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针疗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常规训练组各40例。常规训练组在基础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坐位、站立及功能恢复等常规康复训练,电针组在基础治疗病情稳定后给予电针刺激治疗,取T8-T10夹脊穴、大椎穴、命门穴(双侧)、阳陵泉穴(双侧)及足三里穴(双侧),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后随访4周。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采用ASIA下肢运动评分(LEMS)、改良Ashworth量表(MAS)、10 m步行速度、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评定运动功能,检测胫前肌的静息运动阈值(RMT)、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静息期(CSP)及最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评定大脑皮层运动区兴奋性情况,并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时LEMS、10 m步行速度、WISCIⅡ、CSP均明显升高,RMT、MEP明显降低(P 0. 05),MAS评分及CMAP无明显变化(P 0. 05);电针组治疗后及随访时LEMS、10 m步行速度、RMT、MEP及CSP改善优于常规训练组(P 0. 05)。Spearman结果显示,患者LEMS及WISCIⅡ与RMT、MEP、CSP呈负相关性(P 0. 05)。结论电针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及大脑皮层运动区兴奋性的恢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替扎尼定联合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影响。方法将76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应用替扎尼定治疗,研究组38例应用替扎尼定联合电针刺激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4周。统计2组治疗前后ASIA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痉挛程度量表Ashworth(MAS)评分,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BDNF和PDGF水平,记录2组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ASIA运动功能评分、血清BDNF和PDGF水平、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P均0.05),2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替扎尼定联合电针刺激治疗脊髓损伤,能明显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血清BDNF和PDGF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朱氏头针结合夹脊穴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予夹脊穴普通针刺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朱氏头针结合夹脊穴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IA运动功能(M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S评分、ADL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43%明显优于对照组71.43%(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朱氏头针结合夹脊穴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能有效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下肢负重振动训练结合斜板站立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4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均进行常规功能训练,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负重振动训练结合斜板站立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定小腿踝跖屈肌群痉挛状态、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测量患者10m最大步行时间以评定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6周,观察组M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及10m步行时间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负重振动训练结合斜板站立训练可一定程度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状态、提高平衡能力及改善步行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给予电针结合康复治疗,收到的效果不同。方法:选取我科住院治疗的47例脊髓损伤患者,根据其电针结合康复治疗干预时机不同分为早期治疗组(24例)、晚期治疗组(23例)。电针治疗,每天1次,30天为1疗程;康复治疗采用标准统一的训练方法。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和FIM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予以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BI和FIM评分都比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治疗组MBI和FIM评分比晚期治疗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早期治疗组优良率为83.33%,晚期治疗组为52.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治疗组疗效比晚期治疗组好。结论:电针结合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疗效,早期介入,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微创透穴埋线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配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对照组各脱落1例。在基础治疗上,观察组给予微创透穴埋线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修订Barthel指数计分法(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1),治疗后组间差异P0.01,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微创透穴埋线法可提高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肌张力异常增高的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光明中医》2021,36(9)
目的探究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软瘫期上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软瘫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80例与观察组80例,对照组开展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电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简化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2组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MA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MAS 1~2级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FMA评分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及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软瘫期应用可提升上肢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督脉电针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后肌肉痉挛的疗效。方法:将57例脊髓损伤后肌肉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督脉电针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治疗6月后进行Barthel指数及改良Ashworth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率为55.17%,有效率为86.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督脉电针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肌肉痉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下肢活动能力,可明显改善患者肌肉痉挛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波形交替电针法对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120例脑梗死下肢瘫痪者分为四组,每组30例;Ⅰ组应用波形交替电针法治疗,Ⅱ组应用疏密波电针法治疗,Ⅲ组应用断续波电针法治疗,Ⅳ组应用单纯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各组功能性步行分级(FAC)、简式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变化。结果治疗10星期后,各组指标均有明显变化。Ⅰ组明显优于其他三组(P〈0.05),Ⅰ组、Ⅱ组、Ⅲ组明显优于Ⅳ组(P〈0.05),Ⅱ组、Ⅲ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形交替电针法能更有效地提高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针刺外关、支沟穴治疗脑卒中手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手痉挛状态改良Ashworth分级评价≥Ⅰ级且≤Ⅲ级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外关、支沟穴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康复治疗,针刺治疗、康复治疗均每日1次,每星期5次,共观察3个月。通过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对患者治疗前后手痉挛程度的动态改变进行评价;采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手功能的变化;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关配伍支沟针刺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手痉挛状态;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患手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其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1.
