,P=0.000),高血压(χ2=15.769,P=0.000)、冠心病(校正χ2=6.785,P=0.009)、四肢无力(χ2=9.544,P=0.002)、脑积水(χ2=23.004,P=0.000)、脑梗死(χ2=17.417,P=0.000)比例,脑脊液乳酸(Z=-2.405,P=0.016)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入院时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低于预后良好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伴抑郁障碍患者皮质醇(COR)昼夜节律变化,探讨MG患者抑郁障碍与COR昼夜节律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根据HAMD-24抑郁量表评分将43例MG患者分为伴抑郁组、不伴抑郁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8:00、16:00、24:00外周血COR水平,并将所得结果与正常对照组(n=38)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不同Osserman分型与正常对照组的日平均COR水平及HAMD-24评分结果.结果 (1)MG伴抑郁组、不伴抑郁组及正常对照组COR水平均随时间点的不同而不同(F =2.824,P=0.036);其中,MG伴抑郁组各个时间点COR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09 <0.005);(2) MG不同Osserman分型组HAMD-24项评分不同(x2=62.268,P=0.000),日平均COR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3.332,P=0.343).结论 MG伴抑郁障碍患者COR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G伴抑郁障碍组还表现出COR昼夜节律的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