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有关更年期症状和更年期保健行为,为开展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以问卷形式调查297名45~55岁妇女.结果:平均绝经年龄为46.47±3.87岁,更年期症状发生率为51.5%,其中重度仅占5.7%;农村妇女血管舒缩症状和一般症状的发生率低于城市妇女(P<0.05);58.9%的妇女知道有关的更年期保健知识,农村妇女的知晓率明显低于城市妇女(P<0.01);在有症状的妇女中,仅有20.8%的人去医院就医;调查期间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的占1.3%.结论:大多数妇女在围绝经期表现出较轻的更年期症状,农村妇女的更年期症状发生率低于城市妇女,围绝经期妇女缺乏更年期保健知识和意识,存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亟需加强有关更年期保健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中老年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北京市第二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管辖范围内32~70岁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2 794人,平均年龄(53.54±7.13)岁,有症状者2 165人(77.49%)。所有症状中,发生率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肌肉或关节酸痛"(41.3%)、"感到疲倦或精力不足"(35.5%)、"失眠"(34.6%)。学历、躯体疾病、更年期药物、体质量指数、月经情况等因素对更年期症状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及绝经者更容易出现更年期症状,应着重注意更年期女性躯体及心理健康,必要时进行药物、心理、社会治疗。  相似文献   

3.
围绝经期(更年期)是指妇女由性成熟期进入老年期的过渡时期,从卵巢功能衰退的先兆(40岁左右)到最后一次月经后一年。妇女绝经的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绝经过渡期历时2~8年(平均5年)。围绝经期妇女的生理特点进入更年期的妇女,卵巢  相似文献   

4.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上海市部分城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心理保健需求。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卫生保健态度及需求调查表,于2010年12月~2011年2月在上海某社区内对935名参加普查的45~59岁妇女进行调查。结果:①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呈现率24.8%。上海本地户籍者抑郁症状呈现率22.7%,外地户籍者抑郁症状呈现率50.7%。②与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包括户籍、痛经程度、1年内子女长期离家、重病、感觉异常、关节肌肉痛、更年期综合征、主观支持评分、客观支持评分等。③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意识和知识:39.8%的围绝经期妇女不关心心理卫生保健,分别有69.5%和61.9%围绝经期妇女选择视听媒体和报刊杂志作为保健知识的主要获得途径。结论:上海市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呈现率较高,与多种社会、心理、生物学影响因素有关,为围绝经期妇女提供心理保健应该纳入妇女保健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切除术后更年期症状出现的情况,了解子宫切除术对女性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03~2006年因子宫良性病变行全子宫切除术的妇女125例作为观察组,年龄40~45岁;选择同年龄段正常妇女100例作为对照组,以电话随访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其围绝经期症状。结果:术后1年观察组围绝经期综合征出现率为46.4%,对照组为1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出现中、重度更年期症状23例(18.4%),对照组出现中、重度更年期症状1例(1.0%),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性功能减退32例(25.6%),对照组性功能减退2例(2.0%),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子宫切除术后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出现早、症状重,可能影响性功能。  相似文献   

6.
围绝经期又称更年期,是妇女从生育功能旺盛走向衰退的过渡时期,包括自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围绝经期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及绝经后期。一般妇女40岁进入围绝经期,历时十余年。在此期内,卵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农村地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心理保健需求。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量表(PHQ-9)、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卫生保健态度及需求调查表,于2017年7月在金寨县农村地区对110名参加普查的45~55岁妇女进行调查。结果农村接受调查的妇女平均年龄(49.8±3.33)岁。110名被调查妇女中无抑郁症状者71名,占64.5%,有抑郁症状者39例,占35.5%,其中轻度抑郁30例,占76.9%,中度抑郁5例,占12.8%,中重度抑郁4例,占10.3%。职业、痛经有无、夫妻感情、子女升学或就业、家庭成员情况、自身情况、住房情况、对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家庭经济等对发生抑郁症状影响较大(P0.05);更年期症状及更年期综合征均对抑郁有影响;抑郁症状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客观支持评分、主观支持评分、利用度显著低于无症状组,说明社会支持能够使围绝经期女性减少负性心理状态;与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包括痛经、子女升学或就业失败、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利用度等。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健康保健现状:26.4%的围绝经期妇女不关心心理卫生保健;61.8%的妇女表示如觉抑郁会自我调整,不需专业人士帮助。结论农村地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与更年期症状呈现率较高,与自身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有关,地方医生应结合本地特点,开展心理健康宣教活动,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围绝经期(更年期)是女性一生中的必经阶段。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综合征,多发生于45~55岁。  相似文献   

