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7-2009年肝胆外科手术患者456例,根据患者是否并发DVT分为两组,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和DVT的相关性.结果 年龄、冠心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术后卧床时间、合并感染、休克在有无DVT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的最终危险因素为卧床时间(OR=1.001,95%CI:1.000~1.001)、休克(OR=4.314,95%CI:1.239~11.993)、合并感染(OR=3.710,95%CI:1.451~8.573)、年龄(OR=0.479,95%CI:0.261~0.880).结论 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是DVT的高发人群,外科医生应对具有高危因素患者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烧伤患者血栓的易发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 年6 月-2016 年6 月期间该院收治的97 例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是否发生静脉血栓,其中16例患者发生静脉血栓为静脉血栓组,其余81 例患者为非静脉血栓组。分析烧伤患者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 16 例患者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腘静脉血栓和胫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均为25.00%。高龄、烧伤总面积大、致伤部位为下肢、发生创面感染、高D- 二聚体水平、卧床时间长均为烧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烧伤患者发生血栓主要为下肢周围型深静脉血栓,应加强对高龄、烧伤总面积大、致伤部位为下肢、发生创面感染、高D- 二聚体水平、卧床时间长的烧伤患者的监控,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中老年患者脑出血后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率,并探讨DV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且发病24 h内住院的脑出血患者245例,在患者脑出血后10~14 d内进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得出脑出血后急性期DVT发病率。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老年患者脑出血后并发DVT的影响因素。结果:245例中老年脑出血患者中79例患者发生DVT,发病率为32.24%,其中39例(49.37%)无DVT的临床症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1.73,95%CI=1.12~2.98)、下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3分(OR=4.13,95%CI=2.15~8.97)、连续卧床时间≥3 d(OR=4.73,95%CI=2.25~9.78)、Wells评分≥2分(OR=3.54,95%CI=1.62~6.67)、入院时D-二聚体高(OR=3.06,95%CI=1.01~3.49)是脑出血后急性期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康复治疗是DVT发生的保护因素(OR=0.55,95%C...  相似文献   

4.
李刚建  赵鑫 《海南医学》2015,(5):658-660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发生下肢静脉血栓(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2例脊柱手术的下肢DVT进行研究,并对发生下肢DVT患者和未发生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年龄(OR=3.434,95%CI:0.445~2.452)、体重指数(BMI,OR=3.243,95%CI:0.452~2.423)、血清甘油三脂水平(TG,OR=3.535,95%CI:0.353~3.224)、凝血酶原时间(PT,OR=4.545,95%CI:0.463~3.563)是脊柱手术发生下肢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物理抗凝治疗(OR=4.864,95%CI:0.553~2.563)是脊柱手术发生下肢DVT形成的保护性因素。结论脊柱手术发生下肢DVT是多因素作用的共同结果,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避免下肢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430例行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按照术后DVT发生分为两组,分析术后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比较分析可知,两组患者在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术后感染以及术后卧床时间、休克等因素存在显著差异,P 0. 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对上述危险因素实施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95%CI:1. 223-6. 535; OR值:3. 45)、卧床时间(95%CI:2. 234-12. 184; OR值:9. 12)、合并感染(95%CI:1. 449-8. 562; OR值:3. 698)以及休克(95%CI:1. 228-10. 982; OR值:4. 297)等为下肢静脉形成危险因素。结论在肝胆外科手术中极易并发下肢DVT,所以术后应当注重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以此降低下肢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以6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对象,记录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分析其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6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术后6例(10.00%)发生下肢DVT。其中左下肢3例,右下肢4例,双下肢10例。DVT组与非DVT组在年龄、术前合并症、麻醉方式、术后抗凝、术后卧床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89)、术前合并症(OR=1.623)、术后卧床时间(OR=1.464)、麻醉方式(OR=2.903)未影响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子宫肌瘤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较高,年龄、术前合并症、术后卧床时间、麻醉方式为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以上因素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124例新鲜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吸烟史、饮酒史、是否存在体内肿瘤、是否长期卧床几项指标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鲜下肢骨折术前DVT的危险因素。结果本次研究124例患者共18例术前出现DVT,DVT发生率14.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吸烟、体内肿瘤及长期卧床为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而性别、饮酒史与DVT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饮酒为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保护因素,而年龄、BMI、吸烟、体内肿瘤及长期卧床均为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BMI、吸烟、体内肿瘤及长期卧床是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需加强对具备以上特征患者的病情监测,以减少术前深静脉血栓出现,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长时间卧床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7年6月—2009年6月住院绝对卧床时间1周以上确诊为下肢DVT的患者83例作为病例组,同期住院绝对卧床1周以上但未发生下肢DVT的患者111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各因素与下肢DVT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体质指数、住院天数、绝对卧床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例组患者的年龄低于对照组、吸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史、创伤史、心血管疾病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其他疾病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及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OR=12.700,95%CI(1.946,82.894),P=0.008〕是住院患者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血小板药物〔OR=0.031,95%CI(0.004,0.247),P=0.001〕、抗凝药物〔OR=0.059,95%CI(0.005,0.690),P=0.024〕、活血化瘀药物〔OR=0.005,95%CI(0.001,0.046),P=0.000〕是其保护因素。结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住院长时间卧床患者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卧床患者应注意降纤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可减少住院患者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子宫肌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于该院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114例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检测凝血功能指标,术后随访1个月,观察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并根据是否发生下肢DVT将其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肌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影响因素。结果:114例子宫肌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DVT 28例,发生率为24.56%(28/114);两组体质量指数、户籍所在地、职业类型、饮酒史、吸烟史、合并高血压情况、肌瘤类型、肌瘤数量、肌瘤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年龄≥35岁、合并糖尿病、术后卧床时间≥6 h、凝血酶原时间(PT)<13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3 s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术后抗凝治疗或穿戴弹力袜占比低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合并糖尿病、术后卧床时间≥6 h、PT<...  相似文献   

10.
