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脊柱成像特点与在诊断脊柱、脊髓病变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Achieva 1.5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SENSE-Spine线圈,自动移床和无缝拼接技术,对52例临床疑是脊柱及脊髓病变者行全脊柱成像,并对病变局部行高分辨力成像.结果:52例患者均获得了清晰、直观、完整的显示椎管内全段脊髓、脊椎及周围韧带的连续全脊柱MR图像,MR全脊柱成像显示5例正常,30例脊柱病变,17例脊髓病变.结论:MR全脊柱成像明显缩短了扫描时间,图像质量好,定位、定性准确性高,解决了大范围、高分辨力的脊柱成像难题,对脊柱、脊髓多发性、弥漫性病变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脊髓水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Avant01.5T磁共振扫描仪、常规MR及水成像技术,回顾分析3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常规MIni及水成像扫描的MR表现。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的脊髓水成像表现为椎管内脑脊液液体柱的腹侧、腹外侧及背侧的弧形压迹呈蜂腰样或糖葫芦状。结论:腰椎磁共振水成像技术可间接显示硬膜囊受压及神经根移位程度,是常规MRI检查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4.
核磁共振成像的结果是解剖性图像,它有较高的空间纹理信息。而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是一种功能性成像,它提供了人体生理代谢信息。MR/PET多模态图像集成了两者成像的优势,可以提供更多图像细节,已开始应用于临床诊疗中。本文介绍了MR/PET联合成像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并呈现了MR/PET在肿瘤诊疗、心血管和脑神经组织显像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王晖  姜飚  杨晨 《医疗装备》2006,19(6):41-42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日立公司生产的20EX 0.2T永磁型MR扫描机上进行MRA检查163例,其中作为正常对照组82例,各种脑血管疾病81例,使用SE序列MRI,三维时间飞越法MRA,原始血管图像用最强信号投影重建。结果:163例MRA检查均成功,160例显示满意。82例正常对照组中,脑前、中、后动脉显示清晰。81例脑血管疾病者,MRA可显示各种病变的影像特征。总的符合率为90%,定位诊断为100%。结论:MRA检查成功率高,颅内动脉的血管闭塞,血管狭窄及先天性血管床发育畸形等显示清晰,对颅内动脉病变的适应证广泛,诊断可靠,还可作为脑血流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日立公司生产的20EX0.2T永磁型MR扫描机上进行MRA检查163例,其中作为正常对照组82例,各种脑血管疾病81例,使用SE序列MRI,三维时间飞越法MRA,原始血管图像用最强信号投影重建。结果:163例MRA检查均成功,160例显示满意。82例正常对照组中,脑前、中、后动脉显示清晰。81例脑血管疾病者,MRA可显示各种病变的影像特征。总的符合率为90%,定位诊断为100%。结论:MRA检查成功率高,颅内动脉的血管闭塞,血管狭窄及先天性血管床发育畸形等显示清晰,对颅内病变的适应证广泛,诊断可靠,还可作为脑血流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全景矩阵成像技术MR全脊柱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号矩阵成像(Total Image Matrix)技术磁共振全脊柱成像在诊断脊柱及脊髓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Tim线圈、自动移床及无缝拼接技术.对75例可疑脊柱及脊髓病变者行全脊柱成像,并对病变局部行高分辨力成像。结果:75例均清晰、直观、完整的显示椎管内全段脊髓、全部脊椎及周围韧带的连续全脊柱MR图像,75例中MRI全脊柱成像显示15例正常,41例脊柱病变,19例脊髓病变。结论:全景矩阵成像技术MR全脊柱成像明显缩短了扫描时间。图像质量好,定位、定性准确性高,解决了大范围、高分辨力的脊柱成像难题,对脊枉、脊髓多发性、弥漫性病变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3例临床可疑DAI病例行常规MR(TSE、FLAIR、DWI)及SWI检查,分别检测各方法所示患者脑内出血灶数量。结果 SWI共显示1132个出血灶,较CT、常规MR序列显示更多。结论 SWI能非常敏感地检出外伤后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脑内的小出血灶,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正确率,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9.
一、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发展核磁共振成像仪(Nuclear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最新影像诊断设备。早在四十年前,人们就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化学分析和生物样品分析。1971年美国达马丁教授提出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脊柱疾病的MRI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70例脊柱疾病患者,对收治的70例脊柱疾病患者均行MRI诊断.结果 经过MRI成像检查,70例脊柱疾病患者初步诊断脊柱脊髓肿瘤20例,脊柱脊髓损伤30例,脊柱结核20例.结论 对脊柱疾病患者采用MRI成像检查,能够对椎管内的病变进行及时有效的观察,比如可以观察患者肿瘤的位置以及形态大小等.MRI诊断技术能够对脊髓的状态进行科学的评价但是与脊髓造影相比不能对其动态变化进行合理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和探究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了我院在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时间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CT诊断,而实验组患者给予了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然后对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5.5%,高于对照组的73.5%,同时核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T2WI/Flair高信号和T1WI低信号,而且病灶边界清晰,共检测出了56个病灶,分布于基底节区28个、内囊18个、丘脑11个、各脑叶9个。脑梗死患者三角形形态,存在不规则形、斑点状及片状等改变。结论:在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时,可以清晰的呈现患者的病灶,从而为主治医生的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有效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脑运动传导时间对脑梗塞诊断的意义山东省东阿县人民医院(252201)刘昌印申玉兰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50012)于贤成韩丽国内外兴起的经皮电刺激大脑皮层与脊髓诱发运动电位对脑与脊髓疾病的诊断有肯定意义[1,2]。运动诱发电位是通过脑与脊髓内锥体束...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新的脑功能成像方式.属于弥散成像方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可以揭示常规磁共振检查所不能发现的病变.并可用于显示脑白质内神经传导束的走行方向,是目前用于评价脑白质发育、诊断脑白质病及其它疾病的重要方法,本文就这一新的成像方法的原理、概念及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CT检查常常被用于神经系统病变的检测,如脑肿瘤、脑梗死、颅脑外伤、先天畸形、炎症、变性病等。对于创伤性颅脑急症的诊断来说,CT检查比其他检查方式更加灵敏,是一种首选的检查方式。它可以清晰反映急性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颅内金属异物、颅面骨骨折等。同时,CT对于脑血管急症的诊断具有极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杨慧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5):2734-2734
目的 探讨MR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部肿瘤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我院脑外科2011年1月19日--2012年8月19日接收脑肿瘤患者70例,随机分为MR磁敏感加权成像组(A组)和常规MR组(B组),每组各35例.A组病例用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诊断,B组病例用常规MRI诊断,比较两组的检测出的病灶数,分析两组显示出的肿瘤形态特征,主要包括肿瘤内部出血成分以及血管结构方面.结果 A组检测出的病灶数以及显示出的肿瘤形态特征与B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部肿瘤疾病的诊断价值优于常规MR诊断,在诊断脑部肿瘤疾病具有非凡的意义,值得医学学者们深入研究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6.
核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为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缩写MRI,它是利用磁场与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内氢质子运动产生信号,经计算机处理而成像的。它所获得的图像异常清晰,精细,使医生如同直接看到了人体内部组织那样清晰、明了,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避免了剖胸或剖腹探查诊断的手术。由于核磁共振成像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X线和易引起  相似文献   

