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仲景提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后,历代医家对于“一证”所指多有论述,难成定论,遂为争论。文章通过仲景脉证并治诊疗过程的分析,提出“辨××病脉证并治”当为后世“辨证论治”之滥觞,且辨病是辨证的前提,辨病基础上的辨病辨证结合是仲景诊治疾病的基本范式。辨证上仲景又非常重视辨“脉”证,所以《伤寒杂病论》开篇“平脉法”,每一篇都是“脉证”为主要辨别依据,这里的证不是证候的“证”,而是证据的“证”,故而据脉证(体征)、参它证(症状)的“以脉统证”是仲景辨证的基本程式。由此推论,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之“一证”当为脉证,即脉证基础上的综合征,而非指单纯的症状而言。  相似文献   

2.
罗永佳教授将下肢静脉曲张分为少气证、气滞证、寒湿阻络证、血瘀伤络证四型,治以补气、行气、温阳散寒祛湿、活血化瘀通筋为法,不仅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还可极大地降低下肢静脉曲张的复发率,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中医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胃在生理上主火热,在病理上也多为热的反映,多宜从热论治。肺胃气滞的百合汤证、肝气犯胃的金铃子散证、肝火胃逆的左金丸证、湿阻违和的黄连温胆汤证及阴虚失濡的一贯煎证等,均属这一范畴。  相似文献   

4.
慢性胃痛从热论治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在生理上主火热,在病理上也多为热的反映,多宜从热论治。肺胃气滞的百合汤证、肝气犯胃的金铃子散证、肝火胃逆的左金丸证、湿阻违和的黄连温胆汤证及阴虚失濡的一贯煎证等,均属这一范畴。  相似文献   

5.
陈道隆论咳嗽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道隆论咳嗽证治江苏省丹徒县人民医院陈玉华(212003)关键词:陈道隆,咳嗽证治先师陈道隆为沪上名医,对临床诸证每有独特见解,皆本诸《内》、《难》而通贯古今,不乏巧思。而咳嗽一证,所论尤多,兹略述于下。一、辨痰痰为人身津液之所化,由乎脾运乏力,聚湿...  相似文献   

6.
不同证型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对慢性胃炎的诊治研究,一直为医学界所重视。中医药理论的核心是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首先无疑要从研究证着手,因此,证的研究是中医迈向现代化的起点。为此,我们观察了慢性胃炎脾气虚证、胃阴虚证、脾胃湿热证患者不同的胃粘膜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从"一证多方"探讨"同证异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方证对应”、“方证相关”、“一证一方”、“一证多方”的角度,对“异病同证”、“同证同治”、“同证异治”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一证一方”、“一方一法”属“同证同治”,是最经典、最精确的辨证论治方法;“一证多方”,方变法变,是总的大法不变,而在此之下的具体细法发生变异,属“同证异治”,是辨证论治的变法或灵活运用,是对辨证论治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将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填写病例观察表,由课题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共同量化诊断证型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中风急性期前2周风证是最为常见证候,痰证次之;至发病2—4周,风证和痰证并重;在恢复期前3个月,血瘀证为最常见证候,痰证、火热证次之;在恢复期的后3个月,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风证、痰证次之。中风病情轻、中、重度患者均以风证、痰证为主要证候,病情轻度患者血瘀证次之,病情中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病情重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但出现概率与风证、痰证相近;中风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患者均以风证为主要证候,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次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患者均以痰证、血瘀证次之;糖尿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和火热证为主要证候,风证次之。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发展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患者病情程度越严重,其病机变化越复杂,且患者既往病史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型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医证候研究是中医基础研究的重大课题。当今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为中医证候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运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这一现代最新技术探讨中医证的内涵将可望获得实质性突破,为中医证候现代研究开辟崭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少阳篇》第101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意指凡柴胡正证中,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但见其中一证即可投小柴胡汤,不必诸证悉具。“但见一证便是”之“一证”,是指疾病的某一类主要症状或体征,而非某...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一书,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笔者初学时觉深奥难懂,每每望洋兴叹。特别是《太阳篇》“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第101条)一条,觉困惑尤多,参阅诸注解书籍,又见仁见智,争议颇多。如《注解伤寒论》认为,但见一证是七个或所有证中但见一证便可运用小柴胡汤;《伤寒论译释》认为“此条说但见一证便是,应当是在往来寒热症候的基础上,再见到其他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或有证之一的,便可确定它为柴胡汤证”。  相似文献   

