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 相似文献
2.
3.
王恩力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4,(10):298-298
核磁共振显像技术在临床医学上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具有不介入体内,安全无痛苦、无辐射的优势,对难以预知的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危险病患能够及早诊断。具有精准可靠地成像能力和方便快捷的检查手段,在临床医学上对病患病理分析具有重大贡献。极大地降低了早期难以发现难以治愈的疾病的安全隐患,具有重大用途。 相似文献
4.
栾永万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0,14(6):349-354
三、成像技术到此为止,我们讨论的是处在均匀恒定强磁场B_0中的样品,在射频场B_1的作用下产生核磁共振。因此,接收到的信号来自整个样品,并没有把它们按空间分布区分。为达到成像的目的,必须把收集到的信号进行空间定位。定位方法有若干种,经过实践的考验,比较常用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投影重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临床应用特点及和其他成像方法的比较,以及它的临床诊断应用举例、临床应用禁忌,说明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是目前较理想的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6.
成功、优质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像设备本身严格的质量保证,以确保各项指标和参数都符合预订的技术要求,维持临床诊断的标准和持续改善提供给病人的影像服务。同时它还与放射科医师、物理师、技师和服务人员之间的合作有关,其中涉及到的技术问题有场地管理、日常模体图像获取与测量、安全控制等。本文将就MRI质量保证的各个技术方面进行阐述,从分析引起系统不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到描述进行系统日常质量控制的环节。同时本文还将综合讲解系统年度质量控制和接受测试的重点,最后概述几个高级核磁共振的质量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究核磁共振技术在脊柱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影像特征.方法:选取脊髓损伤患者进行研究,共120例,研究时间是2018年1月-2020年12月,分为参照组60例、研究组60例,参照组应用CT诊断,研究组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对比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椎弓根骨折、椎体挫伤、软组织损伤、挤压神经、韧带损伤检出率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9.
10.
11.
张铭贵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3,(8):113-115
目的:研究跟腱外伤患者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跟腱外伤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用CT检查与MRI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作为诊断金标准,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确诊率、误诊率、漏诊率等情况进行观察,并对不同程度跟腱撕裂的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检查后,结果显示在确诊率方面,MRI检查确诊率(96.00%)高于CT检查(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误诊率及漏诊率方面,MRI检查分别为3.00%、1.00%,均低于CT检查的8.00%、4.00%。对完全性跟腱撕裂者,MRI图像表现为不规则形态、广泛性增粗、连续性中断,T1WI、T2WI的信号较混杂;慢性跟腱内局限撕裂者,MRI有持续性高信号影、腱内细长等表现,T1WI的信号稍低;不完全性跟腱撕裂者,有肌腱增粗的MRI表现,T1WI、T2WI的高信号呈局限性。结论:临床中在对跟腱外伤患者进行诊断时,影像学检查是主要方法,CT、MRI均在临床中比较常用,而两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检查结果相比,MRI检查结果准确性更高,能够实现尽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及CT在股骨头坏死(ANFH)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69例138髋中,X线平片正常,全部行CT、MRI检查,3例(6髋)全部为阴性,11例(17髋)为Ⅲ~Ⅳ期ANFH。55例(72髋)确诊为早期ANFH。其中Ⅰ期18髋,MRI:T1WI表现为小斑片状及线样低信号,及股骨头及颈部的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Ⅱ期54髋,CT主要表现为股骨头的骨硬化及囊状透亮区。MRT表现为线样征及囊状长T1长T2信号,其中有45髋出现髋关节腔积液。比较CT、MRI对早期ANHF的阳性检出率;分别约72%和85%,MRI略优于CT。结论MRI较CT能更敏感地检出早期ANFH,是诊断股骨头坏死特别是早期坏死较为可靠且必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陈玉宝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
我国石油组分结构的分析探测以及加工与核磁共振技术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就核磁共振技术在我国石油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展开论述,在此基础上,归纳了该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自1982年MRI应用于临床以来,对颅脑、胸部、骨关节、盆腔、软组织等疾病的诊断发生了惊人的作用。 MRI显示颅底及后颅凹疾病优于CT,是枕大孔部位病变的最好诊断检查方法。对脊髓病变有较高的灵敏度,也是检查椎间盘组织的最好方法。不用任何造影剂对膀胱壁、尿液、脓液、血液等也是最好的鉴别方法。随着表面线圈的发展,显示关节也优于其它的造影检查方法。对心脏的检查,可用心电门控触发扫描法,获得不 相似文献
15.
董海明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1):75-77
目的:研究关于核磁共振技术对膝关节损伤进行诊断的临床诊断效果和价值.方法:本文调查时间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将在此期间到本院接受膝关节损伤治疗的3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所有患者选择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和CT诊断技术行膝关节损伤的诊断,并分析比较两种不同诊断方法诊断的效果和价值.结果:经过比较分析可以得出... 相似文献
16.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病变常见,以前主要依靠关节造影、关节镜诊断,两者均有创伤性.核磁共振(MR)图像因为其敏感性和特效性,已经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诊断中取代了关节造影术,对于其诊断价值已经被人们认可.MR除了可以展示半月板撕拉伤外,还因为其软组织分辨率高和多平面成像的能力,对于交叉韧带损伤、关节囊损伤和膝关节滑膜炎等病变都有很好的效果.低场MR具有价廉和运行成本低等特点.本文就低场产品的膝关节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发表一些见解并对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重要,将该技术应用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指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动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较传统核磁共振检查更能反映盆底的解剖和功能状态,通过测量盆腔器官到髂尾线的距离可以鉴别是否发生盆腔器官脱垂;通过测量肛提肌的影像特征可以了解是否存在盆底缺陷.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10月—2020年7月我院就诊的76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本次的实验对象,对照组采取CT检查,研究组采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方式进行疾病的诊断.结果:通过检查后,对照组的腰间盘突出的扫描征象有36例(94.74%)低于研究组的腰间盘突出的扫描征... 相似文献
19.
宗新顺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7):48-50
目的:分析CT检测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19年9月本院接收的29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开展研究,首先对患者进行CT检查,如果检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不符合,则对不符合患者继续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基于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观察患者的检测病变情况、手术治疗前后患者的椎间隙高度、硬膜外压痕矢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以及视觉模拟评分。结果:椎间盘膨出患者和椎间盘突出患者分别为11例和18例。治疗后患者的椎间隙高度、硬膜外压痕矢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均优于治疗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治疗中应用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可作为手术治疗效果评价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场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高强度超声聚焦肿瘤治疗系统(海扶刀)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中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月该院行海扶刀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300例,按照患者意愿选择围术期行高场强MRI检查或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各150例,分别设为高场强MRI组和超声造影组.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