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人脐血干细胞对大鼠外伤性视神经病变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F-VEP)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左眼制成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模型,A组不治疗,B,C和D组分别予以玻璃体腔内注射神经营养因子、人脐血干细胞、人脐血干细胞+神经营养因子混合液.记录多个时间点F...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血管造影在屈光间质混浊情况下对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和新生血管膜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纳入研究的对象行超声血管造影检查,而后得出造影诊断,所有对象行玻璃体切割术,将超声血管造影结果与术中直视下诊断结果对比,评估超声血管造影诊断的准确性。结果术前超声血管造影诊断为PDR玻璃体积血、PDR视网膜脱离与PDR新生血管膜的患者分别为3眼、10眼、19眼,术中直视下明确诊断为PDR玻璃体积血、PDR视网膜脱离与PDR新生血管膜的患者分别为2眼、12眼、18眼,超声血管造影针对三种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88%、87.5%、93.75%。结论超声血管造影在屈光间质浑浊情况下对PDR的诊断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可为临床提供依据,以便医师进行预后评估及在术前采取相应措施,改善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视神经病变的P—VEP和P—ERG四川省人民医院(610072)樊映川,张国辉图形视诱发电位(P—VEP)的检测在视神经病变的诊断中有着肯定的价值。自70年代以来,已广泛用于临床。近年来,联合检测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联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VEP联合ERG检测在视神经病变中的诊断和预后估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78眼视神经病变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眼,按照国际标准分别行VEP及P-ERG检查.结果视神经病变组P-VEP P100波潜伏期明显延长、振幅明显降低,P-ERG P50波振幅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VEP联合图形ERG检测,为视神经病变的早期确诊及评价其病理生理改变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应用图像反转视觉诱发电位(VEP)对视神经病变患者67眼进行检测,并与健康者168眼进行对照,发现N_1、P_2、N_2波潜伏期延迟,P_2、N_2波幅明显降低,说明VEP可作为视神经疾患的诊断及临床治疗疗效观察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分析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图形诱发电位的表现.方法:对2009年以来收集的诊断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患者36例38眼进行图形诱发电位检查得出,P100波的潜伏期及振幅与正常值比较,并进行分析.结果:60’方格和15’方格的刺激下皆为1眼(2.63%)潜伏期正常,振幅正常.6眼(15.79%)潜伏期正常,振幅降低.30眼(78.95%)潜伏期延迟,振幅降低,其中包括3眼(7.89%)重复性较差,但每次结果振幅降低,潜伏期延迟.1眼(2.63%)未引出明显波形.结论:患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患者图形诱发电位P100波的振幅改变较大,而潜伏期改变相对较小,所以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可以用图形诱发电位来作为一种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7.
图像视觉诱发电位(P-VEP)对挫伤性视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萍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7,29(1):57-58
挫伤性视神经病变的诊断,一直是眼科临床上较疑难的问题。对于较重的损伤(矫正视力〈0.1),依据视力、视野、瞳孔变化及影像学等方面的检查,早期即可确诊。而对轻度损伤者(矫正视力〉0.2),无明显的临床阳性客观体征,同时挫伤性视神经病变多牵涉刑事纠纷、工伤鉴定、经济索赔等问题,故仅依靠病人主诉和症状作为诊断依据,其价值受耐。因而,如何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及准确度,对于临床医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已知P-VEP反映眼受光或形觉刺激后,视网膜感受器的神经冲动向视中枢传递的过程,当视神经受到挫伤时,视神经传递上述视冲动的功能异常,P—VEP应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视觉诱发电位(VEP)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和预后评估。方法:对50例临床诊断为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患者行VEP检测。结果:外伤性视神经病变VEP的P波振幅和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改变,且异常程度越明显,预后越差。结论:VEP是目前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敏感性较高的客观检测方法,借此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伤残鉴定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闪光ERG和闪光VEP检查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本前行闪光视网膜电流团(flashelectroretinogram,F-ERG)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visualevokednotential,F-VEP)修查对白内障水后视力预测的可靠性。方法白内障患者本前用眼科电生理记录仪检查F-ERG,F-VEP,白内障术后3~6mo检查患者的最佳视力,用直线相关及t检验分析闪光ERG和闪光VEP与本后视力的关系。结果F-ERG的a、b波振幅与术后视力均呈正直线相关关系。F-VEP的5b、5c波潜伏时与本后视力均呈负直线相关关系;第5子波振幅与本后视力呈正直线相关关系。结论白内障术前联合检查F-ERG和F-VEP可以预测患者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10.