《右江医学》2019,(8):579-583
目的分析烧伤患者病例特点及创面感染相关影响因素,为防治烧伤创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243例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感染相关因素。结果由243例烧伤患者烧伤创面标本中培养出病原菌92株,烧伤创面感染79例,烧伤创面发生细菌混合感染16例。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为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烧伤患者发生创面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烧伤严重程度、烧伤后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预防使用抗生素种类、住院时间为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订定合理预防性措施,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因素,以为DVT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2016.5~2018.8行THA治疗的242例患者,统计DVT发生情况,并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诱发DVT的因素。结果术后DVT者65例(26.9%),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65岁)、术前下肢静脉病变、术前体质量指数(BIM)28 kg/m2、切口≥9㎝、术中失血量500 mL是患者术后DVT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下肢静脉病变、术前BIM28 kg/m2、术后输血总量大800 mL、术后卧床时间4 d是造成THA术后患者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诱发THA后DVT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给予其一定重视,积极防控。  相似文献   

12.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9):833-835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于黄冈市中心医院行腹腔镜术患者230例,按照术后下肢是否出现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析腹腔镜手术后出现下肢DV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30例患者中,术后出现下肢DVT者10例,未出现下肢DVT者220例,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4.35%(10/23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手术时间≥120 min、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0 h、术中体位为头高脚低位,术后第1天和第3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0.5 mg·L-1是腹腔镜术后患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后下肢DVT具有一定的发病率,DVT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DVT的相关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腹腔镜手术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张媛  马艳  史凌云  韩正风 《现代医学》2023,(8):1134-1143
目的:分析住院老年患者肌少症的影响因素,构建肌少症相对风险预测模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连续入选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老年患者372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决策树CHAID算法、神经网络分析肌少症的危险因素,构建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决策树预测模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3种预测模型的效果。结果:住院老年患者肌少症检出率为18.82%,其中男性检出率为23.84%,女性为14.50%。3种模型的结果均显示体质指数、步速、性别为住院老年患者发生肌少症的主要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的AUC为0.882(95%CI 0.836~0.928),风险预测正确率为87.8%;决策树预测模型的AUC为0.874(95%CI 0.832~0.916),风险预测正确率为86.7%;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AUC为0.890(95%CI 0.848~0.931),风险预测正确率为85.8%;3种模型的预测价值均>0.7,预测效果较好。结论:多种模型可从不同的层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并发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大面积烧伤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静脉血栓分为并发组和非并发组。查阅两组病例资料,记录两组性别、年龄、烧伤程度、烧伤总面积、致伤原因、致伤部位、创面感染、D-二聚体水平、伤后卧床时间、植皮手术、置管部位及静脉液体输入等资料,并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大面积烧伤并发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3.65%(35/104)。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烧伤程度、烧伤总面积、创面感染、D-二聚体水平、伤后卧床时间及静脉液体输入均是大面积烧伤并发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大面积烧伤并发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危险因素亦相对较多,应根据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9):1-3+8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下肢骨折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防范糖尿病合并下肢骨折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6例糖尿病合并下肢骨折患者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对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96例糖尿病合并下肢骨折患者发生院内感染32例,感染率16.33%;感染部位:呼吸道感染占56.25%,泌尿系感染占28.12%,菌血症12.50%,其他3.13%;菌种分布:革兰阴性菌为56.25%,革兰阳性菌为43.75%;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卧床时间(≥5 d)、住院时间(≥30 d)、抗菌药物使用(是)以及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否)均是糖尿病合并下肢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并且在受伤原因中交通事故是发生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原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抗菌药物使用以及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是糖尿病合并下肢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合并下肢骨折患者较易发生院内感染,医院应根据具体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RAPT量表、Autar量表、Caprini量表对下肢骨折患者DV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2016年8月—2021年12月EICU中胫骨骨折、股骨骨折、胫骨合并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DVT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RAPT量表、Autar量表、Caprini量表对下肢骨折患者DVT的预测价值。