9.
农村妇女围绝经期综合症现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大农村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综合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农村围绝经期妇女的健 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问卷在黑龙江、河南、陕西、河北、四川5省随机调查900名45~55岁围绝经期妇女,问卷由基本资料部分、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表和抑郁量表(CES-D)组成.[结果]农村围绝经期妇女...  相似文献   

10.
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及相关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自愿接受调查的围绝经期妇女256人进行问卷调查,资料由Epilnfo 5.0和SPSS软件包处理。[结果]256名围绝经期妇女中,已绝经者35.6%,未绝经者64.5%,有围绝经期症状者65.6%;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年龄、文化程度有关(P<0.05)。更年期症状改良Kupperman评分13项症状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依次为:失眠36.3%、易激动29.8%、心悸25.0%、头痛22.0%、性生活质量下降17.9%。围绝经期妇女性生活质量与是否有更年期症状、绝经时间长短和更年期症状程度相关。回归方程:Y=-1.777-0.847绝经时间 2.278症状评分,与更年期症状程度呈正相关,与绝经时间呈负相关。[结论]围绝经期综合症的不同症候群的发生及其程度与女性的年龄和文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基础调查,采用入户面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667名围绝经期妇女中,平均绝经年龄为(49.31±3.20)岁,以询问法获得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48.59%,其中40~44岁组、45~49岁组、50~54岁组和55岁组发生率分别为37.78%、49.91%、50.93%和64.79%。以改良的Kupperman氏症状评分表调查其更年期症状发生率,第1位为性欲下降54.4%,其次是肌肉骨关节酸痛51.4%、失眠45.6%和头晕44.2%。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慢性病史等有关。结论: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高,保健意识亟待提高,提示妇女保健工作者应加强妇女更年期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求医信箱     
自《中老年保健》刊出《更年期妇女的激素替代治疗》一文后,我陆续收到湖南、湖北、云南等地多位读者的来信,现就信中一些共性问题回答如下: 问:围绝经期妇女能否使用激素替代治疗? 答:围绝经期是指40岁后的妇女出现更年期症状或月经紊乱至停经1年内的阶段。为了缓解更年期症状,保护心脏及预防骨质疏松症,围绝经期妇女及早使用激素替代治疗可以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问:药品种类很多,如何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农村40~55岁妇女更年期症状出现情况以及她们所采取的相应医疗保健行为进行干预。方法:通过3年的行为干预,对1573名40~55岁妇女进行现场一对一、面对面的调查。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结果:以询问法获得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至少有1项与围绝经期有关)93.32%,高于干预前(48.59%)。干预后出现围绝经期症状后到一级医院就诊、更年期专科就医的比例增加;出现症状后使用药物比例为16.96%,使用激素替代疗法比例为3.81%;干预后主要从医务人员而对照组主要从媒体接受知识。结论:加强农村更年期保健,普及小剂量的激素补充的知识;发挥三级网络作用,在村里建立更年期咨询点,社区和二级医院建立更年期保健门诊;根据农村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更年期健康教育,提高更年期妇女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4.
延边地区医院就诊围绝经期妇女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延边地区医院就诊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和对围绝经期认知程度,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围绝经期保健提供依据。方法:对前来更年期门诊的160例40~60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延边地区医院就诊围绝经期妇女自然绝经年龄在(49.6±2.8)岁。生育二胎及以上者占41.8%,哺乳1年及以上者占51.3%。160例均有不同程度围绝经期症状,48.8%为轻度,39.4%为中度,11.9%为重度。症状随年龄增加加重,与月经相关。轻症患者50%以上为月经正常者。重症患者中以闭经1年以内者占47.4%。51.9%围绝经期妇女不了解围绝经期知识,86.8%围绝经期妇女希望得到此方面知识。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传媒,通过医生咨询仅为13.1%。结论:延边地区就诊围绝经期妇女对自身健康重视。1/3围绝经期妇女有较好的生活习惯,与传媒宣传教育有关。但缺乏对围绝经期的准确认识,对此有需求。就诊患者中农民只占5.6%,可能与缺乏宣传教育有关。应将宣传教育和医学服务相结合,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女性从出生到进入老年,生理上要经过几个阶段——新生儿期、幼年期、青春期、生育期、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医学上的围绝经期就是我们习惯说的更年期,这一阶段是女性从生殖功能旺盛状态向老年衰萎过渡,卵巢功能由成熟走向衰退直至终止的时期。据统计,我国妇女绝经年龄平均为49岁,40岁以前绝经称为早绝经,也就是卵巢早衰。围绝经期包括绝经前期、绝经及绝经后数年。妇女进入围绝经期后首先表现为月经开始不规律,多数表现为月经错后,经量减少,然后逐渐过度至绝经。绝经在医学上是一个回顾性的概念,指月经已经停止一年以上,最后的一次月经被称为绝经。  相似文献   

