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输合配穴针刺疗法的理论分析,探讨其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治疗作用以及应用价值,尤其是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肘膝以下异常姿势的改善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输合配穴针刺疗法的理论分析,探讨其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治疗作用以及应用价值,尤其是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肘膝以下异常姿势的改善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4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均持续3个月。对比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胫骨前肌痉挛情况、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下肢肌群肌电积分值、站立行走能力。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ROM、胫骨前肌i EMG、站立行走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胫骨前肌MAS评分、腓肠肌i EMG则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对改善患儿胫骨前肌MAS、ROM、下肢肌群i EMG、站立行走能力等有一定帮助,于患儿病情转归有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悬吊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476例痉挛性脑瘫患儿中随机选取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28例、针刺组28例和实验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针刺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实验组在针刺组基础上予以悬吊技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中C区、D区、E区及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量表对3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三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每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三组间GMFM-C、GMFM-D、GMFM-E、ADL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4.044、16.874、13.246、14.590,P<0.05),且实验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和针刺组,效果显著(P<0.05)。结论 悬吊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可以进一步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肌电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护理.方法 选择88例四肢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非肌电引导定位后多点注射A型肉毒毒素,从注射前、注射中、注射后等方面加强护理和观察.结果 8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经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均获得良好效果,无一例出现皮下血肿、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对患儿进行规范周到的护理有助于提高肉毒毒素注射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李烽 《医疗装备》2020,(8):97-98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在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运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两组训练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与精细运动发育(视觉运动、抓握)评分情况。结果试验组视觉运动、抓握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在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运动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运动能力,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8.
陈美环 《医疗装备》2020,(2):176-177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在动静态尖足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医院收治的80例动静态尖足痉挛型脑瘫患儿,根据护理方式差异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踝足矫形器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Ashworth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足背屈角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足矫形器能够降低动静态尖足痉挛型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节律性听觉刺激(RAS)通过一定的外部节律刺激(如音乐、节奏)激活听觉中枢和大脑运动区,控制下肢肌肉配合节奏训练、调整步态模式,从而达到改善步态的效果。RAS是一种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的新兴康复治疗方法,其机制假说包括夹带机制、运动听觉机制和动机。RAS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步态参数(步速和步长)、增加患儿下肢关节活动度,且不同频率和训练时间均会对其干预效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小儿脑性瘫痪在我国的患病率约为2‰(1.8‰~4‰),其中痉挛型脑瘫占60%~70%[1],控制肌肉痉挛对脑瘫患儿康复至关重要。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A)可缓解脑瘫患儿的肌肉痉挛,平衡肌力,改善运动功能,并可延迟或避免外科手术,被认为是改善脑瘫患儿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重要辅助手段[2]。近年来,国内这方面文献报道中,接受BTX-A治疗的脑瘫患儿年龄较大,平均为5~7岁[3]。国外有该药在低龄痉挛型脑瘫患儿中应用的文献报道,但例数较少。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改善小儿脑性瘫痪预后的重要因素,摸索适合低龄痉挛性脑瘫患儿肉毒毒素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RJ口肌训练法(sara rosenfeld-johnson’s oral motor exercises)对痉挛型脑瘫流涎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8例诊断为痉挛型脑瘫流涎症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试验组30例,两组均接受综合康复治疗,包括神经营养药物、神经发育疗法(Bobath),以及低频痉挛仪等。试验组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给予SRJ口肌训练法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7.86%,试验组有效率为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7,P=0.038)。结论 SRJ口肌训练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流涎症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实验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及功能独立性评分,并观察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的功能独立性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可明显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功能独立性及生活质量,促进患儿的康复及整体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电子生物反馈(electromyography biofeedback therapy,EMG-BF)疗法配合三维悬吊运动训练(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对痉挛型脑瘫(cerebral palsy,CP)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痉挛型CP患儿13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SET疗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EMG-BF治疗。比较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两组痉挛情况[综合痉挛评分量表(CSS)]、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和认知发育情况[Gesell发育量表(GDS)]差异。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两组CSS评分降低,BBS评分、D区、E区GMFM-88评分升高(均P0.05),且实验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大运动和应人GDS评分降低(均P0.05),且对照组低于实验组均P0.05);两组细动作、应物和语言GDS评分升高(均P0.05),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EMG-BF联合SET疗法用于痉挛型CP患儿的康复治疗,可改善其平衡、站立、步行功能,并对调节患儿痉挛和认知发育情况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系统评价核心稳定训练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效果,为指导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提供循证证据。方法 对PubMed、中国知网等8个数据库采用布尔逻辑链接关键词和自由词检索文献,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文献检索截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0月23日。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1 085名患儿,其中对照组542名,实验组543名。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患儿在步行能力(MD=4.58,95%CI:3.73~5.43)、精细运动能力(MD=1.96,95%CI:0.47~3.45)、平衡能力(MD=6.03,95%CI:3.87~8.20)、功能独立性(MD=6.35,95%CI:5.49~7.25)以及粗大运动功能(MD=3.37,95%CI:1.40~5.34)得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核心稳定训练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各项运动能力,促进患儿的动作和姿势发展。但是由于同质性的文献较少且文献质量不高,仍需要纳入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进一步评估核心稳定训练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的效果。方法采用等距随机抽样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观察组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对。结果两组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MFM总分、ADL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乳酸、肌张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效果理想且安全性高,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优选方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中药蒸汽浴配合功能训练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105例痉挛型脑瘫分为2组,治疗组59例运用中药蒸汽浴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46例以功能训练为主,肌张力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法。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3.1%,对照组有效率为60.9%,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组间肌张力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药蒸汽浴治疗能明显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  相似文献   

17.
对比分析并研究在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患儿时使用中药康复液的临床疗效后发现,在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过程中,中药康复液的辅助治疗能够提高治疗的效果,显著改善患儿的肌张力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18.
张鲜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6):3208-3209
[目的]为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了解头针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住我院新生儿科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共60例。对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及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对照显示,显效者和无效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对照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评分对照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头针作为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痉挛型小儿脑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增加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0月在该院就诊的痉挛型双瘫患儿3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9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行常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训练;实验组行虚拟现实训练和作业疗法训练。治疗前后,采用GMFM-88粗大运动功能量表的D区及E区、改良Ashworth量表(MAS)、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儿粗大运动进行评价,采用步态周期、步行速度评价患儿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88D区评分、E区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均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实验组GMFM-88D区评分、E区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MAS评分、步态周期均低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MAS评分、步态周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双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20.
郭家燕  黄永杰 《智慧健康》2022,(10):125-128
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纳入小儿脑瘫患儿50例,病例就诊时间均在2019年1月-2021年6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继续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腱反射、肌张力和阵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上述三方面痉挛情况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两组治疗前患侧腘窝角关节角度与足背屈角角度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侧腘窝角关节角度与足背屈角角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两组治疗前运动功能各方面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各方面评分对比差异显著(P <0.05),即研究组GMFM与FMFM评分中各运动功能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康复训练治疗配合针灸治疗痉挛偏瘫型脑瘫可以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肢体的痉挛症状,进而发挥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