结果共51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99例(19.37%)出现DVT。胫骨骨折207例,19例(9.18%)出现DVT;股骨骨折245例,66例(26.94%)出现DVT;胫骨合并股骨骨折59例,14例(23.73%)出现DVT;3组间DVT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多发伤(OR=2.676,95%CI: 1.3755.209,P=0.004)、骨折部位(相对于胫骨骨折组,股骨骨折组DVT风险情况: OR=4.634,95%CI: 2.5318.486,P<0.001;胫骨合并股骨骨折组DVT风险情况: OR=2.879,95%CI: 1.3236.264,P=0.008)、Autar评分(OR=1.319,95%CI: 1.0201.708,P=0.035)为下肢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Autar量表、Caprini量表、RAPT量表预测下肢骨折患者发生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98、0.576、0.566,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骨折或合并多发伤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更高。RAPT量表、Autar量表、Caprini量表对EICU下肢骨折患者是否发生DVT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均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超声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632例创伤患者血栓发生情况,运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检查发现DVT阳性患者153例(24.2%),DVT阴性患者479例(75.8%)。经)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检查发现DVT阳性患者153例(24.2%),DVT阴性患者479例(75.8%)。经)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创伤后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为高龄(OR=4.099,95%CI 1.576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创伤后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为高龄(OR=4.099,95%CI 1.57610.663,P<0.05)、体内恶性肿瘤(OR=2.475,95%CI 1.07710.663,P<0.05)、体内恶性肿瘤(OR=2.475,95%CI 1.0775.689,P<0.05)、静脉血栓史(OR=2.087,95%CI 1.0085.689,P<0.05)、静脉血栓史(OR=2.087,95%CI 1.0084.320,P<0.05)、吸烟(OR=2.041,95%CI 1.0114.320,P<0.05)、吸烟(OR=2.041,95%CI 1.0118.963,P<0.05)、发热(OR=1.351,95%CI 1.0128.963,P<0.05)、发热(OR=1.351,95%CI 1.0124.642,P<0.05),而少量饮酒(OR=0.471,95%CI 0.2424.642,P<0.05),而少量饮酒(OR=0.471,95%CI 0.2420.941,P<0.05)不会增加DVT的发病风险。结论高龄、体内恶性肿瘤、静脉血栓史、发热均是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针对不同危险因素,应加强对创伤患者的临床监护,以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腹部创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腹部创伤患者117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否发生DVT,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腹部创伤患者发生DVT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17例患者中28例在腹部创伤后7 d内表现出下肢浅静脉曲张和肢体皮温降低等症状与体征,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发生了DV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高胆固醇水平、高D二聚体水平、高尿素氮水平、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术前3个月有手术史、下腹部创伤、高创伤评分、卧床时间大于3 d及有感染为腹部创伤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体力劳动是术后引起DVT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临床应对存在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腹部创伤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有利于DVT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六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无动脉粥样硬化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采用R(R3.5.3)建立预测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列线图模型。结果 218例2型糖尿病中有56例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25.6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60岁、高血压、吸烟史、肥胖及高血脂是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男性、年龄≥60岁、高血压、吸烟史、肥胖及高血脂是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OR=3.076,95%CI 1.485~6.373;OR=2.200,95%CI 1.087~4.453;OR=4.373,95%CI 1.759~10.871;OR=2.351,95%CI 1.053~5.250;OR=3.302,95%CI 1.193~9.142;OR=3.056,95%C...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行单侧TKA的212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查看其术后7 d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查结果,根据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影响老年TKA术后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9例患者出现下肢DVT,DVT发生率为13.7%,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肺动脉栓塞。BMI、吸烟史、合并糖尿病、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手术时间、手术部位和麻醉方式是老年患者TKA术后发生DVT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25.0 kg/m2、合并糖尿病、术前血浆D-二聚体0.545 mg/L和全身麻醉是老年患者TKA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BMI25.0 kg/m2、合并糖尿病、术前血浆D-二聚体0.545 mg/L和全身麻醉是老年患者TKA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及早进行干预以减少TKA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