吴媛媛;解书山;高腾 《河南医学研究》2024,(19):3598-3601
目的 分析天麻钩藤饮治疗视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于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在濮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集病例展开研究,将168例视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84例,接受天麻钩藤饮治疗)与对照组(84例,接受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盘周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振幅及潜时、视力水平、视野的丢失差异值、平均光敏感度、视野平均缺损。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盘周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15’ P100波振幅、60’ P100波振幅较对照组高,15’ P100波潜时、60’ P100波潜时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视力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视野的丢失差异值、视野平均缺损较对照组低,平均光敏感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天麻钩藤饮治疗视神经病变患者效果显著,能降低盘周神经纤维层、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可改善视觉诱发电位参数,并能改善视野和视力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用视觉诱发电位推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视敏度的方法及价值。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门诊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病例42例42眼进行黑白方格翻转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刺激时间频率2.9Hz、对比度100%,采用117、59、28、14、7s大小的5个不同空间频率,记录各阈刺激时P1波潜伏期与波幅,采用直线相关与回归等统计分析。结果:阈刺激空间频率(X)与视敏度的对数值(Y)之间关系密切,两者之间的数学模型为Y!=-0.114-0.010X(r=0.756,P﹤0.01),通过PRVEP推算的视敏度与平均视敏度之间无差别(P>0.05)。阈刺激时PRVEPP1波潜伏期(X)与视敏度(Y)的对数值存在较好相关性,回归方程如下:Y!=-1.485 0.008X(r=0.621,P﹤0.01)。结论:在常规眼科检查的基础上,应用PRVEP阈刺激空间频率与视敏度关系的数学模型估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后视敏度有利于客观、准确地判断视功能障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甘露醇应用前后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N2波的变化趋势及其与颅内压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52例高颅压患者,将其分为单用甘露醇组和合用甘油氯化钠组,两组分别为32例及20例。应用NIP-200型无创颅内压监测仪测定第1、4、10次应用甘露醇前后fVEPN2波潜伏期及波幅,并进行比较。结果单用甘露醇组甘露醇应用后30min N2波潜伏期开始缩短,在应用后2h时缩至最短,4h时N2波潜伏期有所回升,但仍较甘露醇应用前短。N2波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甘露醇应用次数的增多,N2波潜伏期缩短的程度逐渐降低。合用甘油氯化钠降颅压组甘露醇应用前后N2波潜伏期变化不明显。结论甘露醇应用前后fVEP N2波潜伏期发生了变化,提示fVEP N2波潜伏期的变化可以反映颅内压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异氟烷对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在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为Ⅰ~Ⅱ级的患者,单纯应用异氟烷进行麻醉诱导,将呼气末异氟烷体积分数稳定在0.005、0.010、0.015和0.020,记录其主波(Pmax)的潜伏期和振幅,并进行比较.结果呼气末异氟烷的体积分数超过0.010时,随着吸入异氟烷体积分数的升高,Pmax潜伏期显示出明显而敏感的剂量依赖性延长.结论吸入异氟烷能显著延长fVEP的Pmax潜伏期,术中需监测视觉通路完整性时慎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EP)的异常率对视神经挫伤诊断及预后估计。