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红涛 《光明中医》2016,(7):966-967
目的探讨中医药辨证治疗气滞湿阻证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气滞湿阻证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67.8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辨证治疗气滞湿阻证肝硬化腹水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行气化湿利水方,疗程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腹水、尿量、体重及肝功能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显效12例,有效2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30例乙肝并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联合五苓散辨证加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肝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五苓散辨证加减联合常规西医治疗乙肝合并肝硬化腹水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促进肝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鼓胀I方内服、水鼓散外敷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鼓胀病临床路径管理的(气滞湿阻证)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鼓胀I方内服(疗程为8周)联合水鼓散外敷(疗程为2周)。治疗2周后评价综合疗效、主要症状(腹胀、纳差、胁痛)疗效,并于治疗结束后随访12个月,记录腹水复发情况。结果:在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腹胀、纳差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显著(P0.05),且可改善胁痛症状积分(P0.05)。随访1年中治疗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综合疗法能提高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证)患者的综合疗效,减轻患者症状,减少腹水复发,值得进一步的应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配合自拟理气化瘀汤对酒精性肝硬化腹水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气滞血瘀型酒精性肝硬化伴腹水的患者,30例给予常规的西医治疗为对照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理气化瘀汤及护理干预为观察组。干预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体重、晨起空腹腹围、腹腔积液、白蛋白用量、住院天数、腹腔穿刺次数、气滞血瘀证症候等一般临床指标以及血清ET-1和VEGF含量水平及肝功能、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结果:①干预后体重、晨起空腹腹围、腹腔积液较干预前比较均下降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干预后患者血清ET-1、VEGF含量水平及肝功能、凝血功能与干预前比较均不同程度改善;且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③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白蛋白用量、住院天数、腹腔穿刺数实验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④干预后观察组气滞血瘀症候改善情况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配合自拟理气化瘀汤优势在于可以降低酒精性肝硬化腹水气滞血瘀证患者体重、晨起空腹腹围、腹腔积液;降低血清ET-1、VEGF含量水平及改善肝功能、凝血功能;同时减少白蛋白用量、住院天数、腹腔穿刺数以及改善气滞血瘀证症候和腹部胀满,胁肋疼痛及纳呆情况,表明护理干预配合理气化瘀汤及西医治疗可以为改善酒精性肝硬化伴腹水气滞血瘀证患者病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阳健脾方联合西药常规疗法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肝功能及腹水消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6年7月来我院治疗的肝硬化腹水患者116例,根据Excel表格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疗法治疗,实验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温阳健脾方,两组均治疗6周。比较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和腹水消退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41%(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后各项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和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得以有效改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各项肝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腹水消退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腹水消退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阳健脾方能有效改善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症状,提高肝功能,促进腹水的消退,提高治疗效果,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腹水减少量为(34.4±7.9)mm,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16.6±4.6)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A/G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确切,且操作较为简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证型分布、治法及脐敷疗法用药规律,为中医药外治腹水提供思路。方法:检索1994—2017年关于肝硬化腹水脐敷疗法的数字化期刊,遴选符合筛选要求的文献,归纳、整理和总结其相关中医证型、治法分布及用药频次,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型主要有:气滞湿阻、肝脾血瘀、脾肾阳虚、湿热蕴结、寒湿困脾等;中医药脐敷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治法主要有:泄水逐饮,兼行气、活血、温阳、化湿等。用药频率最高为甘遂。结论:肝硬化腹水证型分布以本虚标实为主,治法以祛标为主,兼治本虚,脐敷疗法用药明显核心化,以逐水、活血、理气、温阳药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臌胀病中医证候与肝功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422例肝硬化腹水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总结臌胀病患者的一般信息、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理化检查指标、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探究患者中医证候与肝功理化指标及Child-Pugh分级的关系。结果在422例臌胀病患者中湿阻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阳虚证患者,同时,Child-Pugh分级B级主要分布在湿阻证中,而Child-Pugh分级C级主要分布在阳虚证中;湿热证患者肝功AST、ALT、TBIL、GGT、ALP的值均最高;93.3%的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其中湿阻证患者ALB均值最高,阴虚证患者ALB均值最低;71.1%的患者出现PT值延长,湿阻证患者PT均值最低,阳虚证患者PT均值最高。以上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验证了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肝功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郭海军  佟雪飞 《河南中医》2015,35(2):295-297
目的:观察泽芪汤治疗顽固性腹水的疗效及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影响。方法:将8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保肝利尿、输注人血白蛋白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泽芪汤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腹水消退情况及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II)、醛固酮(ALD)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浆PRA、AII、ALD水平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73.2%,对照组有效率为5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泽芪汤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可显著促进顽固性腹水的消退,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避免因利尿诱发RAAS过度激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常规西药联合理苓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利辛县中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23例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其甘草酸二铵、还原性谷胱甘肽联合理苓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分析本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其治疗前后腹围、24 h尿量变化及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显效12例,显效率52.17%,治疗有效9例,有效率39.13%,治疗无效2例,无效率8.70%,治疗总有效21例,总有效率为91.30%;治疗后,患者腹围小于治疗前,且24 