12.
胆汁瘀积型肝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黄疸.皮肤骚痒,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笔者自2000年以来,对胆汁瘀积型肝炎,根据临床的不同表现将其分为热毒血瘀证、湿浊血瘀证、湿热毒瘀并重证和成痞致鼓证四种证型,辨证论治疗效显著。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毛德西教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经验集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开颜 《中医药学刊》2004,22(7):1174-1177
毛德西教授认为本病以气阴两虚为本,以热毒与瘀血为标。初期热毒较为突出,病至中、末期,瘀血证逐渐显露。而气阴两虚的本质贯穿于病变的始终。病毒性心肌炎应以脏腑气血阴阳辨证为纲,病因辨证为目。指出其证候出现率依次为气阴两虚证、气阴两虚兼热毒证、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热毒耗阴证、厥脱证等。治疗应以补虚为主。佐以泻实。方药选用生脉散作为益气养阴的主方,随证增选白虎汤、承气汤、银翘散、桑菊饮、升降散、柴胡养荣汤、炙甘草汤等。而老师经验方五参顺脉汤融益气养阴、活血解毒为一方,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等引起的心律失常,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文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候,临床分布规律,为研究中医证型规范化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方法:查阅1995-2006年涉及到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型的文献101篇,病例5352例,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文献中中医证型出现频次、辨证治疗病例数、专方治疗证型频次和病例数进行研究.得出不同证候出现的频率。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证型依次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肾虚血瘀、瘀热互结、气虚血瘀、湿热内蕴、痰瘀互结7种。结论:本结果基本符合中医理论的认识规律,为下一步进行中医证候群体分布规律的临床前瞻性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辨证基础。  相似文献   

15.
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表现为头部、手足微颤,重者可见肢体颤动不已,甚至失去自理能力。颤证包含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等疾病,西医以药物治疗为主,以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为目标。中医认为本病主要责之于肝肾,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临床治疗宜肝肾同治。该文从肝、肾两方面论述颤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中医误诊原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家旭 《光明中医》1997,12(2):36-38
中医误诊原因浅析陈家旭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误诊是医生对患者所患病证的一种错误诊断,包括将某种病证诊断为另一种病证,将有病诊断为无病或将无病诊断为有病,以及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证(如合病、并病、复合证、兼挟证)诊断为其中某一种病证。误诊无疑会...  相似文献   

17.
中医证本质研究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理法方药必一气贯通,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才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而证正是理法方药一气贯通的桥梁和关键。证的得出,前有中医理论为基石,中有病患疾苦之征象,后才有立法处方用药之手段。(临证指南医案)云:“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堪司命。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证是中医特色与精华的集中体现,抓住了证的研究,就抓住了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瓶颈。这一认识已得到中医学界普遍认可,并付诸于实践当中。证本质研究,又称证实质研究,从中西医研究一开始,就成为最主…  相似文献   

18.
遗尿证是幼儿的一种常见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中小便自行排出而不知,以虚证居多。由于证型不同,采用的饮食疗法也为之有异,因为是膳食,所以病儿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9.
中风病后遗症期165例证候分型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中风后遗症期证候规律,以期提高辨证治疗的标准化、客观化。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风后遗症期中医证候进行非线性降维研究。结果:在提取的6个共因子中,F1为阴虚阳亢、风阳上扰证,F2为为痰热腑实证,F3为肝郁证,F4为气虚血瘀证,F5为痰瘀至互阻兼气虚证,F6为类体质证。在6类证型分布上,以F4气虚血瘀证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F5,两者合计占47.88%。结论:气虚血瘀证是中风后遗症期第一大证型。  相似文献   

20.
许积成 《新中医》1995,27(4):55-55,54
浅谈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之病机许积成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是《伤寒论》中太阳病的两个证型。宋·成无己有中风证为“风并于卫,卫实而荣虚”,伤寒证为“寒并于荣,荣实而卫虚”之说[1]。此论一出,后世遵崇,相沿至今。本文从两证的受邪性质、病变部位、方药机制等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