16.
张建青 《家庭医学》2008,(12):42-44
多数妇女50岁左右总感觉自己身体这也不舒服,那也不合适,其实女性围绝经期(旧称“更年期”)的表现。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许多女性进入“围绝经期”有提前趋势。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持健康的心态,又该如何平稳度过这段特殊时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围绝经期妇女更年期症状和更年期保健行为,以便对围绝经期妇女提高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法随机选取于2012年1月-2014年6月到渑池县计划生育服务站进行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以及同时进行健康检查的50例女性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妇女的更年期症状和更年期保健行为。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症候群1的评分为1.21±0.51、症候群2的评分为1.16±0.52、症候群3的评分为1.17±0.50,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症候群4的评分为0.93±0.49,症候群5的评分为0.61±0.51,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学历为高中及以上的患者对围绝经期各方面知识的知晓率为94.12%,明显高于学历为高中以下的患者(U=1.172 2,P=0.2411),并且学历为高中及以上的患者中经常锻炼身体的有18例,服用过维生素类药物的患者有21例,服用过补钙剂的患者有13例,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的患者有8例,明显高于学历为高中以下的患者(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多表现处更年期症状,并且学历较高的患者具有较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懂得如何采取相应的保健行为。因此,应对围绝经期妇女加强相关的健康教育以减轻患者的相关病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水平及自身保健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2388例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结果 2388例妇女中有1884例妇女有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症状,占78.9%,50岁以上者均有症状,40~50岁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症状,40岁以下者有中度或轻度围绝经期症状.对相关的知晓度和告知度分别为16.7%和35.2%.结论围绝经期女性健康及保健状况不容乐观,这一现象应引起医学界乃至全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9.
围绝经期妇女就诊及激素替代治疗态度调查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了解广东省围绝经期妇女的医疗保健行为,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更年期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广东省珠江三角地区、山区、东西两翼地区的地市级、县级的围绝经期妇女4489人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我省围绝经期妇女有更年期症状的比例较高,但自我保健意识薄弱,就诊率仅为19.9%,其中36.2%的妇女就诊于内科,34.1%的妇女就诊于中医科,仅20.3%的妇女就诊于妇产科;在被调查人群中使用激素替代(HRT)治疗的比例仅1.496;围绝经期妇女的医疗保健行为受文化程度、职业、经济发展、是否绝经及不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结论需要进一步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尤其要加强对农村、山区等地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无锡市城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情况。方法:对2010年3~8月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更年期门诊及体检中心普查的40~65岁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测量,建立数据库,应用SAS 9.1.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 650例妇女完成调查,其中有效问卷1 607例,平均年龄(47.93±5.97)岁,绝经年龄为(49.51±3.97)岁。13项症状中,各项症状患病率从9.72%~37.57%不等。出现频率最高前3位症状依次为性生活改变(37.57%)、疲乏(29.74%)、失眠(27.56%),各项症状中重度者占11.62%。绝经前后妇女的体重、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和BMI存在统计学差异。围绝经期保健需求与知识普及之间存在矛盾,围绝经期健康教育知识普及欠缺。结论:大多数妇女在围绝经期存在围绝经期症状,但以轻度为主;加强围绝经期健康教育普及,是围绝经期保健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