陈磊  张彤  于淼 《环球中医药》2023,(6):1226-1229
目的 观察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spastc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SHAS)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到2021年11月阜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SHA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给予常规药物+康复训练,研究组6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火针。比较疗效、改良Ashworth分级、运动功能、上肢Fugl-Meyer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FMA)、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分。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1.80%)显著高于对照组(78.69%)(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改良Ashworth分级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的改良Ashworth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上肢FMA评分、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均大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的上肢FMA评分、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增幅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 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SHAS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龙芪强肌饮对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脊髓损伤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理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龙芪强肌饮进行治疗,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下肢肌张力与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各肌群M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改良Barthel(MBI)评分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肌张力改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龙芪强肌饮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塞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在康复训练后配合安慰剂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后运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静脉输液。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改良Ashworth评定(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积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改良Ashworth评定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肌张力评分降低,总体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总体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升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康复训练可增强脑梗塞患者的上肢功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加芍草汤加味在脑卒中肌痉挛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新加芍草汤加味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修订的改良Ashworth分级法(MAS)评估肢体肌张力,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评估上肢运动能力,FIM行走能力评分评定下肢行走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MAS分级、FTHUE-HK评分、FIM行走评分、MBI评分显著改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加芍草汤加味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肌痉挛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可改善肢体的痉挛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截瘫三联针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脊髓损伤患者心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5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均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截瘫三联针",即分别在损伤平面的上下两节段针刺督脉与背俞穴,并通过外周神经电刺激仪定位双下肢关键肌运动点,定位完成后损伤部位上下两节段督脉穴、背俞穴、关键肌运动点均给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穴取损伤部位上下两节段督脉穴、背俞穴,下肢取环跳、足三里、悬钟、阳陵泉。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个月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另选取就诊于成都军区总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2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治疗前、治疗1、2个疗程后清晨分别检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清5-羟色胺(5-HT)含量,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观察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心理状态评定。结果:(1)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血清5-HT含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MBI评分、血清5-HT含量均上升,HAMA、HAMD评分均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MBI评分、血清5-HT含量均较治疗前上升,HAMA、HAMD评分均下降(均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脊髓损伤患者血清5-HT含量与病程、HAMD与HAMA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与MBI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外周血清5-HT含量较正常人降低,外周血检测5-HT可早期提示脊髓损伤患者抑郁与焦虑状态。"截瘫三联针法"较传统电针治疗可在早期改善抑郁、焦虑状态,综合提高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伸筋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下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伸筋丸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综合康复训练伸筋丸组加用伸筋丸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两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MAS)、肢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作为评定肌张力指标,采用实时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估腓肠肌硬度的改变,测量其杨氏模量值(Young'S modulus)。结果:经过8周的治疗后,两组的MAS、RMS、Young'S modulus数据与治疗前比较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伸筋丸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伸筋丸结合综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有利于改善患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析悬钟穴、丘墟穴为主穴电针治疗对肝肾亏虚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80例肝肾亏虚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接受中药足浴和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选取悬钟穴、丘墟穴为主穴进行电针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患侧足下垂及步行功能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分别观察踝关节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定及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和评价电针悬钟穴、丘墟穴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在足背屈角度、足内翻角度、MAS分级、Holden步行功能、BB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等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以悬钟穴、丘墟穴为主穴电针治疗能够改善肝肾亏虚足下垂患者垂患者脑卒中后的中医证候,减小足下垂角度,显著改善足背屈功能,同时可减小足内翻,促进足外翻,并降低下肢肌张力,提升下肢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夹脊、督脉电针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2例脊髓损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中药熏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夹脊、督脉电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改良Barthel(MBI)指数及Fuge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MBI评分和FMA评分均较高,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采用中药熏蒸联合夹脊、督脉电针康复方案进行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对运动功能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电针频率对脑卒中偏瘫肩痛(HSP)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05例脑卒中HSP患者随机分为手针组(35例,脱落2例)、电针连续波组(35例,脱落3例)和电针疏密波组(35例)。三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手针组穴取患侧肩髃、肩贞、肩髎、肩前等针刺治疗,电针连续波组和电针疏密波组在手针组基础上于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加用电针,参数分别为15 Hz连续波、2 Hz/100 Hz疏密波。每天1次,一周5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4周患肩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治疗前后肩前屈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肩外展PROM、上肢肌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Fugl-Meyer量表(FMA)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治疗2、4周VAS评分降低(P<0.05),治疗4周VAS评分低于治疗2周(P<0.05);治疗2、4周,电针连续波组、电针疏密波组患者VAS评分低于手针组(P<0.05);治疗4周,电针疏密波组患者VAS评分低于电针连续波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肩前屈、外展PROM增大(P&l...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3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同时给予经皮穴位电针治疗,研究组同时给予肌电触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改良的Ashworth腕关节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和腕主动背伸活动度(ROM)。结果治疗前两组FMA-UE、MBI、MAS评分和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研究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肌电触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