17.
颅内出血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本文收集75例脑内或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经CT扫描定位、定量、定性诊断后,行微创血肿穿刺术。现将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做一回顾性总结。  相似文献   

18.
梁鸣 《社区医学杂志》2007,5(11S):60-61
在基层医院没有核磁共振的情况下,脊髓造影(又称之椎管造影)检查,作为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和各种原因所致的椎管形态的变化时,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检查方法或手段,可以提高椎管内疾病病灶的显示率和影像诊断的正确率。笔者应用低毒低渗非离子碘水溶性造影剂碘海醇注射液(Omnipaqvue)进行腰椎椎管造影检查过程中仍有部分患者出现造影检查的并发症,现将其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情况分析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核磁共振波谱在脑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2月~2016年8月,医院神经外科接待的脑内肿瘤患者84例,纳入肿瘤组,同期诊断为良性病灶的疾病42例,非肿瘤组,另外选择健康志愿者20例,纳入对照组。结果:脑内肿瘤组Cho/Crgap与对照组、低于非肿瘤组,脑内肿瘤组NAA/Cho高于非肿瘤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颅内肿瘤以及恶性肿瘤患者NAA/Cr、Cho/Cr与低级别颅内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波谱成像辅助诊断符合率(142/146),高于单纯的MRI诊断(130/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核磁共振波谱,可进行鉴别诊断以及判断肿瘤分级。  相似文献   

20.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新的脑功能成像方式,属于弥散成像方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可以揭示常规磁共振检查所不能发现的病变,并可用于显示脑白质内神经传导束的走行方向,是目前用于评价脑白质发育、诊断脑白质病及其它疾病的重要方法,本文就这一新的成像方法的原理、概念及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