h尿量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低于治疗前,白蛋白(Alb)水平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患者运用常规西药联合理苓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治疗有效率较高,且患者腹围、24 h尿量、肝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用中药脐贴联合苓桂术甘汤内服对脾肾阳虚证肝硬化腹水患者肝功能、腹水消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2月就诊于我院的脾肾阳虚证肝硬化腹水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利尿、护肝、补充白蛋白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加用恩替卡韦片内服,治疗组患者则给予中药脐贴联合苓桂术甘汤内服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临床治疗的有效率,评价中医证候积分,观察治疗过程中肝功能指标变化及腹水的消退情况,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乳酸脱氢酶(LDH)及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8.9%、64.4%,差异性显著(χ2=7.516,P0.05);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经治疗后改善更明显,其主要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性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白蛋白(Alb)水平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的腹水消失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性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DAO、LDH、SAA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中药脐贴联合苓桂术甘汤内服治疗脾肾阳虚证肝硬化腹水疗效确切,利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肝功能,促进腹水的消退,降低DAO、LDH、SAAG水平,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于肝硬化腹水脾肾阳虚证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84例肝硬化腹水脾肾阳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加参附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共治疗28d。结果:治疗组在综合疗效、腹水消退时间、肝功能及血常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对肝硬化腹水脾肾阳虚证患者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温阳利水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方法:肝硬化腹水的中医治疗,应立足于标本兼治,提出温阳利水法治疗肝硬化腹水,以培补肾阳之温煦,健脾土之运化,扶肝脏之调节,并佐以行气、活血、利水等方法,以达到保护肝脏,改善肝功能,促进腹水消退,恢复肝脏的生理功能。结果:肝硬化腹水,总以水邪停留为患,但治水当以温补脾肾为主,利水为辅,阳气充足,蒸腾气化有权,水邪自消。结论:肝硬化腹水的病机特点是肝脾肾三脏功能障碍,气滞、血瘀、水蓄互结腹中,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肾阳虚,尤其以肾阳虚衰才是疾病的根本,气滞、瘀血、水停又是因虚致实之标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中医湿证、非湿证各组与FibroScan-CAP检测结果、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的关联性。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海南省中医院按照课题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NAFLD患者110例,按照中医辨证分为中医湿证组90例(包括:湿浊证组41例、湿热证组33例、痰瘀证组16例)、非湿证组20例(气滞证组),另外收集正常对照组30例。对各组进行肝纤维化脂肪肝一体化诊断检查仪(FibroScan-CAP,502B)检查并抽血检测血脂、肝功能等,比较中医湿证(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非湿证(气滞证)不同组与FibroScan-CAP检测结果、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的关系。结果 ①课题组收集到符合要求的NAFLD患者110例,其中,非湿证组(气滞证组)20例(18.2%),湿证组90例(81.8%),湿证患者比例远远大于非湿证患者,提示NAFLD的发生发展与中医湿证关系密切;②中度脂肪肝中,非湿证组(气滞证组)75%占比最大,与湿证三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重度脂肪肝中,非湿证组(气滞证组)与湿证三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且痰瘀证组68.7%占比最大,与非湿证组、湿浊证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各组脂肪肝程度排序,从轻到重依次为:非湿证(气滞证)-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③对照组、非湿证组、湿证三组之间CAP值、LMS值比较显示递增趋势,依次为:对照组-非湿证组-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④对照组、非湿证组、湿证三组之间TC、TG、AST、ALT和GGT表达水平呈递增趋势,依次为对照组-非湿证组-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与中医湿证密切相关,且湿证与FibroScan-CAP检测结果、血脂、肝功能等指标呈正相关,为中医“聚湿成痰、痰瘀互结”理论提供了数据支持,为NAFLD的早诊断、早干预及制定更合理化的管理及诊治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猪苓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4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呋塞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猪苓汤加减治疗,2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2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及补体系统差异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肝硬化患者184例,中医证型中64例为脾肾阳虚型、52例为气滞湿阻型、68例为肝肾血淤型。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上述对象NK细胞和T细胞亚群含量,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补体B因子、C_3、C_4含量,对检测结果行统计分析。结果:脾肾阳虚、肝脾血淤及气滞湿阻型患者血清NK细胞含量低于对照组,脾肾阳虚型又低于肝脾血淤、气滞湿阻型,脾肾阳虚和肝脾血淤型患者CD4~+、CD3~+、CD4~+/CD8~+比值均低于对照组和气滞湿阻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肝脾血淤及气滞湿阻型患者血清补体B因子、C_3、C_4含量低于对照组,脾肾阳虚及肝脾血淤型患者血清补体B因子、C_3、C_4含量又低于气滞湿阻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其血清内补体与淋巴细胞亚群含量改变程度不一致,这和患者中医证型有关,这为中医角度分析肝硬化患者的肝细胞受损及免疫状况提供了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扶正消水方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服用中药汤剂扶正消水方,对照组服用呋塞米片、螺内酯片,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腹水消退情况、肝功能生化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腹水消退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为51.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肝功能生化指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肝功能生化指标改善不明显(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扶正消水方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19.
徐立娜 《光明中医》2022,(18):3277-3279
目的 探究参芪地黄汤化裁方对糖尿病肾病(DN)脉络瘀阻证治疗的效果。方法 以2018年10月—2020年12月在临清市人民医院治疗的96例DN脉络瘀阻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和参照组(48例)。参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中药治疗。比较2组患者血糖指标、肾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2组血糖指标、肾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浓度、餐后血糖水平及尿白蛋白排泄率、血清肌酐、血尿素氮水平、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 <0.05)。结论 参芪地黄汤化裁方对糖尿病肾病脉络瘀阻证患者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降低血糖,提高肾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双味泽苓合剂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型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双味泽苓合剂(泽泻、泽兰、茯苓、猪苓、陈皮、厚朴、丹参、黄芪、白术、玉米须、大腹皮、车前子).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并于疗程结束后12周随访.结果:治疗组显效23例,好转8例,无效2例,有效率占93.94%;对照组显效14例,好转13例,无效5例,有效率占84.38%.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味泽苓合剂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型患者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