方法对69例(69眼)单倒眼挫伤组进行视力检查及VEP检查,以自体健侧眼为对照组。分析两组间VEPP100波幅值及P100峰潜时值,记录单侧眼挫伤患者的伤眼、对侧眼及治疗后伤眼的VEP。结果挫伤眼VEPP100波幅明显降低,P100峰潜时明显延长,挫伤眼各视力组VEP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挫伤眼矫正视力〈0.1者VEP异常更明显且预后差。结论VEP是一种客观、定量、定位评定视神经功能的方法,是目前视神经病变最敏感、早期诊断、判断预后的客观检查方法,对视觉功能评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各中医证型与视觉诱发电位(VEP)的关系。方法:38例脑梗死患者辨证分为肝阳上亢组18例和其他证型组20例,正常组为健康人15例,均采用Nicolet Viking IV型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VEP,刺激模式为全视野黑白棋盘格翻转图形双眼分别刺激。结果:与正常组及其他证型组比较,肝阳上亢组VEPP100潜伏期延长(P〈0.05),VEP异常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脑卒中肝阳上亢型VEP存在异常改变,可作为脑卒中中医辨证分型和中医治疗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冲动性人格障碍(IPD)和焦虑症(AN)在视觉诱发电位(VEP)中的特点。方法收集25例IPD组、33例AN组及52名正常成人对照(NC),以光刺激完成VEP检查。结果IPD组和AN组及NC组在潜伏期VEP/P1、P2、P3波幅VEP/N1-P2、P2-N2、P2、P3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与NC相比,IPD组潜伏期VEP/P1(68±16)ms、P2(160±10)ms前移,波幅VEP/N1-P2(18.4±3.2)μV、P3(5.6±2.4)μV增高,但波幅VEP/P2-N2(6.3±2.7)μV、P2(9.0±2.4)μV降低。与NC相比,AN组潜伏期VEP/P1(73±20)ms、P3(298±22)ms前移;波幅VEP/P2-N2(7.8±3.6)μV、P2(9.8±3.0)μV降低。IPD组与AN组相比,在潜伏期VEP/P2以及波幅VEP/N1-P2上两者差异有显著性,IPD前移于AN,波幅增高。结论在VEP若干指标上,IPD组前移于AN组,波幅增高。 相似文献
17.
对25例鞍区(A组)和27例幕上非鞍区肿瘤(B组)进行了P-VEP测试。结果A组异常率92%,B组异常率59.2%。VEP异常表现为P_100波波幅降低和/或潜伏期延迟.波形畸变乃至辨认困难或消失。A组VEP异常与视力、视野改变基本一致;B组VEP异常与视力、视野相关性差。资料表明,全视野P—VEP对鞍区枕叶肿痛的筛选诊断和视交叉或交叉后视通路损害的鉴别有参考价值,对早期发现幕上肿瘤患者的视功能损害和评价术后鞍区肿瘤患者的视功能恢复也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视神经牵拉伤后不同时期神经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及相应的电生理表现。方法 豚鼠单眼视神经牵拉延长20%-25%,分期行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及取视神经标本进行透视电镜观察。结果 牵拉伤24h内电生理变化明显,同期出现轴突水肿,线粒体肿胀,髓鞘松散等变化;96h后电生理变化达到高峰;9拉伤24h内电生理变化明显,同期出现轴突水肿,线粒体肿胀,髓鞘松散等变化。96h后电生理变化达到高峰;9d后有缓慢恢复的趋势,同期轴突有萎缩与修复的表现;2个月电生理有轻度恢复,但部分轴突萎缩现象明显,甚至消失,胶原纤维增生明显。结论 视神经牵拉损伤后神经纤维超微结构变化明显,并伴有相应的电生理表现。 相似文献
19.
弱视治愈儿童多导视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弱视基本治愈儿童多导视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13.7′、27.5′及55′共3种空间频率对正常儿童及弱视基本治愈儿童进行多导视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研究,分析13个导联位的P1潜时及N1P1振幅,并对每一例地形图进行观察。结果:(1)仅在13.7′及27.5′方格,弱视眼的P1潜时同正常组相比显著延迟,而在55′方格两组间P1潜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空间频率N1P1振幅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N1P1振幅的分布同正常组改变。(3)地形图:枕区高电位活动无类似半视野刺激现象。结论:弱视基本治愈儿童视力恢复正常,但视皮层的功能仅有部分恢复.另外振幅及潜时的恢复不平行,前者的改变早于后者,弱视的视觉中枢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